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憑什麼認可韓信?劉邦又為什麼敢把全軍交給一個沒有實戰經驗和戰績的人?


淚痕春雨大師又從錯誤的角度出發去解釋.........尚有沈雅涵大叔在前,此二人一出終結本題,別人的觀點在本題下已不再重要。

韓信的郎中是執戟郎,《史記·淮陰侯列傳》:「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這就是侍衛,什麼參謀官只是淚痕春雨大師的補腦。

按照《漢書.百官公卿表》「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君主身邊的郎官多的時候可達千人,其實就是編外的隨從,漸漸的成為儲備官員,根據君主對郎官的能力認可,可以直接給他們安排官職。淚痕春雨大師所舉例的不過是才能被賞識的人物,尚有成千上百的郎官在君主身邊卻沒被任命,項羽任命韓信為執戟郎能說明什麼嗎?

郎中系統在秦朝屬於君主的警衛機構,趙高就曾以郎中令掌管宮廷,郎中不過是其屬官,跟參謀可一點關係都沒有。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

《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

灌嬰以御史大夫身份率領郎中騎隨著韓信征戰,是否灌嬰麾下這支郎中騎兵每一個都被劉邦所重用?一群基層公務員,郎中的比三百石在三百石以下。項羽麾下的警衛隊即便沒有上千,也有數百人,韓信不過是其中執戟郎,能被重用的早被提升去了。

郎官在《通典》中被劃分為武官,漢中郎將分掌三署郎,有議郎、中郎、皆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凡四等,皆秦官,無員,多至千人。靈帝時,三署郎吏二千餘人。皆掌門戶,出充車騎。其散郎謂之外郎。

結論就是項羽確實沒打算重用韓信。

劉邦重用韓信是延續戰國遺風,士憑藉遊說得到君主重用,有人舉薦又很關鍵,一旦任用就掌握大權。劉邦恰恰就是游士出身,並不看重家門。管仲多次想要當官不成,一經鮑叔舉薦就任相。

相似的例子很多【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乃去趙適魏。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辟遠,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韓信並非沒有實戰經驗,劉邦也沒有一開始把全軍交給韓信。韓信追隨項羽有段時間,自然有在麾下砍人的經驗。其次劉邦雖拜韓信為大將,但兵權一直掌控在劉邦手中,劉邦第一次授兵於韓信,是彭城之戰以後,漢軍攻魏,以韓信率領偏師進攻,自此韓信才獨立掌軍。就是說劉邦也是經常觀察後,才確信韓信的才能。

秦漢之際文化普及率低,有才識之人只要有機會得到舉薦,跟君主面對面遊說,都有機會得到重用。沒有才識者如樊噲、周勃、灌嬰等人才需要從底層做起。淚痕春雨大師是把秦漢時代游士的地位看得太低了,儘管遊說能否功成名就也是千里挑一,但跟大師所解釋讓他們從基層做起就等於重用不是一回事,那就是根本不了解秦漢的晉陞制度。那時除了軍功爵外,一靠名聲,二靠舉薦,漸漸的也就發展為兩漢的察舉制度。


韓信這種人,放到現實社會,就是傳說中,吃著地溝油的命,操著中南海心的人。總而言之,自己混得吃了上頓沒下頓,卻天天為軍國大事有著操不完的心。這種人,自然是走到哪裡,讓人嘲笑到哪裡。

韓信的才能,之所以不會被普通人理解,是因為韓信永遠都站在高層管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普通人的思考角度,永遠也不會達到那種高度。

問題是,任何一個有高層管理經驗的人,只要與韓信稍有接觸,就會發現韓信是個大才。從這層意義上,蕭何與韓信一接觸,就認為韓信是個大才,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我們總覺得,項羽不賞識韓信,問題是,從現實角度,項羽絕對稱得上賞識韓信了。

項羽是什麼人?項羽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王(沒有之一)。韓信既沒有家庭背景,也沒有能拿出手的履歷、資歷,進入項氏集團一年多時間,就能到項羽身邊當參謀(郎中),從現實的角度看,項羽已是非常賞識韓信了。[注]

[注]: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羽,羽不用。

我們認為韓信沒有得到項羽的賞識,僅僅是因為,我們對郎中這個職務,缺乏基本了解。

郎中這個職務,大約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參謀;雖然說參謀不帶長,放屁也不響,問題是,在項羽身邊當參謀,本身意味著韓信進入了項羽集團的權力核心,並且進入了最容易升遷的通道。


只要我們知道幾個故事,大約就會知道,項羽讓韓信官拜郎中,絕對稱得上賞識韓信了。

季布絕對是牛人,劉邦奪取天下後,一度把他列為特級通輯犯。後來劉邦赦免季布,授予季布的職務,就是郎中。[注]

[注]:初,楚人季布為項籍將,數窘辱帝。項籍滅,帝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上乃赦布,召拜郎中......。

婁敬也絕對是一個牛人。劉邦奪取天下後,一度為定都何地猶豫不定,婁敬一番勸說,堅定了劉邦定都於長安的決心。而婁敬有這樣出色的表現後,劉邦授予婁敬的職務,也是郎中。[注]

[注]:齊人婁敬戍隴西,過洛陽,...上召見,問之。婁敬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上問張良。良曰:「.......,婁敬說是也。」上即日車駕西,都長安。拜婁敬為郎中.....。

田叔、孟舒也絕對是牛人,他們在侍奉趙王時,也都是以郎中的身份出現,而劉邦與他們一接觸,馬上就任命他們為郡守、諸侯國相。[注]

[注]:初,上詔:「趙群臣賓客敢從張王者,皆族。」郎中田叔、孟舒皆自髡鉗為王家奴以從。.......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上盡拜為郡守、諸侯相。

單從這層意義上說,項羽絕對稱得上賞識韓信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要啥沒啥的人,剛剛走上社會,進入阿里巴巴工作僅僅一年時間,馬雲就讓他在自己身邊當助理,而且對他經常噓寒問暖。

面對此情此景,你說馬雲有沒有賞識他?如果在現實中,馬雲這樣對待一個人,讓誰去說,也稱得上有知遇之恩了。[注]

[注]:信再拜賀曰:「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問題是,韓信是心比天高的人,所以他根本不稀罕這一切。

這就好像,一個心比天高的年青人,在馬雲身邊工作,雖然馬雲對極盡關心之能。他會怎麼想呢?肯定會想了,你和我玩了半天虛的,卻只是讓我當眾多助理之一;對我提出的戰略性建議,從來也不重視,你真是太不夠意思了!

