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一定需要治嗎?為什麼人人都自稱有拖延症?

拖延症是壞事嗎?為什麼人人都喜歡抱怨又不改?感覺「拖延症」像是一個框,把一大堆不如意和懶惰,失敗都裝進去了 ,而「克服拖延症」越來越像披著心理學外衣的成功學,這樣的拖延症真的需要治嗎?


01.

去年,因為一些煩心事,我一個人在酒店裡住了一周,電話關機,吃飯叫酒店的送餐服務,因為網路不穩定,也沒有到處瀏覽網頁看視頻,整天端著KINDLE看閑書,有想法時則立刻打開文檔碼字。

結果,如你所料,那是我效率最高的一周。

不僅執行快,產量高,而且行文真誠,有信息量,有閃光點。

我以前也不承認,減少選擇,專註投入,會帶來真正的高效。

直到現實以顯而易見的成績告訴我:你之所以老拖延,效率低,就是因為你的注意力在各種雜事上消耗完了。


02.

這使我想起一個想創業的友人,半年前,他就告訴我,他要干一票大的。我也很激動,以為要見證傳奇。但是,這傢伙至今沒有任何動靜。

問起來,有時說家裡有事,有時說自己正在和某大佬交談,有時說在考察新項目,有時說在關注傳媒業的最新信息……

總而言之,他在關注一堆事情,卻沒有關注他要做的事本身。

於是,創業之於他,至今仍是一個泡影。

有一個犀利入骨的設問是這樣的:

人是怎麼死的?

不,不是死於歲月,也不是死於他人,而是死於你的允許。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允許,你是不可能這麼快就game over的。當然,這是特指人的非肉身部分。

03.

鄰居的兒子是留英博士。貌不驚人,但一開口,就像黑暗的屋子裡,忽然開了一縫門,光開始源源不斷地湧入。

他告訴我,誰都曾經低效,也有過拖延。在他寫作博士論文的時候,和你我一樣,習慣性地磨洋工。

今天在這裡參加活動,明天在那裡約會喝茶聊天,要麼在家裡追英美劇,要麼在網上搜集數據時,被各種超鏈接帶跑。

結果,兩個月以來,論文的影子都沒有。

他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累而無效,疲憊而無所得,當然令人惶惶不可終日。

應該怎麼辦呢?後來,他讀到《精要主義》這本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最重要、最緊急、不重要、不緊急的四類事之間,你最應該做的,不是後兩種,也不是第二種,而是第一種。

即,將ABCDEFG全部置後,做最重要的那件事。

明白這一點後,他馬上將自己從緊急或不緊急的事務中抽離,租了一個房子,斷掉電話和網路,專心寫作論文。

兩個月以後,論文出爐,比他預想的更出色。


04.

神奇的是,在這一件事情解決之後,其他雜事都迎刃而解。

就像摩西在紅海面前,原本無路可走,可他舉起手杖,分海錯浪,現出豁然開朗的路途,抵達目的地。

這手杖,之於我們,就是精要主義——選擇一件最重要的,做一件最重要的,攻克一件最重要的。拖延導致的困局,就會有如神助,一件一件被KO。

05.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領導、長輩或自己,給了你一項極重要的任務,你也知道,這是你當前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你會不自覺地東磨西蹭,七擔八挪,就是不幹正事兒。

你急嗎?當然急。

你想做好嗎?當然想做好。

可是,你還是在瑣事上東拉西扯,不願動手去做。

該怎麼辦呢?

首先,你要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約拿情結。講的就是,在重大挑戰面前,許多人會心生恐懼,不自覺地,為自己設置障礙,東摸摸,西摸摸,藉此逃避與退縮。

這時候,你就要告訴自己:

1,我不是天才。做到70分,就是我現在的目標——這樣有助於你不自我阻攔。

2,我只有這一件事要做。其他事情,以後再說——這樣有助於你在七七八八的雜事中,消滅干擾,啟動全部精力,去與任務進行互撩。


06.

有人說:什麼精力不精力?都是扯淡。如果一個人意志力超強,在任何干擾中也能做事。

說得沒錯。

但問題是,意志力也是精力的一種。

而且,意志力也是有限的。

假設它的總量是100,你在應對繁瑣的工作上消耗了40,在控制飲食、強制自己跑步上消耗了30,在與妻子爭吵、控制自己的情緒上花費了10,在應酬上消耗了10,在其他瑣事上消耗了5,剩下來的意志力,絕對沒辦法支撐你去進去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

這一點,無數心理實驗都進行證明過。

比如,心理學家要求三組人員,去看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一組被要求不許流淚,一組被要求照死里哭,最後一組順其自然。

看完電影后,三組人員均把手放入冰水,盡他們所能地忍受。

結果,順其自然小組忍受時間最長,被要求必須哭或不哭的小組,都堅持不了多久。

另一項實驗是,心理學家讓學生分成兩組,站在一個烤箱前,烤箱里是香濃、誘人的巧克力餅乾。

一組學生可以任意吃,一組不準吃。

半小時後,兩組學生開始解答一項超難的數學題。

一如所料,任意吃的學生比不準吃的學生,堅持時間更久,思維也更活躍。

自我控制是消耗意志力的。

當你在ABCD上消耗了它們,在最重要的挑戰上,就會捉襟見肘,顯得不夠了。

既然它是如此稀缺,那麼,好鋼用在刀刃上。

放下雜事,讓自己置身於一個純粹的環境中,將10分10分花出去的注意力,再10分10分地收回來,儲存在精力庫中,向一個目標集中開火,持續開炮,長此以往,積務漸少,你也會逐漸輕鬆。

————————



作者簡介:周沖,80後的老女孩,自由寫作者。2015年離開體制,現定居於廣州。一個人,一支筆,過一生。

本人公眾號:周沖的影像聲色(一個文藝又理性的公號)

業務合作微信:zhouchongzhuli


先概括回答。「拖延症」並非專門的醫學或心理學診斷名詞,而是網友自發對號入座的現象,是一種民間戲稱。這個詞之所以生命力強大,主要是因為它對應的現象讓我們很多人似曾相識,非常「中槍」。

「拖延症」雖不是學術名詞,但「真性拖延」是有正版定義和限定標準的:後果有害且本可以避免的推遲。但很不幸,在廣泛流傳過程中,盜版定義比正版定義流傳更廣。很多人接受的定義,並非來源於一手信息,於是被嚴重誤導了。

再加上人類大腦天然偷懶的屬性(「認知吝嗇」),使得我們很容易把一些合理的推遲,也錯當成拖延,既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又產生一種被忽悠的錯覺。

作為一種民間戲稱,這個詞的社交話題功能很強,許多人會將其用於非正式語境下,產生自黑的戲謔效果,這時聽者如果無心玩笑,反而會覺得對方有找借口、逃避責任的嫌疑。

久而久之,有人甚至會覺得這個詞背後有人在炒作,產生陰謀論的想法。問主產生這樣的疑問,也就不足為奇。

本人是全職的「拖延症」諮詢師。這個頭銜也是一種半正式說法,準確地說,從2014年開始通過專門幫人解決拖延問題而能夠養活自己;而在之前,這件事已經在無收入和低收入狀態下做了5年。我長期管理的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正是「拖延症」一詞的主要發源地。我們也一直背負著為這個詞正本清源的使命。

以上是對問題的簡答。如果你沒時間,看到這裡就可以;如果你願意多了解來龍去脈,歡迎繼續閱讀我前些日子寫的一篇文章。

================我是長篇大論的分割線================

《你還在被盜版的拖延症概念誤導嗎?》

最近參加了一個視頻節目,叫騰訊《事實說》。討論主題是拖延症。節目圍繞拖延症展開了三個問題的爭論。參加完以後,深感自己的無力,也痛感盜版的「拖延症」概念,誤導了無數人,真是害人不淺。

節目希望嘉賓對於每個問題都有旗幟鮮明的觀點,不要中間派,也因為錄製時間有限,我有些觀點沒能完整的闡述。加上擔心實際剪輯播出後,我的發言會成為新的誤導源頭,所以寫了這篇文字,詳述自己的觀點。

認知吝嗇:有智商就一定得用嗎?就不能低調點嗎

在表述結論前,我們還是先做一道題:

小明喜歡小紅,小紅喜歡小強。小明沒結婚,小強結過婚。那麼,有沒有一個沒結婚的人,在喜歡一個結過婚的人?

A.有
B.沒有
C.不能確定

你選什麼?

先不要翻屏,先選一個。

很多人選C。為什麼?有人說,既然兩個喜歡關係都跟小紅有關,而小紅又不知道結婚沒結婚,當然不能確定。

然而正確答案是A。

如果小紅已婚,小明喜歡小紅符合要求;如果小紅未婚,小紅喜歡小強符合要求。二者必有一個。

這個問題,我在微博(粉絲量15000以上)和微信朋友圈(好友數2500以上)里做過統計。在有效反饋中,超過一半的人會選C。國外類似的統計,則有80%的人選C。但如果換在正式的智商測試中、公務員考試中,或者是任何鄭重其事的場合中,我相信錯選的人會大大減少。只要把小紅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劃分,稍微耐心一點,這種測試題根本弱爆了好嗎。

所以,有沒有智商是一回事,用不用智商是另一回事。

心理學家把這種有理性而不使用的現象,稱為「認知吝嗇」。很多場景下,理性思考能幫我們獲得正確的答案,而且是有意義的答案。但這種思考比較緩慢,耗費的認知資源多。而我們默認的選擇,則是省電模式。

所以,選錯了的同學們不要灰心,至少你證明了自己是人類。證明了你足夠低調,在智商的角落裡,選擇了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不過後邊,我們正式討論「拖延症」時,需要你從角落裡走出來,需要你暫時耗點兒電,別當認知吝嗇者。

對了,也有人選C是出於其他理由:小明也有可能喜歡小強啊,那不就是未婚者喜歡已婚者嗎?雖說兩個名字都像爺們,但這種真正而純粹的愛情,現在不正是大勢所趨嗎?題目沒有明確說小明喜歡小強,但也沒說不喜歡啊。所以,「不能確定」!

這位同學你贏了。

「拖延症」:不是診斷名詞,而是網路名詞

首先得弄明白什麼是「拖延症」。

跟很多人的理解相反,「拖延症」並不是一個醫學或心理學當中正式定義的疾病。根據我們查閱,國外的DSM標準,和國內的CCMD標準,目前都還沒有把它列為一種有明確診斷標準的疾病。的確會有一些精神類或心理疾患,可能會引發拖延行為,比如強迫型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強迫症、焦慮症等。但絕大多數自認「拖延症患者」的人,都還沒到這種程度。而實際上,引發拖延的具體原因不下一百種,彼此相差甚遠,而拖延只是個共同的表現。所以以後也很難有一種專門的診斷標準,來界定「拖延症」。

那,這麼「不科學」的詞,為什麼還能流行起來呢?

因為這是個讓無數人中槍的比喻。

誰是第一個使用「拖延症」說法的人,已無從考證。但在網路上,根據Google的按日期搜索功能,最早出現這個詞是在2007年5月15日,豆瓣網「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建立時。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小組都默默無聞。直到2008年底到2009年初,組員「完美是個夢」的連載長帖《攻克拖延症—經驗記錄與心得分享》爆紅,被許多網友自發轉到各大網站,科學松鼠會也對此現象做了一個報道,這個辭彙才逐漸為人所熟知。

而那之後,這個詞的傳播與流行,就已經不受控制了。太多人聽到這個詞之後,第一反應是恍然大悟狀:「還有個拖延症?我一定是患者!」

說這話的人,未必很把「病」當回事,更多是出於一種奇特而戲謔的自黑效果。「拖延症」其實從來都是一種民間戲稱。

甚至說國外沒有「拖延症」也是可以的。因為很多人以為代表了「拖延症」的英文單詞「procrastination」,其實只有「拖延」的意思,不包含「症」的意思。把「拖延」和「症」連用,其實是中國網友,更具體地說是中國大陸網友的自發創舉。根據台灣的時間管理講師張永錫觀察,在2013年初,海峽對岸使用「拖延症」說法的網友仍然不多,而那時這個詞在大陸已經廣為流傳了。跟「細思恐極」、「不明覺厲」和「十動然拒」一樣,「拖延症」其實從來就是個網路語言現象。

「戰拖會」是國內最早從事拖延症互助的民間組織,由包括我在內的豆瓣小組熱心成員自發組建於2010年,代表了這個小組的官方態度。我長期在小組裡擔任管理員,並一直在推動「戰拖」運動在國內的發展。小組是「拖延症」一詞的主要發源地,所以戰拖會也承擔著為該詞正本清源的任務。從成立之初,我們就在官網上鮮明地將「拖延症」定位為「民間戲稱」,而非醫學病症。遺憾的是,在這個詞的流傳中,許多人接受的信息來源是二手、三手乃至N手的,過度泛化、自貼標籤、對號入座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有此前提,我們才能討論以下三個爭論點。

爭論點一:「拖延症」一定是壞事嗎?

