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自己成熟起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如果這是成熟的定義,那麼達到成熟少不了兩個條件:經歷多,悟性好。有了這兩點,或早或遲,你總能成熟,甚至熟透。就像遊戲中的打怪練級:遇到怪物多,大大小小每個都不放過,每個都讓你能量、經驗、金幣、寶物盡收,你總能不斷升級。

但這樣的解釋未免庸俗,說穿了就是積累社會經驗罷了。我們身邊都能發現老油子,他們對各種遊戲規則了如指掌,其中的各種漏洞被用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這是你理想中的成熟么?如果不同意,也許另一個解釋能滿足你理想主義的情懷。

先看看什麼是不成熟?

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了。因此,要敢於認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康德:《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1784年
康德的這段話說出了走向成熟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自己不依賴別人、外物的勇氣和決心。一旦你有心智上對人、對物、甚至對情緒的依賴,你就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智,不用為自己的判斷、決策和行為負責,可以有逃避的空間,你就無法真正成熟起來。

這個定義給我們提出了非常高的標準。以此判斷,我們時常處於不成熟的狀態:

  • 小時候,我們依靠父母、長輩、老師來引導我們成長,這是最常見的、最情有可原的不成熟;
  • 年輕的時候,我們由各種慾望引導我們的生活,以為「隨心所欲」是最大的自由,殊不知我們只是受了慾望的「引導」,很多人因此走上了歧途;
  • 當以為自己成熟的時候,我們會受情緒、甚至是對手、敵人的 「引導」,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按照康德的定義,這些都是不成熟、不自由。那怎麼才能使自己成熟起來呢?只有當你在理性指導下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並以此來指導你的思想、行為的情況下,你才是成熟的——或者用康德的概念來說——是自由的。

第一種通俗解釋的成熟是「漸悟」,是認識自己和使命的過程;康德的定義,我更傾向於認為是「頓悟」,也許是在「漸悟」的基礎上,加上個人的修養而達到的理想、終極狀態。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真正的成熟了吧?


讓自己成熟起來的目的是什麼?
成熟有哪些好處?
在哪些情況下你感覺到一個人成熟帶來的魅力?
有哪些人在哪些情況下做了哪些事你覺得成熟?
-------------------
我覺得你自己思考這些問題,會很有益。
因為「成熟」好像是件好事情,於是你就要變得「成熟」,那不是什麼好事。


推薦一本書《少有人走過的路》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

以下回復摘自豆瓣書評:

==================
魚·無 (遠方之外更有遠方)

  (書摘)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盡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藥和毒品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尊重事實,是自律的第三種原則。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

  自律的核心,就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這是走向自立的關鍵。

  這位女士頭腦聰明,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諉塞責,就會顯示出極強的能力,但在解決家庭矛盾上,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問題的關鍵出在她對時間的利用上。家庭問題讓她頭昏腦脹,她只想儘快脫身,儘快縮短自己與問題接觸的時間,而不願花時間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願冷靜地分析問題。雖然解決問題能給她帶來滿足感,而她根本不想去推遲這種滿足感,哪怕是一兩分鐘也不行,最終她沒有從問題中積累起任何有效的經驗,家庭便因此長期陷入了混亂。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

  ———問題沒有消失,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人格失調症患者則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治療神經官能症,比治療人格失調症容易得多,因為前者堅持問題應由自己負責,而非別人和社會所致。治癒人格失調症患者則較為困難,他們頑固地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症」。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

  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的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者、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種情形,心理學家稱之為「移情」。

  我的定義是:把產生於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獻身真理,意味著敢於接受其他製圖者———外界的質疑和挑戰,由此確定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不然,我們就將生活在封閉的系統里———就像是單間牢房,我們「反覆呼吸自己釋放的惡臭空氣」———如同塞爾維亞·普拉斯(美國女詩人)的比喻,沉湎在個人幻想里。修訂地圖帶來的痛苦,使我們更容易選擇逃避,不容許別人質疑我們的地圖的有效性。我們可能對孩子說:「不許頂嘴,我們是你們的父母,在家裡我們說了算。」我們對配偶說:「我們就這樣維持現狀吧。你說我的不是,我就會鬧得天翻地覆,讓你後悔莫及。」我們上了年紀,就會對家人和外人說:「我又老又弱,你為什麼還要和我過不去?我這麼大年歲,可你居然對我指手畫腳!我的晚年活得不開心,那都是你的責任。」我們是老闆和上司,就會對僱員說:「據說你有膽量懷疑我,還要向我挑戰。你最好想清楚,最好別讓我知道,不然就趕快捲鋪蓋走人吧!」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

  接受挑戰,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安慰;心靈接受長期的、甚至經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療成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誠實可能帶來痛苦。人們說謊,就是為了逃避質疑帶來的痛苦。