韓信的這種心態,如果放到了現實生活中,誰也會覺得,這就是一個神經病,而且病得不輕。因為,一個剛剛走上社會的年青人,要履歷沒履歷、要資沒資歷,要關係沒關係,項羽那種名動天下的實權派人物,就讓他當自己的助理之一,這得多大的知遇之恩啊。他竟然還不知足。

韓信敢從項羽那裡跳槽離開,主要是因為,韓信對自己的才華非常有信心,而且韓信也認為,有高層管理經驗的人,都能賞識自己的才華,項羽能欣賞自己的才華,其它人也能欣賞自己的才華。

後來,韓信有機會與夏侯嬰接觸,夏侯嬰馬上覺得韓信不是普通人,於是就破格提拔他。[注]

[注]: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王。王拜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後來,韓信有機會與蕭何接觸,蕭何更認為韓信不+是普通人[注],於是遂有了後來蕭何追韓信的故事。[注]

[注]: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注]: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後來,韓信再和劉邦接觸,劉邦也認為韓信真的不是普通人。[注]

[注]: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

一個人在說起軍國大事時,是不是紙上談兵?對於缺乏高層管理經驗的人而言,可能很難判斷、甚至無法判斷;但是對於一個有高層管理經驗的人,那是很容易判斷的。因為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


現在的問題是,高層管理人員發現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時,應該如何對待呢?從正常的升遷原則看,自然是給先他們一些機會。

比如,把他調到總部工作,調到自己身邊工作(項羽就是這樣對韓信的)。

再比如,適當升一下他的職,等他做出一些成績後,再繼續提拔他(夏侯嬰、劉邦開始就是這樣對韓信的)。

從現實的角度,項羽、夏侯嬰(劉邦)這樣做,沒有任何毛病。因為,不論你多有才華,你想成為高層管理者之一,你也得有一些拿出手的履歷、資歷啊!驟然把你提到高位之上,且不說,這多少有點輕率,更主要的,別人也不服啊。


從這層意義上,蕭何認可韓信的才能,劉邦認可的韓信的才能,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難度,只要他們與韓信有過具體的接觸。問題是,直接讓韓信成為高層主要的高管之一,這就需要魄力、勇氣了。蕭何、劉邦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在這裡。

劉邦敢這樣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相信自己對團隊的掌控能力;說得具體點,他突然把韓信提到那樣高的位置上,大家就算不服氣,也會接受的。

劉邦敢這樣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團隊是第一流的團隊。說得具體點,韓信能力也許沒有得到證實,但是劉邦給韓信配備的主要助手,能力那是毫無疑問的,因為韓信的主要助手是曹參、灌嬰、張耳[注],這些人都有足夠的履歷、資歷證明他們的能力。

[注]:於是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俱擊魏。.....冬十月,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東擊趙。


劉邦任命韓信,可以看出一些東西
1,示弱,臣服,韓信當時沒有軍功沒有名氣,卻被任命為元帥,很容易讓各路諸侯,尤其是項羽認為劉邦弱小,沒有心思爭天下,和燒棧道一個道理
2,韓信剛上任時因為威望不足,很可能被劉邦架空。劉邦可以借韓信的手殺掉不忠誠的,懷疑是姦細的人,而不容易引起軍中反對,把怒火引韓信身上,以後韓信如果沒有戰功,殺掉就可以輕易平息怒火。準備借刀殺人!同時也是狐假虎威。韓信是狐狸,劉邦是老虎。
3,樹立一個沒有威望的人,說明劉邦當時對軍隊的絕對掌控
4,通過拜韓信,可以看出誰對自己忠誠不夠,當然,反對的也可能是真正的忠臣,但離開的肯定不需要可惜。3+4就差不多是另一個版本的指鹿為馬,比趙高高明多了。
5,毫無名氣的韓信也能被拜,名氣大卻不在各諸侯受重用的呢?會不會覺得能在劉邦這裡找到機會呢?這是千金買馬骨!告訴別人,劉邦求才若渴…
6,信任與授權,對蕭何是絕對信任,對全軍,是授權蕭何。築壇拜將不僅僅是授權韓信,也是授權蕭何。蕭何推薦的毫無名氣的韓信被劉邦任命,蕭何心裡怎麼想?當時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說法,蕭何會不會因為劉邦的絕對信任而效死忠?全軍怎麼想?蕭何被主公如此信任,以後誰敢不服蕭何?
劉邦征戰之時,蕭何能穩坐後方,源源不斷提供糧草,就是因為如此。


最近在讀《資治通鑒》,看了前面幾個答案,覺得都沒有抓住重點。
首先,反對題目中韓信沒有實戰經驗的說法。韓信很早就從軍了,但在拜將之前都默默無聞,因此我並不反對說他沒有戰績。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知名。為連敖,坐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王。王拜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資治通鑒》


韓信一開始從軍,在項梁手下,項梁死了,歸屬項羽。在項羽手下當郎中,類似侍衛官吧。因為屢次建議項羽不被採用,考慮到沒有發展前途,就跑路了。
投奔劉邦後,擔任倉庫管理員一類的小官。因為受牽連判了死刑,後來監斬官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並推薦給劉邦。劉邦命他當治粟都尉,糧食督察一類的小官。不久覺得不受重用,又跑路了。接下來,蕭何追韓信,大家就都知道了。

我猜這時候蕭何是韓信的上司(未考證)。「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韓信不止一次和蕭何聊天,蕭何的反應是「至為欽敬」(柏楊先生語)。為什麼?因為發現了個三軍統帥啊!!這樣的人,能讓他跑路了嗎?不能!!!

再聯繫上面「數以策干羽」,說明什麼?

說明韓信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腦子裡有「硬貨」的人。加上兩次跑路的經歷,說明韓信是一個有見識,有抱負的人。

這樣的人能不受重用,拜大將嗎?

