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什麼時候才能吃大梨子?
二年級的表弟語文作業里的填空題,他是這樣做的:
孔融拿了小梨子,因為他是弟弟。
如果孔融長大了,他應該拿大梨子,因為他是哥哥了。老師判了叉。
到底啥時候才能吃大梨子呢?我很怕他和我商量這個問題。所以我來和你們先商量一下。
孔融拿了小梨子,因為他是弟弟。
如果孔融長大了,他應該拿小梨子,因為他還是弟弟。
第一條是為了複習書上的「孔融讓梨」,重複尊長的道德教育;第二條只是為了教孩子一個道理:你現在比哥哥小兩歲,兩年後你比哥哥還是小兩歲。小孩子經常會有這種錯覺:媽媽,我比哥哥小一歲,那明年我就跟哥哥一樣大了吧?你們身邊的孩子不是嗎?
想那麼複雜,考試只能不及格了。
一定要鬥嘴?什麼時候能吃上大梨?哥哥的道德教育得很好,知道「愛幼」的時候就可以吃了;長大了到哥哥娶妻分家另過的不再是一家人的時候就可以了。
回答當然是錯的。
難道當你表弟長大了,他就變成哥哥了嗎?算了,虐一次老師吧。
——
我們知道,在這個問題里,有一些未明確標示的遊戲規則。
1。兩個梨子一大一小,並且大梨子比小梨子好吃。
2。孔融的哥哥是一個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神秘人物。
3。所有人都想吃到大梨子。
如果我們從博弈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里只有決定權,即決定拿走梨子的人,就能吃到大梨子,那麼,當孔融有選梨子的機會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選小梨子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很清楚,如果哥哥選梨子的時候,一定會把大梨子選走,把小梨子留給自己,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投出選大梨的戰略,那麼就會把哥哥的行為掩蓋為盲點,相反,如果自己選小梨,那麼哥哥拿走大梨的行為,將反證哥哥的「自私」。
而如果哥哥意識到孔融的行為,就會以「謙讓」為行為標尺,反而將自己拿走的大梨還給孔融,那時孔融就可以順水推舟收下,博得既有梨子,又有道德的結果。
但他的哥哥也沒有那麼傻,知道梨子和道德不可兩全,而道德已失了先機,於是投了鷹票,拿走了大梨。
歷史上孔融並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在孔融讓梨的這個故事下面,還有一則孔融的典故。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
此人口齒伶俐,並非良善愚魯之人。
——
個人看法,孔融小時讓梨的行為確實有道德要挾的嫌疑,但他成年之後,實際上是一個還算光明明磊落的人,後為曹操所殺。
但在你這個題目里的話,恐怕孔融是吃不到大梨了。
按照傳統文化,孔融永遠吃不到大梨子好不好。小的時候要遵長,長大後要愛幼,以後還要敬老,對外要讓客禮賢等等,自己永遠只能選擇小梨子啊魂淡。
所以這種題拿去問小孩子,不是坑人又是什麼,違背人的本性,又會混亂小孩子本來就不算清晰的邏輯。誤人子弟無過於此啊!
轉。若有侵權聯繫立刪。
知道這個故事為什麼會出名么?因為孔融讓了一隻梨,他哥哥還了他一條命。
孔融拿了小梨子,因為他懂得謙讓。
如果孔融長大了,他應該有時候會拿大梨子,因為他也會受到別人謙讓。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
太史慈(166-206),字子義,吳國名將。慈忠義,北海孔融敬之,黃巾賊管亥圍北海,慈助融抗之,為融結劉備,大敗賊眾。
這段故事裡,應該沒有陰謀。
-------------------------------
讓梨這事,之所以會出名,其實是有因果的:
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孔融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
大家看看這梨讓的......不過,張儉案按史上的說法,雖然張本人得以逃脫,但受牽連者無數:
......篤因緣送儉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以至於千年之後譚嗣同還寫詩說: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在詩里提醒逃亡在外的梁啟超等人不要連累朋友。
沒有殺孔融全家,應該也是他們滿門爭死搞得天下知聞,皇帝和宦官們投鼠忌器,怕影響不好的緣故吧。
孔融讓的,只是一隻梨,他哥哥還他的,是一條命。即使回到2010年代這個沒有道德,沒有仁義的世界裡,這樣的事情,其實也還是在悄悄地發生,只是大多數人,都已經不會再被感動了。
先回答填空題。
孔融拿了小梨子,因為他是弟弟。
如果孔融長大了,他應該拿小梨子,因為他長大了。
(吐槽一下,孔融長大了他還是弟弟啊。。)
到底啥時候才能吃大梨子呢?
