如何看待聽到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的謠言後,網友瞬間爆炸?

為什麼聽到春晚斃掉六小齡童的節目的謠言之後網友就瞬間爆炸了呢。不僅自己揚言不看春晚而且還要呼籲不看春晚,更有甚者要關閉別人的春晚電視。如果春晚真的如有些人所言請了六小齡童上台談心,會有更高的收視率嗎?現在網上罵得最狠的人是本來就不看藉機發泄自己的情緒還是真的情懷使然?
我要哭了知乎初問竟然打錯名字。 感謝答友提醒,已改。
------------------------------------------------------------------
的確是現在已經完全證實被斃是謠言,甚至有消息稱六小齡童現在接到了上春晚的邀請。
發這個問題的時候網上關於這消息是個謠言的觀點還沒有傳開,等到我知道了地時候發現幾乎所有的高贊答案里都提到了這是謠言,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誤導(我一開始問的問題也是聽說節目被斃,聽說的是這個消息也沒說這是事實)我就沒有修改問題。
既然已經有知友將問題修改了,那就這樣吧。然後我希望大家不要有人身攻擊。像是什麼弱智啊、優越狗啊、還有說別人煩不煩,然後說我有責任的。玻璃心,只想討論事情。
最後十分感謝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以及大部分答友的理性回答和討論。
就醬。


六小齡童在接受採訪時已經闢謠,其實他從未接受央視春晚的正式邀請。

也就是說,這是個挑逗大眾神經的假新聞。
這個假新聞的目的很直接,是引導人們的思維把【猴年】和【西遊記】聯繫起來。其實猴在中國的文化里一直是智慧和吉祥的象徵,在《西遊記》寫成之前,中國人對猴年的認知並無孫悟空的形象。美猴王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但並非絕對不可或缺。2004年的春晚也是猴年,並未聽到民間多少請六小齡童上春晚的呼聲。

再看這則假消息的來源

那麼就有些一目了然了。

《西遊記》、郭富城。這很明顯是一次高明的炒作。為大年初一上映的郭天王主演的電影《三打白骨精》營造「期待感」。很多人的思維會被帶跑。

「《西遊記》陪伴了我的童年,既然三十晚上看不到...誒?大年初一的電影有齊天大聖!」
這就是一種先引起討論,引導人們思維,最終形成觀影期待的炒作方法。

其實就沖著猴年,《三打》的前期票房也不會差。只是這樣的臨門一腳,可能會影響到更多的人。很高明。

至於網上為什麼會炸鍋。很簡單。

①.央視春晚這個品牌的口碑近年來在網路普及的背景下持續走低。其實論製作和創意,春晚每年都不乏誠意。畢竟是整合了最優秀資源辦出的晚會。央視辦不好,地方台誰又敢拍胸脯子呢?但難在眾口難調。一句「沒有五年前十年前好看」的評論就可能在網上引起跟風的點贊。你嘴裡爛爆的春晚,可能是現在00後小朋友長大後的回憶。不是春晚越辦越糟,而是你的童年於舊時光回不去了。
所以這個話題是一個網民繼續吐槽和發泄的契機。

② 83版《西遊記》太經典。剛看完假新聞時我的心態也是 :「你不提六小齡童和美猴王也罷,你提了,請了,最後又斃了。猴年把猴王斃了,簡直嗶了狗了」 沒辦法,六小齡童老先生已經年逾花甲,猴王的形象太深入人心,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心。

③ 自然就是今年又有新炮灰——TFboy和韓國男星。作為網路輿論的主力軍:男性網民。這簡直不能忍,本來就看你們不順眼,這倒好,猴王斃了,老子把你們都罵回娘胎去。(其實真的斃了猴王的節目,又與他們何干呢)

最後我想說。若是這股呼籲六小齡童上春晚的輿論浪潮能夠最終發揮作用產生奇蹟,那當真是極好的。我也超想在大年三十看見六小齡童老師

猴哥,你真了不得。


真的,要不是營銷號先發各個相關的話題,網民們根本想不起來這茬事兒。
估計連今年是猴年都想不起來。
多少人只是葉公好猴而已。

每次看到什麼「看哭了」「戳淚點」「沒有他我就不看春晚!」「春晚沒有美猴王還叫什麼春晚」「棒子滾下春晚」「tfboys滾下春晚」「春晚導源有病」這類的話題,我都覺得尷尬又不解。

真的,不覺得自己是煽情過度,用力過猛了嗎?

