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象公會《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一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QwNjcyMQ==mid=2651007330idx=1sn=c2262bf4e7f39402ad35e5114c48e984chksm=bd2df80c8a5a711adfea33dfeae2c453627ae0cf9e19f03311fa5d24b787b0432707376755eascene=0#wechat_redirect


知道土鱉戰術的來龍去脈就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土鱉的陸軍條令有這麼幾個來源——毛子、德子、日本鬼子。這三家其實也是有淵源關係的。日本陸軍受德國影響很深,土鱉受日本影響深。而這種輕步兵戰術,受一戰機槍防線影響深。
土鱉的散兵線其實和日本人密度差不多。所以,日本人以單兵間距10米來衝擊美軍防線會吃的虧,土鱉一樣會吃。面對美軍火力,單純的散兵線戰術再稀疏也沒用。必須用牽制,穿插這類比較複雜的戰術了。
有人貼了彭總的吐槽,但是有點片面理解。
日軍、土鱉對付機槍陣地的隊形,面對美動不動炮火盲射是顯得太密集了。這被彭總吐槽,但不等於可以說這是人海戰術。
土鱉軍隊里也不是都能打得好這樣的戰術。這是老彭發火的原因。但是公允的說,地球上能打好這類戰術的隊伍也基本都在土鱉序列里。西方軍隊完全沒這種需求。
另外使用更稀疏的隊形也是有針對性的。這就是針對美軍。
因為那個時候的美軍在過分的火力打擊之後,並不是非常緊地跟著延伸炮火前進的,美軍不冒這個險。
防守的時候美軍也不喜歡反衝擊。
所以在美軍炮火之後,是有時間重新整隊的。
如果面對的是土鱉升級版。像土鱉一樣跟在炮火後面衝鋒。那麼你稀疏的散兵線,分分鐘被敵局部優勢沖的稀里嘩啦。
如果你是進攻方,那麼土鱉動用哪怕就一個班反衝擊。打跨你2、3個人迂迴到你側後去了。周邊的人隔著幾十一兩百米基本只能瞪眼看著。這時候土鱉是要背後搞你一下還是縮回去全看他樂意。
這是土鱉深刻反思火力和人力的辯證關係制定的戰術。
如果你搞密集防守,土鱉火力教你做人。你死搞稀疏隊形,土鱉三三制教你做人。
這也是個人戰術能力不如越南的情況下土鱉還能打的原因。這也是越南明知土鱉火力強還是不敢把防線拉太稀疏的原因。
而現代的美軍早就是動態防禦啦。對戰略到戰術層級的主動權有毒癮一般的執著追求。哪怕面對戰術上的劣勢也不放棄。
志願軍42軍在黃草嶺就有動態防禦的例子了。甚至不怕被包圍,一個團穿插突圍居然還有餘力帶走俘虜。63軍在鐵源,則是非常典型的動態防禦了。美軍沒有感覺到撞到什麼堅硬的防線,進攻速度卻硬生生被拖成蝸牛。基本上,要讓彭總滿意,得是這樣的戰績。38軍初上戰場,打了個擊潰戰,都被彭總罵好么。局勢嚴峻,不得不重鎚響鼓。
而彭總嚴厲吐槽,不恰恰說明土鱉的官方態度是對密集隊形深惡痛絕嗎?
麥大帥在朝鮮吃癟其實深層原因是這個啦。戰略上不重視對手,缺乏預案,戰術上被土鱉掌握節奏。
所以說。這世界上有些文字,你可能每個字都懂,每一段都理解。但你其實無法get到真相。
我這個人不怎麼謙虛。但是某些人匿名了,我掛不了。我只好念兩句詩問問他敢不敢來戰?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同時也呼籲屁股不歪的知友們加強學習,共同提高。

下圖是我很多年以前做的,是清川江戰役,志願軍攻擊一個小高地。。應該說這個排級的進攻無可挑剔。但是真遇到美軍一夜打幾千發105炮彈那種火力,也還是要承受很大傷亡的。在沒有火力對鋼的情況下,要避免重大傷亡就只有有限的幾個辦法了。1、穿插防線缺口,但是你不一定找得到。2、隱蔽接近到儘可能近的地方,儘快打成近戰。但是你未必有時間有機會。

