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一本怎樣的書,作者袁了凡是個怎樣的人?
我有點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太神奇玄乎了
《了凡四訓》在寺廟法物流通處經常看到,但它其實不是佛教的書,是儒家的書。但它其實又不是儒家的書,因為它和儒家的大宗旨是相違背的。所以,王船山才大罵袁了凡。實際上,袁了凡是個好人,《了凡四訓》也是一本不錯的書。好就好在這本書教人兩點:
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二、人的命運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佛教之所以讚賞《了凡四訓》,還是因為以上兩條,和世俗佛教教人的宗旨相通。
《了凡四訓》,披了一張儒家的皮,講佛家的內容。但實際上既不儒又不佛,講儒也不對,講佛也不對,只是講袁了凡先生自己的三觀而已。
不過,袁了凡是個好人,本書也值得一讀。
書還是要多讀的,比如這本《了凡四訓》。上周收到這本《了凡四訓》是家裡一個表哥送的,現在他每周都要去川西某處和他的上師參悟佛法,我本來是不會讀這類「看了就能改命」之類的書的,但是送了就該硬著頭皮讀下去,這是一種美德。
靜下心來讀這本書竟也讀出了一些智慧。
「上天要你發達,不是直接給你福分,而是先給你智慧。智慧一高,輕浮的人會收斂,放肆的人會安靜。」
前幾日上網見天涯有人翻譯此書,甚是歡喜,翻譯用了大量現代語言,詼諧有趣,於是決定做一個摘抄,摘抄給想 15分鐘 就讀完此書的人,但這裡只能算是一個引子,畢竟靜下心來能夠讀完的人是不多的。
正文:
以下為精簡版譯文↓↓↓↓↓
起初《了凡四訓》在我看來是一本神神叨叨的書,神馬算卦修心的,無憑無據。但是懂了一點算卦後,發現作者所言不虛啊,而且情節說理什麼的都很緊湊,尤其貴在篇幅短小。於是就想翻譯一下與大家共賞,不說佛啊不說道,就因為作者說的是真事兒。。。。。。
《了凡四訓》作者袁了凡,69歲寫的(此翁早被人算定53歲必死)。書分四章,分別是:
1.立命之學;
2.改過之法;
3.積善之方;
4.謙德之效。
目錄上已經簡單明了了,合起來說就是先懂命,然後通過改過和積善來改命,完了最後一章舉栗子說明效果。我翻的慢,文言文也差,大家邊看邊聊哈。
第一章 立命之學
我爹死得早,我娘說別念書了,學醫去吧,不僅可以養生,還可以救人,學的精了還能紅,你爸也一直這麼想。後來我在慈雲寺,遇到一道骨仙風的
大爺,他跟我說:「你當官的相啊,明年就中秀才了,咋不念書哩?」
我說大爺您貴姓,爹媽讓我學醫。
大爺說:「姓孔,雲南人。介四緣分,得教你點兒神通,邵子皇極數!」
雖然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但是好像很厲害的樣子,於是就把他領家來了,我媽識貨,說跟人好好學。
試了幾卦,還挺靈的,我那想念書的心又蠢蠢欲動了,就跟表哥商量。
表哥介紹說,我認識一位校長,送你去當個插班生吧。
孔先生為我算了一卦學業是這麼說的:小考14名,中考71名,高考第9名。次年一考,還真是那樣,趕緊又算一卦身命,說:哪年考第幾,哪
年廩生,哪年貢生,哪年成為四川大尹,任期三年半就卸任,53歲那年8月14日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壽終正寢,遺憾的是沒留後。我全記下來了。
從那以後,凡是考試名次,全算準了。唯獨說要吃一萬斤大米才出貢的,結果七千斤就搞定,有點誤差。後來上司欣賞我的才華,又補貼給我三千斤,合起來恰好萬斤大米。這下我徹底跪了,對命數深信不疑,凡事淡定了。
上面這一部分說的是算卦灰常准,導致作者都失去了生活的激情,為後來遇到雲谷大師而覺悟悔改做鋪墊。
在帝都當貢生,整天就發獃,也不念書。一年後遊學南京,還沒去報名
先去棲霞山面見雲谷禪師,聊了三天三夜沒睡覺。
雲谷問我:「凡人成不了聖人是因為有妄念糾纏。你坐了三天居然不起一點妄念,咋回事兒?」
我說:「孔大爺跟我算過,什麼都定好了,有妄念也沒用。」
雲谷笑道:「我還真以為你是聖人呢,沒想到也不過是個屌絲。」
我說:「我招你啦?」
雲谷說:「人都有心念,而心念自有其陰陽規律,當然可以算定啦。只不過,也就是凡人才算得准,極善和極惡的人是算不準的。你二十年來被人家算的死死的,這凡大發了吧?」
我弱弱的問:「難不成定數還可以改?」
雲谷說:「自己的命,自己求福,書上這麼講是對的。佛經上也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佛家最忌諱謊言,菩薩更不可能騙人啦。」
我再問:「孟子說,想要就有,肯定了人的主動性。但是道德仁義可以自求,功名富貴是說有就有的哇?」
作者和雲谷的聊天記錄是這書最核心的地方,可以說把佛道整合了一下,如果我們把他們論證的每一句都當做事實來看(而且也確實是事實),就會漸漸驚奇了。
雲谷說:「孟子沒講錯,你理解錯啦。你沒見六祖說嘛,世界都在心中
,想要啥不行啊。我有所求,那不管仁義道德還是功名富貴都是我的。問題在於要內心先悟道,再向外求啊,否則凈追逐那浮雲去了,那不是命理說了算?對了,老孔怎麼幫你算的身命?」
我如實相告。
雲谷說:「那你自己趕腳自己該不該中科第,得兒子?」
我想了很久,說:「不該。科第中人都有福相的,我福薄,還不懂得積德。脾氣也差,容不下人。別人說我才智過人,心直口快,口無遮攔。這都
是福薄的意思,咋中舉去。生孩子的話我壞毛病更多。第一,地臟細菌多,水清魚兒少,而我有潔癖。第二,和氣才能萬物生,我易怒;第三,博愛有福,忍耐不
育,而我愛節操,常不能捨己救人;第四,話多泄氣;第五,貪杯殺精;最後,喜歡熬夜,不懂得養生。
雲谷說:「何止科第啊,什麼樣的人得什麼樣的生活,天不過是因材降禍福,一碗水端平。拿生孩子來說,德行很重要,沒孩子那是沒德。你既然
都知道了自己的過錯,把那些過錯改了不就完了嘛!過去的已經過去,就好像已經死了,未來的還沒來,就好像從今天新生,這新生來自義理。血肉之身當然有命
數,那義理之身就能感通天地。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老孔算你不登科第不生孩子,這是天定的,還可以違背一
下,你從現在開始行善積德,自己多作福,幹嘛不自己爽?易學是為了讓君子趨吉避凶,如果啥都定好了,趨啥吉避啥凶?開章第一句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你不信是怎麼著。」
他說的很對,我覺得很受教。於是乎把以前的種種過錯全部在佛前懺悔,先求登科,再做善事三千而求子!
雲谷拿出功過格給我,讓我把做的善事都記錄下來,再加持准提咒強化,必有奇效!
雲谷跟我說:「符錄派說『不會書符,被鬼神笑』,畫符有秘法,那就
是不動念。畫符的時候先把雜念放下,然後隨意下筆,這叫做開天闢地。然後一揮而就,這樣的符才靈哪。凡是要跟天溝通的,都要從無心之處感應。
孟子的立命論認為『夭壽不貳』。生死這事兒,其實是最不穩定的。人不動念的時候,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再往細了說,豐歉不貳,貧富我說了算;窮通不貳,貴
賤我說了算;夭壽不貳,生死我說了算!人生時間,生死大義,該生該死由它來唄!修身就是積德,向天祈禱。啥是修?有錯改錯撒,而且莫等待,馬上行動。到那
境界,算是上了天了,學到位了。你畢竟凡人一個,慾念總是有的,但是能加持准提咒的話,持得純熟了,自然就會到無念的境界,那可就靈啦!
我原來號學海,當天就改號了凡了,悟通了立命咋回事,決心不當凡夫。從今往後,整天謹慎小心,感覺確實與以往不同。以前吧只是打醬油,現在總覺得心裡緊的慌,在屋子裡老怕得罪天地鬼神,碰見恨我罵我的人,我也不暴怒了。
次年禮部考科舉,老孔算我第三,結果考了第一!但做事發念不純潔,自省又多遺漏,有善行做卻猶豫,救人時總有疑慮,總說為善,嘴卻亂說,清醒的時候端正,醉後又亂來,功過互相抵消了,日子也虛度了。69年發的願,到了79年才磕磕碰碰的做完三千件善事。
那時剛和書法家李漸庵入關,還沒有來得及跟大家分享心得。1580年回來的,才請了性空、慧空諸法師在東塔禪堂分享。遂起一念,求個兒子吧,條件也是做善事三千件,你猜怎麼著?1581年還真生了個兒子,取名天啟!