而且最近又出來了新話題,大概是說90後和00後大戰,爭論tfboys和六小齡童誰該上春晚,接著借題發揮說00後沒內涵,是垮掉的一代…
真的,作為90後,這鍋我不背。我認為喜歡誰本來就是個人所好,如果不光藉此攻擊個人還上升到群體,體現的是自己的狹隘。

再說了,六小齡童先生又不是過年不出現,好幾個台都有,你換過去看不就行了,非要上春晚了才行?
退一步說,春晚和其他各台都有六小齡童先生表演,估摸著又會出現新話題#春晚毫無創意# #春晚和其他地方衛視撞節目#

反正每年春晚都被罵,都成一固定節目了。

還有,不要覺得「什麼什麼是我們的童年回憶」就等於佔了理,就覺得能得出「只要是我們的童年回憶就應該受到重視」這樣的結論。
童年有什麼了不起的,誰還沒個童年啊!
那一大批人的童年記憶還就是tfboys呢,也沒見得到尊重啊,不能這麼雙標吧。
得承認,有的人的童年,還真不是西遊記。

我對六小齡童先生上不上春晚沒有任何立場,上也行不上也行,於我都是無關緊要的。
我只是不喜歡一群人氣勢洶洶,高舉情懷大棒的樣子,好像過去的一整年都在期待美猴王登上春晚呢。


童瑤事件
——「那麼多破綻,看見人家長得漂亮就忍不住捐錢了」
帝吧出征事件
——「一幫網路暴民而已,呵呵呵。」
六小齡童春晚事件。
——「一幫猴年都不一定知道的網友,看不見六小齡童就哭了,我猜沒幾個哭的。」

每次我們這些愚昧無知的網路群眾,情感泛濫義憤填膺,或者被人惡意利用情懷忽悠的時候。

總有一些人清醒的知友能夠看穿一切,然後再真相大白之後發表評論讓人無地自容,睿智的有點讓人膽寒。


尼瑪網上居然有腦殘掛出導演家人的了……這尼瑪是妖孽啊,絕對不是真粉!這個鍋我們大聖粉不背啊……可怕==


———————原文———————

-

我只想為所有真心希望大聖上春晚的人喊個冤。


這個世界永遠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警惕人群,遠離喧囂,視一切大眾集群行為如洪水猛獸,唯恐避之而不及。老實說,大部分時候,我也在裡面。


所以,任何事自然都應該允許有不一樣的理性發聲。且我一直認為,所有勇於對抗群眾與潮流的言行,都值得尊重和敬佩。


所以,我接下來的內容單純針對這群人中的部分人(請不要對號入座)——他們自以為讀了一本《烏合之眾》就優越到天上,隨時將自己放置於大眾的對立面,然後借著理性批判的緣由動不動就喜歡對著群眾冷嘲熱諷。


『沒有孫悟空這猴年你們就不過啦?真是一群假裝情懷藉機泄憤的跟風狗。』


對此,我真想送他們一打表情包。

我簡簡單單表達個願望就是跟風啦?

逼格簡直要高得飛起你咋不上天呢?


@海賊趙先森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這個回答時,說真的,差點淚目。

這話實在是太準確了。

最近有幾篇深度分析西遊記的文章流出,不少內容我很早之前也有讀過。大概就是講述老版《西遊記》其實大部分內容都脫離了原著內涵,人物形象也偏離很多。


齊天大聖這個角色,更是幾乎顛覆了原著里孫悟空真正的味道,佛與道的精神內核沒有過多展現……六小齡童版的孫悟空,只能說是電視劇里演得最好的猴子。


老實說,我覺得寫得非常好,有理有據,言之有物。


原著里的孫悟空是一隻面貌醜陋戾氣未除的妖猴,而六小齡童則把他演繹成了一個神通廣大浩然正氣的英雄。


可是那又如何。


我們愛的,就是這個屬於中國幾代人心裡唯一的超級英雄啊。


答主我姓孫,所以我的情懷可能比其他人還要更強一些。從小就一直覺得自己跟大聖是一家人,覺得他是我們孫家的英雄和驕傲,還經常嚇唬幼兒園欺負我的小朋友,『哼,我讓我家猴哥收拾你!』。

所有的客觀分析與理性批評我都認,我們確實應該對孫悟空這個角色成長的空間抱有期待。

至於章金萊先生疑似對傳統文化的綁架行為,不好意思,我願意因為他使命般對角色的付出,而去原諒他僵化固執的一面。


並不是罔顧事實,因為真正的事實是——沒有什麼能夠真的影響,中國民眾對現在這隻猴子的瘋狂熱愛。

這次高達20萬人口的網民群憤有沒有營銷炒作的原因?


