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爆發了核戰,有哪些補救措施?


曾在bbs討論什麼書最適合核戰後的末世搞科普,重建工業社會。說來說去,發現舊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合適,尤其是1970年工農兵版和1980年紙箱版。然後有人忽然醒悟:「國家出版這套書,本來就是為冷戰做最壞準備吧!」

細思恐極之後,我發現這個猜測不算離譜。《十萬個為什麼》的中文版出版工作從1961年開始,1970年的文革版和1980年的紙箱版是該叢書出版量和影響力的最高峰——正好對應冷戰對峙最激烈的時代。1970年的版本專門加入了兩冊軍事內容,1980年版本則強調便攜性和成套出版。如果冷戰真的轉變為熱戰,如果戰略力量極為有限的中國被迫加入一場毀滅大多數工業城市的核戰爭,每一套書都將是末世的文明火種,和縣城乃至鄉鎮殘餘的三線單位、「五小工業」一起發動文明社會重建,奪取戰後秩序主導權。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套書講述的地質學常識、化肥製造流程,以及在山地偵察時絕對要避免沿分水嶺移動(稜線上最容易暴露)。

如此看來,我們這些當年讀《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也參加了冷戰,被計入了末世戰略潛力儲備。以後老了,孫子推著我的輪椅去曬太陽,順口問我一句:「冷戰最危急的時刻,曾祖父在建礦山對抗美帝封鎖,曾祖母當鄉村老師教學生反蘇修,爺爺你在做什麼?」我就不必羞愧地小聲說:「那時候我在操場上打玻璃球,揪女生的頭髮」。咱老人家也有資格猛力咳嗽一聲清清嗓子,鄭重其事、毫不羞愧的回答:「我負責為重建文明積蓄戰略力量,那可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偉大任務……」。

順便說一下,《十萬個為什麼》只是類似書籍中有代表性的一套。像下鄉青年攜帶的《知青自學叢書》、《公社建設手冊》,《土法鍊鋼》、《民兵教程》之類都是末世神書。穿越到古代時帶上一套,走體制內路線是治國平天下的攻略,走體制外路線那就是聚攏萬眾的高階道法。當年黃巾首領張角不過是【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你帶一本《赤腳醫生手冊》豈非勝他十倍?

就算核戰未臨,穿越失敗,遇到這些書也最好保存一套,就當是紀念毛澤東時代這個偉大進步年代的文物好了。評論中有人說這些書是前互聯網時代的知乎,我覺得這個形容還不太合適,因為書沒法交互意見,只能單向傳播。這些書加上一套完全版《辭海》,應該算是一個靜態化的紙質山寨版百度百科或者維基百科。互聯網時代這些書變成文物和收藏品,是時代進步的體現。只有在文明崩壞的時代,他們才會成為承載文明底線的力量。

相關回答:80、90 年代的青少年放假是怎樣娛樂的? - 馬前卒的回答
如果你回古代,你會帶什麼顯示神跡,成為古代人的神? - 馬前卒的回答


自1964年開始,中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開始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

三線建設不僅僅是建設了一批深藏於深山的工廠企業,為了解決所建造的工廠運行能力,各個工廠均建設了配套的住宅、醫院、商店、學校乃至影劇院等一系列設施,在改革開放後,由於最初選址過於考慮國防軍事因素,導致原料運輸困難,產品外銷不便,缺乏市場反饋,幾無技術支持,大批凝聚前人汗水鮮血和人民財富的三線建設工廠關停並轉。大批職工和在附屬設施安置就業的職工家屬在變革的大潮中幾經起落,命運多蹇。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06期

這和題目有何關聯?答案是:三線建設並不僅僅是一次戰備,它同時給中國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如何重建文明?

在三線建設的經驗上,通過歸納總結,在1970年的四五計劃中,中國決定中央財政撥出80億元在全國幾乎每個縣進行五小工業建設,1970年的80億元是什麼概念呢?當年中央財政支出總共只有382.37億元。儘管這80億元並非一次性撥付到位,但建設「五小工業」即在中國幾乎每一個縣建設一套獨立的能自我維持、自我升級的工業體系,中國為核戰中最壞的可能早做打算的意圖已經體現。