  人們不僅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

  謊言通常分為兩種: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所謂黑色謊言,就是徹頭徹尾地撒謊,敘述的情況與現實完全不符;所謂白色謊言,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

  一個人應有選擇地表達意見和想法。當然,出於忠於事實的考慮,我們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掩掩,這使我們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我們擔心禍從口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違背誠實和公正的原則,而在二者之間,幾無迴旋餘地,我們很難取得理想的平衡,這的確是高難度的挑戰。


  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為使人生規範、高效、務實,必須學會推遲滿足感,要把眼光放遠。還要儘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通過適當的努力,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

  為了體驗新鮮事物的獨特性,我必須以包容一切的姿態,說服既有的成見和觀念暫時讓位,讓陌生、新奇的事物進入感官世界。在此過程中,我必須竭盡全力,儘可能呈現出成熟的自我、誠實的姿態、巨大的勇氣,不然的話,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複。

  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質一樣,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會誕生。死亡的痛苦是誕生的痛苦,而誕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與死,好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建立更新的觀念與理論,舊有的觀念和理論就必須死去。
  ====================================================


  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愛是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愛的努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第四,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它意味著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

  愛的願望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基於靈魂的行動。你認為自己愛他人卻沒有躬身實踐,就等於從未愛過。

  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里,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迫使我們產生衝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
  激情狀態,稱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對象,正是所愛的人或所愛的事物。傾心於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對象,就會使之佔據我們的心靈。

  有時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一己的願望。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出自個人意願,核心動機卻是滿足自我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麼事,也許都是為贏得私利。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為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的追求則是自我完善。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定愛的標準,惟一的判斷標準是: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犧牲),不然愛的願望就會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獻,才是實現愛的最有效的方式。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基於共同成長、自我完善的意願,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

  父母愛他們的子女,必須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且要採取謹慎、積極的態度。他們也要允許子女指出自己的錯誤。同樣,夫妻雙方要成就幸福美滿的婚姻,也要敢於直面衝突和矛盾,彼此成為最好的批評者和建議者。這種原則,對於友誼同樣適用。

  我們也必須有所選擇,確定誰更適合作為愛的對象,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你選擇的愛的對象,應該能夠通過你的幫助,迅速促進個人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珍貴而有限,應該倍加珍惜,妥善使用。你還必須堅持自律,使愛具有更大的力量。

   人際交往是彼此學習和教育的機會,也就是給予治療和接受治療的機會。錯過了這樣的機會,我們既不能學到什麼,也不能教給別人什麼。


受邀……
問題本身很傻逼,屬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盲目去追尋牛逼的過程。
那就說兩條最簡單的捷徑,當然,也可能是重巒疊翠的險境。
一、談戀愛。多談,劈腿,多P,甚至同性,挑戰自己的極限。「愛情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答案」
二、旅行。不是旅遊,定個豪華酒店跟個團什麼的。住青旅,住別人家,睡野外等等。
玩完了,再說吧。


與諸君共勉

離開溫室,心理斷奶
自己做決定,自己擔責任
衝動者多些思慮,遲疑者多些果敢

人都是逼出來的


頂一樓 經歷多 悟性好。 再加個勤思考吧 每個人都是這樣成長的 沒有捷徑


這學期剛開學的某個中午吃香滷麵的時候,一個大一學弟問我,如何才能變得更成熟。我反問他這個問題適合我嗎,他笑了,說我和大一的看起來沒什麼區別。我就說嘛,成熟不一定是那個終極目標的啊,反正到了職場大一到大四在作死上是沒什麼區別的,不成熟也能成家立業繁衍後代的啊。

但這並不意味著年輕的我沒有做過不堪回首的成熟化嘗試。比方說,如何失敗地讓自己成熟起來:

1、走出舒適區,來到離家鄉三十多個小時火車裡程的城市上大學,然後第一天就被食堂辣到了。

2、對每一個食堂打飯的叔叔阿姨微笑說謝謝,然後把打得多又吃不完的剩飯剩菜無情地倒掉。

3、以德報怨,最討厭的人講道理,用耐心細心感化對方的自私與貪婪。

4、參加暑期支教,體驗天天素食的窮苦生活,還要給天天吃肉的小朋友們上社會課與自然課。

5、參加學生會,在一個互相折磨的小型官僚組織中,建設出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記者團,再去寫淤泥們的新聞。

6、建立自己專業學科的學生社團,然後看著自己的專業被學校隨意調整劃分,而無能為力。

7、去旅行,深度游,去包車司機暗戀的姑娘店裡吃早飯,在不通公路的雪山腳下轉山三天,包了湖景房欣賞了陰天平平淡淡的湖水,拉肚子後在麗江放棄了一切美食只喝了粥,轉飛機的一整夜在市中心閑逛,勞筋骨,餓體膚,最終失去了所有出遠門的慾望。