當然有。


本質上還得歸咎於「郭富城團隊的惡毒營銷」,是他們捆綁炒作強行把六小齡童消費了一把。


不提也就罷了,以為要上又被斃掉——這種落差對我們情懷的挑釁,才使得群情激奮破口大罵。對於群眾的這點反應,我實在認為合情合理。


我也不排除確實有人唯恐天下不亂藉機狂歡泄憤,我也看到了微博熱評里有些不堪入目的腦殘留言,我也為這些人的行為所不齒。


但無論如何,這群偏激份子,總歸還是少數。


大部分在微博里轉發請願的,我認為,都是實實在在的情懷使然。

用小群體的私意給大群體的意願扣帽子,這讓我們也很冤。

如果大眾心裡沒有那點小火星,燎原之火又怎麼燒得起來。這點小火星,就是我們心裡從小到大對孫悟空的熱愛啊。


我主要看到了類似如下幾種說法——


▲平時不見你們多關注六小齡童現在才來BB……

我喜歡大聖爺我就得每天去關注章老師?


▲真是雙標狗啊豬年也沒見你們嚷著要請豬八戒……

你確定這能比?


▲沒有六小齡童你們就真的不看春晚啦到時候別打臉……

是,該看的還是會看,難道我還不能不爽了?大部分人也就發個牢騷。你說你只看見無腦辱罵的,那是你刻意忽略了還有更多正常表達的。


▲想看六小齡童就去看戲曲晚會啊在這嚷嚷什麼……

尼瑪我就是想看他上春晚啊!春晚啊!不是戲曲晚會啊!我不願意將就啊!

情懷這個東西,非常注重儀式感。

它有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一個點都不能少。

什麼意思?


對我們來說,『在大年三十,春晚的舞台上,六小齡童的孫悟空,給我們表演。』一個環節都不能少,才是對我們內心情懷的最大滿足。

而我從來不認為,情懷是一件值得被鄙視的事。


以前,我很警惕大眾,容易被煽動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我更警惕動不動就把大眾當傻逼的人。其實同樣是一葉障目無法客觀,且還帶著一點讓人不舒服的優越感。


最後。

我愛大聖。

PS:我已經強調了這篇回答有針對性。如果你覺得你是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理性發聲,那麼我針對的不是你,所以請不要強行對號入座。


今晚負能量爆棚,看到這個問題不禁讓我情緒有些失控了。不知道是什麼讓大家集體性高潮了,這事情發生以前有多少人關注過六小齡童老師的近況?就算一把年紀的他上了春晚滿足了你,你也頂多發兩句,猴王神采猶在,奈何年華老去之類的感慨吧。然後呢?再度將它遺忘吧?對嗎?
其實想想,人是不是大多就是如此呢?身邊的親朋好友平日里有多少發自內心會去關心你,關注你?又有多少問候和關心只是發生在逢年過節?只是礙於情面礙於世俗的眼光?
真正能一直想著你,關注你,擔心你的,也就是你的父母了吧。
答到這,我知道我跑題了。
但眼淚,止不住。


讓觀眾爆炸的並不六小齡童節目被斃,而是春晚隔靴搔癢卻摸不清老百姓的娛樂需求的現實。
當我們守歲的時候,我們在守住什麼?
是守住和父母親人的團聚的美好氛圍。幾代人難得一聚,我們渴求春晚的節目為引子,讓我們在那一刻激發一些共同話題,共同感受,消弭許久不見的生疏,追憶過去在一起的美妙時刻和心情。
如果你選擇給我們看美猴王,長輩們會想起孩子守在電視前和模仿齊天大聖揮舞棍子的的童年,晚輩們會回想起自己和父母鬥智斗勇看電視,寒暑假霸佔電視,和小夥伴們玩耍的過去,大家即使不說什麼也能從心底會心一笑。
可如果你給我看tfboys,會是這樣一個場景,青少年們放下手機看電視,其他人看低下頭看手機。下一個節目,其中一些人抬頭看電視,其他人低下頭看手機,在下一個節目,大家一起看手機,不斷交替。
春晚還不明白嗎?要用每一個節目去討好某一個年齡段人群的胃,最後能用幾十個節目分別討好一下不同人的胃口,這樣簡單累加,永遠和觀眾的需求背道而馳。
觀眾罵的是在各種各種節目,乃至各行各業極力了解用戶需求,分析用戶體驗的時候,春晚還是不懂我們的心,罵的是我們希望你能有一天懂我你卻始終不懂我的愚鈍或是刻意忽視的傲慢。


上次在電影院看大聖歸來的時候,我旁邊有個小孩兒問他媽媽 「這個不是動畫片么?為什麼有這麼多大人來看?」 他媽媽回答: 「因為他們一直在等大聖歸來啊,等啊等啊,就長大了。"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瞬間淚奔了。