至於後面和劉邦會面時,揭項羽老底,提出先佔三秦的策略,只不過是印證了夏侯嬰和蕭何對韓信的看法。

所以結論是,韓信是一個有抱負,有見識,有一套治兵謀略的人,他正是要把這套東西售與帝王家。

蕭何發現了這一點。

劉邦認同了這一點。

完。

------------

最後忍不住吐個槽:

重點不是蕭何、劉邦慧眼識珠,是人家夜裡打著燈籠深怕大家看不見呢,可偏偏有人看不見。


韓信搞得又不是什麼理論物理學。他乾的是實際工作。有沒有本事,誰都能知道,夏侯,蕭何知道,劉邦也知道,項羽當然也知道。項羽正是認可才會給了韓信一個足夠值錢的崗位,我們錯覺韓信有點委屈只是和劉邦的驚天手法相比而已。
而項羽之所以無法效仿劉邦的用人策略,並非個人對韓信能力的評價不同,更多的是兩個團隊的組織形式有別。
項羽團隊是由原先的楚地貴族發展而來,團隊是聯盟性質,一把手是盟主。這樣的團隊,在人事變動時更多的需要考慮家世背景等等因素,而非能力。
劉邦團隊則是純粹的流民集團,人事上,完全可以摒棄原有的人生關係。更容易實現誰行誰上的用人策略。


史記淮陰侯傳里的韓信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漢書列傳里的韓信

韓信,淮陰人也。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其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令傍可置萬家者。信從下鄉南昌亭長食,亭長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絕去。至城下釣,有一漂母哀之,飯信,竟漂數十日。信謂漂母曰:「吾必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少年又侮信曰:「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眾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於是信孰視,俛出跨下。一巿皆笑信,以為怯。及項梁度淮,信乃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梁敗,又屬項羽,為郎中。信數以策干項羽,羽弗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疇十三人皆已斬,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子乎?而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弗斬。與語,大說之,言於漢王。漢王以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誰也?」曰:「韓信。」上復罵曰:「諸將亡者已數十,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以拜,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上曰:「然。」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弗如也。」信再拜賀曰:「唯信亦以為大王弗如也。然臣嘗事項王,請言項王為人也。項王意烏猝嗟,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也。項王見人恭謹,言語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逐義帝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自王善地。項王所過亡不殘滅,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於威,強服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而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亡所害,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戶知之。王失職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資治通鑒里的韓信

初,淮陰人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信釣於城下,有漂母見信飢,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因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知名。為連敖,坐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王。王拜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王。王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 「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 「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辭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耶?」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將相,又遷逐義帝置江南;所過無不殘滅,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為韓信專寫的篇幅內容其實都差不多,尤其是說到韓信拜將直接是複製貼上。

史記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

漢書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

資治通鑒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 「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 「以為大將。」何曰:「幸甚!」

蕭何的說法是劉邦要王漢中,必須要用此人。


為什麼要王漢中必須要此人呢?


劉邦是在前209年9月起兵於沛,項氏集團則也是再同年同月舉兵於吳地。

九月,沛人劉邦起兵於沛,下相人項梁起兵於吳,狄人田儋起兵於齊。

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都說韓信是項梁渡淮時加入項氏集團的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

而渡淮的時間按資治通鑒是208年

英布既破秦軍,引兵而東;聞項梁西渡淮,布與蒲將軍皆以其兵屬焉。項梁眾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韓信的出身地淮陰地區就在項羽老家隔壁而已,非常的近。此人有大志,早年困苦。當項氏集團在吳起義時他很快的加入到項梁的隊伍。項梁他們前209年殷通府起義,隔年也就是前208年引兵渡淮,韓信從此加入項氏集團,一直到前206年跑劉邦那去,總共也就待了兩年左右。


兩年看似不長,可是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劉邦"西入咸陽"算起來,也就三年,三年大秦就亡了。


雖然他自稱"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但韓信不是不識字的農民,而且還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在項家軍內部執戟執兩了年,離楚而跑路往蜀地。

終於在有次犯了事要連坐時,大叫一聲上不欲就天下乎?上不欲就天子乎?


審案的夏侯嬰感覺到這個人並不單純,和他談過話後非但沒有殺,還往上報給蕭何,蕭何又報給劉邦,終於做了治粟都尉,但韓信不滿足於此。


當韓信又一次跑路蕭何去追時,劉邦以為蕭何跑路了,大吃一驚,蕭何一跑路豈不是底褲還有對霸王的反心都給扒光了?人追回來,劉邦又高興又憤怒,對蕭何說跑路的人員那麼多,你怎麼就去追他呢?我還以為你要跑到別人那裡去扒我底褲。


蕭何怎麼可能跑去扒劉邦底褲呢?項羽這樣的大英雄甚至會認為利用叛徒是不光彩的,扒別人底褲是不光榮的。與之相反的劉邦不同,韓信可以扒項羽集團的底褲。


古人講作戰務求知己知彼,知己的將領大有人在,他們可以輔助、牽制韓信,而漢王的隊伍在當時沒有一個比韓信更知彼的人。

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

追回之後,韓信給劉邦獻上的思路是,可以從三秦下手,那裡的人民尤其厭惡項羽封的三個秦國叛徒。而項羽集團內部有功的大票人馬也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賞賜官職和封地(韓信大概認為他自己就是),拉攏其它項羽集團內部的機會主義者大可以與之一決雌雄。劉邦聽了覺得甚好,對韓信說:現在沛縣集團董事會已經決定了,你來當這個帶路黨。


至少有兩點大的好處,一是韓信知彼。另外則是表明劉邦會任用項羽分封的人馬,他們投降也可保全祿位甚至像韓信一樣加官進爵。


消滅項羽後,劉邦一系列誅滅異姓王的行動,基本也圍繞著韓信招來之後那些從屬項羽集團的機會主義者開展,大部份起於沛縣的功臣都沒事。

韓信,前206年歸漢。

彭越,和劉邦合作過,前205年4月歸漢。

黥布,投靠項梁前便已聚兵數千人,和韓信差不多是同時期參加項氏集團,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前204年,劉邦派遣隨何遊說歸漢。

臧荼,項羽封的燕王,韓信招的降。

張敖,張耳的兒子,其父是韓信表功讓劉邦給封的王。

陳豨,早年不知道在做啥,後大部份記載跟韓信陰謀叛亂案有關。


  這個問題的回答,感覺大家有點就事論事,只是局限於討論韓信的能力,這個其實應該用『資源的有效配置』原理來分析劉邦的用人策略(什麼是資源的有效配置,最後解釋)


關於資源配置原理的使用,就劉邦使用韓信而言,有三個地方最明顯

  1. 韓信跳槽到劉邦公司;就韓信而言,劉邦的效率要高於項羽公司
  2. 劉邦重用韓信,是因為韓信的能力比其他武將強,所以,劉邦的資源流向了韓信
  3. 韓信剛剛加入項羽集團的時候,劉邦還看不出韓信的能力,所以,只能先投入試錯成本(投入一些資本,試探韓信的能力),然後才大規模將資源流向韓信;本文重點在第三種情況;

