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行是怎麼總結出來的?

古人是怎麼發掘出來五行的?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1、為什麼是金木水火土,而不是地水火風光暗?五種元素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2、相生相剋的關係是如何確定的?


認識五行之前,先明確下面三點:


1. 五行並非總結而出,而是由先天道體衍生而得。

2. 五行最開始代表的是五行之氣。

3. 要了解五行,先要研究宇宙萬物的化生規律。


下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萬物化生的規律

二、五行來源

三、五行內涵,以五行與五藏(「五藏」並非「五臟」)為例

四、五行關係

下面內容是我老師陳先生的思考和整合,在此我把當年的學習筆記拿出來給大家看看。圖片多引用自陳老師。

一、 萬物化生的規律有兩種經典表達方式:


1.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萬物(形質)

2. 道→氣→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萬物(形質)


下面,我們從第二個系統,也就是是氣、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到萬物,這個系統進行簡單介紹。


《河洛原理》門星橋:「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


陰氣和陽氣相互化合,會生出來五行,這個五行是指的金、木、水、火、土,就是指的金氣、木氣、水氣、火氣、土氣,是指的它的氣,那會不會指它的物?也會指它的物。但這裡主要是看的五行的氣的產生。五行之氣,是由陰陽化合產生出來的。

《雲笈七箋》北宋張君房輯:「元氣本一,化生有萬」 「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於一氣」。


《雲笈七箋》是道書,它講五行之氣的源頭是由於太極一氣化生的,然後呢,它演化出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相互交合之後呢,又演化出了五行之氣。這是五行氣的化生。這個內容,我們沒有辦法去內證。如果你是有內證功夫的人,你可能能夠把那個圖像都表現出來,我們沒有辦法表現,但是我們從理上要知道它這個化生的規律。


在《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當中,它有五行之氣化生的介紹。我們看一下:


《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明代庄元臣):「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


這是談的五行之氣是怎樣由陰陽之氣化合而來的,也就是說在陰陽之氣當中,氣清而且很強的,稱之為火。我們對於火的本源的氣不太能夠理解的話,我們來想像一下火苗,它總是動的、往上走的,對不對?它的熱量往往是高的,對么?那它是氣之清而強者。氣之清而弱者,是水,其實很多的水,如果它沒有攪拌的話,它是很純凈的。那這裡它講水是氣之清而弱者凝聚而成的。


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也不能說它一定對,我也不知道它是不是錯,那我們大體了解五行之氣,它是由天地一氣化生成陰陽之氣,陰陽之氣再交合而又生出來的,能夠了解這一點就行了。


二、五行化生的順序


《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為什麼說「一曰水」,為什麼不說三曰水啊或者五曰水啊?一曰火不可以嗎?為什麼要一曰水?

現代科學也在追究這個物質世界最開始形成的是什麼。物質世界最開始形成的是什麼?像我們中國文化來講,就是水。最開始形成的就是水。


第二個形成的是火,第三個形成的是木,第四個形成的是金,第五個形成的是土。這就是物質形成的順序。那麼現在科學也有很多是這樣講的。有很多個國家的文化文明,它也會介紹這個世界最開始形成的是什麼,都會去追究這個問題。當然,如果單純這樣講,是不是完全準確呢?我們以後再說。先把這個明白了就好。


二、五行與五藏


《素問 .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還是上圖吧!

四、五行關係


1. 五行相生。包括:生變為克,生中有克,五行反生,反過變克,生不全生。

2. 五行相剋。包括:五行相乘,五行相承,克中有生,克不全克。

3. 五行相侮

4. 五行互藏

5. 五行制化。包括: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


因為五行關係太過複雜,暫以下圖的簡化版五行生剋略作表達:

備註:


1. 要深入學習五行,必須深入學習道、陰陽。


2. 分享道的四個層次:

1)先天:道體

2)後天之道:道體衍化萬物的規律

3)後天返還先天之道理、規則、規律、方法

4)道在人事運用之道


3. 「道」、「五行」的內涵還會繼續補充


---------------未完待續----------------


五行是描述事物間關係的,並不是單獨論的,思路錯了,自然就難以明白五行是怎麼的。

而生克關係也是依主體來的,這是主客的分別。

其它答主弄反了一個關係,不是先有五行才論關係,是先有關係,再論的五行,所以會解釋不清楚。

首先事物要有兩兩比較,那麼一共要有多少種類別可以完全描述這種兩兩比較的所有關係?