是不是可以這麼告訴他:孔融讓梨,是按照長幼次序,先將大的分給長輩和哥哥,然後再分給比自己小的弟弟,最後自己拿了最小的梨,這是謙讓的好品德。
等弟弟長大以後,弟弟也會學著孔融這麼讓梨,孔融就可以吃到大梨子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學會謙讓,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以後別人也會同樣的對待你,把好的東西留給你。
功利主義者駕到,擴展一下這個典故。
孔融什麼時候能吃到大梨?只要他一直擁有這種「孔融讓梨」的精神,就永遠吃不到大梨!
但我還是不得不說,孔融是一位成功的功利主義者(非狹隘上的功利)。接下來我說兩個真實的故事:
1.俞敏洪老師曾經講過一個他在大學時候的故事,講的是他在大學求學時,遇到一位室友。這位室友每星期會買7隻蘋果——每天吃1隻——從來沒想過要分享一些給其他室友。俞敏洪老師就說了,當時如果這位室友懂得分享精神,現在指不定就是新東方的聯合創始人了。回到大學時期,假如這位室友懂得去分享,也許他還會吃到橘子、梨、香蕉等其他味道不同的水果。當然,這位室友有權利不分享屬於自己的東西,但他將永遠失去修行「分享精神」的機會,永遠失去品嘗其他水果的機會(當下利益),永遠失去未來成為新東方股東的機會(未來利益)。孔融讓梨是一種分享精神,是一種看似利他,實則利己的精神。有句話說得好:人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這才是真正的功利主義者。分享精神需要修鍊,是一種修己,修己就是利己。道德是律己利己的。現今某些人「談德色變」的狀態,我實在不能理解。
2.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A是我的一位朋友,他在以前的一個公司上班時,每到中午工作餐的時候,A每次都會主動去幫同事們拿工作餐送到同事桌上,並且,永遠只會把最差的(或量少的,或有點損壞的)工作餐留給自己。A每次有東西帶過來,也總會把東西分享給同事們。本來有些同事喜歡自己吃獨食的,以後都不敢自己吃獨食了。後來,因為公司的發展,領導被調走,A被領導提拔為領導了(當然,除了分享精神的作用外,A的工作能力也很強)。
後來我跟他聊起,問他為何這麼好(指分享精神與孔融讓梨)?他奸笑了一下說:你以為我真傻?告訴你吧,因為我知道,這對我必定有好處,付出永遠有回報的。你看看結果就知道了。
很多人會覺得,我當下的利益失去是看得見的,未來得到的利益未知的。這就需要相信的力量了。我個人是堅信因果論的。當你把分享精神當成人生的習慣時,未來的某天一定會有一個點,把你曾經分享過的,練成一條線爆發。
告訴那位小學生:你永遠吃不到那顆大梨,但你一定會吃到兩顆甚至更多的大蘋果。
「孔融捋了捋自己的鬍子,得意的笑了。他終於吃到了最大的梨子——因為他的所有哥哥終於都老死了「
我來回答一下
孔融讓梨為什麼是個讓人噁心的故事?
先不說廢話,看原文。
漢朝時,有個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就故意問孔融說:「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才四歲,就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稱讚他。
好,看完了,這時候你去感覺一下孔融的做法,是不是感覺怪怪的?不知道哪裡怪怪的不要緊,只要你能感覺到怪怪的,說明你直覺是正常的。
一個四歲的小孩沒有發揮自己的天性,去佔有一個大的梨吃,而是假模假樣的拿個小梨,還一本正經的說了一通大道理,為什麼會這樣?一看就是他爹媽天天給上道德課,才培養出來了一個虛偽的人。就這個虛偽的小故事還拿出來當經典,噁心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培養了無數的偽君子。
那麼謙讓就不是美德了?謙讓當然是美德,只是這個美德需要孩子自己去發現並且領悟才會真正的對他和周圍的人有用。
怎麼理解?