「五小工業」即建設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建立起五小工業,就可以建立起一個滿足當地工農業生產最基本需求,在生產上可以互相支持的工業體系,並依託這個工業體系為當地的農業提供三機一泵(小型拖拉機、柴油機、發電機和抽水泵),三機一泵只需要少量的通用機床和部分模具即可生產,這些基本機械配套小化肥廠生產的化肥,即可以在當地為農業提供必要的機械化支持和化肥支持,確保核戰後少量未經污染的土地能儘可能地養活倖存的人們,並可以在此五小工業的基礎上擴展建造小發電廠、小紡織廠、小印刷廠,小食品廠,實現工業文明的再造。

姜寶林先生的作品

在我們沒有爆發核戰的這個世界時間線上,五小工業由於它們規模較小,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成為了低成本重複建設,在改革開放後除了少數最終歷經磨難改頭換面生存下來,大多數都被時代所淘汰。先輩依靠工農業剪刀差節衣縮食積累下來的財富損耗殆盡。

然而,五小工業的建設,為中國人民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經驗:即如何在近乎完全空白的基礎上,建造最基本的工廠並進一步產業升級,形成互相支持滿足基本需求的工業體系。

這裡面最難的部分,在於人。

在共產黨人取得全國政權的初期,在各個縣鄉,農民通過掃盲班進行最基本的掃盲;從學校里畢業的學生哪怕是高小畢業也被認為是「文化人」;另有少數舊社會知識分子,念過之乎者也,但和學生一樣對工業生產完全不了解,極少數從海外歸國的知識分子集中在國家最急需的工業部門和軍工部門,難以支援這些縣城鄉鎮。如何把對工業生產、建設近乎外行的一群農民、學生、知識分子組織起來,最終鍛鍊出一支能組織工業生產的產業工人隊伍,是最難的。他們沒有安全生產常識,沒有任何設備操作經驗,沒有統籌安排協調生產的經驗,沒有產品質量控制方法,沒有原材料、中間產品、產品、廢品的運輸、保存、分發、使用、控制、回收、分揀等任何一項的從業經驗,甚至對以上流程完全沒有概念,絕大多數情況下僅僅有滿懷激情和少量手工具。

通過不斷的實地實踐、總結、乃至損失和犧牲,人們將這五種工廠的選址、評估、建造、試生產、批量生產、產品改進和人員訓練方方面面的經驗(無論是失敗的經驗還是成功的經驗)詳細地寫成書冊——這些書冊後來被稱為「土法上馬」,因為這些書並非給專業人士看,而是儘可能地放低閱讀者的門檻,閱讀他們的人可能對工業生產一無所知,對如何使用和調配資源來組織生產一竅不通,甚至可能缺乏最基本的工具和原材料,因此這些書中常見的講到:沒有XX,就用XX來代替,代替的要領是……比如說,沒有鋼筋混凝土,就用竹子做竹筋砼,並且詳細地寫明了如何給竹子進行防腐、如何捆紮才能牢固,如何施工,甚至為竹砼測定了承重能力等一批參數。

這是當年的高中課本

工廠可以毀棄,礦山可以炸毀,道路可以掩埋,但只要寶貴的經驗仍然存在,物質基礎就有恢復和重建的希望,在核戰的時代,一切剩餘下來的物資都是寶貴的甚至無可再生的,經不起反覆試錯來尋求最有效率的利用方式。所幸在和平時代,我們曾經進行過幾百次小型工業體系的建設,從項目選址、評估到具體到每一個車間發幾個飯盒、配幾台車床都摸索出了一套珍貴的經驗。

在今天的大工業時代看來,這些經驗原始而落後,這是那個過去時代的人在篳路藍縷的建設過程中留下的歷史印跡,在那時,國家的邊境上敵對者陳兵百萬,國家面對核威懾時能夠採取的最廣泛的應對方式是普及人民防空教育和用鎬頭鐵鍬挖防空洞。這是一個面對強敵的家族在前途未卜之時寫下的一封家書:即使有一天災難臨門家道中落,希望有兒孫從此書中看到先輩在家計窮困、外敵環伺中構建家業的經驗,從中汲取智慧和勇氣,這是一筆不知什麼時候才會用到的精神遺產,當然,也許永遠也用不到。