事物間可以簡化總結為:
A生B
B生A
A同B    
A克B B克A

如果要保證循環,需要構造一個連通圖來表達它,要滿足什麼條件?
因為A同B時,為自己連結自己,所以可以不計,每個點要滿足生、克、受生、受克,所以對外有四條連結線,它是一個偶點,所以只要能構造四條連結線的點便能完成。

所以這個簡單了,3個點連通只有兩條線,4個點的連通圖只有,而5個點顯然成這種關係表達。

因為顯然一個點所擁有最大的連結線的數量為總點數減一,這才是五行的來源,先是事物關係決定了需要五種歸類,然後再對五種歸類分別加以抽象描述。

至於有人說的所謂的地火水風四元素表達,那是不可能表達得了兩兩事物間的關係的,四個點每個點都是奇點,它是不可能一筆連通的,即構成不了循環。

而這五種歸類,為什麼要歸納成金木水火土五種分類,並借用它們的特性來表達?

你把它們命名為也ABCDE可以,改成標籤Tag1,Tag2,Tag3,Tag4,Tag5也可以,或者叫其它稱呼都沒有問題,是根據特性描述進行的五種命名,而不是先有五行的命名才有了劃分。

那麼根據作用關係,已經確定了要進行五種分類,這五種分類應該怎麼分?

其它有空時再續。


五行可以說是中華哲學觀的精華。

中華哲學觀的精華是:生滅。
生滅就是指:事物從產生到消失的過程。

任何事物由生到滅,最重要的關鍵點,有5個。

這是為什麼呢?

你一定聽過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以一個「假設可以活100歲的人」為例。

道生一,就是說,事物在產生之前,先要有一個名字。

比如:陳二先生。

有了名字這個一以後,就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這個人存在,也就是活著;
一種是:這個人不存在,去世或者未出生。

存在就是生,我們給個符號叫做:陽。
不存在就是滅,我們給個符號叫做:陰。

當陳二先生50歲的時候,我們稱之為:平衡狀態,也就是不陰不陽,陰陽的能力對等。

當陳二先生年老和年幼時,我們稱之為:陽多和陰多。

這樣就出現了物質起滅的五種關鍵狀態。

土 – 平衡

水 – 全陰

火 – 全陽

木 – 陽多

金 – 陰多

這就是所謂的五行。
五行對內表示事物內部的陰陽的五種辯證關係。

對外指的就是兩種事物之間的五種關係。

就是:


土 – 平衡

水 – 徹底弱

火 – 徹底強

木 – 有點強

金 – 有點弱

-------
這就是五行最重要的內涵了。

有了這個內涵,你就可以到處套用了。


最經典的有:
五藏
五情
五方
五味
五色
五神
五音
五官

各入五行之一。

更科學一點說,
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和處理能量的信息組成的。

能量和信息的傳遞又都依賴于波,而波的重大特性就是同頻共振。

這就決定了各種波是必然要相互影響的,五行的對應關係就是這麼來的。

五行之間相互影響,就形成:
生、助、耗、泄、克五種關係。

譬如:肝不好的人容易發怒、眼睛也老是發花。

如果想用情緒來調節,最好能讓他哭,只要他一哭,會讓他非常爽的,因為悲這種情緒屬於金,而肝屬木,金是克木的,所以悲可以調節怒。

總之:對於一個人,只要陰陽五行平衡了,就會非常舒服,反之就容易生病。所以中醫治病,葯僅是輔助,懂得了這個原理,就算是大體明白了五行。


乙未年正月初四來填坑了,看了以上諸多答案,深感可惜。決定還是來當一個搬運工好了。說到五行,大家腦海里浮現的就是兩個職業:算命的和看病的,那麼我們就從我們認知上的區域去解釋他們(算命的暫且歸入周易吧……看病的就歸入中醫,這麼粗略的歸類方法大部分人無異議吧……有異議先掛著 =.=||| 。。。。。。)

其他答案所言的五行生剋,多是以形言,生搬硬套,如類似: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解釋為金屬融化就成液體,有水就能灌溉樹木生長,金屬可以砍木頭所以是金克木,全然狗屁一通!