任何政治領袖都是配置資源的高手,所以,劉邦使用韓信肯定有個試錯與試探的過程(古代選拔人才的方式其實大多數是用試用制度,就是讓這些人物擔任軍事或行政相關的閑職,考察其能力再具體轉為適合的職位);就韓信而言,有個試用期(包括實習期與見習期),很多人忽略了劉邦用人的這個試錯過程;

只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庸才』不試用,最終導致揮淚斬馬謖的惡果(所以,諸葛亮不是真正的軍事家);

韓信掌權之前就如畢業生找工作,分六步


  第一步:求學期,韓信成年之前在家裡自學《孫子兵法》,父母手把手教,自考合格,可惜的是,十七歲時母去世,家徒四壁的韓信借高利貸給母親買墓地(《史記.淮陰侯列傳》:「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


錢都拿去買墓了,又找不到工作(公子哥兒不善於謀生),於是到處混飯吃

  1. 開始是在亭長家裡混吃混喝,結果亭長老婆給臉色看;
  2. 眼看看要餓死,幸虧漂母救濟
  3. 最慘的是被欺負到鑽人褲襠(《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第二步 晃蕩時期,這段時間就如剛找到工作的屌絲,眼高手低,遲到早退,白天上班打瞌睡晚上通宵打遊戲,抽煙喝酒,吃喝嫖賭甚至偷雞摸狗。具體在韓信就是頻繁跳槽,不好好工作卻夢想升職

  後來,好不容易找到工作,還是當時比較著名的大型民營公司(楚項公司,相當於現在的騰訊),但韓信一個小屁孩竟然在老闆面前哼哼唧唧要當官,就如馮驩整天敲劍哼歌:「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呀!」,可惜的是項羽不是孟尚君,根本不吃這一套,於是韓信就不好好工作,上班要麼打瞌睡,要麼脫崗,遲到早退,後來乾脆不辭而別


  後來跳槽到漢劉公司,境遇比在項家好不了多少,升職無望,就玩女人,鬧到了殺人的地步,結果被劉家法院判死刑,幸虧夏侯嬰刀下留人;

  《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接待賓客的小官)。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關於韓信被判死刑的原因,史記沒細說。但《後漢書》講到光武帝劉秀起兵時評價劉邦「 (法度)尚草創」,而且劉邦以仁厚著稱(韓信判死刑,最終被重用本身就說明劉邦的忠厚),足見韓信犯法的嚴重性。所以,我估計韓信輪姦殺人,姦殺的是高層官員的小妾,否則就不會判死刑

  • 假設謀反或者裡通外國,後來就不會築壇拜將了,
  • 假設是貪污,後來就不會讓他當糧官了(治粟都尉)

   儘管死裡逃生,韓信還是死性不改,竟然發展到攜款潛逃打算移居「美國」,比在楚項公司的表現更惡劣,在楚項公司只是不辭而別,這是第二次犯罪了),幸虧被蕭何追回來了

  第三步:熟人推薦:因為輪姦殺人,韓信砍頭之前發的臨終感慨無意中被夏侯嬰聽見,保了一命的同時被推薦給蕭何與劉邦,隨後,見劉邦給自己的官不過是個糧庫主任,韓信居然攜款潛逃,蕭何月下追韓信,連貪污錢款的事情也不追究了(韓信最終還是因為謀反,新帳舊賬一起算叛了死刑)


  第四步:面試:《漢中對策》韓信的答辯,滿分通過;韓信在軍事知識上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不然的話,也不會這也看不起,那也看不上


  第五步:實習期:從築壇拜將到定三秦之前,這段時間,韓信出謀劃策,讓劉邦很滿意;韓信也慢慢走入正軌


  第六步:見習期:從定三秦到井陘之戰,業績超額完成,韓信走入人生的巔峰

-------------------------------------------------------------------------------------------

  韓信的試用期包括實習與見習期,從築壇拜將開始,一直到井涇之戰,下面容我慢慢分析


劉邦在漢中時,人都走的差不多了,鴻門宴之前,曹無傷就叛變了劉邦;甚至追韓信的蕭何,劉邦居然認為是逃跑,說明什麼?

  劉邦無人可用;就如三國時期,稍微有點能力的都去投奔曹操,劉備無人,這就給諸葛亮機會;

  現在,有一種「成功的創業演員」經常玩的職業玩法。「他本來是100分,精心包裝成1000分的樣子,只要這個1000分的泡沫不戳破,他就可以在市場上找來1000分對應的資本和行業地位。一直這樣玩兒下去,等泡沫吹得足夠大,圈到足夠多的錢,再去市場上收購一個真正靠譜的公司,這個資本遊戲就算玩兒成了。」

  這個手法諸葛亮玩過,韓信也玩過;諸葛亮的玩法是自比管仲樂毅,然後是徐庶的推薦;

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是卧龍,您不想見見他嗎?
  劉備說,那你就約他一起來吧。
  徐庶說,這個人只能您自己去請,不可能自己送上門來。希望將軍屈尊前往。
  於是,劉備造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三顧茅廬


(對於三顧茅廬,有朋友提出異議,三顧茅廬這樣未經正式考證過的事情拿出來類比作為歷史材料是不是不太嚴謹?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韓信,姑且認為這件事是存在的,因為大家太熟悉,熟悉的東西才容易理解啊)


古人都認為能人是需要人推薦的(而且推薦人的地位不能太低) ;然後上門請(請的人最好是大老闆),還得一請再請,這就給所謂能人裝B的機會----這幫『能人』自己找托兒推薦給大老闆(老闆地位越高越好),並且讓托兒攛掇大老闆親自來請,然後對外說,是老闆本人非要請自己的,自己還不想去,典型的裝B犯;


中國知識分子講究個身份和面子,大都是隱而不出的,想出來的話,得給自己找個轍,半推半就啊,拉拉扯扯啊,就坡下驢啊 用舍行藏啊;其實,半瓶子才想出來混口飯吃 ;直接出來丟面子,就如趙匡胤明明自己想黃袍想的要死,卻裝模作樣地推三阻四,最高級的裝B犯;真正的能人不這樣,看看管仲,哪有功夫扯這些,孔子還笑話過管仲,唉。。。;

諸葛亮裝B,韓信也是如此,只不過幫韓信圓場的是小老闆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大老闆也沒怠慢韓信,築壇拜將不比三顧茅廬的待遇差-------韓信剛到劉邦陣營,一直鑽營,可惜,根本找不到機會,一直到犯罪(估計為獲取逃跑的路費,盜賣軍糧)獲死刑,發臨終感慨時才有機會見到夏侯嬰,進而見到蕭何,才發生蕭何月下追韓信與築壇拜將的故事。

那麼,為什麼蕭何與夏侯嬰兩人看中韓信呢?