其實內心對網友這種瞬間爆炸的行為非常理解,因為我也是這萬千網友中的一員。可能還是有一種情懷在裡面,畢竟是幾代人的童年回憶。從小到大,放寒暑假都看著這師徒四人和各路妖魔鬼怪打打鬧鬧,看著它們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到真經,無比佩服又充滿敬意地崇拜著。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孫猴子。加上今年是猴年,央視春晚影響力和傳播面最廣,當然希望能在春晚上看到六小齡童的身影。作為一個強迫症患者實在覺得太應該讓六小齡童上春晚了,在零點的時候拿著金箍棒帶著一群小猴子出來,就算只是說句,俺老孫來也,也會帶哭一群電視觀眾的。

何況猴年要十二年才一個輪迴,今年剛好又是86版西遊三十周年。要是等到下一個猴年,六小齡童都年近花甲了,有白髮有皺紋了,還不知道能不能舞得起金箍棒。 我們等得起,可是他已經等不起了。它是屬於我們這個年代集體的回憶,我們想讓更多人了解它熱愛它,更想讓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不能上春晚,沒有收到春晚節目組的邀請。六小齡童只會告訴他的粉絲說沒關係,他會努力的。但是他心裡的難受,是沒辦法說出來的。

希望春晚能夠尊重民意,別讓老師等到下一個猴年,春晚舞台上需要這樣的經典。


剛也在看網上的各種投票了。該順手投了一票贊同六小齡童爺爺上春晚的意見。但對於事件本身,我是喜聞樂見的。
個人觀點如下:
一,從問題本身來看,說明現在提問和反駁的這一代,更注重國內的文化和我們有的回憶了,並有意識去通過自己可以做的、合理的(個人目前沒有看到太過分惡意攻擊)途徑去努力。問題提出的本身是件好事。

二,央視本身的問題。一直都號稱中國傳統的春晚近幾年有點站不穩腳了。雖然組織者本身一直很儘力的讓它跟上時代的腳步,跟上社會的發展。但其實有點會錯意。我個人覺得我們更想要的是一場貼近生活,娛樂生活,適合一家人聊天守歲的晚會,而不是單純的炫耀藝術和技術效果的高度匯合的年終總結。有一點點弄巧成拙的感覺。

三,結果的問題。六小齡童爺爺上不上春晚可能影響不了收視率。但如果上了,可能從某個側面來講,會讓觀眾注意到央視對於輿論和民意的態度的轉變。希望到時候大家別說央視反覆,這其實是一個改變的過程。
如果沒上,只能是有遺憾了,畢竟現在的除夕守歲方式多樣化了,不看央視還有其他各種娛樂版的晚會。


嘿嘿,個人觀點,沒有對錯哈


今年春晚是奔著想搞個大新聞去的
一是丑的慘絕人寰的吉祥物
二是六小齡童去了戲曲春晚
無數人請願謾罵或是如何
總是被無視掉

我知道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春晚有自己的考量
不能因為普羅大眾說什麼就隨意更改
但春晚本就是面向全中國普通老百姓的一檔節目
即使它一年不如一年我們也給予了應有的包容
所以請不要去扯什麼藝術家的審美觀 猴戲不適合春晚
我們無非是想在猴年春晚上看見那個從小便守著電視看了無數遍的美猴王
猴王=六小齡童=孫悟空
這對很多人來說就是送分題

知友可以去看看百事可樂的猴年宣傳片 六小齡童拍的 看了好幾遍 還是忍不住地哭 (利益無關 喜歡喝可口可樂)

情懷也好 宣洩也罷
至少證明了一件事
春晚被我們斃了


∠( ? 」∠)_謝謝大家點贊和感謝

評論區有位知友發表了這樣的意見

本著你雖然不贊同我說的話,但是我還是要誓死捍衛我說話的權利的精神
出來強行解釋一波∠( ? 」∠)_
1.不合理
2.so what?
3.人不能失去做夢的勇氣 萬一考上了呢
4.還不許臨時抱佛腳了啊 掙扎著說不定能上本科呢(剛期末完的大學狗手動微笑)
5.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要求章老一定要上春晚 我無非是在抒發我自己的情感 表達自己的心愿 大不了章老在哪跟著換台就行了 遙控器按一下的事兒
6.徵集節目這一條 恕我孤陋寡聞 見識短淺 耳目閉塞 或者時運不濟並沒有遇上 ∠( ? 」∠)_


幾乎從不在公開的網路里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這次我想寫出來,讓更多看到。或許不會改變什麼,但為了自己的一個情節,留下一點文字,也挺好。

2016年的央視春晚,還沒直播熱度就已經遠遠超越我所經歷過的歷次春晚。先是出了一個全民吐槽的紅綠燈氏「猴腮雷」,抱歉,我藝術修養不夠實在欣賞不來;然後在距離春晚直播還剩10天時億萬民眾喊話力挺六小齡童老師上春晚。春晚每年都有,導演變著法的創新求突破,雖然看似總是吐槽多過好評,但是春晚的意義真的不是供人吐槽的。如果說大家開開心心吐個槽圖個樂,那倒沒啥,過年嘛,歡聚一堂有個共同話題邊笑邊吐槽,只要因為同一件事笑了,這個春晚也算成功了。但是,如果大家還沒看到你的節目,就已經全民哀嘆或憤憤不平,那麼導演組是不是應該重新審視一下你們的思路?