有人會說:「拖延症」一定是壞事嗎?未必啊。很多事我一直不做,後來就有人替我做了,多好啊。

問題是,你為什麼要把這種推遲當做「拖延症」?

足球比賽中,守門員在自家比分領先時,往往會拖延開球門球的時間,因為可以減少對方扳平的機會。這種推遲也要被稱為「拖延症」嗎?

問題不在於「拖延症」是不是壞事,而在於,誰說所有的推遲(delay)都算拖延(procrastination)的?

2010年聖誕節,我曾獨立提出「真性拖延」的定義:只有後果有害,且無必要(本可以避免)的推遲,才能算真性拖延。那時候,我已經通過出版社的編輯朋友,提前拿到了國外學者皮爾斯·斯蒂爾《拖延心理學2》的英文原稿,提前讀完了定義部分。作者強調了並非所有的推遲都是拖延,但那本書本身,並沒有提出操作性的判斷標準。

再到後來,我看到國外拖延領域另一權威蒂莫西·皮切爾,在《戰勝拖延症》(中文書名,出版社定名時已經把「procrastination」當「拖延症」處理了)書里,開頭就強調「所有的拖延症都是耽擱,但耽擱(delay)並不一定是拖延症。」他在隨後說,構成拖延的條件是:明知結果有害、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再後來,我查到國外研究者Schraw、Wadkins和Olafson早在2007年就曾在《教育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上發表文章,限定拖延必須符合三個條件:降低效率(counterproductive)、無必要(needless)、推遲(delaying)。

大家殊途同歸。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有大量的推遲,它們或是有益無害、或是無可避免,這些都是合理推遲,完全不能叫拖延。

遺憾的是,我們往往對推遲很敏感,敏感到推遲的當時就能意識到。在「省電模式」下,一個認知吝嗇的人往往也能意識到自己的推遲。然而這份推遲究竟算不算拖延,要看後果利弊,要看是否能避免。這就不是「省電模式」下,能準確判定的了。

如果你跟我們一樣是實戰派,那麼很快就能發現,強調「後果有害+本可避免」的操作定義,仍然是個理想標準,因為很多事情是無法一眼看透利弊的,我們常常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博弈。尤其許多事的長期後果,就像一周以上的天氣一樣無法判斷,塞翁失馬,言猶在耳。

至於「本可以避免」,許多人也有錯覺。典型的錯覺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把無法避免的推遲,也當成了拖延,並開啟自責模式。我有個學生,就曾每天完不成清單上的任務,並把這個看成拖延。我讓她預估每項任務的平均耗費時間,然後相加,結果是25小時。這怎麼可能不「拖延」呢,就算不吃不睡也完不成啊。

還有一些時候,後果「有害」與否,外人其實未必清楚。推遲的人自己也許有自己的打算,只是不願告訴別人。而且,別人就算是判定清楚了,如果當事人不這樣覺得,又能如何?所以我在課上一直提倡,拖延的判定權,只能在當事人自己手中。別人就別瞎操心了。至於具體的「戰拖」,我從來都反對為別人而戰拖,那樣很少有效。自己真心覺得是拖延了,才有必要去分析去解決,別聽別人瞎掰掰。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百科的「拖延症」詞條,曾經用過對的定義,至少曾在開頭引用過這段:「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這個詞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互動百科目前也還是這樣的開頭。這段話正是我前幾年寫的,發在我們的官網「關於」頁面中的(關於 - 戰拖會:我們治好了拖延症 目前已換為更詳細的說法)。兩家百科都沒有列出引用來源。我也懶得追究此事。追究了又能怎樣?並沒有什麼卵用。

而到2014年,百度百科為了建設所謂「權威醫學科普傳播網路平台」,悍然將「拖延症」詞條列入「醫療名詞」,並宣稱「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臨床醫生科普項目/百科名醫網提供內容並參與編輯」,目前該詞條已經被鎖定。

神經病啊這算。這該造成多少誤導?

爭論點二:拖延症是一種現代人的通病嗎?

為什麼近年來,拖延如此普遍?為什麼「拖延症」突然成為我們時代的熱詞呢?七年來,我跟豆瓣小組的成員們,從各個角度思考,閱讀、討論、思考、實踐,在漫長的盲人摸象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解決辦法,也探出了這個時代里,讓拖延肆虐的幾個元兇。

每一天,我們都要面臨生命中多個領域的挑戰:工作、家庭、健康、社交、學習、休閑、保障、興趣……長大成人,我們被期望能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事務,而其內容之複雜,遠遠超過了我們祖先在遠古所面對的。對此,大部分人並未接受過系統訓練,並未從心理和管理上做好準備。

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經常需要調整進度,做出改動:或提前,或推遲。其中後果消極、無必要的推遲,我們稱之為拖延。它本是一種常見現象,也能被自發調節,但在當代主流的文化暗示下,我們很容易把它當做問題、當做能力低下、當做個人缺少價值的表現,甚至當做不可饒恕的過錯。由此產生的自責,看似能讓我們避免拖延,卻往往適得其反,我們的拖延被壞情緒加劇,進入惡性循環:拖延-壞情緒-更加拖延-更壞的情緒。

另一方面,我們置身其中的時代,遍布著拖延的溫床:細分工讓我們難以看到整體,難以從自己的工作中體驗到成就感和吸引力;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與淘汰機制,讓我們為成果患得患失,壓力重重;許多任務需要漫長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網路更是帶來致命一擊,當我們有逃避眼前任務的衝動時,它提供了最具吸引力的庇難所:微博、微信、淘寶、遊戲……

於是拖延症就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出現爆發性突增,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成為一種常見問題。由於這場爆發跟網路密切相關,有人將它看成是「時代病」。我們2010年也曾用「信息時代的新感冒」來描述它。但以我現在的觀點,其實更覺得這次爆發只是一種陣痛,是人類尚未適應網路而出現的短期現象,並不會愈演愈烈。而解決之道,也非一味逃避網路,而是積極適應,用心設置網路的使用方式,做好信息源頭的篩選過濾即可。

互聯網經濟學家、啟蒙者姜奇平先生,曾寫過《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認為互聯網通過重塑社會格局,已經在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使人變得更加感性,而非理性。在我看來,這恰恰對我們傳統的強調理性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戰。

許多人覺得,拖延症是「行為不夠理性」的表現,也是意志力不足的反映。這種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追溯到他的術語akrasia(意志力薄弱)。不過,古希臘以降,哲學長期以來都高估了人的理性程度,這也是學界共識。包括經濟學在內的許多學科,早已反思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理性的。

我們可以簡單地怪罪拖延者,說他們「不夠理性」,但反過來,又何嘗不能認為是任務的驅動/激勵方式不夠感性?要解決拖延症,到底靠讓行為變得理性,還是讓驅動/激勵變得感性?前者也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而後者則是互聯網時代甚囂塵上的主題,我們已經看到很多嶄新的激勵方式。比如遊戲化,比如社群,比如強調自主性的授權。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曾提出「自我決定論」,得到學界普遍認可。這個理論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樣:有關愛的「關聯性」、有關力量的「勝任力」,以及有關自由的「自主性」。如果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事,如果我們能做那些難易適中、既有挑戰性又不會無從下手的事情,如果做的事情可以增強我們的歸屬感、鞏固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很容易自動自發去做,而不會耗費額外的意志力。事實上,在這種內驅動的過程中,讓一個人管住自己不做這些事,才需要耗費意志力呢。

如果你觀察那些最吸引我們的網路遊戲,會發現它們無不是在這三方面,通過設計而達到了極致,難怪我們會投入其中,樂此不疲。

的確,網路時代的演進,伴生著拖延症的大爆發,但並不能簡單推論為「拖延症是網路造成的」,也許真正的原因只是「我們在已經感性化的時代,卻仍然使用著工業時代冷冰冰的理性思維來驅動自己」。

轉型的召喚,已經在催促英雄們上路,而冷兵器是對抗不了槍炮坦克的。我不認為這個趨勢可以扭轉,所以也不再看好「斷網」之類的極端方法。正如姜奇平先生所說:「2000年納斯達克股市暴跌時,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互聯網不夠理性(不夠「男性」化)造成。但我卻與所有人的判斷相反,一連寫了十多篇文章,認為互聯網將向體驗經濟的方向發展。後來,網上遊戲、娛樂、社交的興起證明這個判斷是對的。」

總之,拖延現象自古都有,但爆發規模則是近年獨有,並且我認為以後隨著人類適應網路,發作率會逐漸回落。作為全職的「拖延症諮詢師」,我已經做好了15年之後失業的心理準備。

順便說一句,蘇格拉底認為「意志力薄弱(akrasia)」,還是因為「無知」,還是源於對好壞缺少足夠的認識。有意思的是,中國大儒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趣,而且更進一步,給出了相當巧妙的答案。(所以陽明才成為我兩個偶像之一)如果你細讀陽明先生的原著,那麼「知行合一」的本義,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他把「真知」給重新定義了。只有到產生感性的衝動、產生做事意圖的程度,才能算「真知」。真知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所以「真知必能行」。當我們在譴責自己「說到做不到」、納悶為何「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時,其實,那種時候我們只是一知半解。

所以你看,感性除了是未來方向,也是一種標準。

而「拖延症」呢,與其看成是時代病,不如看成是工業時代的喪鐘,網路時代的天啟。

何謂天啟?《新約·啟示錄》里詳述了種種末日場面,直到最後,「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陣痛,然後重生。

爭論點三:拖延症需不需要治?

這個爭論點,跟第一個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如果你認可正版定義,並真心覺得你有很多推遲屬於真性拖延,自然會覺得需要「治」。

「治」可以理解成「治療」,也可以是「治理」。公認的研究表明,有20%的人會有頑固的拖延習慣,這種習慣每一天都在造成著痛苦。任何能幫人預防或解除這種痛苦的實際努力,不說功德無量,起碼受助者是從心裡認可他們的。

首先,是否真的有數據表明,在自貼拖延症標籤的龐大人群基數中,把這個看得很重,而非只是用於自黑的比例有多少?為此深感痛苦的人又有多少?比走在馬路上被車撞的比例又高出多少?差異在統計學上顯著嗎?

其次,你真的調查過,給自己貼上拖延症標籤的人,因之而加深的痛苦劑量,相比於由此標籤入門,繼而減少自責、尋求辦法、直面問題、轉換思維、改變習慣的人,相比於後者所減少的痛苦的劑量,哪個更多,哪個更少嗎?

這兩個數據我都沒有。所以,我不會隨便下這那種不負責任的斷言。因為誰主張誰舉證啊。


再次,既然假設有人在「炒作」這個詞,我們不妨看看嫌疑人吧。由此受益的人,應該是最有作案動機的。我現在是全職的拖延症諮詢師,按理說,似乎是最能從中受益的人了吧。可我成為全職並養活自己,是從去年才開始的。在此之前,「拖延症」一詞早就流傳開。在此之前,我為了轉行而一路經歷的灰頭土臉,那份熊樣,那份黑歷史,我會告訴你?


對了,我還真告訴你了, 寫過這樣一篇回答:你見過跨度最大的轉行是什麼? - 高地清風的回答

事實上,戰拖會的小夥伴們,作為最早使用這個詞的人群,也目睹了該詞在誤傳中造成的種種,一直致力于澄清。一開始,我們甚至有意迴避在正式文章中使用「拖延症」這個詞,而代之以「拖延」,這個可以從戰拖會主站(http://zhantuo.com)早期文章中,「拖延症」一詞出現的低比例得到佐證。雖然,這極其不利於SEO,不利於搜索引擎收錄。即使是更新活躍期間,我們網站在「拖延症」一詞的搜索結果中也不夠靠前,圖啥啊?!