打仗是死人的事,不可妄自輕言。軍事愛好者們喜愛軍事那是因為戰爭往往激發出人類在於人性、智慧上的耀眼光輝。喊打喊殺的戰爭狂,和閉眼掩耳的偽和平主義者,其實都是輕視戰爭。
這兩種人,都是和平的大敵。

沒想到這個話題還有人跟進啊?補充一點。
即使是密集隊形,就能算人海戰術了嗎?請看一個例子。
2004年5月14日,來自薩瑟蘭高地部隊的20名英軍士兵乘坐「陸虎」在阿馬拉城附近的一條高速公路上,遭到100餘名伊拉克武裝分子的伏擊,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英軍再次進行集體刺刀衝鋒,結果一共消滅了35名武裝分子,自己僅3人受輕傷。
20幾個人,刺刀衝鋒。如果拉開間距弄得無法相互支援那才是作死了。這是軍事常識。但是你說一共20個英軍,可以算人海嗎?


這篇文章其實是設了一個邏輯陷阱誤導讀者。
首先,他舉出大量我軍歷史上以密集隊形衝擊的例證,表示自己的說法是有充分依據的。
然後,通過這些詳實的論據誤導讀者得出結論: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即不講戰術的密集隊形衝擊)。
有人說這篇文章不存在誤導,那我就呵呵了。說話之前你把這個問題下面所有答案看一遍不費事,大傢伙會告訴你他們的看法。

這是邏輯上的陷阱:

第一,客觀上呈現出密集隊形衝擊的行為不等於主觀上有採取人海戰術的故意。(密集隊形衝擊,有其複雜原因,比如幹部指揮能力差,比如分隊戰術水平低下,比如為了彌補火力不足的弱點,比如通信聯絡手段落後等等。)

第二,一種行為的普遍存在不等於行為實施人就喜歡這種行為。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某銀行貸款經理為了完成任務,增加業績,一周有3天時間在酒桌上,你能說他喜歡喝酒?說不定人家每次舉杯的時候心裡都有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好不好?

只能說,我軍歷史上確實較為普遍的存在過不講戰術密集隊形衝擊的情況,但是這不等於我軍就喜歡這種行為。否則,不講戰術的密集隊形衝擊只會成為表揚的對象,而非成為反覆批判力求解決的問題。

文章里引用了汪洋的話,但是沒有引完,其實汪洋已經說明了為什麼要採取這種看似不符合戰術原則,看似會增加傷亡的密集隊形。因為在實際上,這才是符合地形與敵情的正確戰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只有乾貨,沒有水分。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