但是,我一直有一個懷疑,從一開始的「某香港天王將和六小齡童同台演繹猴王」,到後來的闢謠說央視從未邀請過六小齡童,再到現在的全民跑到央視導演微博下留言,會不會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畢竟現在的時代炒作橫行,難保高冷的央視偶爾不會用一用。如果是這樣,在最後直播時來個反轉,美猴王來個驚艷亮相,相信效果也是不錯的。只可惜,我的直覺告訴我不要對此抱希望,換來更大的失望還怎麼過年。

2016,無六小齡童不春晚。我是這麼認為的。

論情環。86年西遊記播出11集,到現在正好30年。86版的西遊記是80後、90後童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沒有西遊記的寒暑假有過嗎?不僅如此,86版的西遊記儘管受制於當時的特效水平,但豪不妨礙它成為見慣各種好萊塢特效大製作的00後們喜歡這部作品。前幾天我還看到8歲的小侄子目不轉睛、全神貫注地看86版《西遊記》。除此之外,我爸都50多了,偶爾翻到電視里重播西遊記,依然看得很入神。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橫跨幾代人的傑出作品。有人說它並沒有還原吳承恩原著中的種種思想內涵,也有人說,原著中的孫悟空「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像屬螃蟹的,肉在裡面、骨在外面」,根本不是六小齡童老師版本中那麼俊美的美猴王。《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自然不會只是一個單純的神話故事。我們說86版的《西遊記》是一個經典,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喜歡就是喜歡,幾代人都認可,這是個單純的事實。有網友在導演微博下喊話,說哪怕是看六小齡童坐在台上吃桃子也能看到12點。話雖誇張,但的確代表了大眾對於六小齡童版的美猴王的認可和喜愛。我們都知道老師不年輕了,我們也不需要它上台耍三分鐘金箍棒了。他存在的本身,就已經足夠讓人激動,這就是情懷。當年小虎隊齊聚春晚,很多人表示看到他們重新聚在一起就淚流滿面了,這也是情懷。如果說小虎隊永遠是屬於80後的情懷,那屬於幾代人記憶的86版《西遊記》,尤其是它的靈魂角色孫悟空,應該是有過之而不及。所謂情懷,就是無所謂形式是否創新,重複的內容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

論文化傳承。章家四代猴戲傳承的故事其實已經在很多場合為人所知了。不幸早夭的小六齡童,本該是這一代的傳承者,但一句「等你當上美猴王的那天,就能看到我了」,變成了7歲孩子心中一個懵懂的承諾。當然,故事遠沒那麼簡單,六小齡童老師為了塑造孫悟空背後所付出的汗水,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做到了。只有他的孫悟空,眼睛精亮;只有他的孫悟空,一路都是蹦蹦跳跳;只有他的孫悟空,一舉一動都那麼自然。所以,也只有他是認可度最高的美猴王扮演者,甚至在很多人眼裡,他就是美猴王。金箍棒在章家傳了4代,據我所知,六小齡童老師似乎並沒有一個能繼承他全部技藝和猴魂的徒弟。其實六齡童老先生是幸運的,失去寄予厚望的大兒子固然是沉痛的打擊,但章家的猴戲終究順利地傳承了下去,也在小兒子的努力下,發揚光大、家喻戶曉。而六小齡童似乎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很多人在擔心,下一個猴年,老師就69歲了,可能就真的舞不動金箍棒了。不知道大家意識到沒,這句話就隱含著一個前提,下一個猴年,沒有可以替代六小齡童老師的傳承者,所以他老了,就沒人舞得動了。多麼令人傷感的事實。現在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當然有很多演員演起戲來很拚命,但終究沒有人可以再為了塑造一個角色、傳承一個文化,而奉獻出自己的一輩子了。六小齡童老師在不同的場合說過很多次的兩句話讓我很有感觸,「苦練七十二變,才能笑對八十一難」,「一個人一輩子做精一件事,就很好」。現場聽到這兩句話時,我是真的熱淚盈眶了。有一部分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很多國家也致力於申遺的工作。猴戲,何嘗不是一種快要沒了傳承人的文化?我不忍心想像,猴戲文化只存在於影像資料中的情景。我們不能強迫任何人去繼承六小齡童的衣缽,抑或像他一樣一輩子致力於傳承猴文化和猴戲文化。我們能做的只有盡量多看幾眼鮮活的藝術。六小齡童早已不只是一個演員,他是一個藝術家,更是一個文化傳承者。

說到這裡,似乎已經不是在論述為什麼2016年春晚不能少了六小齡童了。確實,這或許也已經不重要了。一台國家台的晚會,背後的重重限制和顧慮自然是少不了的。我不想抨擊誰,只是想重申一下我的觀點。六小齡童老師的美猴王永遠無可替代,他永遠是幾代人心中最喜愛的藝術家!