2011年冬,我應邀在果殼網開通「挑戰拖延症」小組,初期熱情滿滿,幾乎每帖必回,覺得自己充滿了救世精神。包括許多以娛樂精神自貼標籤的帖子,我也會去一本正經地糾正。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一個這樣的回復:

「戰拖會會長你好。戰拖會會長再見。」

從那一天起,我再也不做這種既不解風情,又一頭熱的事兒。

再說說「炒熱拖延症「,並從中「牟利」的另一類重大嫌疑人:媒體。這裡又可以分為報刊電視電台等傳統媒體、自媒體和出版界。

出版界,是被誅心論者們黑得最嚴重的。因為陸續有不少書,會以「拖延症」作為標題了,其中有我們翻譯的,也有國內的跟風之作。將「拖延症」加到書名里,既有出版社藉助熱詞幫助營銷的考慮,也有我們對這個詞已經流傳開的默認和妥協。書名其實是出版社有最終裁定權,譯者說了不算。有些書名我們自己未必喜歡,但到後來,目睹這幾年紙書一路式微,新型出版又還在摸索,其實後來反而對他們抱著理解和同情了。書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國內也出了一些「編著」的所謂「治好拖延症」的書。「編著」是什麼意思,是什麼質量,對出版行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估計是這類書拉低了這個領域的印象分。我自己對此了解較少,因為會像裝雷達一樣自動避開這種品味的書。真應該把「拖延症」這個詞註冊保護起來,別讓阿貓阿狗都來寫這個。還是那句話,書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對內容爛的書,要保持仇視。

而我們自己對於出書,反而是慎重的,直到最近才出版了一本原創文集《挑戰拖延症》。內容質量如何?反正達到了我認可的標準。

傳統媒體方面,我曾多次接受採訪,整體印象是容易有斷章取義、表述不準確、信息失真等。但這也不能全怪記者或編輯們,畢竟拖延症這個領域裡,很多東西都是反直覺的,採訪中理解有偏差,表述有瑕疵,在所難免。大部分採訪我的記者,還算中規中矩。多數瑕疵,尚不至於造成在拖延症定性方面的誤導,我之所以能記住、會介意,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挑剔和記仇。

自媒體一方,我的印象是:既然自媒體多是由個人來運營,那對「拖延症」的定性,就全憑造化,憑一個人的信息品味和來源了。

最後,咱也誅心一回,分析一下誅心論者們自身。

心理諮詢師對「拖延症」說法有微詞,倒也可以理解,畢竟這個像症又不是症的說法,沒經過自身所屬的學術共同體認證,完全不合法嘛,當我們不存在?以及,要是一幫老覺得自己「有拖延症」的熊孩子,跟刷副本一樣去刷心理諮詢師,那諮詢師估計也挺受不了的,哪見過這種陣勢啊,使的還是西域魔教的邪門歪道語言?趕緊捍衛中原武功正統!更重要的是,這會讓心理諮詢師不幸形成一種取樣偏差,眼前看到的全是被這個詞害慘了的好孩子們,而如果沒有這個詞,他們本可以不變成熊孩子啊(悲憫狀)。

寫到這裡,其實對於拖延問題,需不需要「治」,壓根不是我們爭論出來的,而是當事人自己決定的。

一個真性拖延很多的人,如果自己並不以此為意(比如公務員,這種職業會讓你從事大量浪費生命的行為,實為隱性拖延),我作為拖延症諮詢師又能奈何他?反過來,一個假性拖延為主的人,因為聽信了盜版定義,而為「病」疑神疑鬼,這本身也是一個值得解決的問題,只不過解決方法,不是「治不病以為功」,而是讓對方學會判斷真假拖延,減少自責,完成接納。

美國的Trudeau醫生曾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無論是病還是痛,即便是不能完全治癒,醫者也有責任去幫助,去安慰。

安慰的英文是「comfort」,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comfort」,只有真正曾經承受痛苦的人,才能體會到其寶貴。

對如此廣布的一種痛苦,從表現到源頭,從主幹到枝節,從治癒到安慰,我們能做的、需要做的,還很多很多。

更何況,醫者自己也是從那樣的日子裡,一路跌撞著走來。


什麼是拖延症?不僅自己不喜歡的事拖,自己喜歡的事也拖,這才叫病。

拖延之存在,一開始當然只拖自己不喜歡的事。然而有人不接受,威逼利誘你要「戰拖」。

各種「戰拖方法」、「工作法」、「成功學」都把不喜歡的事忽悠或威逼利誘成喜歡的,欺騙和透支自我意識。時間長了不僅會失效,還會留下自我願望和他人期望混淆的後遺症。不僅厭惡他人,連帶厭惡被他人綁架的自我,形成對自己的被動攻擊傾向。

「戰拖」之後,拖延升級成「拖延症」,自我願望混淆,不喜歡的拖,喜歡的也拖。

長期「今日事、今日畢」之後,得了晚睡拖延症,不僅自我願望混淆,軀體本能都混淆了。吃了氯硝安定可以把自己強制麻翻了去睡,然而暈了還想在精神恍惚的狀態下強撐著不睡,焦慮啊。

網路時代的碎片化拖延是技術進步幫助員工逃避企業剝削的成功,KPI 制度鞭長莫及的反抗漏洞。金字塔不是奴隸修建的,因為奴隸內心不喜歡工作,打磨不了這麼精細。

工作方式不人性化的企業在員工的拖延中變成「慢魚」被「快魚」吃掉,促進了互聯網向體驗經濟和社區經濟轉化。Chris Anderson的DIY Drones論壇養活了和大疆分無人機市場半壁江山的3D Robotics,後者老闆是個墨西哥高中生。

「戰拖」的「成果」:員工迷失自我變成真正的拖延症患者、企業固步自封,雙輸。

在中國,互聯網大佬高壓強勢、員工自責和順從的治療自己的「拖延症」,結果開發者社區不興起、體驗經濟變成了用充值上癮體驗忽悠殺馬特的腦白金手游經濟(電商的雙11倒貼錢不算成功)。

這類似當年工人搗毀機器和怠工使得生產效率難以維持之後,各國要麼改革(選舉從貴族普及到基層)要麼革命和戰爭。人一直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是所謂「異化」,如果一直改善不了最終會導致革命和戰爭以及法西斯。喜歡革命的馬克思和不喜歡革命的弗洛姆《逃避自由》都這樣說。

「戰拖」遲早導致「拖戰」,由拖延症這個契機推動的企業人性化漸進變革被殘暴的企業和自責的員工拖延,最終人性的異化和憤怒積累成世界最血腥的革命、戰爭、漢西斯在中國爆發出來。

華人由於千年來被作為機器人異化,在總人口意義上沒有足夠的社交和藝術修養升級到體驗經濟社會。大部分人深層渴望的體驗要麼是成癮(鴉片或手游),要麼是復仇(群眾運動或戰爭)。


周末來點正能量。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Adam Grant在他的新書《離經叛道》中極富創造力的提出了拖延有利於創新,創新者也是拖延者的看法:
為什麼越聰明的人越會拖延?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斷聽到這樣的教導:早早行動是成功的關鍵,因為「當斷不斷,必受其患「。但在研究創新人物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迅速行動拔得頭籌的優勢遠遠小於其劣勢。的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我們不能忘記,早起的蟲往往會被逮住。
近日,一個極富創造力的博士生基哈爾·信向我提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想法:拖延可能有利於創新。他認為,當你拖延一項任務,你就使自己獲得時間形成發散性思考,而不是拘泥於一種特定的想法。這樣一來,你可以考慮的創新概念愈加廣泛,最終可以選擇一個比較新穎的方式。拖延也許是高效的宿敵,但它可以是一種獲得創造性的資源。工業革命和新教徒辛勤工作的職業道德讓現代社會的人們非常熱衷於效率,但在很久以前,古老文明已經承認了拖延帶來的好處。在古埃及,人們用兩種不同的動詞表達拖延一詞:一個意思是懶惰,而另一個的意思卻是等待適的時機。歷史上一些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和發明家都有拖延症,這並非巧合。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達芬奇,他在繪畫、建築、音樂、數學、解剖學和植物學上都頗有造詣。學者估計,達芬奇從1503年開始創作《蒙娜麗莎》,其間斷斷續續,直到他1519年去世前才完成。批評家認為,由於他把時間浪費在做光學實驗和其他令人分心的事上,使他無法專心完成他的作品。不過這些干擾恰恰對他作品的創造性至關重要。正如歷史學家威廉·帕娜帕克爾解釋道:「他對光線如何照射球體的研對《蒙娜麗莎》和《施洗者聖約翰》帶來影響。他在光學上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推遲他完成一幅作品,但他最終在繪畫上取得的成績卻取決於他的這些實驗,選擇性拖延或許耽誤了達芬奇完成某些任務,但這些任務和他內心的浩瀚宇宙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只有深深著迷於現代社會對效率狂熱追求的人才會認為他這麼做是錯的。
平庸而追求效率的人只會走平凡的道路,既安全,又不會威脅到他人…·但天才是不受控制的。你不可能根據一個計劃或提綱來創造出天才般的驚人之作。達芬奇花了大約15年的時間構思《最後的晚餐》這部作品,同時他也在做許多其他工作。這幅畫一開始的草圖是主人公們坐在長椅上。十幾年後,它發展成了名畫里長桌邊並排而坐的13個人。他自己也說:「有時,當天才工作的時間最少時,他完成的量才最多,因為他們在對發明周密思考,並在頭腦中形成最完美的想法。「

共有的習慣
拖延成為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決策者共有的習慣。在美國歷史上,可能只有一篇演講和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一樣著名:亞伯拉罕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在短短的272個字中,林肯將內戰重新定義為《獨立宣言》中承諾的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林肯在大約兩周以前才收到發表講話的正式邀請函。在他前往葛底斯堡的前一天,他只完成了大約一半的演講稿。他的秘書,約翰·尼柯萊與道:「在這種事情上,林肯可能遵循了他慣常的做法,他會用很大力氣醞釀他的想法使語句成型,直到達到滿意的形式他才會動筆寫下。」直到演講前夜,林肯才最終寫下結尾,演講當日的早晨,他最終定稿。他等待著,因為他想寫出最震懾人心的主題。
在發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之前的那個夏天,馬丁·路德金就在內容和語氣上向三位親近的顧問尋求建議。在隨後的幾個星期,金抵制住了提前定下主題或方向的誘惑。直到遊行前四天,他才開始積極準備演講遊行前的晚上,金召集了一批顧問,回到初始階段。瓊斯回憶道,金在會議一開始就解釋,他「想要重新審視想法,獲得最好的方案。」金推遲了充實並確定演講稿的任務,他讓瓊斯從蔡加尼克效應中受益——1927年,俄羅斯心理學家布魯瑪·蔡加尼克表明,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經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一旦任務完成,我們就不再考慮這件事了。但當它被中斷,或未完成,它在我們的腦海中仍保持活躍。
偉大的創新者是偉大的拖延者,但他們並不是完全沒有規劃。他們有戰略地推進,通過不斷測試和優化不同的可能性,循序漸進取得進展。雖然金可能拖延了演講稿的寫作,但他有手富的素材供他使用,他能即興發揮,這使他的表達更為真實。與其說是撰寫不如說他在組裝他的演講稿,他將以前用過的素材重新安排和調整。如果他沒有決定選擇脫稿演講的話,他在遊行中的講話內容是否會被後人銘記,就值得懷疑了。


拖延症就是懶,選擇恐懼症就是窮


既然有人受不了過於直接的答案,又一次舉報了我,那我這次迂迴一點。你們不是喜歡聽故事么?這次就以故事開始。
環狀敘事大作《低俗小說》中,有幾段情節,強烈暗示了為什麼人類會有拖延症。
以下劇透,沒看過這電影且有強迫症的人可以停一下,先看完電影再回來看以下答案。

黑社會殺手文森特和朱爾斯,殺掉了幾個覬覦自己大哥的黃金的便當男,帶著黃金和為他們通風報信的卧底,一起開車回去復命。
半途中文森特擦槍走火,爆了卧底的頭,腦漿濺滿后座。
這樣回去顯然太危險,萬一被條子截住就完了,朱爾斯建議去自己附近的朋友家先藏起來,而後再想對策。
到了朋友家,對方極其不爽,聲稱自己的護士老婆一個半小時以後就會下班,你們兩個混蛋如果不想讓我離婚的話,就在這段時間內趕緊把屁股擦乾淨。
朱爾斯只得打電話向大哥求救,大哥派了業內有名的效率專家溫斯頓來救場。
溫斯頓在電話中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火速趕到了現場,在車廂后座簡單勘察了一番,立刻面無表情地給出了一系列指令:
二人組馬上把車座的腦漿和骨頭清理掉,將屍體塞到後備箱去;
朱爾斯的朋友拿些床單來,蓋住車后座,偽裝成座套;
做完這些洗個澡,換套乾淨衣服,三人開車去汽車報廢場毀車滅跡。
文森特看不慣效率專家趾高氣昂的樣子,忍不住咕噥了一句「你說個請字會死啊」。
溫斯頓猛然回頭,「你說什麼?再說一遍。」
文森特訕訕道:「我覺得你對我們說個請字比較好。」
溫斯頓皺著眉頭道:「先生們,請你倆搞清楚狀況,現在是你們求我過來收拾爛攤子。我的態度可能不是那麼和善,那只是因為現在情況緊急,時間有限,我沒那個閑工夫跟你們打哈哈。你們不領情的話,死的也不是我。如果你倆還有點自保的本能,盯著我的態度浪費時間可不是什麼明智的做法。現在請你們把自己的破車清理乾淨好嗎?」
事情完全按溫斯頓指定的節奏發展,等到三人離開汽車報廢場時,死裡逃生的二人組已經對溫斯頓點頭哈腰了,「見識您的工作方式真是讓人愉悅。」

現在可以說拖延症的事了,文森特在性命攸關的時候,依然把別人對他的態度放在自救之前,為什麼呢?
因為有句屁話叫「態度決定一切」,相信這個說法的人,總覺得我又不傻,只要我打起精神了,啥事都能做好,從來不用腦子分析一下如何做到最好。
智商不是死東西,用了能漲,不用就掉。在你覺得自己已經足夠聰明,用不著再殫精竭慮做事的那一刻,拖延之神立刻就會冷笑著把你踩在腳下。


巧咧,最近剛好在看相關的書。
拖延症不是醫學名詞,不是心理學名詞,只是一個網路名詞。我們應該稱之為拖延現象,英文中對應為Procrastination。
我是相信拖延現象的存在的,我也不認為這是無病呻吟,確實有很多人深受其害深陷其痛。大家為了克服和消除自己的拖延行為研究了不少,學習了不少,也想出了很多有效的辦法。而我反對的是那些隨隨便便給自己貼上標籤對號入座的人,因為懶,就把一切推給拖延。

之前看李松蔚老師有關拖延的文章,有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你不是因為懶才不做事,而是因為不做事才被定義為懶,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做事(大致意思是這樣)。

不過拖延的確不能算一件好事,畢竟浪費了時間精力,還增加了負罪感。但是嚴重拖延的人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確需要一些外力和有效的方法幫助改善。


拖延症是一種能預料後果會很嚴重,卻仍舊將要做的事情一拖再拖的行為。或許這樣聽起來拖延症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在你用「沒事,我有拖延癌」來安慰自己後,是否感覺到焦躁,愧疚,抑或強烈的自我否定?其實,無形中你已經深受其害,而你卻仍然對拖延症「一往情深」。Wake up! 是時候開始反抗了!