這樣說為什麼不是火克木而是木生火?為什麼不是水克土而是土克水?我知道有人要反駁我沒有考慮到「反乘「(即一個屬性太旺發過來克制本來克制它的另一個屬性),但是我想說的是:

五行生剋以氣言,不能從質而論!

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

--------------------------------------------------------------------------------------------------------------------

《周易》有一句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先拋出來我的認為:五行是事物發展的五個階段。

從一年四季來說(從中醫基礎概論的一個角度講一年分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春代表了木
夏代表了火
長夏代表了土
秋代表了金
冬代表了水

大家看看有什麼規律?我們的感覺是不是從:溫-熱-濕-涼-寒?

這是我從百度找來的後天八卦圖,這個有附上方位,大家容易看一點。

為什麼講五行要扯到八卦圖呢?因為它的應用實在是太廣泛了……

我們地理都是上北下南,這裡是相反的,所以大家要倒過來看才能跟得上我的思維。
因為我們中國帝都在北邊,坐北朝南,南面為離火,面南而治有面向光明的含義。

現在開始說一年中的五行:

易生兩儀,我們把它看成最熱的夏天(陽)和最冷的冬天(陰)好了,這樣代入比較好接著解釋下面。

在溫度還沒升至最高的」熱「的時候,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溫「,在溫度沒降到最冷的」寒「時,我們稱之為」涼「,這時候用了四個符號(兩儀生四象)來代替它:少陽-老陽-少陰-老陰,」老「和」少「就像我們人類一樣,有的已經成熟了,有的還在成長ing,如果再詳細分就分為八個符號了(四象生八卦)這裡再扯下去就有點遠了,我們以後有機會再探討。

那麼木之氣溫(春)升而不已,積溫成熱,化成火(夏),物極而反(具體怎麼個反法待會說……),金(秋)之氣涼,積涼成寒,則化水(冬)。水火金木,就是四象(是不是亂了你們的認知?)四象是陰陽的升降,陰陽分之成四象,四象合而言之則曰陰陽。

@Shaopeng Ju 在評論中提到土與四相的關係,這裡要引用御醫黃元御的一個論點:

土為四相之母,實生四相。

我們說的火生土,是因為:

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後,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其實水火交蒸,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濕動,濕者,水火之中氣。土寄位於西南,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 ,土生金也。

我認為這裡的解釋有些勉強,因為他解釋的土是坤土,同理卻無法推至艮土,無法說水生土土生金,無法自圓其說。但是看到這裡很多人看不懂,我就以我渣渣的美工技術畫一張八卦圖給大家參考參考……(同時吐槽知乎的圖片上傳速度)

艮為陽土(脾),陽性升浮,載著寒水上升化木;
坤為陰土(胃),陰性沉降,載著熱火下降化金。
水火相交,水火既濟,心腎相交,這些名詞看完這個會不會有一些了解呢?當然有一些導氣方法不是靠這個的,大家不要去瞎練,出了事大豬我不負責任的哦……

看看黃元御如何解釋相剋的:

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金克木)
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水克火)
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木克土)
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火克金)
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土克水)

-------------------------------------------------------------------------------------------------------------------
我比較認同五行的重點在「行」,即不停變化和流轉,像周易闡述的道理一樣:周流六虛,變動不居。不可為典要,唯變是從。

世間萬物一直在不停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變化。

而五行是很好的解釋。

談到五行,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董仲舒。

董氏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指出: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又說了:

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 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土居中央,謂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

董氏亦認為: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別為五行。

且聯繫河圖的五行所在位置,和尚書·洪範里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到: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這些都是以氣化來解釋它的,即所謂的先天為用,後天為體

當然大家剛剛接觸五行,為了速記也可以這樣記(當年學中醫學概論就是這樣記的……):
木生火(劈柴生火)
火生土(燒成灰變成土)
土生金(金屬礦從地下挖出來)
金生水(鋼鐵熔化成液體)
水生木(水能灌溉樹木生長)

金克木(斧頭能砍樹)
木克土(植樹防治土壤流失)
土克水(沙包囤堤能防水)
水克火(水能滅火)
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屬)

---------------------------------------------------------------------------------------------------------------------
2015-2-25
總是斷更很不好意思,年前忙,年後又應酬多,這兩天吃壞肚子吐了一整天,也沒吃什麼東西,人很難受。
看到 @Shaopeng Ju 同學這麼關注,實在是很不好意思,失信於人。在這裡表個歉意!連夜更新完了,精神狀態不太好,等身體恢復了再重新檢查一遍疏漏,現在頭昏昏沉沉的,先去休息了。希望能諒解!