8、用書籍、電影、音樂、攝影浸潤心靈,但經常會傷心。

9、獨立生活,搬出寢室一個人住,終於學會了做飯,然後被指不如食堂好吃。

balabala……balabala……

最近一次和大我4歲的室友一起喝粥的時候,我問他腿上的紋身,他說他已經過了刻意穿短褲露出紋身的年紀了。我問他剛開始紋身是怎麼想的?
他說紋了就紋了啊。
你會不會時常有種感覺發現之前的自己蠢透了?
有啊,以前不都這樣嘛。
那現在呢?
現在也傻逼啊~
哈哈哈哈哈哈。。。

最近,老鄉會一位可敬的學長發了一條朋友圈,讓我感同身受:

我們總是急於去行動,卻往往忽略了思考與學習,我們總是迫切想要長大,卻常常平添煩惱與遺憾。


一個學心理學的學長回答說:"工作、戀愛",這兩件事都能讓人更了解自己,在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和周圍的關係,找到一個平衡點。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沒有捷徑,時間和閱歷能讓人成熟。


所謂幼稚,是既憋不住尿,也憋不住話;所謂不夠成熟,是能憋住尿,而憋不住話;所謂成熟,是既能憋住尿,又能憋住話。


我很難去定義自己是否成熟,也不知道如何變得成熟。在家裡,我總是被冠以不懂事的稱號,眼中無長幼,不知家鄉各種傳統禮節,經常搞錯輩份,說話不經過大腦。但是人生中基本上重大決策都是我自己決定的,即使證明錯誤的,我也無怨無悔,願意承擔自我選擇所得到的喜與淚。從某種意義上講,我是一個獨立成熟的成年人,如果非要把我自己變成一個左右逢源的人,我寧願永遠不懂事,保持著內心的單純。


個人認為,人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前進,成熟是人生高峰狀態的高原,為了到此,那你勢必要先衝刺,吃苦,經歷。
體檢去,稍後補充


經歷->感受->思考


就個人人生體驗來說,談戀愛幫我消滅了一大半的公主病,也治癒了從小到大的恐男症,人際溝通慢慢通暢,現在都沒人相信我讀大學前特別內向吧。
工作不到一年時間,最大的收穫是懂得擔當。比如說話語速偏快,不太會過大腦,工作後放慢速度了,也很少衝動了。
還有一些是耳濡目染的,比如會照顧人這條,大三某次看音樂節,同學特地幫我背了件衣服過去,說昨天看到我沒穿怕我今天著涼就特地多背了件。印象太深,後來自己也慢慢學著去多留意照顧人。
說到底還是要經歷,談戀愛和工作都或多或少遇到了挫折,而只有挫折才能讓人頭腦清楚。
當然,不可或缺的還有反省。
離成熟還遠遠不夠,像我這種工作後還住在父母家裡的人,要成熟起來比其他人要難得多,但我在改變的路上,這就是好事。


讓人成熟的不是時間,而是經歷!


做自己不喜歡不擅長不情願的事情


  •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成熟是什麼?每個人心中的成熟都不一樣。我覺得成熟不完全等於在人群在社會中很吃得開,而是有自己的處世方式。而且是合適的,對自身有益,對他人無傷的處世方式。
  • 不要拒絕成長,拒絕思考。思考,加強自己的判斷力,「自己的判斷力」。
  • 成熟不等於世故,圓滑是中性詞,看你怎麼理解。
  • 社會不是只有黑暗,虛偽。真,善,美在每個人心中。有的人表現出來了,有的人自己抑制了,或者被抑制了。

相信我,備考公務員吧。
本人從一個每天刷微博和instagram的網癮少女,愣是轉型成為追看《新聞1+1》和《半月談》的高端人士,白岩松在我眼裡那就是宋仲基,哦,還有深圳衛視的陳迪,實事評論員思維邏輯那麼棒還長的可帥可萌,還要不要人活了。腦子裡一直思索著內澇看海形成的主客觀原因和養老系統的解決辦法。我現在這高度說出來我自己都怕!


學會獨處,多思考。學會換位思考,包容他人也是成熟的表現。


推薦閱讀:

很長的隊伍前有人插隊,為什麼大家都一聲不吭?
失業對你來說意味什麼?
有沒有你們覺得特別特別萌的圖O(∩_∩)O?
你多大了?你相信人生導師、貴人相助嗎?你遇到了嗎?
你身邊伴隨你超過10年以上的物件有哪些?

TAG:生活 | 成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