重整河山待後生。


現在還記得軍校課本上的相關內容:遇到核爆時,背對核爆方向趴下,雙手抱頭,保持心態樂觀。

時間久遠,具體教材已不可考。各位一樂就好。


我發現除了地產界,似乎普通人並不知道我國城市幾乎每個大型建築的地下室都配備人防區。這些區域平時作為停車場和儲藏室甚至地下商業存在,考慮核戰並不會突然爆發,在戰備階段國家會組織人力對這些人防區進行改造封堵,比如小區下方的,一般作為人員躲避場所。醫院下方一般按戰時醫院進行配備。這些場所都有核級別,按級別高低配備洗消措施。
先留坑,等我找到人防規範的圖示再回來詳細介紹

分隔線-------------------------------------------------

首先上個總原則

1.人防工程的用途:戰備和救災功能

2.我國人防建設的方針:「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

評論問是不是很多人防工程不防核,沒錯,按照規範的確有不防核的人防工程。但是答主從業六年還沒有碰到。

以下是《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範》的分級:
防空地下室分為甲乙兩類,甲類防空地下室需防核武器,防常規武器,防生化武器。乙類防空地下室不考慮防核武器,只防常規武器和防生化武器。
防空地下室的戰時用途和抗力級別由人防主管部門依據城市人防工程規劃和相關規定確定。防空地下室戰時功能分類如下:

注意這是戰時功能,這些空間平時一般不會浪費空在那裡,允許拿來做停車庫、儲存空間什麼的,但是必須保證能夠在戰備階段快速改造。

------------------------------------------------
答主不是專做人防設計的哦,所以這方面知識不算全面,只能淺淺地介紹下。今天介紹一下人防掩蔽所的「口部」設計。
一旦發生核戰或生化戰,躲在掩蔽所中倖存的人可能需要進出掩蔽所,外面的救援部隊也需要進去援救(如果真有援救的話。。。),核塵埃和生化毒物不能隨人員衣物進入掩蔽空間,不然下面人就集體撲街了。下圖是一個典型掩蔽所口部

它的正式名稱叫「防毒通道」,這是比較高等級的版本,一般大多數我們能看到的民用建築所配備的都是下面這種簡易版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洗洗才能進,很多人是不是看過一部叫「隔離(the divide)」的電影?劇中人物呈現這樣的面貌變化並不是因為曬不到太陽哦

消瘦,脫髮,甚至掉皮,是明顯的輻射癥狀。劇中有的人物從掩體跑出去又跑回來,為了節約飲用水他們直接就進來了,沒有進行常規洗消,於是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出現了被輻射的跡象。所以啊,真的發生核戰,除了找個洞把自己埋起來,掌握大量水也非常重要咯!給排水專業工程師會針對人防洗消用水進行專門設計,預留水箱什麼的。
我今天翻圖集翻到一個看起來很牛逼的小細節,就是這個防爆地漏

只是有點不太理解,這東西難道要在戰爭開始前一個個擰緊嗎?
越翻規範越覺得自己知識儲備太少,只能這樣泛泛介紹。先說到這裡,有空再回來。

------------------------------------------------
我又回來了
這次回到電腦前,可以歡脫地打開CAD給你們講解了
繼續上次的口部話題,先上一個答主自己參與項目中的人防工程局部

這是一個高層辦公樓地下室最底層的人防口部,抱歉由於版權屬於客戶故不能上整個圖。這個掩蔽所設計功能為:二等人員掩蔽所 ,戰時掩蔽1200人 ;抗力等級:核6級、常6級;防化等級:丙級。總的人防面積大概3000不到吧。平時功能是停車庫(旁邊那一個個並列的中間有個三角形的長方形就代表車位)。一般大家在車庫裡看起來很厚重巨大的鐵門就是上圖的人防門(見下圖)。平時它們都是開啟狀態(所以會佔用兩個車位),方便車輛通行。一旦發生戰爭,在戰備階段就將它們關上,並用牆封堵起來。

所以真的發生核戰倖存下來,想辦法抱住壯漢們的大腿!想想那鐵門你推不推得動吧。2333,

掩蔽所的水池在非戰爭時期就要做好(有水才能活下來),戰備時會往裡面充水。(這張圖裡的「平時」意思是和平時期),廁所之類的功能可以在戰備時臨時砌築,但是給排水都會預留好。(上圖這個項目其實沒有設計戰時廁所,我也很想拉住一位人防工程師仔細問問到底什麼情況才需要設計廁所。)

------------------------------------------------
很久沒有回來了,在評論里也發現了真正人防專業的人。
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我回來是為了放這張圖。