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輕鬆,相反,我們可能會有更多的壓力。尤其是當我們有一堆Projects堆積在一起的時候,按時完成每一個階段的計劃對拖延症患者簡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此時,我們就應該用各種辦法提醒自己:喂,你還有作業沒寫呢!把每個階段要做些什麼寫下來也是個好方法。便利貼,手機/電腦中的提醒事項都是不錯的選擇;或者趕緊脫單,找個男友提醒你吧!還有,要給自己施加一定的壓力,不要總想著時間還早。要有「輕重緩急」的觀念,循序漸進,不要拖延但也不要急功近利。

也有的時候,我們拖延不是因為懶惰,更多的是因為不會做某件事從而想要逃避。如果你的拖延症的「病因」是這個的話,想要「根治」也不難。首先,拿到作業/任務後先做些調查,讓自己對主題熟悉起來。在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難,一定要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當然,去尋求他人的意見也是極好的。其次,每完成一項作業/任務,都要積累一點經驗,學會不斷思考,不斷創新。這樣,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任務事就不會「臣服」於拖延症了。最重要的是,要一點點提高自己的效率哦。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 「番茄工作法」,簡單來說就是將任務分段,然後將每25分鐘設為一個時段。但這25分鐘內,只專註於你的任務。時間一到,在列表裡的本段任務後畫一個「X」, 放鬆一會後再重新開始一個「番茄時間」(25分鐘)。每結束四個番茄時間段,就讓自己多休息一會。短時間的工作不僅讓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時也讓自己對時間有跟好的規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當然,番茄工作法也有六大原則的:

  1. 一個番茄時間(25分鐘)不可分割

  2. 如果在一個番茄時間內做了與工作無關的事,該番茄時間作廢

  3. 不將番茄工作法用在非工作時間內

  4. 不要將自己的番茄數據與他人的作比較

  5. 番茄數量不確定任務最終的成敗(所以番茄的質量遠遠大於數量)

  6. 有一份適合自己作息的番茄工作表

根據自身情況,大家合理設置自己的番茄時間表,找到時候自己的學習節奏。比如說盡量將工作集中在大腦較活躍的時段(如上午8:30~11:00)。儘管番茄工作法有諸多好處,外界的打擾卻是番茄工作法的一大「天敵」。為避免打擾擾亂你的時間表,你可以事先預留出5分鐘的時間去處理事情。或者,用小編更喜歡的方法,直接告訴別人:閉關中,勿打擾。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時候自己的方法,打敗拖延症,考試加油!


之前下載了一款戰勝拖延症的 APP,當我第二天登錄打卡時,系統提示我「您已連打卡2天,擊敗了全國63%的用戶」。


說拖延症是懶這是不科學的,之前看過一篇如果單單把拖延症歸咎於懶是片面的。你有沒有試過明明困的要死,眼睛都快炸開了還繼續拿著手機刷各種東西。遲遲不肯睡去,其實拖延症是反映了我們內心深層次的需要,只要你仔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你就可以知道(但通常一般人都是無意識的)有一句話說:熬夜是沒有勇氣結束這一天。那麼按這句話來說,我們為什麼沒勇氣結束?因為裡面有一些東西我們不能割捨。我們想要得到它,得到後就能夠滿足了,那麼也能死得瞑目了。。拖延症其實是一種心理亞健康。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很自律,有的人又不行?有的人說,自控力不夠,如果歸結於自控力那麼很遺憾你又錯了。。我告訴你,沒有任何人能夠只憑意志力長時間維持做一件事。。除非是經過洗腦的敢死隊或者宗教成員。當然,也有可能是一些人單純是為了推脫某事而說自己是拖延症,嚴格來說這不算是真正的拖延症,所以這種拒絕做某事的情況我們不討論。
為什麼我們會有拖延症啊?這其實反映了我們內心的不協調,就像你明知道熬夜不好,卻拼了命還在那裡刷朋友圈。這個內心深處的需求可能是其他的,可能是你在等一個人給你安慰,因為你內心缺愛,所以你拚命刷朋友圈不睡覺,內心就是渴望一個這樣的人出現。。一旦滿足了內心,你就會非常舒服,也就是死得瞑目了。
那為什麼有些人有拖延症有些人從小就不會有拖延症?
你有沒有試過自己逼著自己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卻還大聲說著:我喜歡做這事。。?沒錯,這就是拖延症的開始,你長期壓抑著自己內心的需求,沒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一直用一些積極的話去暗示自己:我很好,我很快樂!!很好,你把你的內心需要歸咎於懶惰,一開始是挺有用的,你用那些勵志名言來約束自己。那麼長期下去,你的內心需要便會被壓抑下去,跑到潛意識深處,在你最關鍵的時刻浮現出來。你以為是懶惰又來了,繼續壓抑,繼續鞭策自己。這就是拖延症的惡性循環。到後來,你幹什麼事都毫無興趣,總是拖到最後才去做。這也就能回答為什麼有些人從小就沒有拖延症這回事,因為他們總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的內心總是協調,他們總是知道自己內心需要什麼並去實行。。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說。


2007年大學畢業,做了三年廣告,2010年7月7日之後到現在,沒上過一天班。(真崇拜我自己,我這種個性驚人沒餓死)

前兩年是自由撰稿人,以採訪為生這兩年開始推掉一些稿約,專心寫劇本。

你問我長期不上班是什麼感受?

作為不太有上進心,也不太文化,依然混這一行的人來說,我的感受挺非典型的。

其他大神的建議其實更有參考性,我就是瞎逼逼,大家別當真。

只談感受,不求邏輯

1、拖延症既然治不好,那就繼續發病吧

作為資深拖延症患者,有時候長達一星期可能只寫了800字,然後人處在【哎呀趕快寫稿啊不要再玩了】的焦慮中,看電影,發獃,胡思亂想,上網,看些沒用的帖子,刷微博。有時候看一下日曆,哎呀,怎麼過了一星期了。

也許這一星期,朝九晚五的人早就完成很大的項目了,例如,我的一個朋友,她一天能幹七件事兒,早晨七點鐘起床,早餐與客戶,然後去婚紗店看婚紗,回來開會,午餐做團建,下午去看活動場地,回來的路上跟朋友喝下午茶,然後寫方案,晚飯見婚禮策劃人,然後去新房裝修。晚上試用了一下公司新開發的可以預約按摩師傅的app,在家裡享受按摩時,還拿一個語音軟體口述了要寫的專欄。真讓人佩服。同樣是金牛座,差距好大哦。

也許這一星期,沒有拖延症的編劇都寫了好幾集的電視劇了,我一個編劇朋友,因為劇組著急開機,她一天寫了一集電視劇,按照十萬一集的標準,這一星期她寫了70萬人民幣。

而我,可能只寫了這800字,心情也不放鬆,就是拖著。

我記得張佳瑋好像說過,越是因為太自由,他才不想把時間浪費,所以很用功寫稿。

但我似乎變得很會浪費時間。除了工作,一上午去一趟銀行、去剪個頭髮,忙了兩件事情,我都覺得自己還挺牛逼的了。

不過,效率低的前提是,我拖延寫出的東西要說得過去。

以前給時尚雜誌寫稿的時候,編輯都知道不能催我,最長一篇採訪稿,我能拖一個月,但最後交出來的東西還是挺好的,也可以臭屁得說要有資本拖啊。

2、記錄年輪的不再是時間,而是事

短期來講,上班的人可能會拿星期幾啊,月底啊、假期或者季節來做時間的刻度,但你回憶起過去的日子,你會說那個夏天我在寫一個電影大綱,我爹生日那天我拿到一個劇本的定金,優衣庫視頻事件爆出來那幾天,我正在拖拖拉拉地寫一個故事梗概……如果一年過去,回憶起來,你作為判定生命標準的刻度,不再是時間,而是你在這一年乾的一件又一件的事兒。

時間久了,你會變得特別有耐心。

3、遭遇傻逼的可能性降低。

我不準備說自己的圈子越來越小這個現狀。

因為如果你需要出賣自己8小時來作為工作的前提的話,你工作和生活的圈子會分得很明顯,自由工作,有時候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這很痛苦。因此,你因為知道自己的工作範疇是什麼,你自己可以做主,因此你會盡量減少工作成果上的消耗,直接點對點面對工作範疇對接的人,完成效率會過高,不會消耗在一些傻逼手裡。

比如當自由撰稿人時,我直接跟編輯對接。

出去採訪時,我連攝影師都不用管,直接跟明星或者經紀人做好準備,然後跟編輯扯扯淡,一個工作兩小時就完成採集信息階段,然後其他的工作都是自己的了,沒人指手畫腳。

做劇本時,更簡單,直接跟工作室合伙人對接,為了保證工作狀態,我甚至開會都不去,合伙人去把投資方導演製作人的意見反饋給我就行了。

這點就是做自由工作的好處,你在你的工作範圍之內,完全可以把見到傻逼不懂事兒的人可能性降低。如果這個工作必須要跟傻逼接觸,恩,看一下自己存款,最近還餓不死,如果這個本子不是張藝謀來要,不是我心愛的章子怡來演,那就不接好啦。

4、遭遇傳奇的可能性降低

不過讓我有點耿耿於懷的是,因為第三點,可能遭遇一些有意思的事兒和人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我本人非常老好人,扔在任何一個環境下都不會太違和,所以基本上生活里不太會有人討厭我,很容易打交道。因此從小有個特性,比如我出去旅遊,我在一個地方喝杯咖啡,都能有人把我撿起來,帶我一起玩;比如晚上出去玩喝杯酒,在吧台上站一會,就有人跟寫得灰頭土臉的我搭話,最後成為很好的朋友。剛開始做自由撰稿人的時候,我也莫名其妙的因為採訪接觸到好多有意思的人,莫名其妙他們就成為我的貴人、朋友或者戀人,往前推動我的人生。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自己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會縮小人際交往範圍,來保證自己的創作時間,所以年輕時遭遇的一些很傳奇的事情或者人的機會就少了,沒辦法,我現在的需求是平靜、有閑,而不是刺激而多彩,這沒辦法強求。

但想想還是挺可惜的。

5、越來越要臉了

其實寫字這種工作,不需要說話,也不需要長袖善舞,每天披麻戴孝出去,也不會影響你職業度。但我反而相反,可能是以前這三方面我太差了,從30分到60分的進步範圍比較明顯。

自由撰稿人的時候,我是穿著夾角拖鞋去採訪的那種人,以前編輯提前一天會群發採訪地點時間啊等各種信息,攝影棚還好,如果是那種不土還豪的地方,採訪的又是有頭有臉愛裝逼的商界人士,裡面走來走去的人都人模狗樣的,編輯會特別補充:請某人注意一下穿著。我心說這是跟我說呢,我乾脆按照要求穿得像個人去了,穿得跟明星一樣的編輯讚賞的說趙啊今天穿得不錯……話沒說完,發現我依然穿著夾腳拖,我特別為自己的夾腳拖抱屈:這夾角拖是哈瓦那的,淘寶代購還一百多呢……編輯已經對我放棄。我翻白眼,誰讓老子油菜花呢。