我來貼一篇史學大家楊奎松老師的作品
……分隔……
黃仁宇先生的回憶錄《黃河青山》講述的一個細節引起我強烈的興趣:林彪當年如何用「人海戰術」與國民黨軍隊作戰。
「人海戰術」的背後
讀到書中有關林彪的「人海戰術」那一段時,我發覺事情並沒有太超出我的想像。黃當時作為鄭洞國將軍的副官前往東北參加接收工作,恰好趕上1946年5月四平街戰役結束。他寫道:「我們抵達前線時,剛好是戰役結束後沒幾天,看到鐵軌旁和田野里散布著無數的屍體。一位新一軍總部的參謀對我形容何謂『人海戰術』。他說:『他們會在前線擺出一千人,但空間只有幾百碼寬,通常只能容下一個連。你會想:這些人不傻,他們只是瘋了!但讓我問你:你可以砍殺多少人呢?四百、五百或甚至六百?你把這些人打成碎片,可是這些人的後面還有數百人在那裡。相信我,他們絕對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機關槍!』」至於為什麼這些士兵能如此效命,黃相信林彪使用了「殘忍」的手段,他為此引述了戰役結束後投奔到國民黨一邊來的林彪部隊的一個作戰參謀的說法:「林彪對自行撤退的將領處以唯一死刑,有一天他就下令槍決兩名連長。」
黃的這段描述,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並非親歷親見,而是「道聽途說」。這並不是說黃聽來的事情一定不可靠,而是說當黃不再以一名國民黨軍官,而是以一名歷史學家的身份來寫這本書的時候,使用這種聽來的資料理應更加謹慎。因為,類似的說法,在國民黨人當中曾十分流行,但未必十分準確。記得以前在台北國史館做韓戰問題的報告時,有聽眾提問:聽說中洪作戰主要是用俘虜在前面打衝鋒,出兵朝鮮,也主要是擔心幾百萬國民黨軍的俘虜不可靠,因而要把他們派去朝鮮送死?
中洪士兵是作戰勇敢,還是被逼送死?站在不同的角度,難免會有不同的回答。歷史學家必須深入考察表象背後的具體原-因,而不能簡單地把士兵屍首橫陳歸結為林彪「殘忍」。畢竟,稍有軍事史研究經-歷的人都會了解,在當年,槍決作戰中不聽命令、「自行撤退」的軍官的,並不只是一個林彪,蔣介石和其他國民黨將領同樣如此。
關於「人海戰術」,其實在美國 作者描寫當年中洪軍隊在朝鮮與美軍作戰的書中也有寫過。經歷了與德國軍隊和日本軍隊的大規模戰爭,同時受過嚴格單兵作戰訓練的美軍官兵,注意到戰爭初期一些部隊的中洪士兵不顧美軍優勢炮火的打擊,前仆後繼,一波一波地發起衝鋒,以致屍橫遍野的情景,也曾形容中共軍隊這種戰法是「人海戰術」。但嚴格說來,這種「人海戰術」的戰法並不是中共軍隊作戰的一種範式或主觀意圖使然,它具有複雜得多的歷史背景。從根本上說,這其實是部隊裝備長期落後,影響到戰術落後的一種反映。中洪從1927年建軍伊始,就是一支典型的農民武裝。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中洪部隊的主要作戰武器都是從各種不同渠道得來或繳獲的制式不一的長短步槍,自動火器數量很少,火炮幾乎沒有,甚至連所有武器使用的火藥,都是殺傷力有限的土製黑色炸藥。這也是中共為什麼始終不打正規戰,堅持打游擊戰的一個原因。
中洪靠什麼提高部隊士氣
其實,當我們把當年國共內戰中中洪軍隊的作戰能力當成一段歷史來研究時,與其籠統地談論林彪的戰術如何「殘忍」,不如換一個角度,深入探討一下林彪的軍官和士兵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聽從那些「殘忍」的命令,一上戰場就「瘋了」?黃仁宇先生在書中用了相當多的篇幅來說明抗戰結束後的國共內戰,但很遺憾,他並沒有討論兩黨軍隊之間的差別,以便說明中共為什麼只用了3年時間就在軍事上由弱變強,一舉打敗了國民黨。
國共兩黨的軍隊是存在相當差異的,而黃仁宇先生所?-歷的內戰期間最突出的差異,就是部隊的士氣和紀律。黃書中提到的張治中是蔣介石的親信部屬之一,1949年率南京代表團到北平與中共和談。他在談判期間曾給蔣介石去過一封長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作為長期帶兵打仗的將領,他在北平時發現,國共兩軍的士氣和紀律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他曾談到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他去故宮參觀,不留意間從正在行進的士兵行列中穿過,意外發現中洪士兵不僅停下來讓他通過,還微笑示禮。他為此感慨萬千,稱:如果這是一隊國民黨士兵,他即使不挨一槍托,也免不了要被臭罵一頓。由此他明確告訴蔣介石,國民黨的失敗已成定局,無可挽回。
士兵士氣高,有各種各樣的原因。19世紀歐洲人敲鼓排隊迎-著飛來的槍彈進攻,未必都有軍官們拿著手槍在後面頂著。1900年義和團舉著大刀長矛,赤膊上陣,與八國聯軍的洋槍隊開戰,也沒有人在後面施加「殘忍不合理」的「嚴苛紀律」。中洪軍隊從1927年一路打下來,有過許多挫敗。但是,它越打人越多,越打士氣越高,這顯然不是軍官的威脅或不合理的嚴苛紀律所能解釋的。
中洪靠什麼來提高部隊的士氣?這裡不能展開討論,但香港中文大學服務中心收藏有一套相當寶貴的文獻資料,它們是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繳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26、27軍等部隊作戰中遺失的大量檔案文件、士兵家信和日記。這些文獻恰好提供了中洪如何使士兵變得服從和效忠的一些證據。