2016年春晚,多希望能看到章老師的身影。


謝邀,我還真不相信有多少人會真的沖著六小齡童就去看春晚的。如果六小齡童真的上了春晚,他們該看的還是看,不看的照樣不看,最多春晚後轉發一條微博:「猴哥」上春晚了,滿滿的都是回憶啊~~~


我記得上次沒有邀請美猴王的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後果大家都知道的2333


這跟六小齡童關係不大。一些網友也並無惡意。

一些網友只是想單純地
黑TFboys(我不喜歡他們!)

黑春晚(為什麼每年節目都是你們想讓誰上就誰上)
當這種心情碰巧遇到了猴年。
網民把六小齡童(扮演猴,長輩,廣為人知)拿出來作為掩護,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
其他網民在這種煽動環境下,出於以下心理。

1.我就是黑TFboys。(單純黑,無原因)
2.我就是黑TFboys,憑什麼他們能上六小齡童不能上。(黑TFboys都能上前輩怎麼不能上)
3.我就是討厭春晚這種選節目方式,太隨意。(黑春晚)
4.六小齡童前輩挺可憐的,支持他。(善良)
5.應該尊重前輩。(尊重長輩)
6.大家說的好像很有道理…支持(不清楚自己的內心想法)
7.隨大流(湊熱鬧)
8.刷存在感(極少數)
9.站隊,表明立場或三觀。
10.我想看六小齡童表演/我是他的粉。


僅個人客觀觀點,可能存在有其他想法的網友。


首先是從百事發布廣告起的,接下來某電影利用某天王和六小齡童(我知道他姓章,但是我決定以下簡稱六先生)捆綁宣傳他倆一起上春晚,後來六先生闢謠、各路大號轉發、評論里全部是要求六先生上春晚的,偶爾夾雜著春晚還不如百事可樂懂民心、會創意的評論。這樣輿論熱度迅速爆發不大可能是網友自發行為。

職業病第一感覺這是百事可樂下的棋:六先生作為猴年的代言人,導演並拍攝了新年廣告、發布猴年紀念可樂、出席了線下活動,那百事應該是要做廣告電視投放的。如果六先生沒上春晚,單純投廣告傳播聲勢有點弱,所以必須拿話題補熱度。到最後無論上不上春晚,都有話題可炒。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春晚下的棋,本來大家都不怎麼關注春晚了,即便按部就班請了六先生,大家也不過發個懷念經典的朋友圈和微博。可是現在這樣不請他,再讓大家抗議呢,話題熱度立刻爆炸,畢竟大家一般也是要真的看看春晚,才能知道六先生會不會最後又上了春晚呢。

預熱充分,輿論話題爆炸、全民熱議,無論六先生上不上,我感覺春晚這波不虧,前期KPI很可能已經達成,畢竟春晚KPI既考話題量又考美譽度還是挺少的吧。被罵就被罵唄,人家又不是第一次被罵,何況後面人家還可能又讓六先生上了春晚,表達自己聽取網友意見的大度呢,那樣美譽度KPI也夠了。


這幾天刷微博十條有八條都是六小齡童孫悟空的消息,大家都想在猴年的春晚上看到孫悟空。被大聖刷屏的微博,也開始有人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還有三年就到豬年了,希望你們的熱情不要過去好嗎?」「我一點也不想六小齡童上春晚」「沒有曝光消息的時候,你們有想過讓大聖上春晚嗎?現在都是跟風狗」確實,我之前也沒有想過大聖出現在春晚上,因為根本就不關注春晚,從高中起,就不怎麼看春晚了,但是還是要看啊,不看怎麼參與第二天的全民吐槽。吐槽,成了看春晚的唯一原因。

所以,大聖上不上春晚,我沒有什麼期待或者討厭的。但是大聖真的上春晚了,我一定不會錯過他表演的那段時間,我會認認真真的看大聖。認認真真的看那個童年的英雄。

現在微博上活躍的主力,是80、90後居多,00的孩子都16歲了,那我們80、90呢?已經工作和快要工作,開始獨自承受社會的壓力或者已經被壓力壓著,誰不懷念那段無憂無慮的日子?誰不懷念屬於我們童年的英雄——大聖。