想到真的發生核戰,一群倖存者為了呼吸拚命踩自行車,就忍不住笑起來。
然而這個裝置真的符合規範233333333


轉帖

「如果你看到蘑菇雲升起,核彈的衝擊馬上將要波及到你,那麼你最好馬上開始跑,跑到最近的牆邊,利用核爆的光亮做一個狗狗的手影,這會對後代們展示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


攢瓶蓋


如果爆發核戰爭,真正可以反應的時間也就不到一分鐘,補救措施真的為時已晚。相比之下對於核戰爭預防措施更多也更加行之有效。
首先要明白,核戰爭的目的和常規戰爭是不一樣的。常規武器戰爭的宗旨就是「你敢打老子老子就揍死你」,你向我開戰,我就打回去,直到咱倆達成一致停火。
但核戰爭不同的就是核彈的攻擊力太大,主動發動核打擊的國家不會只發射一枚核彈,而是會幾千幾百枚核彈一起打出去,幹掉對方一切可能的軍隊首腦、司令部、地下發射井、空軍基地、近海的核潛艇和主要大城市以將對方的核反擊能力儘可能減小。(為了避免發射井被全殲,美蘇的策略共同點為建造更深更隱蔽的核潛艇;蘇聯(以及現在的中東地區)側重於建造「打起仗撒丫子就跑」的導彈發射車、而美國側重於B2隱形轟炸機隨時待命)進行核反擊時也將遵循上述策略。而這種打擊對一個國家國力是致命的,說讓一個國家瞬間回到石器時代都不為過。這造成了一個直接的後果,核打擊抑或核反擊時有核國家會針對每一個有核國家、潛在的有能力造出核武器的國家以及其他每一個「有點實力」的國家依次進行上述打擊,防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場面出現。為此還有「死手系統」機制,保證國家高層被毀滅後能發動核反擊,這就是「核捆綁」策略。(與百度百科介紹不同的是,沒有證據表明死手系統可不經密碼確認等程序直接發射核彈,但死手系統的確存在以交代最壞情況下指揮權交接等問題)
「核捆綁」保證了有核大國會盡量在外交層面解決爭端而不是發動戰爭。有核國家會積極干預國際爭端避免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因為核武器一旦發射,全球都會陷入戰火,地球就玩完了。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人類會使用什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武器將會是棍棒和石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另一種避免的方式則是嚴格的發射程序。電影《終結者》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超級電腦「天網」產生自主意識,控制美國核武器並向俄羅斯發射,激活核捆綁後幾乎滅亡了人類。但現實中這種場景不會發生。
首先來講,有核國家的多數核彈頭和導彈是分開存放的(朝鮮未知,我沒讀到過關於三胖如何處理核彈的材料)
其次,發射需要重重密碼與確認。以美國為例,陸基發射井發射以及空軍的核打擊需要總統的密碼和當班的武器士官長的密碼;海軍的核打擊除上述條件外還需艦長的密碼。這種避免核戰爭的方式非常有效。上世紀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海軍對一艘蘇聯核潛艇投深水炸彈(警告魚雷)。因為潛艇位置過深,載有核彈頭的潛艇無法與克里姆林宮聯繫。核潛艇上的艦長以為戰爭已經爆發,決定發射艦上的核魚雷,由於大副執意不同意(按照當時蘇聯核潛艇的規章必須三位最高軍官:艦長、政委、大副一致同意才能發射核魚雷),最後潛艇上浮來請示莫斯科的命令,三戰才沒有爆發。

最後如過導彈已經發射了,補救措施也就只剩攔截和疏散了。很多國家都有導彈攔截系統,比如美國NMD系統中有很多攔截彈,像GBI地基中段攔截彈。但你以為這玩意能保護你?想太多,一次核打擊會發射幾千枚核彈頭,攔截彈頂多是試圖攔截對重要軍事目標,政府首腦等的打擊,普通平民別想了...
當然也有很多高度機密的軍事協議可以保證導彈發射過程中的取消和自毀等等。

如果真的發生了核戰,幾分鐘的時間裡必須完成自救。建議趕緊往地鐵站死命跑,如果地鐵造的足夠深你還有可能倖存。很多城市的地鐵建造時有防空防核的功能,比如著名的莫斯科地鐵,還有北京地鐵10號線。地鐵很可能是離你最近也是普通人唯一能接觸到的防核設施。如果你正在樓上,那麼還是趕緊打電話跟父母家人說一句我愛你吧。

還有一點,一定要趕緊信春哥。信春哥得永生!