今年年份不是太好,荀子說的很好:福莫長於無禍。於是在知乎這裡,
祝各位新年平平安安!身健心康!


五行學說是根據天文曆法總結出來的

而更具體的方法,是立竿見影

華夏古人發現,夏至的時候影子最短,然後就開始變長。冬至的時候影子最長,然後開始變短。

所以古人以冬至為歲首,因為這是他們最先確定的節氣。


所以「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所以冬至這天適合練內功(可以感覺到體內陽氣生起),夏至這天適合吃狗肉(這天陰氣生,不會上火)

這裡注意:古人的地圖是上南下北,有可能是因為華夏先民住在一個很北的地方,所以要保證自己面朝南採光,也可能是因為南方相對不熟悉。冬天是北,夏天是南。(這個好理解)

然後是春分秋分

之所以叫春分秋分是因為晝夜相等,平分陰陽

所以現在我們有了「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我們還可以繼續平分。分成「六陰六陽」,「十二陰十二陽」,對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

這次就不手繪了,手廢。

十一月冬至日,南極陽來而陰往,北方陰冷屬水,陰極生陽,由一陽始生,所以一陽為水的生數。
五月夏至日,北極陰進而陽退,南方酷熱屬火,陽極生陰,由一陰始生,所以(五)六月的二陰是火的生數。

可以看到正月是三陽,成語「三陽開泰」就是由此而來。以太陽升起的東方和木為象徵。所以三陽是木的生數。

八月以後萬物凋零,正值四陰之數,以日落處的西方和具有收斂作用的金作為象徵。所以四是金的生數。

注意!古人的思維是很直接的,春分對應日出,秋分對應日落,夏至對應日中,冬至對應子夜。一年就是放大了的一天,所以才對應東西南北(太陽在這幾個時間的位置),沒有什麼神秘的。


但是還不夠,就好比太陽在一天之內不可能只在四個方位出現,她還有一個中間階段。這個中間階段,就是「土」


「土」到底在哪個月?歷來是易學家們的大難題。把時間縮小到一天之內就好理解了,大概就是平衡陰陽二氣的一種能量。所以是四季變化之末的最後十八天。(這個有點難理解大概就是太陽車的御者這樣的一個概念)這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說法

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午的時候太陽在頭頂正中央,所以對應12月是5月,所以火生土。

還有人說是因為春為四季之首,三月當五陽之數,所以五為土的生數。

以上的說法都很有道理,到底是哪一個我也不知道。

所以「12345,水火木金土」的模型就這樣構建了。因為土能生萬物,所以12345 再加5 得到678910 這叫做成數。一次循環以後,五行被賦予了更大的機能,從而詮釋了大到天地,小到人體的整個生成過程。

所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當然還有很多種解讀,但是終歸是古人觀察自然得來的

比如水星1月6月出現於北方天空什麼的,比如夜光雲像是天上的水。

@石頭布

參考書目:《圖解易經》 作者:周春才


我覺得可以這麼理解,五行就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分類法,把日常接觸的東西分成五行,以五行的規律規則形成系統。

先說五行的產生,不多說,先上圖:

首先,假設你是一個原始人,長毛無衣,山洞群居,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首先,你注意到這個世界是極其辯證的存在的,你發現了這個世界有天與地,日與月,熱與寒,外和內的區別,你發現自己的夥伴們有男有女,有積極工作的也有消極怠工的,你要把這些東西歸類,所以你給他們起個名字,叫做陰與陽,你發現把它套入原先這些具體物件十分好用,太陽光明萬丈,為陽,月柔和涼爽,為陰,男人堅強壯碩,為陽,女柔和嫵媚,為陰……以此類推,你發現這種分類法實在太好用了,他完美的解決了你的二元分類的難題,你就開始想,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是不是都能用這樣的辯證方式分類和認識呢?