根據繳獲資料中幾個連隊的「政治質量統計表」可知,志願軍士兵的成分基本上是貧苦農民,黨團員就佔了近1/3,雖然國民黨俘虜兵也佔到1/3左右,但多數士兵的思想已發生轉變。因此,在朝鮮戰爭最艱苦的一段時間裡,部隊雖有逃亡或臨陣脫逃者,但一般僅為部隊總人數的百分之一強。
一個15歲就參加國民黨軍的士兵這樣說明自己的轉變:「在國民黨中時,說解放軍要殺人,心裡有些怕,但是一解放過來,吃又吃得好,天天吃火腿,同志對我很好,又發衣服,發兩雙鞋,比老同(志)還多些,我就感覺優待俘虜就是不錯……-在進軍西南中,聽指導員上課講,我們是窮人的隊伍,我自想,我家是窮人,以後要分地,我們就是革的地主老財的命,對革命道理我懂得了一些。」(《葉生明入團志願書》,見韓國翰林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編文獻資料,第2卷)
另一個俘虜兵的轉變也大致相同:「(在成都被)解放後,不了解共產黨,想開小差,恐怕開不脫,後來在壁山?-過階級教育後,始明白了一些,知道了為自己打仗,為人民打仗。在重慶五十廠,看到有人開小差,自己也有動搖,看到又抓回來,自己也就不想開了。但對上級講的國家勝利的形勢有些不相信。」「在剿匪中,看到優待軍屬,人民政府照顧窮人的情形,我們直接幫助了農人翻身,更把我的階級覺悟提高了。」(《許泗才入團志願書》,見韓國翰林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編文獻資料,第2卷)
綜合這套資料中的相關材料,不難看出中洪確實善於做士兵的工作。其原-因概括起來大致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引導和影響:一是當時在解放軍里待遇較好,官兵比較平等,鮮有打人罵人現象;二是政工人員,包括老戰士,如班長等,大都隨時做勸導工作,並現身說法;三是部隊里動輒訴苦、階級教育、全班學習討論,有很強的政治氛圍;四是親眼見到和從家信中了解到部隊、政府確實幫助窮人,分田分地,照顧軍屬。在這方面,資料中公布的美軍繳獲的20封來自國內親屬的信件,幾乎都在講共產黨如何照顧窮人,鼓勵兒子、丈夫或兄弟為國立功,尤能說明問題。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大批貧苦農民出身的士兵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因而追求進步,表現勇敢,這是很自然的事。曾讀到錢文忠先生談知識分子思想變化的一篇文章,他用了一個很傳神的字眼:「劫魂」。如果知識分子都會發生這樣的思想變化,農民出身的士兵們會變得服從和效忠,又何足為奇呢?
黃仁宇先生其實也注意到中洪善於影響和整合農民的這種能力了。他在書中多次提到:抗戰期間,中洪把自己轉變成一個農民政黨,努力制定適應自然?-濟要求的各項政策,從而使自己成功壯大;國共內戰期間,「整個鄉間完全被動員整合」,「共產黨已經找到使用無盡人力和鄉間資源的模式,據以打造新的戰爭機器」。它甚至能夠使農民全力為中洪軍隊提供食物、住處、運輸、急救等等後勤服務,並協-助設置路障、捕捉國民黨軍隊逃散官兵。
也許讀者讀到這裡,會認為我是在批評黃仁宇先生,其實我的目的並非如此。我所要強調的是,人是感情的動物,人的思想、觀念甚至思維模式,不可能不受到家庭、社會、教育以及人生?-歷等各種特定環境的影響。因此,無論我們如何提倡,也沒有人能夠完全離開既有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標準來看歷史。主張「大歷史」觀如黃仁宇先生尚且不能完全「脫俗」,何況那些無此意識之人呢?
如果真的能夠像黃仁宇先生所主張的那樣,把一二百年以來的中國視為一個單位,多問些「為何以這種方式出現」,而不是充滿激憤地質問「為何不依照我認為合理的方式出現」,我們對歷史的認識至少能夠少一點偏激與片面,更接近些真實與客觀。在這一點上,我不能不佩服黃仁宇先生。事實上,曾經-身為國民黨的軍官,又經歷過國共內戰,目睹並親身體驗了被共產黨趕出大陸的恥辱經過,就感情而言,他完全有權利像其他許多被迫離開大陸的學者一樣,利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內心強烈的情感與傾向。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後,不難發現,除了個別具體事例以外,他在討論國共兩黨的歷史恩怨及其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的時候,表現出的卻是一種高度理解的態度。他不僅極力為蔣介石和國民黨辯誣,而且明確地肯定毛澤東的成就,並對共產黨中國抱以期望。在他看來,國民黨的失敗和共產黨的勝利都存在著相當的歷史合理性,因而不可避免。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大歷史」觀,他沒有糾纏於自己的歷史情結,而是深入地去探討發生這一切的深層次歷史原-因,和它們對歷史進步的推動作用。他列舉的國民黨失敗的那些內在的社會歷史原因,無疑是過去的研究所欠缺和深入不夠的問題。同樣,他提到共產黨成功的原因,雖然尚需深入和具體,但也明顯比過去的說法更能引發人們進一步的思考。