後來從事編劇這行,因為十八線緣故,我又不愛開會,不愛接私活兒,又有一個交際花一樣的合伙人替工作室長袖善舞,其實更不用注意穿著。

但不上班久了,每一次出去見人可能都得披星戴月很重要,越來越知道外表啊口活兒啊交際這些東西的重要性。因為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老闆,你也不好意思太隨性。以前覺得才華比外貌重要,現在因為同業者都挺有才華的,比我有才華的人,長得還好看,很會說話,更會讓人如沐春風,那你有什麼資格在那裡披個麻袋連個屁都不說呢。所以現在見人,沐浴焚香更衣,出門前剪指甲掏耳朵刮鬍子,然後從衣櫥里掏出專門的見客裝——你不知道,以前我多不要臉,經常穿個皺皺巴巴的T恤,穿個夾腳托,滿臉鬍子就去見人了。

6、有個比較俗的詞兒,叫人情世故,在這個時候就顯得扎眼了

我是一個特別不會來事兒的,從前是,現在也是。但既然知道自己不會來事兒,又不是才華橫溢,總要培養自己接人待物的方式吧。

說實在的,我家人都覺得我這性格,還當自由撰稿人,怎麼拿到活兒啊。

我爹是個十八線包工頭,是那種表面平靜、內心暗涌的人,周圍人都說老趙是做大事兒的人。

我哥是那種標準社會有為青年,很懂人情世故,雖然話少,但一出口就成章。過年時,親戚朋友一見我就各种放松啊開玩笑,我哥一進來,鴉雀無聲,叔叔大爺們說話前要想一想,說什麼才不會讓我哥看不起。算卦的說我哥從商有點白瞎了,適合從政。

我媽,做了一輩子家庭主婦,雖然脾氣比較急,愛掛臉,但有一種圍了灶台一輩子的精明,很會維持親戚關係。

我成了我家的一顆老鼠屎。

我這種性格在公司還能混下去,安心幹活就好。但當自由撰稿人。說實在的,除非像張佳瑋這種才華都帶著稜角的人,多數自由撰稿人其實水平都差不多,還得會來事兒,尤其是我以前當自由撰稿人時還是給時尚雜誌寫稿,有次有個同行問我怎麼認識各雜誌編輯啊,我苦著臉,說我也不知道啊,等著他們找我吧。對方看我一副閑雲野鶴的樣子,不知道我怎麼在這行活下去的。

既然不是精於人情世故的人,你目標又不是成為交際花。那就踏實點,好說話一點吧。

以前完全靠個人魅力(哎,想不到其他詞兒了)拿活兒,給時尚雜誌寫稿時,不挑活兒、事兒少、稿酬少也寫,見誰就笑。因為這一行都是人精兒,大家目的性都很強,我這種只願意寫稿不願意混圈子的笑臉,讓挺多人挺願意找我寫稿的。所以一向拖稿、愛有錯別字的我才能一個接著一個拿到活兒。

現在當編劇了,工作室合伙人是我的夥伴,也算是我老闆, 成天面對他,其實我身上變化更明顯。劇本得聊吧,但有時候這題材不是我特別喜歡的,敷衍呢,肯定劇本寫不好,我就變成了一個打字機,自己寫起來也不爽,要是強力否定呢,倆人肯定又得吵吵,所以如何權衡自己和對方的意見,說話方式就很重要。合伙人有次喝多了,跟其他人說我的長處就是不聽話,總能給他一個新的想法,我朝他翻白眼,有時候不聽話也得繞著彎的不聽吧。

7、對世界的認知越唯物,對自己的認知越唯心,為什麼?因為獨處時想的時間多嘛

高峰期擠地鐵的美好還是留給上班的同學吧,偶爾晚上坐地鐵,看到下班回來的同志們,有時候拎了一個煎餅,滿臉菜色,電話里給家人打電話說我在北京挺好的,或是跟朋友打電話抱怨工作壓力多大。我想想自己,還是挺幸運的,很早就確定了自己是個手藝人的定位,人生簡單很多,目標也更明晰,壓力除了自己,也沒人給你強壓。因此工作不順利,只能是自己的問題,怨不了別人。

朝九晚五的職業,很多東西都能量化,比如月薪、地位、年終獎,雖然你能比較「充實」地見識到自己8小時時光里付出和彙報的比值,但有時候不成回報之時,那個量化的結果可能讓你身在山中迷路了,即使你再超脫,但如果同樣起跑線的人,比你先到達一個又一個小小目標大眾點,難免對比之心會讓人灰心喪氣,換一個工作?換一個行業?這可能簡單一點,但換一種生活方式?你的選擇又有幾種呢?

這種感覺深了一些,就很想安鈞璨在《康熙來了》里出現的最後一期時,說的哪些問題:我死了這個世界該怎麼辦。長期獨處,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越唯物,你會寬容那些跟你世界觀、價值觀不太相同的人,但你對自己的認知就越唯心,本身你的工作就是寫下那個唯心的點。唯心挺片面的,但與眾不同的唯心挺有趣的,這一個唯心,跟其他人寫下來的唯心不穿重合,點形成線,線形成面,面又在不同緯度打架,到我現在,有一種【去他媽的,老子自己爽才重要啊】,唯心又唯物,挺矛盾,挺糾結,但寫東西時又百感交集的。

百感交集討不討厭,討厭,多浪費時間。但好在我寫的就是百感交集

8、因為太自由,所以為自己自由的領地製造界限

自由撰稿人啊編劇啊,這類職業,陌生的朋友接觸到,你又沒有做到天下都知,大家都會很好奇,說多好啊,不用早起,晚上有靈感,自己做老闆。

但因為太自由,所以自由成為了最大的不自由。

睡到中午,吃完午飯,又困了,再睡一會兒吧,下午起來,墨跡一下,收個快遞,馬上到晚上,晚上朋友們都下班了,來啊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回家後心說明天再寫吧。第二天依舊睡到中午,周而復始。

因為自由撰稿人這種工作,不是時間放在公司這種集體結構的秤上販賣,來獲取報酬的方式,時間不會是砝碼,一年52周的周一到周五 有時候需要工作,周六周日並不意味著要休息。以前給雜誌寫稿還好,還有幾天發獃的時間,當編劇後,一個劇本接著有一個劇本,幾個劇本同時進行,少接一點?抱歉,哪個我都很喜歡。不會忙不過來嗎?有三個電影劇本都卡在大綱階段等對方付款了,現在還有時間忙這個,不會影響質量。

所以一個人寫字的第五年,我能說已經沒出去旅遊了,如果是工作特別辛苦也行,關鍵也沒辛苦到你吐血的階段,工作還挺有意思的,甚至有幾天假期,你一個人呆著,在路邊咖啡店對著路人發獃都挺有盡頭的,沒什麼抱怨。但實際算下來,天天需要早起擠地鐵人擠人的你,還有明晰的假期而言,這還是挺讓人羨慕的。

當然你也可以休假,但是那幾天假期,我更想換著繼續改劇本,因為沒辦法,喜歡啊,愛好變成的職業會讓你生活和工作部分,但工作久了,會分泌多巴胺,還是挺爽的。

而這個過程,及結果,有時候也跟過山車一樣。因為目標明確,有時候你的手藝反而讓你更接近名啊利的。我也經歷過兩個劇本二選一,推掉的那個被別人接了,轉眼我們接的這個劇本流產了,那個項目反而順利進行,七天買了三億多,接手的那個人,下部戲劇本費就百萬起+票房提成。

有時候起伏多了,自己就心甘情願把頭低到土裡,不祈求開出花來,只要發芽,長成狗一把草也行。因為你已經幸運地熬過靠稿費過活的日子,因為接近過大大大大幸運與機遇,反而對命運有敬畏性,人也虛心一點——因為選擇做寫字的手藝人,永遠不會懷才不遇,而油菜花的人又太多了,只好左手拎著小天賦,右手拎著大勤奮繼續往前走了。

所以更惜命,我現在飛機都不敢做,因為要死也得抱著討厭的投資方死啊。

所以更注意健康,寫字多數是體力活,要多學學村上春樹跑馬拉松。

所以更分得清你必須做的事情和你想做的事情。我現在在劇本和我想寫的小說當中築了一道牆,每寫一本子,就加一塊磚,然後更知道那小說應該怎麼寫。

9、寫了這麼多,為自己收不到錢還寫了這麼多,而感到羞恥。

所以好好上班吧,朝九晚五也是有別樣的美哦。


眼看一年半了,我還是沒想好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2017-01-12

------------------------------------------------------

我先刷刷微博再來回答問題吧。

刷完微博
我再看看新聞再回答問題吧。

看完新聞
還是搜一下有沒有更新的美劇再回答問題。

看完了所有更新的美劇
天色已晚,明天一早,肯定回答問題。

第二天醒來就中午了
先吃個飯再回答吧。

吃完飯
一個飽嗝忘記這事兒了。
2015-06-16


拖延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時時刻刻與自己對抗,想與自己的不足分裂出去,甚為艱難,有多少人看完書,方法,高人講解,之後能夠徹底剷除拖延症的,堅持3日算不錯了。曾經我也是各種糾結,後來去問老師,老師回了我一個問題,你想想拖延帶給了你哪些好處。再後來我覺得這一部分的我是可以接受的了,無論我是一個有多少壞習慣的人,我依舊愛著現在的這個自己。再再後來,很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當我不急著分離出去那一部分壞的我的時候,它反而聽我的話了。改變固然重要,但是變成一個我所期待的自己的第一步是面對以及接納自己並不能做到不拖延的這個現實。基於對抗,消滅跟剷除的信念會把它抓的更緊。


什麼是拖延症

Tim Pychyl:患有拖延症的人會覺得,「我只是在時間管理方面有問題」或是「我意志力不夠堅定,我就是沒法逼著自己去做那些事。」而其他人則會用「懶」來形容他們。其實拖延症就是一隻住在你腦子裡的猴子,它和「理智」這個沒用的小婊砸是一對歡喜冤家。

拖延症的癥狀

當理智告訴我們要做正事的時候,猴子卻不喜歡,猴子想刷刷微博,看看視頻,再去吃點好吃的。想著當下,忽視未來。它關心的事情就是如何讓這個時刻過得安逸享受。猴子會帶我們進入一座城內,城裡是天堂,城外是堆積如山的工作。然而我們在城裡過得一點也不安逸,誰都會害怕城內被城外的工作淹沒好嗎!所以拖延症患者們心理素質都極強,能夠頂住壓力地去逛街去上網。


拖延症的危害

說到這隻猴子帶來的危害,不亞於孫悟空的破壞力啊。當我們拖延的同時負面情緒「會不斷地肆意延伸」,「常常在無聲無息中折磨著人們」。為什麼拖延症患者狀態很差,Tim Urban分析說:因為「這種長期拖延使他們有時感覺,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觀者,讓他們沮喪的不是沒有實現夢想,而是他們甚至還沒有開始追尋夢想。什麼意思呢?說白點就是,放棄人生,放棄自己啦,事情還沒開始,就已經不想做了,這樣的人生還不如鹹魚呢!


如何解決拖延症

拖延症患者在最後關頭焦慮、急躁、恐慌,然後拚命趕工、熬夜加班、最後衝刺、掐點完成,然後如釋重負,告訴自己又躲過一劫。而工作往往有最後期限,要是一些沒有最後期限,甚至沒有開始時間的事呢?

比如你心心念念的減肥,學習,創業等等。這些事情往往被拖延症們以各種理由一拖再拖。聰明的小朋友有沒有發現什麼玄機呢?


是的,要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大後果才能讓拖延症們動起來呀!當拖延症最後面對工作的時候,能力是驚人的,慌亂使得他們注意集中,超水平發揮。

聰明的人給自己設置障礙,比如不看書會死星人,不減肥會死星人,不滿足於現狀,並對未來狀態充滿擔心,是克服拖延的有效招數。


如果說上面的方法太抽象,那這裡我再教大家一個壓箱底的方法,就是管理君和獎勵君。很多拖延症患者之所以拖延,是因為怕麻煩,太複雜。比如說,學習英語兩個月,背三千個單詞,看到這個量整個人都麻木了。其實這個時候就可以將任務簡單化細分成小任務,每個小任務花費幾分鐘。比如早上幾分鐘背單詞,下午幾分鐘做練習,時間自由安排,只要每天都完成,就可以獎勵自己。如果沒有完成,就要不斷反思,不斷改正,最好講每天的任務列出來,做記錄,很快就能擺脫拖延症的。


這裡有我的任務清單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哦~

最 後

推薦一本書

對拖延症患者很有用哦

《番茄工作法》

最後!我的心愿是!