於是你一邊尋求生存,一邊就開始思考,你逐漸發現了鑽木取火的道理,你木頭可以使火焰燃燒(木生火),之後你在打獵的時候,使用自己製作的東西,不需要的你就扔到了火里,你發現他們燒成了灰燼(火生土),由於你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除了做做自己的壁畫,就剩下玩土了,挖著挖著,你發現了有金屬(土生金)的存在,而你使用金屬的時候,你發現,他放置了一晚上,早上起來竟然有水珠!(金生水,也有說法說有金屬的地方存在水源),而隨著你的生活水平提高,你發現了水能使花草樹木生長的道理(水生木),五行相生就這樣給你在生活中總結出來了。

接著,你發現萬物都是相對的,水火不能相容,你發現水能滅火,火能溶金,斧頭能砍樹,種樹又能防止沙塵暴水土流失,水來土掩的道理,五行相剋又給你琢磨出來了,看著這個漂亮的圖形(見上圖),你覺得自己太聰明了,你真是一個天才!

接下來,你可能要問,我費這麼大勁,總結出來這麼多的科學技巧,有什麼用呢?於是你開始把許多複雜的東西往上套用,試圖讓自己的系統如同十進位的計數法一樣得到最廣泛的應用,而且,你又成功了!

具體怎麼用呢,五行對應四季(也許應該說是五季),在中醫里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從黃帝內經開始),鄒衍的朝代對應五德系統(我當年高考還考出來這貨,還答錯了……),有東西南北方向對應五行的說法(三國群英傳5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的位置……),對應五味(辛苦甘咸酸),五色(紅黃白黑綠),五行對應不同的人格和性格,具體的話,就不展開了,這個展開,就太多了。先看下有沒有人看,我再決定更不更咯。

--------------------------------分割一下,以下是第二輪更新---------------------------------------

五行就這樣被我們總結出來了,接下來該給五行定性了,怎麼把五行對應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呢,木火土金水(相生順序)各自有不同的寓意,木,注重的是生長,發展,從小樹成長為參天大樹是最有活力的,所以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歸屬木類;想像一下火的形態,火焰竄天,所以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歸屬火類;土厚德載物,大地永遠是人心中最堅實的代表,所以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歸屬土類;金是金屬,鋒利,堅實,嚴肅,所以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歸屬金類;水潤萬物,卻又極盡圓滑,所以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歸屬水類。

我們接下先把他對應到四季,古人對此也是很有研究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四象就代表四季,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比如大家熟悉的古詩,「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金鳳,指的是秋風,便是從此而來。接下來可能又有一個新的疑問,土在哪裡?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四季之中分立出來一個長夏,《素問·六節藏象論》王冰次注云:「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第二種說法是土生萬物,所以土單獨分立出來。那麼四季對於五行的分配有什麼應用價值?怎樣體現了季節的信息呢?大家可以聯想下,春到夏,秋到冬,是升溫,大氣升騰的季節(舉例在清明附近最好放風箏);一個是肅殺季節的開始(風箏肯定放不起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屬木,正是草木生長的時機,夏屬火,萬物茂盛,氣候炎熱;秋屬金,秋風蕭瑟,萬物凋敝;冬屬水,萬物蜇藏,寒氣逼人,冰封雪飄。這不是正好和五行及其相似么?最後還有一個長夏,屬土,處在夏秋之間(也有說法認為長夏是春夏秋冬換季的最後18天,不與討論了),長夏季節處在炎熱,多雨的時節(乾熱之後),是各種土地作物生長的時節,符合土性。我們的第一次偉大的關聯就完成了,成功將五行與四季匹配,而且頗得其理,下來我們準備進入中醫的範疇。(等有空再更)


大家都解釋了,那我就說說五行在中醫的重要作用

木、火、土、金、水

一:基本內容

木,木曰曲直:(彎曲,舒張):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特性。---肝

火,火曰炎上: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心

土,土愛稼穡:(指播種收穫):具有承載、生化、受納的特性,屬中。---脾

金,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的特性,屬西方。---肺

水,水曰潤下: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的特性,屬北方。---腎


五行相生,即相互資生、促進、助長之意。

相生的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關係又稱之為"母子關係。

五行相克,即相互制約、克服、抑制之意。

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剋關係又稱為"所勝"、"所不勝"的"相勝"關係。(我克者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木克土:木為所不勝,土為所勝