我行一善就拿小本兒記上,我娘不識字啊,那就用鵝毛管在日曆上畫個圈兒。接濟窮人,放生那樣的事兒也常干,有時候一天十幾次。1583年
8月,善事三千算是完了。又請了法師們在我家分享。9月13日,再起一個中進士的願望,這回我許諾做善事一萬件!1586年真的登第啦,當了知縣,呵呵~
當了知縣後,我用一個作文本兒,封面上寫「治心篇」的題目,然後每天早上讓家人屬下們把善行都記上,大小不漏。到了晚上呢就在院子里擺桌子,學趙閱道跟上帝做彙報。
我娘還擔心善事做的慢了,老催我:「以前在家幫人行善,三千壓力不大;你這一下許了一萬件,衙門裡能做的善事忒少,那啥時候才得圓滿啊?」
晚上做夢夢見個神人,跟我說了說善事難以完成的原因。他說:「減稅嘛,萬事秒完!」我心裡一盤算,這寶坻縣一畝田上稅二分三厘七毫,我減
稅的減到一分四厘六毫,會不會太過分啊。恰好幻余禪師從五台山來看我,我就把這個夢跟他說了,問他減稅這事靠譜嘛?禪師說:「真心行善,一行當萬善,而且
減稅大家真的爽啊。」就這麼辦!我隨即捐了工資,請五台山的一萬和尚吃飯並分享佛法。
老孔最缺德的是算我53歲要掛,我倒也不求長壽,到了53歲那年竟然沒事,一不小心我現在都69了。書上說「天難諶,命靡常」,又說「惟命不於常」,都不是瞎掰的。於是我知道,凡是說福禍自己求的人,都是聖賢啊。如果說福禍有天命的,肯定俗人一個。
那你不知道命會怎麼樣咋辦?命里顯貴,要有平常心;一時順利,要有背時的準備;眼下夠吃了,常念餓肚子的事兒;人之間相愛敬,要懂得珍惜;豪門之家,要謙卑;學問多,要謙遜。遠的光宗耀祖,近的取悅父母,上的報國,下的齊家,外的幫人,里的內省。
無比要天天反省+改過,一天不知道自己錯了,一天就自以為是;一天沒過可改,一天就沒有進步;天下聰明才俊不少,但是不修德不加業,混吃等死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雲谷禪師傳授的立命學說,至精至邃,至真至正,要好好體會啊!
第二章 改過之法
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那些個算命準的牛人,書上都有記載。一般來說吉凶之預兆,發自心而動於身,德厚常獲福,德薄老倒霉。俗人眼拙,所以覺得未來難測,實際上看一個人善和不善就知道他來福來禍啦。想要近福遠禍,不說行善的事兒,先要改過。
咋改?
第一,發恥心。想想古代的聖賢和我一樣都是大老爺們兒,幹嘛人家那麼紅而我默默無名?眷念俗世,行為不端,以為別人不知道還堂而皇之,日漸變成禽獸了都不
自知啊,還有比這更丟人的事嗎?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知廉恥是區分人與獸的重要標準。知恥這是改過的關鍵點。
第二,發畏心。人在做,天在看,雖然都是小過,不要以為鬼神不知道,我能不敬畏?粉飾掩蓋看起來別人看不出來,實際上自欺欺人,能不驚
悚?悔改啥前兒都不會太遲,做一輩子惡臨死前悔悟而發善念的,也能得善終,就好像千年幽谷,一個燈就可以全部照亮(樓主最喜歡的一句不解釋!),所以過錯
不論久近,能改就行。但是塵世無常,肉身脆弱,一不小心就去了,想改也來不及啊。這樣的話就要永遠擔負惡名嘍,孝子賢孫都翻不了案,聖賢菩薩都幫不了你!
(毒舌啊)這下問你怕未?
第三,發勇心。人不改過的原因多是退縮怕事,這個必須要振作起來,別遲疑,莫等待。小過當做肉里的刺,趕緊的剔掉;大過當做毒蛇咬了手,速度砍了!做事就是要雷厲風行,所以易經有卦名「風雷益」,辦事快,有好處!
有了以上三心蓋世,則有過馬上改,好像驕陽化冰,還怕冰不消?但是人的過錯呢,有改事的,有改理的,有改心的,工夫不同啊,效果也不一樣。
比方說前日殺生了,從此不殺唄;前日發怒,再也不怒了;這算是就事改事。這樣的改過方法呢治標不治本,病根始終都在,不是好辦法。
改過厲害的人啊,先不管那事是如何,先要明事理。如果殺生了,就想啊:上帝好生,生物都怕死,殺生來填肚子,心裡好過啊?而且動物多可
憐,又挨刀,還挨煮,那該有多痛啊!山珍海味吃完就拉了,蔬菜水果一樣可以飽肚子,何必殺生而自損呢!又想想生物都有靈性,和人是一個種類,就算不能讓它
修行而尊敬我,也別讓它被砍了來抱怨我吧?每次想到這兒我都吃不下肉哇!
再說發怒的事兒,就這麼想:人無完人,他一時不懂事,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沒啥好生氣的。又想別人罵人也是個鍛煉,謝謝都來不及呢,生啥氣。而且氣而傷身,有害無益,這麼想是不是就順啦?道理一通啊,自然就不會再犯錯啦。
什麼叫做從心上改過?無論什麼過錯,其實都是心造的。我不動心,哪會犯錯呢?好色的、好名的、好貨的、好怒的,不必挨個的改,一心為善,正念總綱,邪念自
然污染不上。就好像太陽當空照,鬼魅到處逃,真理不?過由心造,也由心改,就好像砍毒樹直接斷根就得了,何必一片一片的摘葉子呢?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改心,
立馬見效!
下決心改過的話,明著要良朋提醒,暗著要有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堅持一周,兩周,乃至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必有奇效!
怎麼個奇效?你會感受到一下一項或幾項:心曠神怡;智慧頓開;觸念皆通;被人罵反而高興;夢見聖賢;夢見飛身太虛;夢見幻境奇景……等等,都是過被改了的表現。但是呢不要躺在成績上睡大覺,要繼續前進!
古時候有個人20歲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改號了;到21歲,又發現沒改完;到了22歲再回顧21歲,就跟做夢似的,如此年復一年,改到了50歲,而且還在說自己49歲時的不對,你看看人家!
我們凡人,過錯太多,回首往事時如果看不到過錯,就是瞎了狗眼。但是就算罪孽深重的人,也有效果哦,他會:心神恍惚、健忘;沒事瞎煩惱;見不得別人好;聞正道卻不高興;做好事就是幫倒忙;夜夢顛倒瞎說話;這些都是作孽之相,更要奮發舍舊圖新,可千萬別耽擱了!