大家都有一口好牙!


如果因為拖延導致各種不順心,恨不得遠離這個鬼地方跳脫討厭的軀殼。得治,必須治,治治治

如果所謂拖延並沒有讓你覺得:"操蛋的人生我真的糟透了!"= ̄ω ̄=很開心的享受慢生活不好嗎?這樣不應該被叫做拖延症的吧,或許,節奏沒別人那麼快,聽起來更順耳一點


很多所謂的拖延症,都只是斷錯症。

我們身邊總是會有人不停的抱怨自己有拖延症:

  • 月初買了幾本新書,拆了快遞袋後,沒有再碰過;
  • 不是沒時間,方案一定要拖到deadline;
  • 3個月前準備收拾的換季衣服,等到了下個季度依然沒動過;

當事人說:

  • 「那能怎麼辦呢?」
  • 「誰讓我有拖延症」
  • 「我一定要等到最後才能做的完(好)」

每次看到那種面露難色,又寫滿無辜的臉。在心裡都默默的訕笑,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拖延症」才好。

一、拖延症的真相

拖延症和中二病/懶癌,一樣都不是病。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但並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於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普遍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路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

A每天的日程基本如下:早晨9點半10點到公司,打卡,下樓買早餐或是咖啡,和同事在天台抽抽煙聊聊天,坐到工位上以後刷刷微博朋友圈,外網。然後到了該訂餐的時間,訂好餐,又到了抽煙時間。工作半個小時後,吃午飯。午餐結束後,休息半小時,再有半個小時過渡的時間,逐步進入工作狀態。持續工作兩小時後,和同事聊天半小時,到處走走。偶爾部門開個會,時間再無限順延。6點下班,他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工作日5天,他至少有4天加班超過4小時,但是每天的基本工作還是可以按時完成的,整個狀態疲憊不已。

B的特點更為鮮明,他也戲謔的稱自己為「海綿」,不管任務整個進度如何安排,一定要等到接近最後時間才開始,deadline向後再拖幾天才能完成。原因是這樣壓力比較大,能集中精力。

無論是A和B,都斷錯了病。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

簡言之:你明知道這件事該干,但就是拖著不幹,同時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負罪感。

拖拉+焦慮+負罪=拖延症

而多數所謂的拖延症,不客氣的講,真的只是懶,僅僅是拖,沒有負罪感,沒有內疚感。

二、我有病,你有葯嗎?

我有拖延症,怎麼辦? 像極了郭德綱相聲里無限循環的對白。

然而,對不起,真沒有。

知乎上有另外一個問題:「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這個問題的關注量和瀏覽量,都高得驚人並且也已經彙集了1000多條苦口婆心引經據典的答案。

這個提問者的案例描述,起碼在的認知範圍內,被震撼了。

首先,如果一個人需要用3年的時間,才被忽然看到的一條成功者的習慣震撼,同時體會到自己的差距驚覺自己已經「無法悔改」。客觀的說,可能很殘忍:您這個病,恐怕旁人治不了。

拖延症變成大家為自己辯解的口頭語的時候,很多暢銷書,都急著開始給大家開啟了藥方。

簡單翻閱過幾本,內容架構上基本大同小異:

  • 拖延症的分類
  • 分析形成原因
  • 拖延症的危害
  • 拖延症的治療

「拖延症「作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一個網路辭彙,像」懶癌「和」中二病「本質上是一樣的。

90%的拖延症,偽拖延症,恐怕都不會因為看了幾本書,就治了這個病。

把消極的狀態,當成是一種病症。卻跳出了無數的人說:「我能治,我有葯「。不禁讓人聯想到,幾年前紅極一時的 」綠豆「醫生。

總結我身邊所有,自己聲稱患有「拖延症」的人,多半拖延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對可能性存疑(別人說行,我不這麼想)
  • 對工作目標及內容本身都不感興趣(目的是強壓的)
  • 對執行方法有疑慮
  • 實現的過程太漫長

真正的社會生活和職場生活不可能是「興趣班」或是「選修課」,即使你有幸選到了自己鍾愛的職業,但在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業時,也絕對會遭遇到以上種種的現實問題。

但是這些現實的問題,更是你人生進階必須要去克服的東西。這些理性思維的鍛煉和心理成熟的提升,沒有人幫得了你,只能靠自己思維模式,認知的升級。

三、「真拖延」還是「慢決策」

關於人人都有拖延症這個說法,我們往往不僅僅是用來為自己的拖延找理由;同時用來描述身邊的人,作為放鬆自己的理由。

一般我們會用共同的認知:很多優秀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有自控力,能更快地將事情付諸行動。其實,多數情況下他們還具備一個能力,是儘可能地去豐富自己的實戰經驗,為決策爭取更多的時間,不盲目相信直覺。

很多時候,拖延症是時下的流行病,大家的癥狀都大致相似:

  • 你的同事,提交方案的時間和你一樣,但也許他做了更多的資料調研;
  • 你的領導,在工作批複時忽然晚了幾天,但也許他只是在等你領悟其中的不足之處;

更多時候:客觀真相,你以為的真相,別人眼裡的真相,是三個根本不同的概念。

人有一個通病,經常不自然的應用同理心,當你默認為「拖延症「患者的時候, 就縮小了很多觀察的視野。

總結一下,「拖延」和「慢決策「的區別:

拖延」是被動的,是懶惰的表現;
慢決策」則是主動的、策略性的拖延,比如將不著急處理的事情暫時擱置,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情。

拖延」多是因為追求及時行樂,而過度折現未來;
慢決策「不僅要著眼於眼下的快樂,更要思考未來的代價,在今天與明天之間做出最優選擇。

拖延」缺少對時間和成本把控和考慮,只關注最後時限;
慢決策「,要對時間和成本進行權衡,如果時間是第一位要求,那麼就應該儘快行動,將延遲的時間降到最低;如果成本是更重要的因素,則應該就應該稍作等待,把握最理想的延遲時間。

往往有的人交圖慢,是因為先去追劇,打遊戲,臨近deadline才開始抓緊早晚的時間,整個人好像非常刻苦認真,但最終結果能夠明顯發現「匆忙」的痕迹。而有的人交圖慢,卻是因為接到項目要做調研,要分析問題,要優選方案,並保證最終出圖結果,出圖在他們眼中僅僅是作業鏈中的一個環節,他會依據計劃對整個計劃的實施進行時間成本控制,並嚴格按照最優方案執行。

四、給拖延症患者幾點建議

我身邊很多拖延症患者,無論手頭上有多少事情,總要等到 deadline 前才開工。有時不是因為不願意做,而是因為,高度的壓力會迫使他們更專註、更投入,他們得以摒棄平時容易分心和走神的狀態,這樣耗費的時間更短,節省下的時間,就是賺到了。

對他們來說,拖到deadline再開工,有種長跑時跑過極點的感覺:雖然非常疲勞,但精神上卻有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那麼,事實上他們並不是拖延症,因為這是他們選擇的工作方式,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焦慮和內疚。

也許就像上述觀點,拖延可能會激發一些正向積極的效果:

  • 工作中遇到障礙時,暫停一下,也許更容易跳出局限
  • 對工作要有判斷,有些無論我們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結果的事項,可以適當拖延

然而,所有與拖延妥協的前提都是:把「完成任務」在任務最後期限內完成或者有節制推後完成,並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至少要做到:

  • 對任務有確切的把握和掌控,確保自己能夠完成;
  • 對任務進行前期的規劃和思考,以期在最終執行時,能夠摒除一切干擾,直接上手。

說到底再如何拖延的底線和原則都不可能是放任無度的。 「對任務進行前期的規劃和思考」,其實就是一種行動。它並不直接執行任務,但要求你將任務納入考慮,為「發散思維」提供原材料,也讓自己得以全面掌握任務的概況。這樣,等到 deadline 臨近時,才能夠毫不猶豫,立刻動手。

如果你完全不去思考,只是等到最後一刻,才著手開工,連任務要怎麼做都不清楚 —— 這就不僅僅拖延,而是消極敷衍了。

世界上有兩種人:滿意自己現狀的人;不滿意自己現狀的人。

如果你有拖延症,但是你對現狀無比滿意,那你依然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者,因為你說服得了自己的內心,主宰得了慾望。

如果你有拖延症,對現狀不滿,但明白了所有的道理還是說:那我就是有拖延症,就是現在解決不了,怎麼辦?

沒有什麼怎麼辦。只沉寂在情緒里碎碎念,不肯走一步做改變,那你就是個loser,而且是自願成為這樣一名loser。


拖延症就是失去了對肉體的控制力。
因為不得自在,所以沮喪,焦慮。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肯定都有過下面的經歷,尤其是臨近畢業答辯的時候,在截止日期前三天的時候,打開電腦,試圖在有限的72小時內,完成需要4個月準備的畢業設計,在論文剛布置下來的時候,許多人會想:「沒事,還有4個月的時間,我可以花時間干一些自己想乾的事情」這種心態到了臨近期限前的一個月變成了「聽著,我知道我現在有一篇80頁的論文,但是首先,我有更重要的事情。」最後變成了「見鬼,哪個神經病會在3天內寫20萬字的論文,他腦袋一定被門夾了。」拖延症就像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小怪獸,每當我們理智的告訴我們,應該辦正事的時候,它總會突然跳出來,努力取代理智的位置,並試圖說服我們,別著急,時間還很多。


考試前才發現,我這個學期居然有學這麼多東西

當然今天我們並不想談論因為拖延症帶來的種種後果,我相信在你因為拖延症導致工作延遲,而不得不面對上司或教授的黑臉時,他們滿臉怒容的樣子一定讓你記憶深刻,但這不是我們的重點,今天我們想聊聊拖延症背後的故事。特別是,拖延症與創新間的聯繫。

七年前,Adam Grant教授的一個學生請求他為他們的公司投資,這位學生信誓旦旦地向他的老師保證,他們將要創造的是要顛覆整個行業的東西,只不過需要一點時間,而且他們為了預防失敗也為自己安排了後路,Adam覺得,他們作為創業人士缺少行動力,因而拒絕了他們。出乎他的意料, 6個月後,他的學生們真的開了一家公司Warby Parker,是的,就是最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金。


很顯然,Adam錯過了一樁大生意,以至於他現在的所有投資都由他的老婆掌管。

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Adam開始研究「原創」,原創者喜歡打破定勢思維,他們經常有新的點子,也願意通過實踐去證明他們,他們驅動著世界的革新,你願意像個賭徒那樣向他們身上投資,他們看起來和我們完全不一樣。Adam說,他拒絕他學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覺得他們太「慢」了,而作為一個「提前症」患者,這種拖延在他看來,被無限放大了。拖延症患者一般在最後期限還有幾個小時開始焦躁不安,而提前症患者可能幾個月前就開始因為期限問題「惶惶不可終日」

有一次,Adam的學生向他提出了一個觀點,「教授,我發現我在犯拖延症的時候,往往會有好點子迸發」於是Adam向他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建議:去各個公司調查員工們犯拖延症的頻率,再讓公司的老闆對員工的創造力進行評估,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那些急匆匆把事情做完的人,他們的創造力不如那些中度拖延症患者。


你問重度拖延症患者?很遺憾,這些人還沒有填完調查問卷。

於是,我們能夠發現,那些不到最後關頭不做事的人,大部分時間處在一個漫無目的,或者說矛盾的自我糾結的狀態,他們沒有辦法產生新點子,而另一方面,那些急於把事情做完的人,他們只是想著如何才能快速完成任務,他們很擅長把陌生事物拉到自己熟悉的領域,然後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去套用,,也許是經常習慣於讓事情處在自己熟悉的場景下,他們也沒辦法產生新想法。於是在拖延症與提前症之間應該有一個恰到好處的位置,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

有位教授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要求一些參與者做一些商業或是發明計劃,再讓第三方機構評估這些計劃的創造性和可行性,一些人被要求立刻做出計劃,另一部分人則被隨機的要求延遲一段時間上交,最後一批人則要求在最後的截止期限前才能提交計劃,結果很有趣,延遲一段時間再上交計劃的那組比其他兩組人的創造性要高出16%。所以,當我們在思考某項「任務」時,輕度的拖延讓你有時間發散性思考,發散思維後在另一個出人意料的角度得到突破。

為了驗證這一實驗,Adam開始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他詳細的列了一個清單,模仿那些拖延症患者的行為,詳細的規劃如何拖延,然後努力地,刻苦的達到「不取得任何進展」的目標。他開始寫有關拖延的書,寫了半句話後停筆了,持續數個月之後,當他準備重新開始繼續時,他「文思泉湧」就像Aaron Sorkin說的,有些人把推遲叫「拖延」,我把它叫做「思考 「


自我糾結中………….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創作者都有或多或少的拖延症情況,達·芬奇,用16年的時光完成了一幅畫,他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改進了畫面對光線的應用,讓《蒙娜麗莎》成為了不朽的作品,馬丁路德金,在說出「我有一個夢想」前的5個小時前還在完善他的演講稿,甚至是在臨演講前11分鐘,他在想的卻不是潤色二是廢棄原來的稿子重新講,在截止時間到來前的這一段時間,儘可能地去嘗試,在原先的創作中添加任何新的想法。

我有一個夢想,不過我5個小時前才想清楚

雖然拖延症有可能會延誤工作效率,但也能同時孕育出新的創意,我們經常發現,那些非常有創意的人,開頭做的很快,但最終完成卻要很久。我們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率先行動的一定能夠把握住優勢,然而先動優勢只是個流言。 Facebook,在Myspace和Friendster後打造了一個新的社交網路,騰訊,靠著對用戶體驗與需求的優化,QQ、微信支撐起了中國即時通訊領域絕大部分的市場。優化別人的體驗比從零開始創造新體驗的方法更簡單,因此想要有所創造,不必最先行動,優化同樣是一種創新,雖然不是想法的革新,但在優化的過程中要做的不比想個新點子簡單多少。


山寨真的缺乏創新嗎?