  我想起我八十年代上大學,第一次回老家,在一幫從來沒出遠門的農民親友面前吹牛逼---吹噓蘇杭的風土人情,讓人仰慕萬分(其實我自己都狗屁不通);


  韓信是讀過《孫子兵法》的,這點我們可以理解為韓信是剛畢業的軍事院校大學生,跟剛畢業的醫學生一樣,儘管實際經驗很少,但這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名醫的可能;按照創業理論,有升值的潛力;


  蕭何與夏侯嬰以前一個是小吏,一個是車夫,幾乎沒接觸過軍事;所以韓信騙取土老冒的尊敬是非常可能的----小時候,老人告訴我,用字紙擦屁股都是有罪的,何況韓信是古代的書生呢,所以呢,韓信吹噓兵法,兩個土老冒感覺神乎其神,


  就如以前MBA畢業生在土包子企業家面前吹噓管理重要一樣(好像馬雲都被MBA畢業生忽悠過),也如現在的一幫忽悠大神在老老實實做實業的企業家面前吹噓『互聯網思維』,自然讓人高看一眼; 


  見到韓信如此『厲害』,而劉邦剛好缺乏軍事人才,於是呢,蕭何與夏侯嬰就推薦給劉邦了;(這在我們老家有個詞語,叫做「做個舍吧搞的」;舍吧:捨棄的意思,不打算有收穫)


  劉邦一直帶兵打仗,而且本身就是吹牛皮的祖宗(沒錢都敢說錢萬金啊),也是混吃混喝的高手(羹頡侯的典故),所以,韓信在劉邦面前吹牛,其實是班門弄斧,只是看在夏侯嬰與蕭何的面上,試試而已;


 諸葛亮裝神弄鬼自抬身價,劉備裝聾作啞借坡下驢配合 ,這就是三顧茅廬的本質;三顧茅廬之後,就產生了那個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這類事情,在劉邦與韓信之間不可能不發生,不然的話,劉邦憑藉什麼相信你?


《隆中對》本質上就是面試,那麼,劉邦是怎麼面試韓信的呢?


  本問裡面,網友『張伯文』提到了,我直接複製過來了

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
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在這個經典對話中,韓信指出劉邦對手的特點和弱點,提出一套完整的奪取天下的解決方案,而且看起來非常可行,順便拍拍馬屁,並且這個解決方案還完全符合劉邦手下將領和韓信自己的利益。而此時,劉邦手下包括張良都沒有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顯然韓信不僅僅是個能打仗的將軍,而是能從戰略層面思考的帥才,對劉邦是雪中送炭,當然是相見恨晚了。

  韓信的這套方案有人稱作《漢中對策》,本質上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儘管面試通過,劉邦還是很謹慎的,坐著空談吹牛逼誰不會啊,將一群兵馬給一個從來沒帶過兵的人去折騰,任何人都不放心,何況趙括的紙上談兵就在眼前,後果就是四十萬趙軍被殺,趙國一蹶不振,前車之鑒啊(只有諸葛亮才會相信吹牛皮的,結果就是揮淚斬馬謖,損兵折將,損失不少;所以,諸葛亮根本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所以,起初,劉邦根本就沒給韓信實權,就如劉備使用諸葛亮,一直到還定三秦(實習期結束)的時候,才開始有限放權,完全授權是彭城失敗(見習期結束)之後的井涇之戰


 我查找《史記》有關韓信的記載,很想看到韓信在還定三秦之戰中是怎麼指揮的,最好看到象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攻打魏、趙、齊等那樣的戰績,遺憾的沒有找到。韓信在漢一年八月到漢二年四月期間究竟在幹些什麼呢?

司馬遷沒有記載,《淮陰侯列傳》倒是點到了,原文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大意是:漢王採納了韓信的建議,然後自己「部署諸將所擊?」換句話說,韓信此時也只是一個參謀的角色;

  說得明白點,雖然此時的韓信貴為上將軍,但是和項羽帳下那個執戟郎比起來,頂多也就是「言聽,策用」的水準,至於真正的軍權……頭頂上有大老闆邦哥呢(此段文字引用網友師凶的話)。所以,在這段實習期,劉邦對待韓信與項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唯一且最大的區別是,劉邦給韓信希望,就是說你好好乾,我給你實權,而項羽沒有;


  一直到定三秦之後,劉邦才開始有限放權,韓信從實習期進入見習期;是怎麼放權的呢?

  (築壇拜將將是漢元年七月的事情)。八月出漢中收關中,諸侯聞風而降。漢二年四月彭城之戰,漢軍敗退。這個過程中韓信已經獨立為將,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就是說,在這一期間,韓信只有指揮權,沒有用人權, 不然的話,怎麼劉邦隨隨便便就可以奪去韓信的帥印,而且還是兩次?!

  當然也可以解釋為劉家的公司還沒有大到老闆不管業務的程度,所以這個軍事CEO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越過總老闆來開展工作。換句話說:非是韓信不受重用,而是有劉老闆在,沒他施展的機會。反過來,這不也說明了劉邦是在逐步放權的嗎?

  前面說到,有劉老闆在,沒他施展的機會。而一旦有機會呢?

 「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井陘之戰)

  這一部分我是想說,劉老闆能給韓經理的機會都給了,韓老闆該表現的地方也都超額完成任務了。換句話說,劉邦徹底放權,是至少一年之後,但是韓信的業績是讓人滿意的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全軍盡付無名之輩了,劉邦明明一直把軍權把的很穩。直到彭城一戰五十六萬被三萬摧枯拉朽,才給了韓信第一次自由發揮的空間。總之,漢王敢因蕭何一薦就拜無名小卒為大將,氣魄自然值得天下敬仰,但千萬別再說什麼韓信毫無經驗之類的話了,淮陰侯明明在戰爭中充分鍛煉浸染過了好么?