相乘與相侮,都屬於不正常的相剋現象,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於:相乘是按五行相剋次序的剋制太過,相侮則是與相剋次序相反方向的剋制異常。

兩者的聯繫在於:發生相乘時,有時也可同時出現相侮;發生相侮時,有時也可同時伴有相乘。兩者皆用於闡釋疾病的病理變化。

五行相乘: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制約或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①所不勝行過於亢盛,因而對其所勝行的制約太過,使其虛弱。如木行過亢,則過度克制其所勝行土,導致土行虛弱不足,稱為「木亢乘土」。臨床上所見的劇烈的情志變化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調,一般屬此種情況。

②所勝行過於虛弱,其所不勝行則相對偏亢,故所勝行也受到其所不勝行的加倍的制約而出現相乘。如木行雖然沒有過亢,但土行已經過於虛弱不足,木對土來說屬相對偏亢,故土行也受到木行的較強的剋制而出現相乘,稱為「土虛木乘」。臨床上所見的慢性胃病因情緒變化的發作,多屬此種情況。

③既有所不勝行的過於亢盛,又有其所勝行的虛弱不足,兩者之間的力量的差距拉大,則出現較重的相乘。

五行相侮: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向制約或克制: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①所勝行過於亢盛,不僅不受其所不勝行的制約,反而反向克制其所不勝行,因而出現相侮。如木行過於亢盛,不但不受其所不勝金行的制約,反而反過來欺侮金行,一般稱為「木亢侮金」。臨床上常見的「左升太過,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即屬此種情況。

②所不勝行虛弱不足,而其所勝行則相對偏亢,故所不勝行必然受到其所勝行的反向克制而出現相侮。如金行虛弱不足,而木行相對偏亢,金行不但不能制約木行,反而被木行反向克制,一般稱為「金虛木侮」。臨床所見的慢性肺病(如肺癆)常因情緒劇烈變化而加重或發作,即屬此種情況。

③既有所勝行的過於亢盛,又有其所不勝行的虛弱不足,兩者的力量差距拉大,易出現較為嚴重的相侮。如既有金行的虛弱不足,又有木行的過於亢盛,兩者差距拉大,相侮則較為嚴重。一般稱為「木侮金」。臨床所見的既有慢性肺病長期不愈,肺精氣已虛,又有較為強烈的情緒刺激,肝氣正亢,因而發作為較為深重的病證,一般屬於此種情況。

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既指出了五行相乘與相侮的產生原因,又說明了相乘與相侮之間的關係。

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生相侮。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


循環體現:

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制土,土氣受制則減弱制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起來,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


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鬱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即木旺侮金;

肝鬱氣滯,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郁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困脾,引發肝失疏泄,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

應用:

根據五行所屬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推斷病情。

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兩脅脹痛,脈弦,即可診為肝病;

面見赤色,口味苦,舌尖紅或糜爛,脈洪或數,則可診為心火亢盛;

而脾虛病人,面色見青,口泛酸水,則可診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證。

確定治則與治法主要是根據相生、相剋規律來確定某些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根據相生規律來確定治則治法:多用於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等病證。基本原則是補母或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補母: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採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故瀉心火則有助於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生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幾種:

例:滋水涵木法:指通過滋養腎陰以養肝陰,從而涵斂肝陽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致肝陰不足,甚則肝陽偏亢之病證。

金水相生法是滋補肺腎陰虛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榮於肺,以致肺腎陰虛病證。

培土生金法:是指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胃弱不能滋養肺臟而致肺脾兩虛之病證。

②根據相剋規律來確定治療原則:多用於臨床上由於相剋關係紊亂而出現的乘侮病證,主要有相剋太過、相剋不及和相侮之不同。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強或扶弱,並側重於制其強盛,以使弱者易於恢復。此外在必要時,亦可在其強盛之一方尚未發生相乘病變時,利用相剋規律,預先加強其被克者力量,從而防止病情之發展。

抑強:主要適用於相乘或相侮病證。

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出現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之病證,稱之為木亢乘土。治則應以疏肝、平肝之法為主。