……分隔……
大象公會發布私貨文是常有的事


正好今天早上蹲坑的時候瀏覽了一下。
我是小白,但是還是有個疑問。
為什麼舉的例子基本全是tg內部自述的並且是被批判的?
就好像在看小學生的糾錯本一樣:昨天考試做錯了一道題,後來又錯了,並且一直錯到高考二模還在錯。
然後眾所周知,他高考成績大家應該是公認的不錯。
很矛盾啦……


大家談技術問題,我來提供背景資料——大象公會主編黃章晉也在知乎,最高贊答案正是「人海戰術」的話題。可以說,這個答案才是最原始版的個人觀點,措辭非常清楚地反映了他的個人立場和水平,我則有幸在下面發了一條評論: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真正是怎樣的? - 黃章晉的回答

雖然知乎沒有個人身份認證,我也不敢說250贊的 @黃章晉 就一定是大象公會那個主編。但點贊第二多的答案說明,這個id在知乎上至少是替黃章晉代言:

很不幸,他老人家的贊數不如我下面評論的多,(註:我截圖的時候尚未給黃章晉先生點贊,只是到他的回答下面做了個回復。所有的知乎推送都是針對他的粉絲,可以說是黃先生的絕對主場,但評論點贊依然比他的回答要多)所以接下來很難在知乎看到 @黃章晉 先生,看來他回到熟悉的公眾號陣地去討論人海戰術找場子了。可您老先生丟面子是在知乎啊?這不是刻舟求劍么……至於他為什麼告別,我之前有個對南方周末的評論可以借用一下:

為什麼南方系媒體的口碑每況愈下? - 馬前卒的回答

歸根結底,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在於即時交互性,第二才是降低信息的傳播成本。曾經媒體是一種基礎設施,佔有這個設施的人擁有更大的發言權,還能無視和淹沒反對意見。而互聯網時代不同,一個觀點越強勢,它的漏洞就越明顯,越能吸引別人批判。只有敢於面對這種赤裸裸的觀點交鋒,才算真正在做互聯網媒體。那些只敢利用互聯網做公眾號、發社論的媒體人,其實是害怕別人和自己有平等的發言權。他們還生活在一個加強版的紙質媒體圈,沒有真正進入互聯網時代。但恰恰是這群人喜歡喊啟蒙,喜歡談理性,喜歡用殘餘的基礎設施去爬道德制高點。