這時候就想貼@孫渣的大作


紀錄片《浩劫求生》第八集核彈攻擊就是教你如何在核爆衝擊波、核粉塵覆蓋和核輻射中生存下去,建議大家把這個系列都看一遍,真的很有用!

當遇到災難,你是希望成為倖存者還是統計數字?

PS:如果不幸處在核爆中心,那就別瞎想了,挺痛快的死法.....


所有內容來源於書籍、視頻
--------------:::::---------------
推薦看下TED的公開課,《如何在核襲擊下生存》 同意樓上說的雙手抱頭蹲下

, 在冷戰時,美國急劇增加核彈數量。後來產生了MAD 即互相毀滅原則,就是你打老子,老子要是沒被完全轟成渣,你也別想跑一起墊背。 基於這個原則,我們、一直、都在核威脅下。可以說我們活過冷戰都是奇蹟,因為特別容易從局部核戰爭轉變為全球核戰爭。基本沒有能活下來的。 大國不會輕易發動核戰爭,凡事總有例外。如恐怖活動,世界原子能機構記錄在案的核彈失竊案有170多起。國與國之間的核戰爭幾乎不可能發生,但是恐怖襲擊可能發生,或者很有可能。你可以買到如何造個核彈的書籍,或者在網上查詢,核彈基本都快成公開技術了。印象最深的,核彈農場。農場里造核彈有木有!
開始正文
假設核彈為一萬噸級當量
爆炸後。 如果你在半英里(約0.8公里)的範圍內。九死一生,除非你有幾十米深的地下室,而且前提是你不在爆炸中心。
如果你在兩英里(約3.2公里)為半徑的被爆區中,立即死亡的概率為10%–20%。如果你沒倖存,如下可以幫到你
1.不要用肉眼去看。 也許很多人說我傻啊什麼的,但我是不信好奇心。理論上人們應該是會去看的。因此防止暫時性或是永久失明,不看它是個很好的選擇。把嘴張開,防止耳膜破裂。
2.核爆後,你有10到15分鐘的逃生時間,(具體取決於距離爆點的遠近自己它的爆炸規模),在蘑菇雲升起產生劇烈的強輻射和輻射塵埃到來之前逃離那裡。(一萬噸級)你要做的是:離那裡越遠越好,我說真的,有什麼做什麼,有汽車坐汽車,要是什麼都沒有,就跑兩公里。在跑的過程中,如果你感覺到了風,可以垂直於風向走,或者順著風走。
3.如果你沒辦法逃出去,你要做的就是 找個避難所。 地下室,越深越好。或者找個高樓,越高越好。你需要知道這是空爆還是地爆,但大多數都是地爆,它的輻射塵在十層樓左右。
輻射雲會沿著風向然後下落推進18到25公里。如果你在下落方向,你必須要躲進避難所或快速離開。但總得來說你還是要儘快離開中心爆點,越快越好。如果你成功了,你還是有很大幾率在一次核襲擊下生存的。
3.避難所。在中心的你能否活下來基本取決於避難所。在避難所中,你需要與外界隔絕,最好是用泥土和水泥隔絕開,隔絕越長時間越好,最少48小時。同時儘快去除身上的放射性污染物,脫掉衣服徹底洗個澡。最後要有個收音機,最好是發條的那種不需要電池的。當那裡說外界安全之後再出去。
逃生get√。


1、核戰爆發那麼想必肯定涉及到打擊目標,無外乎重要城市、彈頭髮射井基地、相關重要戰略目標,同時也不可能是全球所有彈頭都能升空打擊到預定目標,完全取決於各有核力量國家的一次和二次打擊能力。

2、核彈爆炸中心必然是不可能有人生還了,此外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電磁輻射、放射性沾染物會影響到範圍更廣的地區。爆炸過後還有核冬天,大量煙塵遮天蔽日,氣溫降低必然會造成地面原有生態的變化,嚴寒造成動植物死亡,白天也看不見太陽。

3、核戰必然導致相關國家政府機構的消失,社會動蕩,暫時未被波及到地區的人們惶惶不可終日拚命搜刮生存必需品以及尋找避難所,一些國家邊境可能形成難民潮。城市相比於農村是更明顯而理想的打擊目標,當然這涉及核戰動機,如果僅僅是為了使敵對國家癱瘓,那麼偏遠二三線小城市應該還是可以倖存的。如果是屬於報復性二次打擊大城市已經在第一輪中毀滅,那麼恐怕很難想像這種非常態勢下人做出的抉擇了。