若由於脾胃壅滯,影響及肝,而致肝氣失於條達疏泄,形成土郁病證,是為相侮(反克)病證,其治療則應以運脾和胃為主。總之,抑制其強,則被克者之機能自然易於恢復協調。

扶弱:主要適用於相剋之力不及,或因虛而被乘襲所產生的病證。

如肝虛氣鬱,影響脾胃之健運,則稱木不疏土,治宜補肝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之法。

若因土虛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調或肝胃失和病證,則應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氣為法。總之,扶其弱則有助於相互制約協調關係的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剋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肝鬱病證。

培土製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於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於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於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屬於五行,即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於木火土金水,臨床上即可根據不同病情,運用五行生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同樣,五行生剋關係,對於精神療法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即可以運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而達到治療目的。如《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剋關係來調整情志,從而達到治療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http://weixin.qq.com/g/AQwDfRx1A4Ffm9_D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萬物一理啊,萬事萬物都有這個陰陽金木水火土。


個人是比較認同是與天文現象有關,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從腦內產生無形的五個元素,然後稱之為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說木頭可以生火之類,之後後來為了便於記憶做的比喻,不能將此視為五行的基礎,不然很多東西沒辦法解釋。

給個觀點,沒辦法詳細展開。以前了解知識的時候有稍微想過的,沒深入探究。

1、首要的自然就是節氣,春、夏、秋、冬,這與五行最貼近。而實際大家用理論上,也就是這樣用的,夏季火旺、冬季水旺,沒有太大爭議。
在五行旺相中,會發現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四季末為土。另一種是在,夏秋之間有有段期間為土。而這有可能與另一份曆法相關。

2.彝族十月曆。
可能早期中國還沒有那麼高度的曆法水平,沒有陰陽合曆。於是出現了多套獨立的曆法。
lneoi前幾年看的資料,以為資料不多,但一搜發現剛好有一份不錯的資料,我就從中截圖一些。

見圖,是不是與當下用的五行很順暢,都是順生?而且一年剛好可以分為五個平均的階段。

五行跟節氣聯繫上了,而且比十二月曆更加容易理解。
這就與天文有關了。從實際需求中從產生,以天時形象比喻起名。
(摘自網路,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彝族十月曆與陰陽五行八卦)

彝族十月曆和十二月曆兩者相比較,其推算的理論依據和哲學體系有所區別:十月曆所依據的是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統一規律的哲學體系;就其數理而言,屬合體關係,十進位數的退位規律;以五行論之,則為相生相合。而十二月曆所依據的是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就其數理而言,屬並列關係,二進位數的進為規律;以五行論之,則為相逢相剋。

十個月為一年的曆法,是根據「魯素」十生五成圖,以老陰老陽為主題的八卦,相生相合的統一規律,九黃星輪流值日,六氣變通,三生人道的三六九數理而擬定的。一年為360日,一月為36日,余有陰年5日,陽年6日為念節,不記入月數內。晝夜12時,一旬12天,三旬36天為一個月。兩個月為一季,一年有五季。18天為一個節氣,一個月兩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個節氣。十月曆以建寅為人統,月份從寅起點,順推至亥月為一年終止。

(摘自土魯竇吉)
其中魯素就是指現代說的洛書。
這裡也說明當時確實有曆法與五行密切相關,而且真的在生活中應用。而且並非只有一個曆法,這本書同時在論述十月曆與十二月曆的產生。一個出自河圖、一個出自洛書。
想想,現在用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數「十」,一數「十二」。十二能找到對應,天文曆法上的月,而十呢?僅僅是上古帝名?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是解釋事物如何能夠達到穩態的理論。既然問的是五行,那就先來說五行吧!五行理論主要講述事物間的相生、相剋關係。事物內部只有相生相剋才能達到平衡,這個就像自然界的生物鏈,舉個例子,有個地方草場挺繁茂,他們養了許羊在那裡放牧,可是總有一些虎狼常來這裡吃他們的羊,當地人很生氣,狠心要把這些食肉動物獵殺完它,後來這些虎狼終於被他們獵殺完了,他們都很高興,他們的羊繁殖的非常快,可惜的是,草場慢慢地被食光了,羊沒得吃了,也慢慢地都餓死了。(例子隨便找的,不要見怪)。表達相生相剋關係,最簡單的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與交感互藏,然後就是五行了。先來說相剋吧,要形成相剋關係,至少要三個元素才能形成一個循環,即a克b,b克c,c克a(a克b,b克a的是陰陽),相生亦是如此,而要把相生相剋揉在一起,至少要五個元素才能形成一個圓環。可以試一下,三個元素不可以,四個也不可以。五以後的奇數可以,偶數都不可以。大道至簡,陰陽和五行是對這個世界最好最直接的描述,至於金木水火土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具象化,就是這樣,愚見歡迎指正。創建於 2016-07-26另外,對於那些說五行來源於古人對自然界物質的劃分,對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觀測,來源於河圖洛書,我只能表示呵呵,不想噴你了都。陰陽五行沒那麼神秘,只是古人對世界的理解,五行與陰陽絕對是真理,亘古不變的真理。至於後人對陰陽五行的發揮,了解不多,不做評價。