先看看美國媽媽如何給孩子分蘋果,可以搜索一下。
小孩按照自己理解範圍內的方式去合理的認識他周圍的世界,並做出反應一點都沒錯。一個小孩小的時候懂個屁美德,那一定是野蠻生長,父母稍微引導下就好了,然後等長大了孩子經歷了更多的事情,經過自己的思考之後,覺得謙讓才會對自己和別人更好,這時他就發現了美德,這時候他是心裡完全認可這種做法的,因為這是自己領悟的。這才是美德在一個人身上正常的成長過程。
相反,當一個小孩被說服教育學會美德,他是無法理解這麼做對自己有什麼好處,除了吃虧就是吃虧,但唯一的好處就是大家說這個小孩子聰明懂事,聰明懂事個頭,完全是一群大人為了達到自己內心道德的滿足感,讓一個小孩違心的做他並不理解,內心也不接受的事,孩子沒有按照天性生長,而是開始學會違心的迎合大人的惡趣味,一代又一代虛偽的人就這麼產生了,直到長大之後他們的內心和行為都很難統一。
孔子教導大家學習美德,開了一個壞頭,因為只要有像大自然一樣的自然和諧的環境,然後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美德就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出現,根本不需要去教。
相反,我們不注重孩子周圍的環境,並且沒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灌輸美德,最後只會培養虛偽的人,即使他們將來知識很豐富,也只是知識很豐富的笨蛋,根本沒有受到教育。
老子說過一句話,什麼時候我們不談道德了,道德就自然有了,道法自然。當他有大梨子可以吃的時候
孔融讓梨,用一套不合邏輯的說辭把自己標榜成道德模範,藉此沽名釣譽罷了。他跟後世做好事不留名只留部隊地址的雷鋒是一種人。曹操重實務不重虛名,所以他和孔融怎麼都不對付,最後把孔融殺了。
孔融什麼時候才能吃大梨?答案就是等孔融出名了,漢獻帝題詞「向孔融同志學習」,全國巡迴演講的時候,想吃多少梨就有多少梨。孔融拿了小梨子,因為他是弟弟。
如果孔融長大了,他應該拿甜的梨子,因為他長大了後知道梨子好吃不好吃跟大小無關。
「蜀黍,我是孔融,我吃小的就行。」「去你媽的,離我水果攤遠點!」
如果大梨的數目大於孔融所要謙讓的人的數目的時候,孔融就總能吃到大梨。
孔融拿了小梨子,因為祖父(鉅鹿太守)在看。
如果孔融長大了,他應該拿大梨子,因為他已經是北海太守了。
按照你第一句的邏輯推出第二句,正解啊,不過這看起來不是邏輯題,而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題,這種情況下孔融永遠都只能吃小梨子
一兩歲的小孩子不願意謙讓。
但是四歲的小孩子,據我接觸過的三四歲的小孩子的情況來看,他們已經懂得分享了。
不能把四歲的孔融斥為虛偽。
雖說儒家虛偽,但孔融不虛偽。孔融身上體現著魏晉風度。
有人說曹操務實,所以殺虛偽的孔融。
真是顛倒黑白。曹操法家,卻要鼓吹孝道,如此虛偽,才受到孔融的譏諷。
孔融譏諷曹丕搶袁紹兒媳婦。
袁紹也是名門,和曹操關係也不錯。曹操放任兒子搶人家的懷孕的兒媳婦。
在大家對這種行徑都不發一言的時候,孔融仗義執言。
對孔融的評價,自從魯迅定調之後,周澤雄、鮑鵬山等,都一律加以批判。我對此不太滿意。
董卓懷恨在心,讓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為相。孔融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對待國人,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國人沒有後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
孔融在北海乾的不賴,並堅持到最後才撤退。
孔融沒有袁紹曹操那等平定天下的才能——那種人又有幾個呢。我們也不能完全以能力為標準來評價人。曹操能力再強,也是奸雄。不可否認曹操平定北方,帶來了和平局面,社會恢複發展。但是也不能據此就拜服在其腳下,毫不敢有異議。
孔融就是個持不同政見者。反對董卓,反對袁紹,反對曹操。
現在反對孔融的人就一句話:你行你上啊,nocannobb。
不讓人bb,真是古今一致。
這個牽扯到梨子的轉基因問題了
來歪個樓。。。孔融讓梨被稱讚了那麼多年。和嫡長子繼承製有木有關係啊。。。。純屬開腦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