第三章 積善之方
本章就是各種小段子小故事被作者拿來當做證據了,先給個開頭,再慢慢說故事吧。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以前顏氏想把女兒嫁給叔梁紇(He二聲),就賣廣告說自己祖上怎麼個積德,意思就是說現在我的女兒肯定好啊。孔子說舜帝孝順,說『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講的真對。接下來呢,我就要舉栗子證明了。
栗子1:
楊少師,建寧人。世代靠撐渡船為生。雨大河漲,沖毀了不少民居,淹死的人順流而下,其他的渡船都忙著撈錢撈物,就楊少師曾祖和祖父撈人,
人家都罵傻叉。到了楊少師父輩的時候,家境漸漸寬裕了,有神人化成道者跟說:「你祖上有陰功,後輩要顯貴,最好葬在XX地。」於是就按道者說的辦,也就是
今天白兔墳那個地方埋了祖墳。後來楊少師出生了,小小年紀就登第,位至三公,子孫又多又賢貴。
栗子2:
鄞(YIN二聲)人楊自懲,開始是個縣吏,宅心仁厚,守法公平。當時他老大蠻嚴厲的,打的一個嫌犯內牛滿面都還不息解氣,楊自懲跪下來求情。老大說:「這人不聽話,氣死我了!」楊自懲說:「民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大夥正愁著呢,你還擱這兒發飆!」老大給跪了。
楊家特窮,但是犯人沒糧他還是救濟。一天有大把新犯人沒飯吃,給了他自己家就沒得吃了,就跟老婆商量。老說:「哪來的犯人?」
楊自懲說:「杭州來的。一路挨著餓過來的,臉色趕上大白菜了。」
老婆懂事,真幫犯人煮粥。後來生了倆孩子,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是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到如今楚亭、德政倆人也是他的後裔。
栗子3:
正統年間,福建鬧賊,士民都干這個行當。朝廷派鄞縣張都憲南征,後來委託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都事要黨的花名冊,凡是不想做賊了的,偷偷給塊白布小旗,到時候白旗套腦袋上的都留了活口,萬人得以倖免。後來謝的孩子中了狀元,孫子中了探花。
栗子4:
林氏,莆田人。他老娘好人,經常供應免費饅頭,要就來拿,毫無倦怠。一仙人化成道人,每天早上都來要六七個。老娘每次都給,三年如一日,
終於知道了她的誠心。於是跟老娘說:「我吃了你三年的免費饅頭,怎麼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院有塊地,死了埋那兒,子孫當官的有一升麻子那麼多!」
她兒子照辦,當世就有九人登第,歷代高中者無數,福建當地有個說法:無林不開榜。霸氣側漏。
栗子5:
馮太史他爹,是個秀才。大冬天早上起來上學碰見一人,倒卧雪中,已經冰好一半了。於是就把自己的羽絨服給那人穿,把人救醒了。夢神又來了:「你救人一命,我要派韓琦當你的兒子!」完了馮太史降生,起名叫琦。(註:韓琦北宋名將,躺槍)
栗子6:
台州應尚書,壯年時在山中學習。晚上鬼哭狼嚎,嚇死個人,但是他不怕。有一天晚上聽見鬼說:「有個女人的老公出去了就沒回來過,家裡逼她
改嫁。預計明天晚上要來這裡上吊自殺,到時候我就可以借屍還魂嘍!」尚書聽了,偷偷賣了自己的田地,得銀四兩,然後偽造女子老公書信,寄銀還家。家裡見了
書信,認為筆跡相差很大,很懷疑。
尚書就說:「書是假的,錢可是真的啊,怎麼說她老公應該是沒事的。」於是女人就沒改嫁。後來人老公果然回來了,倆人感情還不錯。
尚書又聽鬼說話了:「這孫子壞我好事啊!」
鬼友說:「削他!」
鬼說:「上帝欣賞這人心善,命他作陰德尚書,削不了哇!」
應尚書因此更加努力了,饑荒賑糧,江湖救急樣樣精通。子孫登科第的大把。
栗子7:
徐鳳竹,常熟富二代。年荒的時候就捐租賑災,晚上聽見有鬼擱門口唱歌:「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一聲接一聲的這麼唱,
連夜不斷,鄉人心中皆暗想他媽再也不用擔心他的學習了。當年,鳳竹果然中舉,他爹更加拚命的做好事。完了鬼唱團又來了:「千不誆,萬不誆,徐家巨人做到了
都堂。」後來鳳竹真的當了兩浙的巡撫。
栗子8:
僖公,嘉興的。開始是刑部主事,睡監獄裡,與犯人交流案情。糾正了不少冤假錯案,一時被冠以咸頌尚書之名。
僖公奏報:「我這兒都這麼多冤案,那全國就更多了。最好每五年派個減刑官,專糾冤案。」
尚書同意了他的提議,僖公自己也成為一名減刑官。夢神又來了:「你命里本來沒孩子,但是你提的這個奏章很是給力,上帝決定賜你三個兒子,全部都是大富大貴款的哦!」當晚夫人就中招了,後來生的三個兒子果然顯官達貴。
栗子9:
嘉興的包憑,字信之,老爹是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他是老幺,當了平湖袁氏的女婿,跟我爸爸關係不錯,才高八斗卻老中不了舉。一天游
湖,偶然跑到一村寺中,看到觀音像有點寒磣,就拿錢給方丈說您給修一修。方丈說錢太少,幹不了那麼大的工程。於是把自己的衣服都扒了說這是新款的,也值倆
錢兒。包憑說:「只要聖像沒事,我裸奔怕什麼?」
方丈淚奔:「給錢脫衣不難,但是有這份心太不容易了!」
修好後和老爸再游,睡寺里。包憑夢見迦蘭來答謝:「你的後代要享福嘍。」後來他的兒子孫子都登第做了大官。
栗子10:
也在嘉善,支立的爸爸,是刑房吏,有個犯人特冤枉,老頭兒挺可憐他的。犯人就跟自己老婆說:「支公的恩情我無以為報,明天延之下鄉,你嫁
給他吧,如果他答應了,那我也有救了。」他老婆哭著答應了。那天,老婆把這事告訴了支公,支公不聽,竭力為犯人平反,終於昭雪了。夫妻二人登門叩謝,說:
「恩公啊,我膝下無子,有小女一個,送給您當小妾吧!」支公還真納了這妾(倒是不客氣),此妾生下了支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後輩也都登第了。
以上這十個故事,做的事都不同,但都可以歸為善行。往細了說,可以看到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都要給分清楚了。瞎做善事卻不通事理,反而容易造孽,枉費了苦心。
那麼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呢?從前有一票儒生,拜謁中峰和尚,問說:「佛家說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現在有的人善,但是子孫糟糕;有的人惡,卻混的不錯。坑爹不?」
中峰和尚回答說:「不能用凡人的標準來評判善惡,否則容易善惡不分。不說自己不識是非,反而說天瞎了眼,像話么?」
眾人說:「善惡怎麼會相反呢?」
中峰賣關子:「你們怎麼看?」
有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說:「未必。」
又有人說:「貪婪是惡,廉潔是善。」
中峰說:「也未必。」
大家又舉了很多例子,中峰都說不對。那麼就請您講一講吧。
中峰說了:「利人是善;利己是惡。對別人有利的,打是親罵是愛;對自己有利的,敬人禮人也是惡啊。所以說人行善呢,利人為公,公即是真;利己為私,私就是假!另外發自肺腑的真,抄襲別人的假,無為而為的真,有為而為的假。可要分辨清楚啊!」
善分端曲,怎麼說?善行要發自內心最深處,純粹的濟世救人,這是正善;哪怕有一絲一毫的媚俗之心,即是扭曲了。純愛為端,憤世為曲;純敬是端,玩世為曲。要分清楚啊。
善還分陰陽?是的。做好事被人知道,就是陽善;不留名就是陰德。陰德的話,天會給報酬;陽善則享受世俗名分。出名也是福啊。一般那些特別有名其實又名不副實者,往往招禍害;而人沒幹壞事兒卻背了罵名的,子孫往往混的不錯,陰陽難辨哦。
善的是非之分?魯國法律規定臣民跟別國買當奴隸的老鄉是可以報銷的,就子貢光花錢買人卻不報銷。孔子聽了很鄙視:「傻孩子,聖人做事對百
姓影響很大的,一言一行都要考慮到別人也許會跟著學,不能光自己痛快了就爽了。現在魯國窮人多富人少,都跟你這樣行所謂善舉,而實際上漸漸的就沒人願意買
老鄉回來了,因為恥於報銷!這不是變相告訴大家從今以後都別在買人了?!」
子路救一落水同胞,人家答謝送了頭牛,子路接受了。孔子那個高興啊:「以後魯國救人的就會更多啦!」咱們俗人看來,救人是少先隊員應該做
的嘛,怎麼可以收錢呢,多俗啊!但是你們瞧瞧人家孔聖人的想法多麼富有大局觀啊。所以說人的善行效果要放遠了看,放大了看,有的看起來蠻善的,實際上害
人,有的好像不大對啊,實際上是救了更多的人。這只是其中一例,其他的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什麼的,都要懂得辨別。
什麼是偏善正善?以前的呂文懿,辭了宰相回老家,體現了高風亮節。有一老鄉喝高了罵他,呂公不鳥他,跟下人說:「別跟醉酒的一般見識。」過了幾年,醉漢做
了壞事進了監獄。呂公後悔莫及:「如果當時跟他計較一下,送去派出所管教管教,長點心就好了,我當時一時的仁慈,反而縱容了他,才搞成現在這個樣子。」這
就是好心辦了壞事的例子。
也有壞心辦了好事的。比方說某富人,鬧饑荒的時候窮人大白天的大街上搶糧食,告官人家也不理,窮人更囂張了,這位富人就自己執法,把搶匪
抓起來了,換得了短暫安定。否則,可能會發生動亂。所以善人為正,惡人為偏,大家都知道。以善心辦壞事,是正里的偏,壞心辦好事,是偏里有正,不可不知
啊。
半善滿善怎麼區分?易經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上說『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積善勤快點兒,就滿;懈怠磨洋工,就不滿。這是一說。
從前有一女的跑去寺廟,想要施捨渾身上下就兩文錢,全部捐了,主持親自答謝啊。後來有一富貴往裡捐了一大筆錢,主持只是派個徒弟溝通了下。有人就問了:「這差別也太大了吧?」
主持說了:「女的雖然錢少,但是心誠啊,我必須親自答謝否則不足報答;後面那位屬於炫富,無所謂啦。」這麼說來呢,千金是半,二文則是滿了。
漢鍾離給了呂洞賓一顆仙丹,吃了可以點鐵成金,在通貨膨脹可控範圍內可以幫幫窮人。
呂洞賓說:「畢竟是假幣啊,會不會露餡?」
漢鍾離:「有五百年保質期。」
呂洞賓又說:「那五百年後的人不是被坑了嗎,我不要這樣做。」
漢鍾離說:「修仙要積善三千,你這一句話,三千功德秒滿啊!」這又是一說。
不為善之名而做善事,容易圓滿,總想著所謂心善,拚死了行善也撐死了才半善。比如說以財濟人,沒有自我,也沒有受接濟的人,也沒有施捨的
財物,這叫做三輪體空,一心清凈,那麼一斗粟也可以換無涯的福分,一文錢也可以消解極大罪惡,但是如果這心裡不放下,就算捐了黃金萬貫,福都不會滿。這又
是一說。
啥事大善小善?從前,衛仲達掛了去陰間,判官說把他的善惡記錄拿來瞧瞧。結果,惡的記錄堆滿了屋子,善的記錄呢就像筷子那麼粗的一卷而已。拿秤來一秤,善錄反而要重一些。
仲達說:「我才四十不到,怎麼可能幹過那麼些壞事啊!」
「一念不正就算作惡了,根本不用等真的犯事。」
仲達一想,那善錄上是怎麼說我的呢?