那就爬吧,畢竟別人已經在試著飛了。

相關回答:

影視劇里的戰爭跟真實的的打仗差多少?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評價李毅吧 2016 年 1 月 20 日「出征」Facebook?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百度將血友病吧歸還給原吧主?是一次網民的勝利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拿著學霸的錯題集指責他題目全做錯了。


按照某些人的邏輯:二戰時最愛板載衝鋒人海豬突的日軍被美帝蘇修教做人,而僅僅過了五六年,裝備和後勤都比日軍差的志願軍用同樣的戰術卻把火力比二戰時更猛的美國爸爸(連美軍主帥都沒變哦)從鴨綠江推回三八線了?你們問問自己信嗎?


當時(並不是首出於本月)那段話,其實還有一部分,如今歸位

如下


無可奈何的窘迫與低素質 就是事實,那些不願意麵對事實的人,如果覺得gcd是靠其所謂的馬列正義/無畏精神等等那套,去和各類軍隊打仗,本身就具有什麼能力,優越性,---這種是脫離實際局限,脫離事實背景(橫縱比較),脫離客觀規律的態度 ,這就是不尊重事實,就是在惑眾。

但遇上強大對手,更勿談那些工業化的先進西方國家,這茅塞不開,愚昧落後,絕大多數文盲(還有比文盲更頑劣的留習),窮根子落伍軍隊,缺技術,缺錢,缺知識文化,缺訓練缺經驗,缺意識,缺積累,缺先進戰術,缺先進理論....,整個一低素質,看來只有人數是其少有不算缺的條件,還得配合上改進的組織能力和其他特徵混成一股麻桿,如果這一股麻桿都不用,那還能做什麼?躺倒等死嗎?在特定時代里如果兩手一攤,自我放棄,躺倒等死,不去弄險,難道在今天就不會被一些人瞧不起了?---那些嘲笑謾罵的人,也一樣脫離實際局限,脫離事實背景(橫縱比較),脫離客觀規律。

不可能坐等,等到不缺技術,不缺錢,不缺知識,不缺經驗,不缺意識,不缺積累,不缺先進戰術,不缺先進理論的時候再進行戰爭

後來就是有了一些工業時代生產的技術裝備,只要還是缺技術,缺訓練,缺錢,沒知識,沒經驗,缺意識,沒文化,沒積累,....,那股麻桿在一定程度下,還要繼續用,可以比什麼都差的時代用的少些,(愚昧落後,頑劣留習不會被消除,只有可能消減)還是要用比對方更多的人血來還的。如果連人血都不願意付,坐等失敗,難道後世人把深度材料公開時,中/越共產軍隊就不會被一些人瞧不起了?

用人數也是要經驗,是戰術的一類(當然那不是高端,是相對低端), 如果僅僅就是因為人比對手多就可以都打勝仗,那近代現代史就不是和今天記錄一樣的內容了

------------------------------------------------------------------------

這裡補充美方出版的軍事戰略戰術手冊里, 關於人海戰術的解釋定義和比較分析

容許我偷懶,就不翻出實體資料,上書頁貼圖了,用購買的電子版截取

-------------------------------------------------------------------------------
至於有位人士說我 『真正有研究過的人』,這句話我不敢當, 那只是個人業餘興趣愛好之一,和研究差遠了


只貼《關於幾個戰術問題》原文,不參與撕逼。
私以為,
斷章取義是一件很沒意思的事。
脫離戰例鍵談戰術也極其無聊。(手機渣排版,見諒)


老實講,我年少無知的時候,也曾在從網上說過「志願軍全靠人海戰術」這話,然後被各路高人以各種乾貨打臉打得很慘。

我也想反擊啊,於是就琢磨那些打臉者的漏洞。甩乾貨我甩不過他們,那我就從宏觀上找邏輯漏洞啊。琢磨著琢磨著,我還真發現他們的打臉漏了一個很重要的點:

倘若志願軍真的就靠如此low鄙的無腦戰術把偉大、光榮、正確的「聯合國軍」逆推回了38線,那究竟該是誰的臉上掛不住啊?

