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民所止是什麼意思?與雍正文字獄有什麼關係?


這是個段子。雍正四年,禮部侍郎查嗣庭遭嚴譴,繼而被處決。民間傳說是因為他出科舉考題「維民所止」,其首尾二字「維」「止」是「雍正」二字削掉上半部分的結果,暗喻雍正帝「砍頭」,因而被雍正帝處決。

民國三年出版的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已經有這個段子了。應該說,這是個清末民初反滿輿論潮當中「再發現」的歷史故事。熟知清史史料學的人大概都知道,清朝人自己的歷史知識來源和傳播方式非常固定,這種故事肯定不會是19世紀後期以前的人能寫出來並廣為流傳的。只有在清末那個謠言滿天飛,大量真偽難詳、出處不明的圖書、殘紙、歷史故事紛紛冒頭的時代,這種故事才會湧現。現在我們看到的「維民所止」故事,基本都是民國以後的出版物。我翻了幾本18-19世紀的私家紀述都沒找到,古籍庫里也沒搜出來。如果誰搜出1870年代以前的記載請告訴我。

事實上,查嗣庭典試江西,所出的題目並非「維民所止」。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起居註記載有皇帝就查嗣庭案發表的長篇上諭(《實錄》予以大幅刪削,語氣支離,不可據):

今歲各省鄉試屆期,朕以江西大省,人文頗盛,須得大員以典試事,故用伊為正考官。今閱江西試錄,首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夫堯舜之世,敷奏以言,取人之道,即不外乎此。況現在以制科取士,非以言舉人乎?查嗣庭以此命題.顯與國家取士之道大相悖謬。

至孟藝題目,更不知其何所指、何所為也!易經》次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詩經》四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去年正法之汪景祺文稿中有《歷代年號論》篇.輒敢為大逆不道之語,指「正字有一止之象」,引前代如正隆、正大、至正、庄德、正統年號,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夫人君建年,必揀選二字以為紀元。若以字畫分拆,則如漢之元鼎、元封,唐之開元、貞元、其他以「元」字為號者,不可勝數,亦將以「元`」字有「一兀」之象乎!如漢世祖以建武紀元,明太祖以洪武紀元,「武」字內即有「止」字,可雲「二止」乎!此幾帝皆稱賢君,歷世久遠,尚得不謂之吉祥乎!……今查嗣庭所出經題,前用「正」字,後有「止」字,而《易經》第三題則用「其旨遠,其詞文」,是其寓意欲將前後聯絡,顯然與汪景祺悖逆之語相同。今將汪景祺《歷代年號淪》發出,與眾人觀之。

換句話說,皇帝所指責的考題問題,是說查嗣庭出《易經》次題頭一個字用」正「、《詩經》四題後一個字是「止」,認為這「正」「止」二字與汪景祺(因歌頌年羹堯功德而罹難的文人)的某些言論相合。很明顯這是皇帝無中生有嘛。後來皇帝又列舉了查嗣庭一大堆其他的罪名,特別是他日記里許多雞零狗碎的事情(像熱河發大水,查嗣庭日記里說淹死了八百人,皇帝表示這是胡說八道、居心不良blablabla),但仍然是亂七八糟。

說到這裡讀者也能理解了:其實查嗣庭案就是一樁糊塗案。該案的發端和處置都處在皇帝直接指揮之下,官僚系統手足無措,而皇帝好像狀況也不很清醒。這和歷次大獄皇帝發端、列述罪名,官僚系統群起應和、援引律例加以審結的方式截然不同。似乎乾隆朝史官修《雍正實錄》時也意識到該案疑點很多,遂將起居注里那道很長很長、殊失體統的上諭作了大幅剪裁。而關於考題這部分內容,幾乎完全從《實錄》里刪掉了——但是刪得很不幹凈,反而更加詞不達意。目前所見,檔案史料中能夠提供的側面情況也非常少(吏科史書里有一件題本提到該年四月查嗣庭因為屢遭處罰而自陳才力不及,吏部要把他降二級調用)。倒是雍正帝在上諭里表現出的煩躁情緒不似假冒——如果以此為視角,則可能查嗣庭案就是雍正帝在阿、塞、年、隆四大獄(這四獄波及範圍以旗人為主)陸續平息之時,對漢人科甲官員群體的一次「借題發揮」的整肅行動,而查嗣庭本人則只是個「出頭鳥」。

————————

我還是很驚訝,居然真有人以為查嗣庭是滿人。其實很容易證明,查嗣庭就是漢人,或者說「民人」,而不是旗人。這裡提兩條線索。

1. 士林編纂的同年錄,裡面查嗣庭的籍貫記錄為浙江海寧人,而非某某旗。
科舉同年關係為清代士林社交網路的基本結構之一,故而清代士人每每自發編纂各種同年錄、題名錄以便核閱同年關係。這裡舉庶吉士題名錄為例。查朱汝珍纂輯《詞林輯略》,康熙四十五年館選後,庶吉士有題名錄。我把這一頁書影貼出來。如果是旗人,會像索泰那樣,小字註明籍貫為某某旗滿洲/漢軍/蒙古。而查嗣庭的條目之下,小字註明的籍貫是「浙江海寧人」,這是查嗣庭並非旗人的重要證據。

2. 查嗣庭擔任禮部侍郎時所佔用的是漢缺,而非滿缺,說明他不是滿洲人。
《清代職官年表》依據履歷、史書等文獻,對部院侍郎輪換記錄甚詳。查嗣庭於雍正三年四月取代王景曾,擔任禮部左侍郎;至四年九月革職,其缺由郝林接任。王、郝俱非旗人,而是民人。同一時期,滿缺禮部左侍郎依次有牛鈕、阿克敦、三泰,右侍郎依次有三泰、塞楞額,委任時間前後相連,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人能擔任滿缺侍郎。可知查嗣庭根本不是滿人。


維通為,止通址。原句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出自 《詩·商頌》。意為城郊綿延千里都有住戶。

雍正年間,金庸的祖先查嗣庭任江西鄉試考官,因出題不當下獄。民間傳說考題中有「維民所止」四字(雍字去頭成維,正字去頭為止)不過可信度不高。

我很好奇你問這個問題的用意。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維民所止其實就是為民所址,意思就是以城邦國都為中心,千里之內都是人民居住的地方,寓意國土廣大。
查嗣庭主要還是因為雍正清理隆科多一派的政治清洗所累吧,他本是康熙朝進士,被隆科多賞識,舉薦為內閣學士,後來雍正處理隆科多、蔡珽,自然把他算在內。
在查抄他家,抄出老查的一些日記筆記得內容,說他「語多悖逆」,定性為隆科多黨羽,後來病死於獄中,仍被戮屍斬首,其直系子孫16歲以上斬首,16歲以下流放。
金庸老先生本名查良鏞,好像是查嗣庭弟弟的後代。


金庸老先生十四本小說,有一多半是反清復明或者抗爭外族侵略的,不是沒有原因的。


推薦閱讀:

「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什麼意思?
「廿年劍化,一旦珠還,遙稔知不足齋主人,應不禁掀髯一粲也。」是什麼意思?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什麼意思?

TAG:文言文 | 清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文 | 文字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