「朝廷干大工程,要在三座山上修橋,這是你反對此事的奏章。」
仲達慚愧:「我倒是有那麼一說,但是朝廷不聽我的呀,於事無補不是。」
人家說:「朝廷是沒聽你的建議,但是你的心念念及萬民,朝廷聽了的話,善的更給力些罷了。」
所以說心存天下蒼生,善少但是力道大,只是心繫一身,再多也嫌少。
難善易善怎麼說?先賢說克己要從最難處克起。孔夫子論仁也是先難的來。拿江西的舒大爺來說吧,拿自己兩年的工資去成全別人夫婦二人;邯鄲的張
大爺,花十年的積蓄救別人老婆,這都是難捨而能捨得。鎮江靳大爺,雖說年老無子,但是不忍心納幼女為妾,還給了別人,這屬於難忍而忍下來了。所以這些人都
福報蠻多的。凡是有錢的人,立德更容易,卻不去為善,這是自暴自棄;窮人要積德更難,卻能去為善,多麼可貴啊!
接濟眾生的方法有很多,簡單講分十類: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一、與人為善。從前,舜帝發現漁翁都挑水深魚多的地方捕魚,而老者弱者在淺灘急流的地方打漁,舜帝心生哀憫,就自己也去那裡打漁,看到爭搶者
就不鳥他,碰到禮讓的就大肆表揚。過了幾年,大家都把肥水相讓了。舜帝那麼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說說讓大家禮讓就完了唄,幹嘛還得親自上啊。實則是舜帝
不言傳而身教的用心良苦啊。
我們做人呢,別有點長處就得瑟。收斂自己的才智,虛懷若谷,看到有人犯錯的,就多包涵。一來可以讓他改,二來可以讓他有所顧忌而不敢亂
來,看到有人稍微干點什麼善事了,就趕緊的配合一下。日常生活中,說話辦事全然不為自己起念而是考慮整個天下,這就是天下為公的度量啊!
二、愛敬存心。君子和小人在外表上很難分辨的出來,唯一一點就是看心地,馬上善惡立辯,像鋼琴黑白鍵一樣。所以說君子跟普通人不同,是因為心
境不同。君子裝著的是愛人敬人之心。所以人有貴賤,有聰明有傻的,參差不齊,但是大家都是人嘛,同胞來的,誰不值得敬重呢?愛眾人就是愛聖賢,理解普通人
的意志也就通了聖賢的意志。為啥?聖賢的志向在於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裡的人各得其所,我如果合愛合敬的過一輩子,就是幫聖賢做事啊。
三、成人之美。拿玉來說吧,扔了就是垃圾,好好雕琢就是藝術品。所以凡是看到做好人好事的,或者蠻有前途的樣子的,就能幫則幫。
大概人都不喜歡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物以類聚嘛,所以鄉下人善人少,惡人多。善人在世俗里身不由己,也很難做。所以做善事有很多挫敗感的,吃虧還不討好。有仁人長者能幫上一把的話,那真的功德無量咯。
四、勸人為善。人心都是肉長的,凡與人相處,就多行方便,做個好朋友,多開導別人的迷惑。做噩夢的把他拍醒,煩惱多的讓他開心,功德大著呢。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跟與人為善比起來,勸人為善雖然無形,但是更有奇效。說錯話而失去朋友的,要反省了。
五、救人危急。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碰到了就好像自己身上有病一樣,速度幫別人解救。幫人伸張冤屈啊,接濟窮困潦倒的人啊什麼的。崔子說:恩惠不論大小,江湖救急神馬的最感人了。崔子能講這話出來明顯他自己也是個仁人。
六、興建大利。小至鄉里,大到城市,凡是有利於廣大群眾的,都得干。開渠導水啊,築堤防患啊,修橋修路啊,給茶給飯啊,有機會就勸別人干這事,自己能親力親為最好,別害羞啊,別抱怨,多大點事兒啊。
七、舍財作福。善舉很多,以布施為最先,布施很簡單,就一個字,捨得。牛人自己內能舍六根,外能舍六塵,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舍掉。如果自己覺得
做不到那麼牛,就先舍點錢財啦。世人以衣食為命,所以舍財最亮。我肯舍財,那麼內心可以破除私慾,外在可以幫助他人。開始還真的挺為難的,漸漸的會習慣的
哈,捨得在修行來說是很給力的。
八、護持正法。法是萬物生靈的眼睛,眼裡看不正,怎麼認識大千世界啊?怎麼利用萬物啊?怎麼脫離塵世啊?怎麼超凡脫俗啊?所以只要看到聖賢的廟宇啊祠堂啊,都要敬重,幫著修繕。至於宣傳佛道正法的,更要鼓勵鼓勵。
九、敬重尊長。家有父兄,國有君長,凡是年高、德高、位高、識高的,都要放尊重點。在家服侍父母,語言溫柔些,做個乖乖兒乖乖女,很有感
覺的。出去做人,別老以為別人不知道就亂來。把國君當天一樣敬重,這事兒跟陰德關係蠻重要的。你瞧瞧人忠孝之家,子孫後代都混的不錯。
十、愛惜物命。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同情心;求仁求得其實就是求這麼個東西。周禮上說,一月份的時候祭祀就別拿小牛開刀了。孟子讓君子
離廚房遠點兒,這都是同情心的表現。所以前輩有戒律四種東西是不吃的,聽說是殺的不吃,看到殺了的不吃,自己養的不吃,專門殺來請我吃的也不吃。如果嘴賤
非要吃肉的人啊,就按這四條先戒著。
漸漸增進,心裡越來越慈悲,不光是不殺生了,毛毛蟲都愛惜。求絲煮繭,鋤地殺蟲,穿衣吃飯都得這麼干,都是殺別人來滿足自己。所以浪費就是殺
生!至於誤傷的,不小心踩死的,不曉得腳底多少陰魂了,從今後都要小心著點兒。古詩說,愛憐老鼠就老留點飯給人吃,愛憐飛蛾的連燈都不點。仁大發了啊!
善行無窮,不勝枚舉。這裡就簡單的分了下類方便推廣,有福德哦!
第四章 謙德之效,今兒周末就不出門了,為大家翻完
易經有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所以六十四卦里的地山謙掛,六個爻的爻辭都吉。
書上說:滿招損,謙受益。我閱人無數,那些看起來會很有出息的寒士,一般都是蠻謙虛的人。
1571年會試,我嘉善的同事十幾個人里,就只有丁敬宇同學最年輕,卻極其謙虛。
我對費錦坡講:這孩子今年必高中。
費說:怎麼地。
我說:謙虛招福啊。你看這十人當中,誰比的上敬宇恭謙禮讓啊?人謙虛到這份兒上,天地鬼神都保佑他,想不發都難啊。
結果一開榜,丁果然中了。
1577年我在北京和馮開之開房,看到他虛心低調,和年輕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李霽岩當面說他的不是,他卻安然接受,完全不對罵。我跟他說:福禍都有因,你這麼謙遜,老天絕對看好你,你今年會登第。不出所言。
趙裕峰,山東冠縣人。童年時鄉試考科舉總是不中。他爹是嘉善的秘書。他很仰慕錢明吾,就寫信給人家,結果別人不鳥他,他不僅不生氣,而是不斷改善自己。次年就登第了。
1592年,我去見了見夏建所,看到他簡直是謙光逼人,回來跟我跟朋友說:上天要讓你發達,不是直接給你福分,而是先給你智慧。智慧一
高,輕浮的人會收斂,放肆的人會安靜。夏建所這麼溫文爾雅,老天肯定幫忙。一開榜,又中江陰的張畏岩,才學挺高,業內小有名氣。1594年到南京鄉試,住
在一間寺廟裡,揭榜的時候發現沒中,大罵考官瞎了狗眼。有一位道人在旁邊笑他,張畏岩說你笑你大爺啊。
道人說:這位相公的文章肯定很差。
張畏岩說:你看過我的文章嗎你就說我差啊!
道人說:聽說寫文章要心平氣和,今天聽您罵街,心中甚有不平,那文章能好的了嘛!
張畏岩還是不服氣,就說那你說怎麼辦。
道人說:中不中舉有天命,命不該中的,文章寫的好也沒用。需要自己做個轉變。
張畏岩說:都說是命了,還轉你妹啊!