(沒錯,我就是喜歡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

評論區的各位請注意,「聯合國軍」不是國軍,麥克阿瑟也不是郝柏村。。。


大象公會就是屁股問題么 想當初我在大象公會的微信群講道理擺數據然後就被這位主編大人清出群了

造謠生事的人一點事沒有

自此之後我就明白這是什麼貨色了


我說個沒有數據支持,僅僅是個人想法的一點意見,求別噴,因為歷史這個東西我真的是.......文化水平不高。
接敵運動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複雜而嚴密。當時我軍指戰員的習慣主要是從第二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鍛鍊出來的,紅軍和抗日時期我軍正面進攻較少,而解放戰爭時期我怎麼感覺也比較少提這東西。到了朝鮮,敵人突然一下變成了財大氣粗地表最強的爸爸國,敵人的火器、航空兵都能讓我們在接敵運動過程中就傷亡慘重。這個時候按照PLA的習慣必須對經驗進行總結。(掩體內坦克,步兵的小夥伴們有沒有內心陰影)
我想說,步兵戰術發展到今天,都是前輩們用血的教訓換來的。沒有誰是天生的戰術大師,都是在生死關頭用兄弟的命換來的寶貴經驗。(關於戰術這個東西,看過豬跑和沒看過豬跑不一樣,吃過豬肉和看過豬跑的也不一樣,我覺得您還是盡量不要用「沒踢過足球就不能談足球教足球?」這句話來噴我了)

—————————————————

對於某匿名答案貼出來的這張圖做一點評,這張圖畫出來的若干重點確實看上去很有說服力,但為什麼不把接敵運動這四個字圈出來呢。這下好了,支持的拿著一張衝擊的照片說事,反對的用接敵運動的數據說事......看的我尷尬症都犯了。當過步兵的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不懂的求您也別噴我了。


作者在文章一開頭說:

由於軍工業的虛弱與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北洋軍閥的武器裝備遠遜於近代強國,大多數部隊連槍都配不齊(可參見大象公會往期文章《誰在支持中國軍閥打內戰》)。由於缺乏強大的攔截火力,密集突擊仍可取得良好的成效。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就多次頂著北洋軍閥的稀疏炮火,利用突擊肉搏取得勝利。


▍葉挺和張發奎都以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敢於突擊肉搏聞名


另一方面,進攻需要組織者對部隊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指揮。文化程度較低,訓練狀況較差的軍隊,只能接受簡單的命令,使用簡單的戰術。對民國軍閥來說,別說步炮協同等近代基本步兵戰術,只要敢於一股腦衝鋒、肉搏不退,就已經堪稱「鐵軍」了。

有失偏頗

單靠突擊肉搏是打不贏的,雖然葉挺和張發奎都是以英勇著稱,而且北伐期間傷亡也很大,但不代表第四軍就只會接受簡單的命令。

1922年第四軍攻擊肇慶城的時候,指揮官們是這樣安排戰術的:

(資料來源:黎國慶:《肇慶爆城記》,《端州文史資料》第4輯。)

第四軍的中上層軍官多數是保定軍校或其他軍校的畢業生,就算是蔡廷鍇也是在粵軍講武堂呆過的,就算少,一些基本的軍事知識還是有的。1922年孫中山在其他部隊沒辦法的時候把第四軍(其實這時應該還是粵軍第一師)調過來,就是看重這支部隊軍事素質高,善於進攻。粵軍在攻城的時候也不是蠻幹,除了步炮協同外,也會用土工作業的方式達到目的。這次在肇慶的經驗,後來也被用於1926年攻擊武昌,而實際負責武昌城下作業的,就是葉挺。

就算是北伐時期的白刃格鬥,也不是光靠一個勇字就能解決的,我們以汀泗橋戰鬥為例:

(資料來源:張發奎等編:《第四軍紀實》。)

黃團長即黃琪翔,時任張發奎手下12師36團團長。黃琪翔帶隊夜襲敵方中央陣地,一是利用夜色做掩護,二是強調快速和突然性。這恐怕怎麼樣都不能理解成只會利用簡單的戰術吧?