不知道有沒有同學在創作的時候遇到下面這幾種狀態:

1.這個點子不錯

2.唔,這裡好像行不通

3.這簡直不是人乾的事

4.我瘋了嗎,居然會想到這種事,等等

5.這樣修改後好像可以了

6.這個點子真不錯

在Adam的研究中,人們在創作中常常經歷兩種疑慮,關於想法的疑慮,關於自我的疑慮,對想法產生疑慮會促使你去測試,實驗,改進。 所以想要做創造者,你需要改進點子,而不是質疑自己。

「我是不是瘋了?」

「不是,你只是還沒做完而已。」

拖延其實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不妨想一想,有哪些時候,我們可以稍稍的放慢腳步,發揮自己創造力?


刷牙/洗牙的時候可能是個不錯的時機,牙科醫生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勸說我們,一定要注意牙齒衛生,一定要刷足夠的時間,所以不妨在刷牙時發揮下拖延症的本性,放飛一下思維?刷牙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但是能用刷牙的時間想一些有趣的點子是很Cool的事。


美容/做面膜的時候也不妨多敷一會,雖然按照說明書,每天幾分鐘就夠了,但是在美容的時候多延長點時間,發揮下懶散的本性思考下人生,意外地也不錯?

你們還有更好的點子嗎?


作者:趙越
鏈接:如何甩掉拖延症---我們不做拖拉機 - 遇見最好的自己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曾經看過邏輯思維的一集視頻,老羅說拖延症是不可戰勝的,只能改善。於是過了很久看到這本戰勝拖延症的書,很是好奇,想看看作者和老羅誰是誰非。結論,我想對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但是還是推薦大家看一看。

本書是豆瓣網「戰拖心理成長會」完成的一本譯著,由一群資深「拖拉機」來完成如何「戰勝拖拉」的譯校工作,想必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果不其然,這是一本在編輯不厭其煩催促下產生的作品。選書、翻譯、校對、潤色等都是由這一群完美主義拖拉者完成的,因此,質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正如「戰拖會」推薦所言:這本書雖然篇幅不長,但它提供的這套認知、情緒和行為的三叉戟,卻包含了不少適合實際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練習,甚至可以在實戰當中直接模仿複製。本書建議的策略,在結構化方面非常出色,按照作者的說法,熟練使用習慣之後,可以有效預防反覆,威力強大。

法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朱爾斯·貝約爾認為:「絕大多數人的目標是盡量不動腦子地生活。」如果你想變得與眾不同,各位拖友,開始知而行之吧!

三管齊下,終結拖延症

1、什麼是拖延症

「拖延」(procrastination)的拉丁字源的解釋,是「向前」(pro)加上「為明天」(crastinus)。拖延就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去做的不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難免會對一些即將要做的事有些厭煩,這種情緒包含著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衝動,讓你想用一些無關緊要但快樂的事來代替,比如打遊戲。拖延不是簡單的逃避行為,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相關聯的理解和想法(認知)、情緒和感受(情緒)以及行動(行為)。

我們看一個案例

簡是一家公司的財務分析師,她的任務是要儘快完成季度財務分析報告,在拖了一段時間後,她決定今天必須要完成這個報告,看看下面發生的這些事:

(1)簡剛要坐下寫報告,她突然發現草坪草太高了,她得去剪草;

(2)剪完草後,正好看見了鄰居,就走過去閑聊了一會;

(3)吃完晚餐後,有點小困,就決定小睡一會,這樣就有精神寫報告了;

(4)小睡一會兒後,打開電腦,不由自主地看了一會新聞,又打了會喜歡的遊戲,太晚了,還是睡覺吧,明天早點起來再做;

(5)一覺就睡到早上7點,她匆匆起床,準備上班,根本沒時間寫報告;

(6)忙乎了一早上才把手頭的事處理完,她午飯也沒吃,趕緊寫報告,但已經趕上不下午4點的截至時間了;

(7)她疲憊不堪,只好向老闆申請延期一天,老闆無奈同意了,她終於趕完了,內心憤怒不已,發誓下次一定不再這樣。可是下一次報告任務,她的拖延一如往昔。

2、誰在拖延

簡的這種拖拉模式很熟悉吧,對,拖延很普遍,不是你在拖拉,就是你的同事在拖拉。2007年「薪水網」的調查顯示,美國職場人士平均會浪費20%的時間,有一位叫拉法利的研究者發現25%的人會被拖延持續拖後腿。

3、摘掉「我是拖延者」的標籤

拖延不是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拖延,只是輕重程度不同,所以不要給自己貼上「拖拉機」的標籤,這會影響自己的自我評價,而且有時候是給自己的拖拉找了借口,反正我有拖延症。

4、克服失敗恐懼,實踐「立即行動」哲學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壓力;害怕失敗的焦慮;認為不是最好就是失敗的完美主義。當然除了交稅和死亡這兩件事是肯定的,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事是必然的,所以也沒有那麼多的失敗。「立即行動」哲學,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時間去做合理的事情,拒絕那些拖拉衝動,找出容易做的事立即行動。

5、三管齊下搞定拖延症

改變消極思考方式,緩解壓力情緒,採取積極主動行為,這就是認知、情緒和行為的三管齊下方式,可以幫你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 看清拖延行為是怎樣運作的,以及有效改變拖延思維(認知方法)

  • 幫你建立起你的忍耐力和持久性(情緒方法)

  • 確定你的方向,落實行動(行為方法)

認知方法:幫你重新思考你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改變自動負性思維(ANT),比如你可以教自己跟拖延思維爭辯,那些如「我一會再做」都是自欺欺人;你害怕失敗,是因為你害怕被拒絕;你推遲行動,是為了避免那些子虛烏有的恐懼。

情緒方法:拖延很可能是因為一些不愉快的情緒引起的,你想避開這種緊張、不快,想要用一個更加安適的行為來轉移情緒,代替不快。這些負面情緒主宰你的心態時,拖延就成了自然反應。你必須學會跨越情緒上的障礙。

行為方法:當你拖延時,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壓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來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比如看新聞、打遊戲。書中有大量的方法幫你控制分心行為。

從習慣性的拖拉要轉變為卓有成效,需要付出大量時間,你需要從書中找到這些認知、情緒、行為的方法,將這些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個過程會非常艱苦,但也非常值得,各位試試吧!

認知方法:磨亮自我察覺、改變拖延思維

透視拖延,學會覺察

1、拖延類型

期限性拖延:

這種拖延都跟任務的時間節點有關。要知道,任何工作都是由時間表、工作流程和截止日期來安排的,但如果只有最後期限要求,可能你就會遇上麻煩,因為人類對那些看起來複雜、模糊不清、前景不明確的工作,更傾向於推遲。

個人事務拖延:

如果說期限性任務是冰山一角,而大量個人事務則是暗冰涌動。個人事務往往沒有明確的啟動截至日期,看起來好像不是拖延,但其實是最大的拖延來源。「緊急—重要」維度下的時間管理模型則是一個有效方法。

簡單拖延:

簡單拖延就是不作為,就是當你覺得不順手或者不愉快時候的抗拒、退縮。這種拖延起源於瞬間的猶豫,然後就觸發了拖延的自動反應。

複雜拖延:

複雜拖延包含有多重因素,往往伴隨著「自我懷疑主義」或「完美主義」,這種拖延具有多層結構,你可以分拆這些層次,各個擊破。

2、改變拖延五步法

覺察:要對自己所想作為警覺和敏銳起來,對你的思考進行再思考,讓目標更加清晰,在行動中要始終進行自我調節,增加高效率行為。在拖延模式中,你要善於覺察到自己感受到的壓力是什麼類型,進行評估。

行動:你對你的新想法進行積極的測試,反思你追求積極結果的過程,看它帶來哪些觀念和情緒上的改變。比如當你在做某件事時,你又有一種分心的衝動,你可以堅持忍受5分鐘,看看會發生什麼。

調節:調節是認知整合的部分,在這一步中,拖延和高效並列、衝突,你輾轉其中。比如你在「明天再做」和「立即行動」中痛苦著,你這時候可以比較這兩種方式你各得到了什麼,是什麼讓你推遲的,你檢視一下那些借口和理由能帶給你什麼,讀書會的書友們,可以運用正念的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感受來。

接納自己:你要接受真實的現實是什麼,而不是你心中的那個應該是什麼,接納自己能增強你的忍受力。如果拖延了,好吧,那確實是在拖延,不過,能做哪些事讓自己好起來呢?如果做了,你學到了什麼。

自我實現:這是一種類似高峰體驗的過程,比如假如你要重新來一次你的人生,你會採取哪些重要行動,你能克服拖延症嗎?調節你的思想和行為,你是否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當你克服拖延症時,你覺得自己在哪方面進步了呢?


斬斷拖延的思維

拖延思維就是心理上開小差,可稱為認知轉向(cognitive diversion),讓你繞開緊迫的事,走上看似安全的路子:

1、拖延思維的類型:

「明天再做」的思維:這種思維下,你往往會給完成一件任務設置一個條件,這樣你就能推遲了,但這些條件往往是細枝末節、無足輕重的。比如你想拿到MBA學位,但追求完美的你需要先收集和消化所有相關的MBA信息,再做決策,日拖一日,往往報考時間已經過去。

倒推思維:你老是告訴自己,你得知道自己怎麼變得拖延的才可能戰勝拖延,比如,你覺得你得有時間完成一次考古之旅,搞清楚靈魂深處問題,你才可能從拖延中解脫,而這個理由是個非常好的拖延借口。

自設障礙思維:假如你是採購員,你的老闆要求你與供應商談判降低採購成本,但你對這件事沒有信心、不想干,於是你就告訴自己和別人,老闆純粹異想天開,這會導致你根本不會全力以赴,最終事情也沒談成。

反事實思維: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你會想像假如你這樣去做的話,結果就會好的多,叫向上反事實,但其實這會讓你感覺更加糟糕;如果你想像假如我不這麼做,結果可能會更差,叫向下反事實。向上反事實會導致很嚴重的拖延。

2、調整拖延思維的ABCDE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發明的ABCDE方法,可以用來降低壓力,增進健康,應對拖延症:

A(aversive or activating),誘發性事件,如簡的財務報告;

B(believe),遇到誘發事件後的信念:看法,解釋,評估。簡的拖延信念就是明天再做;理性信念應該是「立即行動」

C(consequences),在特定情景下的結果。簡的那個迫在眉睫的不愉快的任務在明日再做的思維下,無可奈何地就被拖延了

D(disputing),對拖延思維進行勸導干預,用對立性的理念,代替原來的想法。簡應該用「立即行動思維」來對抗「明日再做」拖延思維。

E(effect),效果,及對抗拖延思維後產生的效果。簡可將「立即行動」與「明日再做」的結果進行對照,選擇就應該非常明確。

3、運用表格,打敗拖延(簡的案例)

情緒方法:建立對不愉快任務的忍耐力

練出情緒肌肉,克服拖延

拖延帶有強烈的情緒因素,大部分人要麼是不關心、要麼是逃避這種拖延情緒。比如一個大任務迫在眉睫,你會感到威脅或不舒服,甚至焦慮恐懼;有時候拖延時因為你的心境引起的,你老是灰色心情,你就會有逃避感。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拖延時,請關注兩個問題:你感覺如何?你是如何回應這種感受的?各位,這與我們講授的「正念的力量」是一樣的,你要傾注注意力,觀察你的感受和你的回應方式,你就能發現拖延的選擇非常糟糕,這個方法很簡單,但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你需要多多練習。