道人說:上天造命,人來立命嘛。多做善事,廣積陰德,啥福求不到啊。
張畏岩:我窮屌絲,能幹嘛?
道人說:善事陰功全是心造的,常有善心,功德無量。比如人要謙虛,謙虛又不花錢,你不自己反省還罵考官幹啥?
張畏岩從此做出了改變,德行越來越多。1597年,夢見自己到一高樓中,得到一個名冊,裡面很多空白。問旁邊人,人家說,這是今年的皇榜。
張畏岩問:怎麼這麼多空白的。
人說:陰間里的科第名次,需要積德不犯錯的人才上的了。那些空白的是本來該中,卻因幹了壞事被刪掉了的。那人又指著後面那行說:你這三年來表現還可以,這名次應該給你。當年果然中了第150名。
完
不作惡應該成為最基本的道德標準;
在這基礎上,力所能及的行善積德,行善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富貴(這一點國人尤其要注意,因為現在人功利心太強),但是可以讓你遠離禍害;
你讓他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他會反駁你,我做好事沒有好處,我還做什麼呢?他的好處無非就是利益,金錢,或者其他當前社會的稀缺資源;但是我認為,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這也是一種好處;
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大多數正常情況下:
1,不損害他人利益;
2,如有可能,主動讓利;
即使你能力再強,生意做得再好,如果你一家獨大,讓比你差的人沒有活路,即使再符合法律,再無可挑剔,一樣會跟大禍不遠;這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老祖宗總結出來的幾千年經驗;
行善積德跟是否有好的回報,沒有必然聯繫;但我推薦你這樣做,我也很欣賞有這樣品德的人;
我發現這些答案都說的很淺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好好去研究這本書,只是大致翻翻,隨便掃掃,還有很多人抱著很強的功利心去讀這本書,妄圖看完書只要做好事就能改變命運,甚至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一小部分人只是道聽途說,做善事就能讓自己官運亨通,簡單粗暴,以訛傳訛,根本不屑去看。
現在很多人,為了讀書而讀書,讀完了,打個卡,OK,小夥伴們,我讀完了,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吧,blablabla。
這種讀法,很淺薄,當然網路快餐這樣讀可以,但是對於這本書,不僅僅是讀,最重要的是修行,用西方化的語言來說就是訓練自己。
++++++++++++++++++++++++++++++++++++++++++++++++++++++++++++++++++++++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章序篇立命之學,講的作者本人的經歷,作者一開始絕對是個宿命論者,被那個白鬍子老頭給說怕了,因為他的每一件事都說的太准了,不由得作者不信,當他遇到雲谷禪師的時候才被大師點醒,禪師告訴他的是:
-------------------------------------------------------------------------------------------------------------------------------------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
看清楚黑體字了,這段話禪師論證的非常精妙透徹,沒半點打機鋒式的含糊,稍微有點古文素養的人都能明白,諸位讀者君自己想想是不是這樣。
接下來禪師藉機引導:
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諸位讀者君,你們做到修和俟了嗎,覬覦和將迎難道不是你們的常態?
然後,作者終於發奮,最後終於逆天改命: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看看我們現代人,持有這種世俗之論的人多不多?
++++++++++++++++++++++++++++++++++++++++++++++++++++++++++++++++++++++
第二篇是改過之法。告訴我們做善事之前要先改過。發出三心,勇心,恥心,畏心。同時闡述了改過的三個境界:
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說的很清楚,沒有一點空話套話大話,都是實實在在可以證明的道理。(本來我寫的是可以踐行的道理,可是我又想了想,你知道道理,可不一定真正踐行。它的作用是作為一個正確的引導,並且等到你自己摸索,實踐,再回頭看,終於發現,真有道理,我做到了,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的感覺,那樣才算真正明理,真正知行合一。)
++++++++++++++++++++++++++++++++++++++++++++++++++++++++++++++++++++
第三篇是積善之方。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作者先前強調過: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意思是你本來就是一身騷,滿身的臭毛病,心底不正還要做善事根本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要說這一篇,論證的尤為詳細,舉完十個善有善報的例子之後,他告訴我們: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可以說這是整部書的精華所在,對善的各種角度的剖析猶如讓人醍醐灌頂。
總共十個角度,作者都做了詳細的論述,現舉兩例。
——————————————————————————————————————————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中峰令試言。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現在知乎人普遍的疑問一模一樣:如果好人沒好報,我們為什麼還要做好人? - 心理學
如果把一段看做此問題的答案,是否可以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思考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話簡直說的太好了,這段話其實就是說的是現在的所謂「老實人」,其實很多老實人真的老實嗎?知乎也有人做了類似討論古人早就把他們看透了。捫心自問,你在自以為做善事時,有沒有欺世,媚世,憤世,玩世的心?說句題外話,現在很多公司和明星捐款,有那個敢說我是純粹的真心實意,再看身邊的人,摩有不驗者。。。
然後是論述善的十個方面,可謂面面俱到: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最後此篇總結:
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
第四篇是謙德之效,說白了相當於結語,其實我覺得這一篇之所以被後人選進,是因為後來的編者想讓這本書受到更多讀書人的推崇,其實它和前文並沒有太大關係,作者主要是以科舉考試為引闡述對謙虛的一些看法,作者本身並沒有其他意思,相當於一篇獨立的小隨筆,但這客觀上使這本書有點成功學雞湯的味道,也就是某些答主所說的明代雞湯。只能說這並不能怪作者。。。
++++++++++++++++++++++++++++++++++++++++++++++++++++++++++++++++++++++
以上,就是整個《了凡四訓》全文,曾國藩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 胡適先生則認為,《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民國的大德印光法師印光法師_好搜百科甚至親自為這本書作序了凡四訓——印光大師序言,足見其真實不虛。
通讀全文,我們可以感受到此書並非雞湯文,相反,幾乎字字珠璣,作者把自己的人生哲學通過簡練的語言全方位地展示了出來,但是,很多時候,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堅持不懈地踐行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凡四訓》不同於小白文,它需要你不斷地實踐,不能看完就忘,看過就扔。必須以虔誠的心去修行才能真正從書中汲取營養,本質上,他和近來大熱的西方思維著作《溝通的藝術》,《學會提問》在學習方式方面並無不同,都需要不斷摸索前進。
以上。
----------------------------------------------------------------------------------------------------------------
幸虧匿名了,一開始我的答案還不算高票的時候,評論里都是讓我解匿求關注的,但是我不敢解,一是做的還遠不夠圓滿,二是怕有人曲解我的意思,掛起來批判一番。如今一看,果不其然。站在高處,隨便斷章取義的人還是有的,順便說一句,自從知道白雲先生以後,我對佛棍這個詞是最有抵觸情緒了,對隨便給人下「佛棍」定義的人我也對其是否有真才實學持觀望態度。
首先,有一個大前提,就是《了凡四訓》這本書的真實性,我認為,袁了凡一生,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他沒必要非要寫一部書來編一個故事,何況還是家訓這種留給子孫後代的非常正式嚴肅的書籍,我認為這部書的真實性是可信的。
其次,我們怎樣看待這本書,我覺得,任何自傳性質的書都是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帶有一定主觀性的。他們都是從自身經歷出發,寫出自己對人生道路探索的感悟。像這種自傳,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寫過,如《富蘭克林自傳》,《安徒生自傳》,《懺悔錄》,《活法》,《寫我自己》等等,很多普通人應當也寫過,不過通常都被稱為回憶錄,傳播的範圍也不是很廣,當然像唐駿那樣刻意美化自己營銷自己的我就不多說了。袁了凡寫的《四訓》歸根結底和它們沒有不同,只是因為自傳作者本人的經歷太過驚世駭俗,太具有爭議性,所以一些和袁了凡持不同意見的人就給它安了一個暗含諷意的「明代雞湯」的稱號。