在那個沒有智能機的童年,在那個網路不普及的童年,我們接觸的媒體最多的就是電視,電視里放著各種各樣的動畫片電視劇,看最多的就是西遊記。那時候對劇情完全沒有概念,一集看了好幾遍都覺得新鮮,看到都能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還是喜歡看。

我討厭過唐僧,討厭他把孫悟空趕回花果山;我討厭過豬八戒,老是干「壞事」;我討厭過沙僧,他好像什麼事也不會;但是我從來沒有討厭過孫悟空,他做什麼都是對的,他一心一意保護師傅,他降妖除魔,他就是我小時候的英雄。會求爸媽買孫悟空的面具,和朋友們玩扮演,每個人都想當孫悟空,最後只能猜拳來決定。在路邊撿木棒,學著孫悟空耍金箍棒一樣亂舞,最後敲到自己的頭也不覺得疼。孫悟空已經成了童年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象徵。

去年的《大聖歸來》,去看了兩遍,兩次都很感動。好喜歡劇情的設定,從小聽大聖故事的江流兒遇見了大聖。這個設定,簡直是滿足了80、90這夥人童年的夢想啊,誰不想遇見大聖啊!我也想遇見大聖,我也會問他「如來佛祖真的是全身閃金光嗎?」「大聖,二郎神真有三隻眼啊?」「哮天犬咬小孩嗎?」,我也想和大聖並肩作戰,斬妖除魔。可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大聖……

我們從來沒有遇見過大聖,所以我們想讓六小齡童老師上春晚。因為,他在我們眼裡不再是一個演員,他是是離我們最近的大聖……


由春晚斃掉美猴王想到的一切
今天早晨一起來,就被一條微信狀態刷屏了,內容就是說央視春晚要取消美猴王的節目,「下放」到央視戲曲春晚。這個消息可以說在我的朋友圈裡廣為流傳,而且大家一邊倒的紛紛表示不滿。看到這個消息,我也毫不猶豫分享了,而且用「還我大聖」作為態度的表達。
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分享,但我在洗澡的時候卻又想起了這個事情,自問「為什麼我會如此迅速分享並表達一定要留下美猴王的態度?」作為白羊座O型血的寡人,火爆脾氣炸開很容易,但這一次並沒有覺得氣憤,激動或者爆炸,只是單純覺得這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但是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讓我在浴室發了好久的呆以至於上班都遲到了,沒錯我只是在找借口)而且本來只是一個自己琢磨琢磨的事情被我家李老師一個留言又刺激了一下,所以想要認真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母親大人說:我也喜歡看,但也沒覺得一定得在春晚看。
這個吧,我反問老媽一句:除了春晚,美猴王在哪裡表演還比較合適啊?作為回答。
======================回答完畢,開始正文=========================
從我亂七八糟的想法來分析,之所以轉發並支持,有如下原因:
第一, 湊熱鬧
大家都轉我也轉,以此來刷我的高X格。老話說得好「人云亦云」,社會心理學說的更好「從眾現象」,用簡單的中文來講「湊熱鬧」。當我看到一百個人發這個消息的時候,特別是當我認為比較「酷」的人、我比較喜歡的人以及「意見領袖們」都在支持的時候,我會堅定認為「美猴王一定得上春晚,不上人神共憤」,不轉發我就不酷啊同志們,為了保持我的酷,我就必須轉。
第二, 刷存在感的社交技巧
啥叫刷存在感?得到支持和關注就是刷存在感。社交的重點在哪裡?不是表達自己多深刻的見地,不是多麼驚人的行為,而是「common interest」共同興趣。就像一個二次元美少女永遠無法給一個傳統大叔普及鬼畜怎樣一個神奇的存在一樣的道理(其實我也不懂,求解惑)。這裡我小小陰暗一下,身在國外的我會對一些國內的事情格外關注,而且會跟朋友討論,為啥?怕被忘記啊(淚流滿面),我做不到跟大家吃飯喝茶聊八卦,也可以發表一下共同的興趣讓大家我跟大家在一起這樣有錯嗎???不過就算距離不遠天天見面,你說吃甜豆腐腦和咸豆腐腦的人能一起愉快吃早餐嗎?所以這種表達無非就是在給自己重要的社交關係伸出一根碧綠碧綠的橄欖枝,告訴他(們):我們在一起!
第三, 媒體的力量是偉大的
當大家都在紛紛轉發這條信息的時候,消息就得到了傳播,微信朋友圈作為這條消息傳播的媒介,就成為了大眾媒體,在大眾媒體的渲染下,人民群眾的情緒就被煽動了起來,而造成了一個彷彿是蝴蝶效應的現象,那麼讓我們來往回倒:也許這件事情就是一個客觀的新聞,某人(舉例來講就像劉燁的帥哥兒子這樣瘋狂迷戀西遊記的某人)一看,這可不得了,我最愛的大聖不能上春晚了,轉發!他朋友圈的人看到了,支持並轉發。朋友圈成員的朋友圈成員們看到了,支持並轉發。這種幾何數量的增長,慢慢把一個個人事件升級成了一個現象(比如「主要看氣質」系列)。所以只是一個簡單的事件,被媒體發酵了而已。
第四,稀缺的東西最珍貴
銷售界有一本奇書叫《影響力》,之所以叫奇書是因為大學時候被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洗了腦,而且這本書確實把心理學的力量極好地運用了出來。書中的理論不再贅述,舉一個例子。作為一個太原孩子,迎澤公園都不陌生,但是仔細想想,可能已經好多好多年沒有去過了。想像一下,如果一個消息這麼說,下周迎澤公園就會被拆除,從此消失,你會怎麼做?估計很多有條件的娃們都會再去一次,哪怕好多年都想不起來這個地方,為什麼,因為再不去就沒機會了,所以這個時候迎澤公園就顯得高大上了起來,非去不可。所以當我們「看不到」美猴王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各種美猴王的好,如果不讓我們看,央視就是壞人!
第五, 情結作祟
咚咚咚咚,猴蹦出來了,這個情節充斥了多少人的暑假,作為八零後出生的一代,小時候沒多少娛樂項目,這隻猴給了我們太多的快樂。「呔,妖怪」相信人人都非常熟悉,李揚老師的聲音也是一聽就倍感親切。但是歲月不饒人,美猴王已經一天一天變老,說句不好聽的,過個幾十年,估計只能從記錄片中回味這個陪伴了多少人童年的經典形象了,為什麼不趁著現在還有機會,讓我們真正欣賞一下這位老人一生的執著呢?
第六, 純粹是因為想要吐槽
央視春晚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存在,做什麼都會遭到吐槽。今天把美猴王的節目拿掉了,大家就瘋狂吐槽,對這種「傳統文化」沒有地位的行為狂噴亂炸。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美猴王上場了,一定又會有人說,太沒有新意了,就知道猴年一定得有一個猴,諸如此類。所以大可不必太把某種看法當做一種特殊現象,因為無論如何都會有一種現象。
就像過年吃餃子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而不是改善,我們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各種明星的表演,但說真的,美猴王的表演除了西遊記重播,還真不是隨時打開電視上網就能看到的,為什麼不趁此機會讓大家再一次一睹風采呢?反正無論如何都會遭到吐槽。
最後,對於我來說,春晚就是一個習慣,無論多好多爛,都會看看,也許為了消磨時間,也許為了增加吐槽話題,或者僅僅是為了抒發一下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懷罷了,就是這樣,沒什麼特別。