不可否認,中下層軍官的素質參差不齊,集中火力搞成人海戰術的機會也很大,但不能因為某一時刻用了這種戰術,就認為只會這樣。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起義的主力部隊之一,就是原第四軍的十、二十五、二十六這幾個師.這幾個師1927年5月剛在河南打完張學良,不至於這麼快就忘記仗怎麼打了吧?


還好吧,已經進化到用廣受批判的反面戰例來當論據

不像某些別有用心之徒,從棒子電影里找素材


把三三制吹的神乎其神或者認為我軍輕步兵戰術天下第一的人是知識水平有問題,認為我軍只會人海無腦豬突的還能靠人海打贏的......那是政治軍事歷史三聯裝傻逼……


點進來之前我就知道要拿哪次戰鬥舉例。拿個別在軍內被批判的反面戰例當普遍現象,呵呵噠。

補充一下,如果想說明共軍搞人海戰術的話,要拿什麼材料呢?

不是要拿彭總罵人和戰後檢討的材料,應該要拿彭總誇某個部隊密集衝鋒果斷勇敢搞得好的材料啊。

你們這些人,是不是連基礎的邏輯都沒學過啊?


國內的文傻啟蒙派談一些相對空泛的話題還可以,畢竟文筆算是可以的,忽悠忽悠「情懷黨」妥妥的,這也是老羅深愛黃章晉的原因。比如講個故事得出一個小哲理,或者去外國碰到一個什麼小事然後總結出一個體制問題。

但一遇到具體的專業的事物,淺薄無知的本質就馬上暴露出來了。他們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有時會親自「考察實踐」,比如開著車子去青海,轉悠一圈之後就宣布,化隆拉麵好啊,你們必須支持,不然人家就造炸彈去了。

小狗撒尿轉來轉去都離不開那幾根電線杆子,可發一笑。


中共武裝鬥爭28年時間,其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處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你說這樣的一支部隊會是人海戰術?那他可能打的下這個江山?這支部隊最可寶貴的就是他的戰士的生命,沒有他一點點積攢自己的本錢。一點點提升自己的經驗。君不見,這支部隊哪怕再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都沒忘記給自己的戰士教育文化。文化教員是他最寶貴得資源,上甘嶺時候秦基偉把自己的警衛員都送上去了都沒捨得送文化教員隊上去,中共如果要搞人海戰術用得著花精力培養這些士兵?有些人找到一些彭總批評下屬的資料就如獲至寶,好像找到了什麼人海戰術的鐵證,那麥克阿瑟說不怕死的人才有資格活著是不是美軍不愛惜戰士生命的鐵證?共軍從紅軍時代開始就擅長總結失敗,大渡河之戰後都有文字總結。很多網友說的天下第一輕步兵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恰恰是這樣不停的總結不停的失敗不停的進步才能出現的結果。
這種基本的東西都不明白。談幾個戰鬥戰役,有意思嗎


大象公會?前些時剛看了有關蘭州拉麵的文章,怎麼現在又跳到軍事上了?他們這是全才啊


嗯,志願軍翻來覆去反覆強調的,強行變成「個別戰例」。

1951年8月15日彭德懷向部分三兵團幹部講話:

敵人說的,網路志願軍說是污衊;自己人說的,網路志願軍說是少數反省案例;
我就不知道彭德懷黑底白字說的【幾千次的重複】,還要怎麼洗了。

接著,迴避不了【教訓是幾千次的重複】,就轉進到「體現了我軍強大的學習能力」,可惜彭老總又是一句:

呵呵。

一群既不讀戰史,也不看檔案的人,高呼著「三三制」「最強輕步兵」之類自己也半懂不懂的詞,號稱去【打臉】,真是一道風景。

不妨看看真正有研究過的人是什麼評價:


推薦閱讀:

如何出售自己的聲音?
傳統電視人如何用做產品的思路做自媒體節目?
如何來看待「傳統媒體」轉型向「新媒體」的發展前景?
如何評價咪蒙?

TAG:媒體 | 歷史 | 新媒體 | 軍事 | 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