我對這類書的觀點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注意是有先後順序的,先取精華,再棄糟粕。至於如何甄別精華、糟粕,全憑個人喜好,因為讀書本身就是個私人的事情。就比如,《了凡四訓》這本書的精華,我認為在他與雲谷禪師的對話,對改過之心的方法和境界的描述、論何為善三個部分最為精華,我信了,覺得很有道理,並把他們納入我的三觀體系中,作為我以後行事的準則和參考。而後這本書的糟粕,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所謂做善事改變命運,我持觀望態度,袁了凡的命運,你說改了吧,確實改了,平平安安地比預定的壽命多活了21年,你說沒改吧,他在生前確實受了很大的冤屈,但是要了凡先生自己選的話,我覺得他還是會選前者的。因為我自己不知道改過前我的命運是什麼,改過後我的命運是什麼,沒法參考對照,自然也談不到信與不信,我現在的觀點是,不求改變命運,但求問心無愧。
至於了凡先生的經歷與佛和儒的聯繫和衝突,我因為對佛法和儒法並不十分精通,準確來說只是看了幾本閑書,連懂得皮毛都不算,沒法說。但是我覺得,人這一輩一定是有可以改的和不可以改的,面對能改的,自己的缺點毛病,盡全力去改。改不了的,所謂「命運的不公」,用積極平和的精神去面對,這也就夠了。
總而言之,單純個人觀點,我認為《了凡四訓》是一本好書,如果認真讀能夠從中獲取很多營養。
你的質疑是正常的。
《了凡四訓》的改命說有極大的缺陷和邏輯悖論。
首先,《了凡四訓》立論的基礎是,行善積德能夠改變現實命運。這也可以說是佛家一直主張的說法。但是卻悖於:
【佛三不能】
[出景德傳燈錄] 一不能滅定業者。謂佛能空一切相。斷一切眾生之惡。而不能自免定業也。(定業者。決定之業。即木槍馬麥等報是也。)二不能度無緣者。謂佛能化導一切眾生。而不能度無緣之人也。三不能盡生界者。謂佛能度世間一切眾生。而不能令眾生界盡也。
至善者無過於佛,佛也不能滅定業,包括釋迦佛所受的木槍馬麥的現世之報。難道袁了凡做了好事,能力就能夠超過無上世尊佛陀?明顯是不現實的。
其次《了凡四訓》說袁了凡晚年幸福美滿,實事告訴我們,卻不盡然如意,而且是有莫大的冤屈(60歲遭受彈劾,74歲去世,死後15年平反):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袁黃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於嘉善縣魏塘鎮東亭橋。他青少年時聰穎敏悟,卓有異才。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曆五年(1577年)會試,初擬第一,因策論違逆主考官而落第。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唐文獻榜進士。萬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寶坻知縣(今屬天津),任職五年,業績輝煌。萬曆二十年(1592年)被任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事室」,疏請袁黃「贊畫軍前兼督朝鮮兵政」。「問關異域,功跡茂著」,「勛勞甚備」(見《了凡雜著·序》)。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被李如松彈劾誣告,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審判,終於在『拾遺』(諫官)的任內,被迫停職返鄉。後由嘉善縣魏塘鎮遷居吳江趙田村,建藏書樓,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凡十餘年。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年七十四終。天啟元年(1621年),了凡的冤案終於真相大白,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東征功勛,追贈尚寶司少卿。
《了凡四訓》成為佛教的推銷法門,可是大儒們對此深惡痛絕。袁了凡當年普遍受到當朝的學風批評,王夫之批評其經義說:「經義之有茅鹿門、湯賓尹、袁了凡,皆畫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陳幼學傳》載袁黃「妄批削『四書』、《書經集注》,名曰《刪正》,刊行於時」,後經陳氏「駁正」,「鏤板盡毀」。可知其人生前身後很招致了些爭議,而其《功過格》,黃宗羲則說奉行《功過格》者「與鬼神交手為市」,張爾岐也說袁黃「與天地鬼神為市」,這是切中要害的批評。
我們需要承認《了凡四訓》這本善書勸人行善的益處以及對因果不虛的闡述,同時也要看到《了凡四訓》帶來的功利效應和弊端,使得大家的發心不純,迷戀趨於名利的行善不是真善。三世因果,人的一生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無法改變的業力,雖然是宿命論,但是相信你我可以共同改變的是生活的態度,樂觀向上,不懈進取的精神。積極向善行善,卻揮之即去,不以為意,「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萬物於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萬法從心修,有朝一日你的善因終將結下善果。
《了凡四訓》
這本書的主要意義,是為了告訴人,只有做好事,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在命理角度而言,是純粹在扯犢子呢
命理註定的東西,除非算錯了,不然的話,是不可能從根本意義上改變的
比如測你是個平民百姓,你就再怎麼折騰,連個村長你也當不了
所以,《了凡四訓》被宗教大面積的進行了推廣,但實際上在命理學者的眼中,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這本書不應該看,《了凡四訓》的主體意思還是告訴人們要多做好事,這一點上我個人還是很認同的
所以,好事可以多做,但不要以為做好事就真的能改命了改變,在一點一滴之間積累。
順天應命,講的就是改變。
了凡四訓是從佛家的角度講的對命運的改變。缺少浪漫主義
看到蠻多人都在黑這書的,我也來吐槽下這書和我對佛教的觀點_(:з」∠)_
剛知道這書的時候是還在學易的時候,算是個小白吧,以為是綱紀倫常的書籍罷了,後來大概了解知道是改命的,那時候便對這種改命案例不以為然,認為就是毫無原理的迷信之事,如果只是念佛就能改命,那一聲阿彌陀佛真是勝過千年修行(那時候是在凈土宗的相關網站看到的),不過到了現在學密的我聽師兄說起,原來是准提咒的功德利益,而且也不是簡單的念念,還得有師承的觀修儀軌,然後修久了成就了就可以改命什麼的,至於原理,蠻多人都沒有去琢磨,但我個人從密法成就者里來看,其實挺簡單的,當修行久了,行者的性格言行舉止就會與本尊相似_(:з」∠)_,那從最最簡單的來說就是心態變了,大家可以去看看東密的僧人們是不是挺陽剛的,因為他們入門點的密法都有不動明王,回過頭來說,?為什麼可以改命了?估計大家也明白個差不多了,心態變了由內而外的行動也變了,行動變了,那就是改命,而准提這類的本尊性格,就是四面逢源,八面玲瓏的,自然到哪都吃香咯,像密教這樣,叫做知心成佛的內證悟_(:з」∠)_從術數去解釋就是,你的是水命,做事遊離不定的玩心機,那冤親債主就是土咯(冤親債主更像是天敵,就是先後而論,先就是冤親債主,人生下來不論什麼五行,都必定有對應的劫,這個劫)像佛教所說的這些外道不究竟,就是你問算命先生劫從哪來,他會說你水命劫從土來,而佛陀會說你劫從你的存在而來,像准提通慣四大地水風火,地水風火之上則是空,空就是無,而准提是世尊化身既是存在的也是不存在的,那自然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元素劫難,所以自然可以改命咯,像佛教說的行善也是一個原理,只是算命的與和尚都是過於狹隘而不自知不徹底罷了。
史上確有記載。這本書是本好書,教人行善舉,莫做惡事,乃至改變命運。推薦大家去讀
不不……xxx思想永遠沒有錯……是你要正確理解xxx思想……這大概就是高票答案的意思……
我有時真感慨是你們這群同行襯托的好……我這個偽神棍都看起來非常可靠了。
你們佛棍要是乖乖的只講經論道的話咱才懶得管,但你要忽悠人,要改命?……stop,這是瞧不起命運這個專業嗎……
還是那句話:
某些人又算八字又信「佛法改命」的,本身就自相矛盾。
你見過哪一個人,他的人生軌跡完全不按照主線設定走嗎?
你見過哪一個人,他的主線劇情偏離了設定路線,就因為信佛,因為從善?
你見過哪一個人,他的八字里配偶要出軌,結果沒有發生?
某教的路子一直都是:
事情沒應驗→→→啊,你看,改命成功了吧,該來的都沒來。
事情應驗了→→→啊,其實你已經改命了,你原本的命更慘呢。
我只想說,給他們斷一下我的過去,他們能行嗎?他拿什麼證明他能判斷我正常的歷史進程?
看看樓上文中的這一段……
尼瑪這是多可怕啊————噢,你首先要信教,相信我們的理論,然後做善事才有效果。
我們換個口氣吧:首先你要入教,要戴小白帽,要對全知全能的主百依百順,然後你才能清真。
親,我還是想說,我從沒見過任何人擺脫了主線劇情的束縛……
風水不能改命,信佛不能改命,邪教血祭也不好使。
the ink is dry。
是的,這的確很讓人絕望,不利於營銷。
是的,老百姓就是喜歡那種一丟丟希望,所以現在雞湯遍地。
引人向善是一碼事,帶著功利心騙人和統一行為是另一碼事,那叫邪教。
六根未凈,心裡還想著改命圖好處……佛你妹的法。
這本書我是讀過的,袁了凡先生經歷了人生三個階段,最後投入佛門的故事,他記下他的人生經驗,希望能對於後世的影響,你說他雞湯,也是有一點的,明代的時候,玄學,易學,佛學基本已經成形了,所以人們對於神明的敬畏改成了一種最基礎的交換,我給你磕頭,你保佑我明年平安,種種立下多個規定,什麼吃素,上香,念經,布施,這遠遠不是印度的釋迦摩尼佛能夠想到的!
他經歷了第一階段,質疑?
袁小哥年少喜歡到處遊歷,增長見識,一日遇一位非常厲害得老人精通邵庸的皇極數,皇極數本原自一本書,皇極經世,誰寫的不知道,是由北宋司馬溫公得到後,研究並且代代傳,古人有很多都喜歡命理,並且反覆研究,也算個大家,噢對了這個司馬溫公就是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小夥伴那個,皇極經世我也看過,這玩意得看誰用,有的准有的不準,袁小哥也十分好奇,在此時,袁媽媽是希望兒子當大夫的,治病救人,那時候醫生也算能吃飽讓人尊重的行業,結果老頭這麼一算,喲,小哥你是做官的命啊,過去做官可不得了,光宗耀祖的事兒啊!