4、社會動蕩以及末世危機導致水和食物成為關鍵性戰略資源,倖存的人們必然會為了生存自相殘殺。(早在春秋都有易子而食,那麼這種核戰情況下殘酷程度更不用想)倖存的軍隊勢力可能各成一派,以周圍各個核放射區為界獨霸一方,初期不太可能有大規模的混戰,否則那就是冒跨核放射區甚至在放射區混戰損失各自戰鬥力的風險,得不償失。也許隨著一個地區剩餘水和食物的減少,最後各勢力不惜傷亡搜尋這兩種重要資源。


至於補救措施完全取決於這種情況下人類還剩餘多少可用的資源和設施

情況一:核戰後部分火箭發射中心以及相關技術人員還倖存。在有強大人力資源保障下將一部分人送出地球。但這就完全取決於核戰爆發時的科技狀況,以現有的科技水平哪怕可以做到在飛船上繁衍後代,也很難有強大的推進系統和高效燃料進行長時間星際旅行尋找下一個居住地,除非可以發射組裝大型空間站在固定軌道,這恐怕是最好的情況,而且要保證地面上沒有力量可以干涉這一項目。(這讓人想起了三體中某些劇情)

情況二:無法離開地球。藉助軍事力量建立區域性聯盟,尋找安全區進行人員安置,水食物集中配給。同時尋找可以在核戰後氣候下生長作物尋找沒有污染的地下水源(比如種土豆,但是還得找到沒有放射性沾染的地區種植)可能利用地下掩體作為安置區(讓人想到了《地鐵2033&>)

情況三:無法離開地球,沒有可以種的植物找不到乾淨的水。那就是人類滅亡這一個結局了。資源耗盡、食人、自相殘殺,也許有些幸運的可以一個人佔據著一生用不完的資源躲在地下不為人知的角落,但是什麼也拯救不了這個已經徹底瘋狂的星球。


至於想在戰後恢復戰前文明,個人覺得根本不可能。全球各大城市集中著重要的人力物力資源,毀滅在核彈爆炸中以及被放射性污染已經導致短時間內無法獲得並且使用了。有著相關技能的人也許會變得異常珍貴,科學技術上的倒退無可避免。更不要說這種糟糕的生存環境下還有多少人會秉持人性和理智了。


即使有億分之一的概率變異成綠巨人,中國也會出13個,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祈禱這種變異發生在自己身上!


轉發錦鯉交好運。


買一大堆仙人掌壘城牆,然後趕緊買雲南白藥和恆順醋業的股票,順便轉發錦鯉求平安,自我旋轉大喊不轉不是中國人。最後~記得保持心態樂觀= ̄ω ̄=


如果還活著,上知乎回答經歷核爆是怎樣一種體驗。


1.現在離開大城市,尋找三線城鎮,距離省會200公里以上,毫無價值的農業縣或資源枯竭城市,保證處於季風帶,避免強對流地帶。
2.在當地尋找國防工事, 北方多山地區有大量的廢棄工事,有20到50米深的石質山體做屏障,非直接命中,能在核打擊中生存。
3.該工事一般具有水源,沒有水源的,盡量靠近主要河流,囤積大量物資,在工事內建造鉛室,建立洗消設施,多準備藥品,食物,和鹽。
4.一旦大戰爆發,使用定向爆破炸塌入口,通風口上架設監視系統,3年後啟動觀察地面設施及文明重建情況。
5.核打擊後人類文明即滅亡,人類會喪失生育功能,即使出生的孩子大部分也會變異,要麼人類消失,要麼被另一種文明取代。
另:這種地下工事真的存在,地址保密,有願意投資開發的可以串聯一下。


道歉肯定是會有的。


我所在的學校在某省會城市市中心,所以我不用考慮這個問題。


我原本以為 @AlfredPeck 的「攢瓶蓋」只是一個遊戲梗而已,結果今天看到可口可樂公司在印度推出「用瓶蓋當硬幣」的電話亭。一個瓶蓋打3分鐘電話。

你看:可口可樂的這個廣告,讓我願意一輩子都不再喝百事

這尼瑪都有匯率啦!!!這尼瑪連支付都開始試點啦!!!