  換句話說,韓信的軍事才能其實是劉邦給培養出來的,尤其是帥才,這才是項羽勸韓信自立,韓信拒絕的根本原因,沒有劉邦,韓信最多能勝任一個連長的職務,連一個營的兵力都帶不了,更不用說多多益善了,就如二千年後的林彪

  所以,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差不多是光桿司令,只是實習期過關了,才開始逐步放權。一直到彭城之戰後的井涇之戰才徹底放權;

  試用期過關其實是兩個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 忠誠度; 項羽勸說韓信自立,韓信沒答應,忠誠度滿分,可惜的是,韓信選擇的方案對劉邦有利,對自己極其不利,最終送命了,所以說韓信不是一個政治家

第二 業務能力; 韓信的軍事成績過關了,一路上過關斬將,打下不少城池啊,甚至要挾要當假齊王啊 

  『不看廣告看療效』,這就是在用人上劉邦與蕭何本質上的區別,蕭何看廣告(可能沒條件讓蕭何看療效),而劉邦看療效;

 戰場人員就如銷售人員,最終是靠銷量說話的,劉邦的築壇拜將,相當於搞銷售的封你為副總經理一樣,頭銜很好聽,其實隨時可以撤換----業績好,就給你充分的資源讓你去開疆拓土;業績不好,趁早滾蛋;這個試用期,很多文人給故意忽略了;

  不要將劉邦想的太偉大,劉邦的築壇拜將就相當於剛解放的時候,蔣介石給大西北的土匪分封西南區的總司令一樣,你覺得這種司令值錢嗎 ?

  至於後世吹捧劉邦的築壇拜將,這個跟吹『手槍打飛機』一樣,是為了襯托偉大領袖的光輝形象!!
  人家是勝利者,歷史是勝利者寫的!!!!

有興趣的不妨看看這個問答《劉邦看人有多准? - 沈雅涵的回答》

關於用人的問題,大家可以看看這個帖子
假如你是關羽,你會離開曹操嗎? - 沈雅涵的回答

名詞解釋:什麼是資源的有效配置呢?

由於牽涉到經濟學,而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不懂經濟,我寫的詳細一些,當然詳細就意味著啰嗦,不好意思啊


市場經濟學就是研究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學科。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裕,你每天都面臨選擇,而選擇就是對稀缺資源的有效分配,

比如說,你資產上百億,這個時候你有的是錢,但時間對你來說就是稀缺品,你就會很科學合理,和有效的分配和使用你的時間,所以,你可能花1000萬買個私人飛機一小時到達目的地,提高效率,而不會花100元去坐火車浪費1天時間才到達目的地。你有的是錢,缺的是時間,所以,多花1000萬買個私人飛機來讓你的時間得到有效分配和使用。

如果我是一個窮鬼,我有的是時間,缺的是錢,那麼我會選擇100元坐火車用用一天時間到達目的地(注意,這裡不是浪費一天時間了,因為時間有的是,浪費的前提是稀缺),而不會選擇浪費1000元時間坐飛機1小時到達目的地,錢對我來說是稀缺品,我們考慮的就是怎麼科學有效的分配我的錢,讓錢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怎麼理解讓時間得到合理的使用呢?

合理分配這些稀缺品,讓這些稀缺品最大程度的產生價值。比如,如果我們有錢,我們買飛機提高工作效率,節省的時間能讓你賺到更多的錢。

那麼又如何判斷把這些稀缺品分配給誰能產生最大價值呢?

資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具體操作就是,看誰出價高,誰能最高價得到它,那麼說明這東西對他來說最有價值,是稀缺品。(用價格來衡量資源對他的價值)

比如說,北京交通堵塞,隨著城市化的大發展,公路建設速度跟不上進程人口的速度,那麼這時候公路就變成稀缺品了,怎麼讓公路這個稀缺品發生最大的效用呢?

有人占著公路開著車僅僅是玩,有人開車上班占著路,有老闆開著車趕路過去談一筆大生意。。。。大家都說重要,怎麼辦呢?

那就看誰出價高來使用它了,所以,提高公路使用費(提高油價,稅率,買車稅等等),讓用得起的人用它,使用費很高了,他還用,那說明這個對他最有用,能產生最大價值。

再比如說城市的水怎麼最有效分配呢?

用水澆花,用水洗車,用水搞工業,用水做飯。。。。每個人都說自己的重要,怎麼辦呢?

那就用價格來衡量哪裡用水最重要,價格高的優先使用,水對他們最重要,能產生最大價值。(出價多,就意味著他重視)

這樣理解起來,很多事情就沒有唯一的答案了,

比如你有錢,事務繁忙,那麼你買個【車】提高你的效率,讓你的時間得到最有效的分配,產生了儘可能大的價值,那麼對你來說車就不是消耗品,而是增值品。

反之,如果我並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忙到爭分奪秒的地步,工作生活只是按部就班的程序式的過,那麼對我來說,車就是消耗品。

所以,當你聽到別人說車是消耗品,你不要說他錯了,他沒錯,只是他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

相反,但你聽到別人說車是增值品,即使你不這麼認為,你也不要說他錯了,因為時間和效率隊他來說是稀缺品,而你卻有的是時間,你們都是對的,只是你們不是一個層次的人。

所以,我們根據自己的不斷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能願意多拿自己富有的東西換取稀缺品。如果我們有錢,我們去買東西,不要過於斤斤計較,討價還價,來回折騰。如果我們富裕,我們也應該多花錢為自己小孩找一個更好的學校,不要老想著得多花了錢才去讀書這不公平的事情。

這個世界並不是什麼都是富足的,不是你需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即使你是億萬富翁,很多東西對你來說也是稀缺品(比如時間),這樣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做出選擇,而這個選擇的依據就是讓資源得到最有效分配,產生最大的價值。


劉邦這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雖然劉邦不了解韓信,但是劉邦了解蕭何,既然蕭何極力推薦此人,必然有他的長處,那就拜大將試一試(注意是試一試,此時只封官,如果面試不合格,還是不會給兵權的)

接下來是面試:

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
漢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
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在這個經典對話中,韓信指出劉邦對手的特點和弱點,提出一套完整的奪取天下的解決方案,而且看起來非常可行,順便拍拍馬屁,並且這個解決方案還完全符合劉邦手下將領和韓信自己的利益。而此時,劉邦手下包括張良都沒有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顯然韓信不僅僅是個能打仗的將軍,而是能從戰略層面思考的帥才,對劉邦是雪中送炭,當然是相見恨晚了。