作者在情緒拖延上運用了「馬與騎手」的模型,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大象與騎象人」,大象具有逃避壓力的衝動,它感覺不好就想逃避,它感覺愉悅就想爭取,騎象人則需要理性分析、控制。拖延可能就是一個戰場,虛假危險的信號刺激著大象逃避,騎象人需要識別並擺脫虛假的威脅,在追求成就的動機刺激下,設法駕馭大象重回理性的軌道。當騎手奪取控制權越多,就越能駕馭大象強大的力量向目標邁進。這樣就能鍛煉你的情緒肌肉。

拖延中存在一種雙議程的困境:議程一是你的外在目標,代表騎象人的利益,議程二是大象的意志。一般來說就是你喜歡議程一的有效結果,但大象不喜歡獲得有效結果那個煩人、困難、高度精力集中過程的議程二。

短期和長期效益分析:把短期內拖延分心的衝動去放到一個大背景去分析,就能發現拖延邏輯的弱點。你可以把那些正在推遲的緊急重要的活動拉出來,分析一下拖延和立即行動各自的長期和短期利益,這種訓練對我們大腦中的騎象人大有幫助。

PURRRRS計劃

應對與壓力相關的拖延

工作壓力:工作複雜性、難度、不確定性以及工作環境都能帶來相關壓力。

與人相關的壓力:你身邊存在一些人,有些人會把錯誤嫁禍於你,有些人會把爛攤子甩給你;有些人會整天抱怨;有些辦公室政治,勾心鬥角等等,都會讓你偏離自己的目標。

自己造成的壓力:大多數人會放大自身壓力,對目標的負面思考,會加大壓力

焦慮與複雜拖延的結合:擔憂、焦慮和抑鬱都會加重拖延,自我懷疑、完美主義、害怕反對、害怕失敗都會加大複雜性拖延的程度,它們有很多共性:

針對自我懷疑者:要更多方位地審視自己,合理評價自己的實力,理性看待不確定性;

針對完美主義:要進行多元化評價,不要以非黑即白要求自己,遵從自然規律,不要拚命強求自己不能做到的事;

針對害怕批評:不要強迫自己取悅他人或讓他人不失望,你無法與所有人都合得來。

針對害怕失敗:要理性看待失敗,誰會在意失敗,失敗的後果有多大。

承諾、積極、主動應對

運用承諾:對於拖延來說,有效辦法之一是做出承諾,這樣你就至少會有一個短期明確的目標,而且因為你因為承諾他人,所以你的行動就會更堅決一點。

積極的挑戰:心理學家詹姆斯·布拉斯科維奇發現,如果你擁有很多資源,你將會感到自己受到挑戰的激勵,比如我的目標是……,我的機遇是……,我正準備做……,我開始行動的時間是……,我的收益是……,我要堅持做……,而不是一些陳詞濫調,如我能一定會做到的,我一定會成功的。

積極應對:積極應對會幫助你在挑戰來臨前就做好準備,有助於降低壓力,比如你知曉當前的環境信息;你會研究一些關鍵環節。這樣一旦你在任務過來時就會比沒準備時有更多的信心,有助於緩解拖延壓力。

提高對挫折的鈍感力:這是人生的一項重要挑戰,如果你不再懼怕或逃避壓力,你就會覺得你可以掌控自己和周圍可控事務,如果你不懼怕壓力,你的壓力就會減少。包括鍛煉身體,將心靈從壓力情緒中解放出來。

維持適當的壓力:沒有壓力人的表現不會很好,你得強迫自己開始;壓力太大表現也不好,思維會分散混亂,所以要維持適當的水平的壓力感。如下圖。

行為方法:堅持到底、攻克拖延

果斷決策

決策是行動的第一步,在你受到拖延症困擾時,如何提升自己決策的質量和及時性,就是擺脫拖延的行動開端。

1、猶豫不決

不確定性會引起困惑、質疑和猶豫,如果你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如對糟糕狀況的誇大,把情況想得特別壞,那麼拖延就呼之欲出。存在以下四種情況

錯覺:錯覺就是直覺和錯誤理解混合的結果,它的反面就是理性選擇和明智決定。比如你對不確定性毫無掌控能力,是自卑錯覺;你認為猜測是事實,就會陷入理解錯覺,而且人們越不確定時,可能越會武斷。你可以通過事情結果識別出錯覺來,然後全面回想這件事,問自己一些問題,如:「我是否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我的決定是基於事實?」

過度相信感覺: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你通常會根據經驗、常識、選擇性的嘗試等方式來做出決定,但這種模式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你認為直視眼睛是誠實的表現,但病理性說謊者一般都會直視你,非常誠實而害羞的人則會逃避眼神交流。你需要根據情景來做出判斷。

憂慮:憂慮時,人們就會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就開始假想各種危害。

完美和模稜兩可:反覆的權衡會將你置於拖延的不作為,而且你一旦無法忍受,你就可能會作出一個衝動的決定。

2、與決策拖延進行戰鬥

決策拖延就是毫無必要地把那些應該及時要做出的重要決定推遲再做,當你推遲決策知道找到完美的解決辦法,你就已經陷入了決策拖延的困境。應對策略如下:

挑出最重要的事情:一般來說事情都是由最重要的幾個因素決定的,把這些因素挑出來,你的決策既快速又有效。比如你可以用緊急、重要維度的矩陣把你要做的工作事務進行一個排序。

練習立即行動:導致決策拖延的實際情況和你對它的理解方式一起影響你的決策,你需要理清你潛意識的「無法忍受決策出錯」的要求,接納不確定性。並收集信息,做出努力,幫助自己做出一項合理的決策。

合理決策並堅持到底:解決決策拖延,需要意識到你的不完美,但需要行動。富蘭克林曾經在自傳說到:在建立目標並為之奮鬥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完美,但如果沒有接受挑戰,他將遠遠沒有像後來那麼好。

採取主動戰略,果斷行動:你可以利用決策的如下原則:下決心,在下決心這件事上,你也需要下決心;邁出第一步,勇敢面向不確定性;全盤考慮,將各種可能及後果納入考慮;執行計劃,按計划行事;確定有效方案;持續改進。

控制拖延的強效行為方法

控制導致拖延的分心行為:分心是拖延的一個顯著特點,你用迴避代替了行動,用逛街來迴避處理不愉快的衝突;用看新聞來迴避明天做報告的恐懼。戰勝分心需要從明確選擇開始,你可以用如下的聯繫來做出正確選擇。

思維終止: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行為治療練習,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拖延時,就在心裡大喊一聲「停」,停下手來,深呼吸,多次練習!

列出任務表:你可以將自己要做的事務按照重要程度將它們排序列出,任務表可以很短,一到五項就可以,有助於幫你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數幾件重要的事上來。

逆向規劃:想像你從目標達到開始倒推做計劃,比如體育鍛煉,目標是:身材好,精力充沛;然後倒推,可能第一項就是我決定每周去一次健身房。

自我對話方法:在改變的路上堅持自己與自己對話,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後做什麼,就像自己和自己說話一樣,使用秘密的自我暗示能夠達到多重效果,可以制止分心,可以開始得早,完成得更快!自我暗示可以幫助好動的孩子更能集中注意力。

應對學習上的拖延——自主學習

當今競爭激烈社會,你需要更多的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以跟得上職業要求,當學習被拖延打斷時,你需要採取更有效的策略來應對拖延,其本質上就是在複雜的學習情境中管理自我。

自主學習要求你有明確的學習使命,以及具體的目標,你會思考自己的思維模式(即元認知的方法)。你需要弄明白如何達到目標、執行計劃步驟,如何評估結果,以及將其修正後加入你的知識儲備。研究表明自主學習方法非常有效,常見方式包括遠程學習,參加研討小組,探索和實驗,觀察等等。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金納把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做白日夢,逃學等看做厭惡學習的表現。他認為,學生們逃學的背後,往往充斥著恐懼、焦慮以及憤怒等情緒。負面的學習體驗、記憶就催生了學習生的拖延。應對方法如下:

建立正向聯繫:將學習和愉快的事情聯繫起來,比如你喜歡古典音樂,那就邊放邊學習。

獎勵:你如果完成了不喜歡的事情,你就去接著做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每學習30分鐘,你就做一些平時喜歡做的事,如花上5分鐘看看新聞。還可以給自己內在獎勵,每完成任務,就表揚自己。

條件契約:跟自己訂立合同,一旦完成就給自己渴望已久的獎勵,反之,拖拉了就懲罰自己。

應對拖延的5步自我調節方法

1、問題分析:

你需要問問自己如下幾方面的問題:5W1H問題。

(1)what:你在什麼方面最容易拖延?你是不是習慣在書面工作上拖延?你是否老是衝突面前退縮?

(2)when:你在什麼時候最容易拖延?感到壓力大的時候,午餐之後,還是你面時一個複雜挑戰的時候?

(3)why:問自己「為什麼」,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分析。為什麼你在複雜的情形時容易拖延?為什麼在截止期限臨近時你才最容易堅持?為什麼你要向自己許諾明天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你拖延的時候總會為自己找種種借口?

(4)where:你在什麼情況下拖延最容易被觸發?讓你轉移注意力的活動是什麼?你注意力轉移後接著做了什麼?你延遲的時間有多長?這些詢問讓你有哪些收穫?

(5)how:「怎麼樣」這個問題針對的是最終結果。你如何擺脫拖延思維的控制?如何在情緒上渡過難關?如何使行為有所改變?

分析完成後,你可以想想「然後會怎麼樣」?這一系列問答能幫助你認識到自己拖延的時候做了什麼。它可以提供翔實的信息,使你可以制訂一套常規的「戰拖」策略。

2、設定目標

(1)制定具體的目標:設立與你的使命相符的目標,這樣的目標你會更有激情地去實現它們;制定現實的、有能力實現的或者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要讓目標可量化。

(2)創建明確目標:將上階段的目標分拆為一個個具體可行的小目標,分的階段越小,任務期限越短,完成任務的獎勵也就越及時。比如你想克服在公眾面前說話緊張心理,就可以設計分解為語言暗示、小型公共演講、錄像機前練習等小目標。

(3)一次設定一個目標:改變是個過程,無論重新開始還是保持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因此,一次設定一個目標更可行。

3、制定行動計劃

(1)起草具體的計劃:計劃太籠統是難以執行的。所以,如果你想徹底剷除拖延,最好將認知、行為和情感因素一併考慮進去,制訂一個條理分明的戰拖計劃。

(2)懂得變通:準備工作雖然重要,但面對意外情況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同樣重要。

(3)克服拖延的情景模式: 對「如果發生了……情況」 「如果我失敗了?」「如果我被拒絕了呢?」的擔心會催生不必要的拖延,你可以對未來做出理性預期和預案。

(4)為變化做好準備:對可能的變化做好準備,會減輕你的壓力感,從而也減少不必要的拖延理由。

4、執行計劃

執行就是按照計劃藍圖去行動,而拖延陷阱就是要等到有了強烈渴望才開始行動。在臨近截止日期時,趕任務的瘋狂行為一觸即發。 在等待和行動之間如何搭建一座橋樑,填補其間的鴻溝呢?當你開啟一個工作的程序,阻力隨之產生,看看前文認知、情緒的方法,在你需要的時候,調動起理智、常識來大勝這一場抗拖大戰吧。

你不可能找到一個異常簡單的辦法幫你擺脫困境,戰拖就要如同過沼澤一樣的去掙扎、努力,如果你走不出沼澤,等待你的就是深陷泥潭。

5、評估結果

評估是一種自我反饋,它你對自己的改變提供指引,以下這些問題富有意義。

(1)我承擔起了啟動並堅持到底的責任嗎?

(2)前面4個步驟,我已經達成了多少,那些沒做到的,為什麼?

(3)我學到的哪些東西可以幫我進一步戰勝拖延?

總結

威廉·克瑙斯的確配得上拖延治療領域世界權威人士,這套認知、情緒、行為三管齊下的綜合方案,的確每一招都擊中了要害。 認知方法教你看清拖延行為是怎樣表現的,以及怎樣改變拖延思維;情緒方法教你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對不適的環境,也能堅定地沿著原路前行;行為方法教你確定你的方向,落實在行動上,善始善終,運用你的知識,通過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你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情況選擇這套組合拳,組合拳在應對拖延症上的確比一招鮮更為管用。

難得的是,本書給出了很多個供你練習的圖表,你知道拖延就是考驗你的沼澤,如果你走不出來,你就會深陷泥潭,而要走出沼澤,不是簡單發誓許願就能做到的,你需要做大量的強化練習,而這些練習表非常寶貴,建議大家好好利用一下!

在搞定拖延症的路上,光看不練、光聽不練是很難奏效的!



拖延現象


需要治療嗎?
喬治RR馬丁大爺表示不服。
夠屌,就可以不用治。


推薦閱讀:

TAG:時間管理 | 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效率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