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福爾摩斯先生所理解的孤獨是什麼?

那個地方,靈魂相處。


孤獨即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

但電影里福爾摩斯對孤獨的理解可以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

最後一案之前,福爾摩斯並未真正感到孤獨,更準確地講,福爾摩斯並不理解孤獨為何物。

這時的福爾摩斯一直以絕頂聰明甚至冷血的偵探形象出現,凡事只做最符合真相和邏輯的決策,所以他會強調」我不喜歡故事,我更喜歡事實。」因為想像是一種帶有平凡人類感情的東西,孤獨同樣也是。當安問福爾摩斯是否孤獨是,他承認自己孤獨,但又說「我的思維能力給了我補償」,這說明他是某種程度上刻意選擇了這份孤獨,他不像安一樣需要理解,也不需要理解別人。

此時的福爾摩斯只是從理智層面知道自己很孤獨,但這只是一個偵探的認識,而非一個普通人從感性層面的認識。


第二個層次

他沒有意識到他的選擇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的傷害有多麼大。安故意引起他的注意,希望自己能夠被理解,可以與福爾摩斯這樣一個能理解自己的人為伴,但福爾摩斯的選擇是繼續他的孤獨之旅,拒絕了安的邀請,於是安自殺了。

只顧追求真相和邏輯的福爾摩斯沒想到孤獨可以把人逼上絕境。安死後,出於內疚福爾摩斯選擇了隱退,去鄉間做了個養蜂人,走上了自我放逐之路,並逐漸邁入衰老和死亡的陰影。

這時候的福爾摩斯才真正感受到了孤獨,孤獨讓他有了解不開的心結:
安為什麼要自殺?
華生為什麼要在書里美化他?(「我不喜歡故事,我更喜歡事實)

但這份孤獨只讓他無能為力。

第三個層次

去日本尋找岩山椒以延緩衰推遲死亡但最終證明不過是一場騙局、一直照顧自己的管家要帶著與自己相處融洽的兒子羅傑離開,福爾摩斯愈發感到無力。在夢魘和回憶以及羅傑的幫助下,福爾摩斯終於解決了兩個心結:
安自殺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人理解她,唯一能做到的福爾摩斯又拒絕了她互相理解的請求,於是生無可戀選擇自殺,讓福爾摩斯內疚了三十五年。
華生在書里美化他,是因為在華生的眼裡,福爾摩斯不僅僅是一個聰明冷血的偵探,他也是一個人,所以華生選擇了』我們出於保護他人的意願,並不一定能選擇最符合邏輯和真相的方式」,在書中把福爾摩斯塑造成英雄,保護他,希望能讓他獲得一點慰藉,但三十五年來,自詡聰明的福爾摩斯一直未能理解華生。

但解開了心結又有什麼用?我理解了渴求被理解的安,也明白了自己一直就被華生理解,可是這倆人早就是泉下白骨了。這才是最深層次的、有煙但找不到火式的孤獨。


今晚剛看完這部一年前的電影,BBC式的場景和敘事方式。

和自己的心境竟然那麼契合。
不同於其他《福爾摩斯》,電影可以說非常壓抑。
寂寞、孤單,英雄遲暮,自我放逐的原因都已記不清,只知道內心懷有愧疚。

「我一直都很孤獨,這輩子都是,但我的思維能力是一種補償。」

巧合的是,我前幾天剛剛說過類似的話,我想這種能力不是一種補償,卻恰恰是孤獨的起因,更是一種懲罰。

福爾摩斯一生追求真實和邏輯,近乎冷血,人至察則無徒。

安也是孤獨的,兩個孩子流產,唯一可以依靠的丈夫卻否定了她,更懷疑她。她耍了把戲,而福爾摩斯也看破了,他就是安要找的可以理解她的人,或許福爾摩斯邁出那一步,安便不會選擇自殺。可終歸福還是選擇了繼續講道理。

在壽終正寢之時,三十五年過去了,福爾摩斯終於想起來最後一件案件,他說人離世之前不能留遺憾,可是孤獨一世,終究是遺憾的吧,這也是代價,也是懲罰吧。


不被理解的孤獨往往最容易產生幻覺。
只是很難理解福爾摩斯先生這段話: 「我一直都很孤獨,這輩子都是,但我的思維能力是一種補償。」
在我的生活圈裡『我』同樣是很孤獨,但我的孤獨卻拿不上檯面,而是一種散漫而懶惰的孤獨。作為孤獨的繼承者,是不是都有種東西作為補償呢?反之,那這人所承受的孤獨會不會太可怕了些?


推薦閱讀:

如何對抗孤獨?
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孤獨?
一個人吃火鍋有多孤獨?
有沒有那些一開始讀起來很搞笑,細讀來很悲傷的句子?

TAG:電影 | 文化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