韓信是跟隨項梁起兵的老資格,項梁從吳中渡江北上的時候,韓信就在淮陰加入了他,是鬧革命的老資格了,經歷過多次大戰,定陶兵敗,巨鹿激戰,劉項關中會談,他都經歷過,而且步步高升,成為項羽的貼身侍衛,數次獻策於項羽,到了投靠劉邦,先做中級軍官,再做後勤部處長,然後和後勤部長蕭何天天一起聊天下大勢,倆人是一個系統的,韓信也是老資格,更是火線入黨的忠義之士,為什麼不認可?韓信是治粟都尉,不認可他怎麼會讓他做治粟都尉?在劉邦失去關中王后還投靠他的,不是傻逼就是知音,韓信顯然是劉邦的知音,就是沖著造反來的,沖著打敗項羽來投靠劉邦的。因此蕭何在考察以後,認可了韓信,中規中矩。

劉邦為什麼敢把全軍交給他?因為韓信並不是初生牛犢,韓信是身經百戰了,山東哪次大戰他沒經歷過?西楚的項羽,不知道比漢軍諸將高到哪裡去了,韓信和他談笑風生,當然敢把全軍交給他,而且劉邦拜將時是細細盤問過韓信的,韓信也給他畫了個大餅,看上去很好辦到的樣子。


韓信這個人,其實一直是有才華的,也一直被人所認可。其次他也不是毫無實戰能力的,他原先就職於項羽,可以說,項羽的戰法,他也很是了解。

也就是說,這人,首先,很了解項羽的戰術,其次,本身就在項羽部隊中經受過大部隊的歷練。並不是沒有實戰經驗。不過是恰好項羽覺得自己手下大將太多,不肯重用他罷了。

你說這樣的人到了劉邦軍中,是不是要被人高看一眼?這樣的人,你不認可他,是不是有點沒道理?蕭何與他一聊,就說這人是天下俊才。劉邦一得到他的推薦,就信任他,把三軍給他。

韓信的問題不是沒有人賞識他,恰好相反,而是他脾氣太大,一般的賞識他看不上。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韓信所求的,不僅僅是三軍統帥,而是主君的絕對信任。

可惜當天下之勢,除了他自己當皇帝。不然怎麼可能有人真的信任他呢。這是韓信最令人感傷的地方


國士無雙!

但是如國士者,必須有慧眼才能識別。

深入骨髓的判斷力,對事物的想像力是致命的。

比如現在很多企業只敢從對手挖已經被證明過的人,就可見,有這種對人才判斷力的人是非常少的。

人如果絕頂聰明,不需要那麼多一萬小時定律。饒是如此,太祖在當太祖之前還必須有做太祖的經驗?太奇葩了!


道理樓上都說了,我就補充一點:
還定三秦的時候,韓信沒有實際軍權。
定三秦的時候,太尉是盧綰(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盧綰和高祖什麼關係,大家都懂,不需要多解釋。盧綰才幹如何,大家更懂。那麼,盧綰先生任太尉期間,究竟表達著誰的意志,大家也應該懂吧?
太尉是什麼官?漢承秦制:太尉為武官之首。但秦朝短短十幾年,沒來的及設太尉。漢朝及史上第一任太尉盧綰先生的任期,是從高祖東擊項籍起到漢五年八月高祖登基之後止……猜猜為什麼。
順帶一提,漢朝第二任太尉周勃先生從漢十一年開始上任。……我們都知道漢十一年發生了什麼,不是嗎?
再順帶:當時的上將軍是樊噲,呂后的親妹夫樊噲,僅在一年之後就差點被他姐夫砍了腦袋的樊噲。
……好像扯遠了,我們接著聊還定三秦。
除了身為太尉的盧綰外,在暗渡陳倉到彭城之戰期間,沛縣弟兄如曹樊滕等和後投者如酈灌等的戰績均有明史可查……除了韓信。
更確切一點,除了漢大將軍左丞相齊王楚王淮陰侯信。原韓公子信現韓王信的戰績還是有記載的。
以上幾位的傳記里,基本都有一句「從定三秦」。
從擊,意為跟從……攻擊。如果從字後面無特指如從淮陰侯擊,那就指的是從上擊。
(反正漢初就兩條戰線,不從漢,就從韓。彭越英布的部將用不著高祖來封)
(在淮陰沒有獨立作戰的時候,當然所有人都是從上擊)
以上,基本所有人的傳記。除了高祖本紀里寫的「漢王用韓信計,從故道還;漢王東略地」,和淮陰侯列傳里的「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
看見韓信在幹什麼了嗎?
不要再去找淮陰侯這段時間裡斬將奪城的記錄了。太史公寫得明明白白,他的主要貢獻是「部署諸將所擊」。
說得再明白點,雖然此時的韓信貴為上將軍,但是和項羽帳下那個執戟郎比起來,頂多也就是「言聽,策用」的水準,至於真正的軍權……頭頂上有邦哥呢。
而到「漢王東略地」的時候,乾脆連「用信計」都沒有了。有說法是淮陰此時在廢丘,但是史記眀載灌廢丘的是樊噲……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全軍盡付無名之輩了,劉邦明明一直把軍權把的很穩。直到彭城一戰五十六萬被三萬摧枯拉朽,才給了韓信第一次自由發揮的空間。
(關於這裡,史記寫得是「復收兵」而漢書是「複發兵」……不管是收還是發,至少都有個「復」字,說明淮陰是再次掌軍權……也說明淮陰肯定有一段時間沒有軍權。)
至於睿智如張子房,能看出「漢王之將唯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自然是在此前已經充分的考察了淮陰的才幹。至於是何時了解……漢二年劉邦出關張良歸漢,四月敗散而還,總不可能這四個月里張良還跑一趟秦地……
啊又扯遠了。總之,漢王敢因蕭何一薦就拜無名小卒為大將,氣魄自然值得天下敬仰,但千萬別再說什麼韓信毫無經驗之類的話了,淮陰明明在戰爭中充分鍛煉浸染過了好么?