這是老頭給他批的命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老頭甚屌,批出了袁小哥的命運,你考試幾名啊,你哪年當官啊,你當什麼官啊,啥時候死啊,有沒有兒子啊,一憋氣把袁小哥財官妻子食祿壽全說出來。
這裡要給大家普及點知識,可能不對,應當指正,我這些年來讀書,看過三個鐵板神算,一個是袁了凡遇到的孔老,一個是給錢鍾書一個鐵板神算,還有一位是香港大名鼎鼎董慕節(他現在80多歲還活著,大家有緣分去香港找他,不要在這裡,找那些低質量大師,好大師基本都能批到上面鐵板神算這種地步,你長得漂亮,你媽性格不好,你爸有錢,我都能看出來,我還能看出你爺爺是不是軍人呢!)也稱鐵板神算,香港很多名人都被他批過命,黃沾,金庸,馬榮成,黃玉郎,這些老人算命,基本都拿紅紙,批一張命書,過去老人說話文謅謅的,比如給馬榮成批命為,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化龍!後來他的風雲漫畫大賣,也因此成名,脫離了黃玉郎的魔爪!
普通的算命先生一般是算不到這個程度的,頂多就是你能當官,你能有錢,但至於到什麼程度就得看先生的功力,如果連生死都能批出來,這個先生基本是高手了,當時錢鍾書的算命先生,批錢鍾書說,七十四亡,當然,錢老活到了80多,也算打了算命先生的臉,我家裡舅爺也曾找瞎子批命,批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後來文革,妻子自殺,孩子送人,自己進監獄,無不一一應驗,不過這生死依然是最難斷之事,再好的師傅也得斷錯十之五六,所以基本是斷劫,這一劫過去就生,過不去就死,給自己一個退路,而當官的最怕刑,有錢的怕災,老人最怕去醫院這個就是劫,一個坎。袁小哥被斷沒兒子,就是老袁家得絕後,五十多歲就沒了,活到了古人平均壽命值,但也不算高壽。小袁你就能當一個四川省一市長,你當幾年趕緊下來,呆久了要出事情的!
小袁一聽哎喲我的個媽媽,趕緊回家找媽媽彙報這一情況,袁媽媽想了想,說,那你就照這麼做唄!
然後小袁哥驚奇得在他未來人生中發現,他居然每一次考試名次都和孔老批的一樣,說考250分,多一分都沒有,他深深的對自己的命運感到了神奇和無奈,得不到的事情他也不求,得到的事情也不太高興,反正早被算出來了,小袁哥趕到了人生的無趣,原文里寫道,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他對人生連點期待都沒有了,這些年裡,他從袁小哥變成了袁大叔!
---------------------------------------------/--------持續更新-----------------------------------------------------?--------
在袁先生頗有看破紅塵,了卻俗世之態,他的具體特徵是這樣的,媳婦也沒興趣娶了,反正沒兒子,老子官運也就這麼多了,他每天活的都頗有出世之態,引起了一位法名雲谷的禪師的注意,而雲谷對他的指點,深深地改變了袁了凡的一生,雲谷法師的人生也是一個頗有故事的人,他年幼的時候就看破了紅塵,起初只是個老和尚坐下的小沙彌,而後為了尋訪更高深的佛法,遇到了法舟禪師,法舟給他講解的佛經,令他食不下咽,寢不安眠,據說他可以達到靜坐入定三天三夜的地步,這個靜坐應該是不喝水不吃飯,自然證明了雲谷的禪定之力,而且雲谷禪師這個人還非常傲氣,他修行的時候誰都不見,任你多大官,我都不會看你一眼,而後來,他的風度與信仰吸引了宰相陸五台,而後發揚了道場,許多人慕名而來,皈依了他,這裡自然包括了袁了凡,袁了凡也真乃神人,他和雲谷禪師相對靜坐三天三夜,雲谷禪師在此把「一切唯心造」的生命奧義指示給袁了凡。
事情是這樣的,兩人對坐三天三夜以後,袁了凡居然一絲起心動念都沒有,這驚呆了雲谷,世俗之人,有這樣的心念,是多麽的了不起,而修行無非就是修心,遂問了凡,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這妄念究竟是什麼,世人單身就愁娶老婆,沒錢就像當富豪,看人高頭大馬當官就想有權利,沒孩子的磕頭求子女,袁了凡早已知道自己的命數,他表示自己無所謂,反正我都看過劇本了,你覺得我還有啥妄念!
雲谷聽聞後,說道,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了凡不服,兩人展開了一場佛家與儒家之間的辯論,我想最後的結果卻也發生了一場殊途同歸,雲谷一開始,拋出了利誘,他跟袁了凡說,我菩薩說了,只要你誠心對菩薩禱告,要啥的啥,可是了凡卻質疑到,孟子說了,道德仁義可以轉變,我們可以轉變自己的德行的品德,可以改變自己的談吐與禮貌,轉變自己的命運與貧富,我可從來木有聽說過啊。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雲谷對生命層次的理解,比袁了梵谷得多,他同時指出,人作孽而遭報應,廣積累福德就能得到好的運氣,好的運氣來了,就可自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理論,但卻不好捉摸,因為我花一塊錢買一個蘋果,蘋果是甜的,紅紅的,大個的蘋果,可是我花一塊錢積福德,是否又能得到一個又大又圓的蘋果呢。
可是袁了凡的悟性很高,也許他也打算試一試,反正又不吃虧,不就給佛磕頭跪拜,懺悔己過嗎,說罷,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了凡大叔為求登科,發願善事3000件,一一做完。而雲谷為了鼓勵他,讓他找個本本記下自己做的善行,又載錄自己的惡行,自己一筆筆記號,順便持准提咒: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 准提娑婆訶。
原語言估計不是梵文就是巴利語,咒語雖短,但乃消業神咒。
這裡其實有一個問題,雲谷你信佛就是為了得到什麼才信的嗎,佛教是為讓大家集體發財才創立的嗎,想來此不過是佛菩薩給的水蜜桃,無論你是為吃桃子(積福德)而來,還是為了到達世外桃源(西方極樂),還是為了成為度化世人的船夫(佛),他都已經為你鋪好了路,以欲為伊始,以無欲為終結,想必無欲乃世間之極欲吧!
雲谷看了凡是俗子,求得是桃,雖給此方,一人一方,此方只適合和了凡擁有同樣的凡俗之心的人,但如我佛門,種下微種,卻可在後·後·世得享樹蔭。
這裡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一般有佛緣深重之人,基本八字偏枯,親人子妻緣薄,或者福壽皆不大,但也有例外,按下不表。
在此之後,了凡的心態都有了變化,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接下來,了凡的命運,發生了極大地改變。
-----------------------------------------------------------------------------------------------------------------------------------想我一90後如花美少女,居然天天在電腦前更新這種唯心主義論調----------
了凡四訓 就是一個時代的心靈雞湯,現代人喝起來也是雞湯的味。
乍看是一本好書,細心看不行。
上書首說用(皇極經世書)算命,皇極經世書是治世之書,並非算命之書。
這個袁了凡不是知道懂不懂算命術。
西遊記開頭,說一元分十二會,一會有12000年,開天幾會後猴頭才出生,
這個就是出於皇極經世的內容。
再說了凡的行善篇,好嗎,有好也有壞處。
放生的鳥兒,哪裡來,還不是捉來的,有捉必有傷,不是嗎……
每年放生有多少小鳥,我們這裡本沒有像麻雀相似的品種,自從流行了放生後,
有了這種大量小鳥,每年稻穀收成時,這小鳥常在稻田中飛,吃稻田,農民於是咒罵放生的。
你說這放生有用……
運凶則避,運吉則趨。這是周易本意。
一味教人退縮,就為了所謂的行善
爭一口氣或許能得一美女,行一善,美女就是別人的了.... 不是嗎 ^_^
1.這本書我看過大概四五遍吧。
每一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可謂常讀常新。特此安利一下此問題下一個點贊不多的回答:@黃藝在重慶。
這位知友@黃藝在重慶的回答真的非常非常值得推薦。
關注了我的朋友們,希望你們都去看一看!贊一贊!