網上看的比較認同不要裹挾民意好不好


講真,作為一個從8歲起每年都看春晚的,西遊記小時候看過很多遍的,猴年生人,聽說沒請六小齡童的時候我也是罵了春晚腦殘。

但是吧,微博上那高漲的情緒我也是覺得莫名其妙。原來春晚和六小齡童對你們有這麼重要?以前真沒看出來。不是都嚷嚷著不看春晚嗎,只想看六小齡童你去戲曲晚會看不就得了。不是春晚+六小齡童雙料粉的話,我不知道哪裡來的那麼大氣憤。

還有些人把矛頭指向tfboys,我想問問邏輯哪去了?不請六小齡童和請tfboys的聯繫在哪裡?憑什麼小姑娘們就不能在春晚看看自己喜歡的明星唱幾首童歌了?就你們的偶像是偶像?

就好比你在飯館吃飯,沒上你的菜,你罵飯店也就罷了,你挑別桌上了菜的顧客的刺是什麼毛病?


終於找到地方吐槽了,看到作業本發了這微博,我的看法也是這樣。
微博都被猴哥的視頻刷屏了,都是「戳中淚點」「哭了」「感動哭了」 我猜沒幾個是真哭,捆綁性的「感動」, 你愛猴哥就要哭?實在搞不懂為啥哭,是懷念過去呢還是不想長大?

小時候回憶,情懷經典,銘記在心多年依然敬佩六小齡童爺爺,足矣。

一群不看春晚的人假裝看春晚——瞎湊熱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女朋友告訴我問題答案後,我相信她但我仍然想要去看書查證?
為何微博上「語錄」轉發量如此之大,是迎合了網路受眾的什麼心理呢?
為啥現代的人時不時就抑鬱了,而很少聽說古代有人抑鬱?
一個關於該不該吃雞的問題 ……?

TAG:心理 | 孫悟空 | 六小齡童章金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