先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
蕭何為什麼相信韓信這一點《史記》之中是有寫過的: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這句話說得是什麼呢?他倆經常聊天打屁吹牛逼。也就是說在這期間他們兩個人是有相當程度上的了解。
韓信談吐不凡,見識獨到,連人中俊傑蕭何都覺得這個人很有才,真的很有才。而「奇之」這兩個字就說明了蕭何追韓信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敢把全軍教給一個沒有實戰經驗和戰績的人?
說白了,韓信的面試成績爆表。
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僅此而已!
前面有答案提到一個試用期的問題,我認為這期間是不存在試用期的,理由如下: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這裡的意思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聽從了韓信的計策,然後部署諸將。如此戰略層面上的重大決策對韓信已經是言聽計從這還不叫重用么?
當然,這句話還可以有另外一層理解:根據韓信的計策方針,部署諸將所擊。這是說在戰略的執行層面上也聽從了韓信的計策,這還不叫重用?
至於前面 @沈雅涵

的答案我以為在這裡有不妥。當時不立刻將兵權並不能成為韓信正在試用期的理由:因為:這一期間劉邦始終是親自率軍打仗的,也就是說劉家的公司還沒有大到老
板不管業務的程度,所以這個軍事CEO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越過總老闆來開展工作。說這個是為了說明:非是韓信不受重用,而是有劉老闆在,沒他施展的機會。
而一旦有機會呢?就是這樣:「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綜上:
雖然難以想像,但劉老闆在任命韓信這軍事CEO的時候卻是給了他最高程度上的信任,理由只因為那個經略天下的面試——嗯,也就是 @沈雅涵 所說的韓版隆中對。
補充說明一點:太史公是萬萬不可能知道當時那一場經略天下的韓版隆中對的具體內容,所以史記上面寫得並不詳細,但我相信在千年之前那一日從韓信口中說出的每一個字都震懾了他的劉老闆,我們可以想像,那個隆中對必然包含了攻守時機、進軍路線、兵員安排等等每一個部署在當時的劉邦看來都是無懈可擊。這些東西史書未載,但必然真實發生。


韓信政治上是孩子,但在戰略及戰術上是大師。

漢初三傑在歷朝歷代都不輸任何人才。

他們是大漢定鼎天下的基石。

蕭何是劉邦的超級嫡系,也是三傑中最信任的人,蕭何能月下追韓信,說明韓信必有蕭何追的重要價值,蕭何的能力和話語權在劉邦心中是一等一的位置。

再者劉邦識人用人能力,也是超一流的水準,什麼貨色一談便看透到腳後跟。

韓信本身軍事天賦異稟,在項王身邊身經百戰,知己知彼,你說這樣一個人,投靠劉邦,不亞於數百年之後的許攸獻計投曹操。

劉邦又不是傻子,當然會合理利用。

韓信,這個人作戰格局很大,戰略眼光很毒,統戰全局,戰必勝,步步為營,作戰規劃都能踏實落到實處。
絕不紙上談兵,這就是天賦吧。

那麼問題來了

大漢第一元帥到底是韓信還是衛青?


韓信這個人,有三段位移。大招還霸體,還可以偷塔投水晶。


還記得張良對劉邦的評價不?「沛公真乃天授也」。張良絕對不是瞎吹牛逼,他能說這樣的話,說明劉邦底子太好了,好主意一聽就懂。以他的智慧,只要稍微點撥,他就突然開竅了,並拿定主意。他就缺這麼個比他高一點點、能點他開竅的人。
面試肯定是有過了,拜大將軍前應該就聊過,我不信太史公能把拜前聊還是拜後聊這事搞得那麼清楚。邏輯上能說得開的,應該是拜大將軍前就聊過了,這麼一聊,一點撥,劉三茅塞頓開,覺得爽!反正窩著也不是事,就按他這個搞法來,那就不如直接由他來領導執行這個事吧!
都是草莽瞎雞巴混出來的,官位大小這時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事情能夠成。底下趕車的、會計、殺狗的、土匪這些兄弟們官大小也都是劉三一張嘴封出來的,搞個韓信來領導執行這事,也沒那麼難。不像和平時期,屁大點事瞎雞巴吵,鬧翻了天;再加幾個豎儒進來,那他媽就什麼事也別幹了。


在秦末劉邦指揮打仗的本事是毋庸置疑的,除了打不過項羽其他人他怕過誰?樓主又有什麼理由認為劉邦眼光出現了問題呢?


並沒有交出去啊

給他高位
但手下全是劉邦鐵杆
韓司令也就乖乖幹活的份
即便到了最後
他也就一個親信為他進言 還不被待見
——————————————————————————
PS:韓司令類似於粟裕
有能耐 沒勢力
淮海戰役 ,沒有陳毅壓陣,誰聽他的?陳毅的醬油不是白打的


在我看來這兩位都是有才能的人,他們第一是會看人,能看見能力,第二是有膽識,敢為自己的眼光賭一賭或是認為賭輸的後果自己能承受,之後的發展也說明他們決策的正確,他們還具有很多才能,才能遠遠蓋過缺點,這就是最後他們勝利的原因


本來不想答的,因為樓主的問題,我就知道樓主根本就不了解這段歷史,只是想知道如何用人,如何識人。個人比較喜歡韓信,就過來強行答一波。史記中商君列傳裡面說過。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還是蠢人比較多,聰明人都是孤獨的。蕭何本身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身邊武將都是一群蠢貨,要怎麼說,物以類聚,等你足夠聰明後,你就很輕鬆分出那些人是蠢貨了。其次,怎麼說,蕭何已經多次向劉邦推薦過韓信,最後甚至逃跑去追,你要是劉邦,而且你知道蕭何才幹你已經知道,一個牛人,不要命推薦一個人,你能不接受么。劉邦在那個時代是最會斷,識人,用人的。在送你一句,用人不疑,看劉邦用人的策略就是用人不疑。送樓主一句話如果你真想看如何用人,先看看前四史,特別是史記。還有其他問題,其他問題不斷考察韓信什麼回答,我都有點不想和你們這些蠢貨聊了,你們不僅僅是侮辱韓信,而且還在侮辱劉邦,送你們一句話,聰明人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蠢人,只有蠢人用聰明人的時候,才會不斷考察聰明人,因為他沒辦法斷定是不是聰明人,只能用事實不斷來考察。樓主想提高自己識人水平,首先自己變成一個聰明人,其他識人術,等等,那些都是枝幹,都是寫給那些蠢人用聰明人的套路。


推薦閱讀:

能評價一下漢昭帝嗎?
就性格而言,汲黯和海瑞是同一種人嗎?
賈誼當年如果遇到的不是漢文帝,而是漢武帝,結果會怎樣呢?
蕭何和張良的才能有什麼區別,張良能不能做丞相?

TAG:項羽 | 中國古代歷史 | 韓信 | 西漢 | 漢高祖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