啥也不說了,攢瓶蓋去……


核彈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但它的威力真的能「毀滅世界」,讓核爆之處寸草不生么?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核武器的威力被嚴重誇大了。

首先,核爆的殺傷無非以下幾種方式:最初的光輻射、熱輻射,之後的各种放射性射線,沾染後的輻射塵埃。前兩者的殺傷模式和常規兵器類似,後面幾種則被人們認為「貽害無窮」,會讓地球變成廢土,幾代人都會受到影響。

作為歷史上唯二兩次核彈實戰中的一次,廣島核爆因為爆心準確、目標地地勢平坦,更具有代表性。廣島居民的遭遇或許更能證明核武器真正的威力。以下事例出自美軍1946年對廣島核爆威力的調查報告。

核爆後,爆心2公里內的無防護地表人員遭遇慘重殺傷,很多人在光輻射和熱輻射中就已經喪失了生命,剩下的不少人也遭受了難以彌補的射線傷害。隨後引發的大火更是奪去不少人生命。但是,有幸躲入地下室的人的命運就截然不同了:距離爆心500米內——這種理論上絕對無法倖存的距離——的地下室竟然有不少人躲過了一劫。最為誇張的一個人竟然在距離爆心90米外的地下工事內活了下來。要知道當時的人都不知道核武器的存在,就算是人防工事,也是針對普通航空炸彈的,遠遠沒有現代的防核工事那麼堅固。

核爆對地表無防護建築毀傷能力極大,但對於地下工事效果不佳

至於核彈的後續殺傷,也遠遠沒有人們想的那麼誇張。廣島後來癌症,特別是白血病的發病率的確特別高,但當時的廣島居民,連同後來大量在無防護條件下進入廣島救災的軍隊、民兵,可能有近百萬人受到了核爆後續輻射的傷害,再聯想到當時極端落後的醫療條件,其死亡人數還是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遠遠沒有變成一個死城。而很多受害狀況很慘、致殘的倖存者,在常規戰爭中也會出現,並不是核戰爭才特有的。而如今的廣島,早已恢復成了一座繁華的大城市。

事實上,在美國60年代下發給軍隊和民眾的防核手冊中,就提到:地下1米的普通雜物間、儲物間就可以有效避免核爆的初次傷害。而地下3-5米的停車場、或是10餘米的普通地鐵就可以基本「免疫」核爆。很多網友一直在強調鑽地核彈根本防不住,但仔細想想,昂貴的鑽地核彈會來集中打城市么,自己還沒有值錢到這種地步吧?一般對城市的核打擊,都是空爆,追求覆蓋效果,只要躲入地下,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傷亡。

全世界因為核戰變成廢土,只是遊戲中的幻想而已。大自然和人類本身都沒那麼脆弱

那麼之後怎麼辦,地上已經是一片輻射了?其實這也是杞人憂天。根據冷戰期間的防核手冊,核輻射塵埃輻射量的衰退是十分迅速的,一般保證1周的時間內不要到地面上,兩周後即可在地表上進行長時間工作。至於飲用水、食物等等,一方面可靠平時的儲備度日,另一方面,現代技術也可進行一定的凈化。而對於冷戰期間已經普及封閉式戰鬥車輛,擁有完善的三防系統、防護服以及洗消裝置的美蘇兩國軍隊而言,輻射對軍隊前進的阻礙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另外,缺乏精度的核彈對預設堅固工事的殺傷效果也極其有限。按照70年代配發到蘇軍炮兵火箭兵部隊的核戰教程,一枚一百萬噸級的氫彈,只有在800米的範圍內爆炸,才能徹底摧毀一座永備的混凝土鋼鐵大型碉堡。那種用大量核彈砸開敵人防線的戰法,只是當時武器精度還比較差的條件下的無奈之舉。而到現代,高精度的小當量核彈,甚至常規武器,就可以達成當年重型核彈的摧毀效果。當然了,無準備的軍隊,在行軍和集結中遭遇核襲擊,則會遭遇慘重的損失。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朝鮮不可以有核武器而很多大國卻可以有?
能不能將核武器發射到太空,以衛星的方式運行,需要的時候回收到特定地點攻擊?
能否以「核冬天」作為全球變暖問題的解決方法?
如果多個外國勢力聯合全面襲擊我國通信樞紐以及通信、導航衛星,中國豈不是失去了反抗能力?
為什麼中國可以很早造出原子彈氫彈,但是卻到現在還不能登月?

TAG:核武器 | 核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