2.個人建議,學佛人要經常讀這本書。是的,經常讀。即使不每天讀,也應該在自己不夠精進的時候,有所懈怠的時候,把這本書拿出來好好讀一讀。有醍醐灌頂之效。
3.個人體會,很多時候,如果福報不具足,即使深入寶山,也會空手而歸。
末學第一次讀《了凡四訓》大概在十年前,但是「持准提咒」四個字竟然被我看漏了。
無他,福報不夠,所以根本沒有機緣看到准提咒這個法門。
雖然我明明看了這本書,而且是一字一句認認真真讀的……但是,仍然沒有注意到這麼關鍵的法門。
所以,結合我自身的經歷,我覺得——
那些不相信的人,其實也是福報還不夠而已。
福報夠了,自然會信。
福報不夠,打死也不會信。
4.給題主的建議是:
檢測這本書的真偽,需要的就是四個字「學習」和「實踐」。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想要做出靠譜的判斷,不是看別人怎麼說——此問題下的答案五花八門,有支持的,有反對的,有誇上天的,有貶下地的,你只能篩選出最符合自己心意和成見的答案,而未必能找得到最正確的答案。
而真正有效,真正靠譜的檢驗方法,其實就是「學習」和「實踐」。
用實踐來檢驗它,得出你自己的結論。
畢竟,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簡要來說,《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在明代屬於善書,傳播廣泛名噪一時。直到清朝,他老人家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後人在他影響最多的,最好的文章中選出了四篇,構成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最突出的特點是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並且結合了凡先生自身經歷,勸人們認識命運,不要被「命」所束縛。在清代與曾國藩所著的《曾國藩家書》並成為「一書一訓」。曾國藩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
剛開始讀了凡四訓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懷疑,覺得太神了,是不是假的。我聽過一段李毅多老師講解的,也說了這個問題。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存疑」。當我們了解的多了,自己自然有一個判斷。但實際上第一篇「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69歲寫給他兒子的,原名叫「訓子文」,據說字斟句酌這篇文章寫了20多年,從這個角度講,應該不會有假。而且前面說了,這是善書,了凡先生一生修行,多行善事,不太可能寫一本書用假話去勸別人。所以應該是可信的,只不過社會背景不一樣,明代人清代人讀了也許更能生信。我們現在的生活及知識背景讓人容易懷疑。這是正常的。
再來詳細說明一下,了凡先生在「立命之學」中給兒子他講一生的遭遇,引出「人有命運,命運可把握」的人生命題。另外三篇,出自袁了凡先生的其他著作,「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詮》中的兩篇,《祈嗣真詮》是介紹如何求子的,實際上是一本養生的書籍。「謙德之效」是《謙虛利中》的一篇。了凡先生學識廣博,一生著述非常多。做過官,出任寶坻知縣,後來寫了《寶坻政書》。還有《評註八代文宗》是一本文學評論書。《皇都水利》介紹的是水利工程。《勸農書》屬於農業的,涉獵的領域非常廣泛,有歷史、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學、教育和軍事,同時還有曆法、奇門遁甲,等等。
如果對了凡四訓感興趣的話,網上有很多老師講解的了凡四訓,音視頻資料很多。介紹的很詳細,當代的許多大德也有講解,角度不同,都可以參考。你知道袁黃晚年運氣很糟糕嗎?(60歲遭受彈劾,74歲去世,死後15年平反)修了一輩子善,還學佛修鍊,晚年遭受誹謗定十大罪,這很難解釋。所以隱匿了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袁黃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於嘉善縣魏塘鎮東亭橋。他青少年時聰穎敏悟,卓有異才。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曆五年(1577年)會試,初擬第一,因策論違逆主考官而落第。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唐文獻榜進士。萬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寶坻知縣(今屬天津),任職五年,業績輝煌。萬曆二十年(1592年)被任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事室」,疏請袁黃「贊畫軍前兼督朝鮮兵政」。「問關異域,功跡茂著」,「勛勞甚備」(見《了凡雜著·序》)。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被李如松彈劾誣告,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審判,終於在『拾遺』(諫官)的任內,被迫停職返鄉。後由嘉善縣魏塘鎮遷居吳江趙田村,建藏書樓,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凡十餘年。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年七十四終。天啟元年(1621年),了凡的冤案終於真相大白,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東征功勛,追贈尚寶司少卿。
袁了凡改變的核心,不是他做好事的數量,而是他的性格心態,性格心態一變,世界因此不同
還有拿晚年來黑的,只說了袁了凡遭遇不好,又沒提袁了凡在此遭遇下性格有扭曲么?
佛祖還頭疼呢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從勸人行善,改變世道人心和社會風氣這個角度看,《了凡四訓》這本書有相當大的價值。
首先我看過,是之前聽過大名,轉書店,隨手翻起,於是每天跑去看(我很懶的,加上那時迷戀LOL)。。
內容真假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信了,你做了
我不在乎作者,背景,佛法,儒家(其實是懶得了解),但是當時我信了,因為他循循善誘的教導我,當時我心中的疑惑。好人真有好報嗎?好人總是命短?求佛管用嗎?努力管用嗎?因果報應存在嗎?。。。。。。。。。。。。。。許多許多,他一點點的為我解答,為我解惑,雖然將信將疑,但結合以前的經歷,其實也就那樣。許多事情都是3分天註定,7分靠打拚。
但是提問者的問題真是。。。
請參考
發哥,個人博客:探索交易的秘密
作為一個知識社區,知乎上的回答,並不是為了讓你相信。我認為更多的是知乎是為了激發你的思考。
作為一個人人都可編輯的社區,無疑在這裡可能會存在錯漏。知乎的解決方式是通過多個答案競爭的方式來實現篩選。這裡的回答,無論你信還是不信,你都需要經過你的思考,而不是可以自動的被動接受。
如果明顯是『瞎編』的答案,那麼我認為可以很快的被摺疊了。
具體的事件是真是假,在這裡並不是最重要的。
這是我提問的類似問題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請不要失去獨立思考,那才是自由
我剛看到的時候,在新華書店,那時玩LOL正瘋,但是看了之後完全不玩了,天天下午跑去看《了凡四訓》,大概6,7天看完。腦海中總浮現一個詞:業障。
那時的確以此為方案執行,以此為實例指導。
提供一個類似案例,曾國藩。
但是後來發現他的學說不過是一本勵志書,而已。窮人可以以此為大麻,暫時安康富足精神愉悅,富人可以以此為麻醉劑,可以安心救贖不必做噩夢。註:窮人富人不要僅限財富。
他適用於積累階段,絕對不適用於發展階段。
再看曾國藩,百般拂逆之時,唯有逆來順受。他在積累,伺機。雖標榜理學大師,但依舊菩薩心腸,霹靂手段。由此可見,不過一本勵志書籍,愚民安邦宣傳手冊。
可變於不可變間,追尋平衡。積極作為,內聖外王。
看了上述部分答案,感覺答題者們對了凡四訓有的有比較深的理解,有些顯然沒怎麼搞懂就來發表高見了。有人提到「了凡蒙受很大冤屈,如果讓他選擇,他會選擇改命前的軌跡」。 您要知道,袁了凡原來被孔生所預測的命運軌跡是,壽命只有53歲,官至四川某大尹(知府),命中無子。 而後來了凡先生多活了21年,生了2個兒子,並且兒子也很有出息。 與之對比,改變已經很大了吧, 難道要了凡先生當上皇帝,您才認可他的改命之說嗎。至於了凡先生蒙受冤屈,在我看來也許是佛經中所言的重業輕報, 了凡先生60歲被革職回家,但是他不是活的好好的嗎,再怎麼著,也比53歲就去世強太多了吧? 據記載他回家後也是力行善事不懈,了凡四訓是他69歲時寫的,他在其中再三強調雲谷禪師的論命之學至精至邃,要兒子認真學習體會。可見在他本人而言,即使蒙受了你們所瞧不上的冤屈, 他也是對一生經歷所驗證的雲谷禪師改命之學深信不疑的。 另外,還要記得了凡先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畢生修習雲谷禪師傳授的准提法。據當時有人對他的傳記記載,了凡先生晚年發願要成為一名五通仙人,所以我想他對仕途應該厭倦了其實,仕途功名在那個時候已經不是他的追求了。至於前面幾位答題者提到的有某某大儒批判了凡云云, 其實立場不同而已,哪裡可以一併而論。借用某位明朝禪師的話來回答: 「從來諸儒專以世教為事。而未肯於身心性命中求透露。至遇生死危難。水火刀兵中。得大神通解脫之機用者。幾人哉。」 意思是說,儒者專以世間教化為事,而不曉得參悟天地大道,追尋生命的本源。遇到戰爭生死危難時, 又有幾個人有能力避免呢? 這裡對比袁了凡超越了既定的53歲壽命,延長了21年,家庭圓滿,多做了很多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情,豈非比尋經據典地做個高傲的酸儒更有實際價值嗎? 另外, 研究袁了凡一定要懂得佛法, 為什麼雲谷禪師教他修准提法呢? 其實一方面借這個來改變命運, 消災增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諸佛菩薩的本懷「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因為了凡想改命,所以做善事以積累福報的資糧,同時修准提法來讓這些資糧成熟以得到福報,與此同時, 准提法如妙藥,在願望滿足的同時,藥效已經起了作用,什麼作用呢? 讓他探討並追尋生命的真諦,並發起利益眾生的偉大願力。了凡先生前善事3千件,3千件,1萬件地去實踐, 這對當時的社會群眾產生多少正面的好處呢?批判了凡先生的那幾位又對勞動人民有什麼流芳千古的正面貢獻呢? 了凡先生晚年發願成為一名五通仙人,為什麼呢? 因為他說看到人民的苦,不忍心獨自獲得生命的解脫。這不是菩薩發心嗎? 如果要研究袁了凡,卻不懂得他的這些事迹,豈非以管窺豹,以偏概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