這個話題太大了,相信可以寫一本書,這本書早就有了,五行大義

五行大義_百度文庫

文中艱澀難懂一些,我嘗試按照我的理解通俗的說。

首先要涉及的是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片(1 這裡邊講的相對系統和完整一些。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在士農工商的順序下,土是關鍵中的關鍵。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土流與四季。

東南西北中,東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央無極土

四肢加一個腦袋

這麼說吧氣陰陽五行的哲學體系,是沒辦法用數學和當代科學解釋的。從五行大義成書角度,五行已經貼近生活了。


一直默默看,答題次數不過5。好不容易看到知道一點點的,只就我所知說一說哈。
五行應該是一:廣大勞動人民觀察生活,勞動,環境等現象,得出的體會
如:
1金屬器具放置一定時間以後,會在底部出現水漬。既,金生水。
2 有水的地方就會長植物。既,水生木。
3 木頭點燃以後生火。既,木生火。
4 被火燒過的東西都變為灰燼回歸大地。既,火生土。

二,再由某人或某派總結提煉出來的,進而發展為:
五種物質在相生相剋中,相濟中不斷運行。
好吧,其實也沒有答到點子上。。


不同意所有怪力亂神,故弄玄虛的答案。傳統文化就是這樣被玩壞的。

五行是從北斗七星的運轉中,被啟發出來的。同時被啟發出來還有四象。
每天晚上八點左右觀察北斗七星,會發現,北斗指東,天下皆春,北斗指西,天下皆秋,以此類推。
春夏秋冬就可以對應木火金水,還可以對應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以上例子告訴告訴題主,五行是可以對應其他「元素」的。
中間屬土,表示北斗星圍繞帝星「北極星」運轉,有中間,才能有其他四面八方。正所謂「土載四行」。因此,中間為土,為九宮八卦里的中位數5。
題主,只要稍稍動腦,就可以發現,五行是行走的「行」而不是形態的「形」。這是為什麼呢?
至於為什麼金木水火土的定義最廣泛,個人認為,是由於五行是農耕社會發明的。最早人們夜觀天象,日觀太陽也是為了更好的進行農耕。命理術數都是衍生物而已。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所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從革,水曰潤下,土曰稼檣」。看看,這總結的多有農耕文化的思維。

還有,題主說的那個什麼五個元素,是套不到五行裡面的,因為五行還有一個重要屬性,就是相生相剋。你那幾種如何相生相剋?

另外,彝族還保留了一些上古時期傳下來的典籍,傳說什麼的。沒記錯的話,他們是把五行里的金對應成了石頭還是銅來著。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就這樣


我的董點國學公共號里寫的一篇文章;

五行曰:我們不是五種東西


大言小語

小董:媽媽,為什麼有人說陰陽五行是封建迷信?

大董:你認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什麼?

小董:金屬,樹木,水,火焰、泥土。

大董:這就是五行變成封建迷信的原因之一。你說的是五材,五行≠五材。拿五材當五行,五行就被抹黑了。

五行曰:

我們是多麼有靈性的珍珠,被你們玩成死魚眼珠!

上一集《陰陽的創世紀之戀》說過:五行是陰陽在不同力量對比下生出的孩子。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是陰陽力量不平衡的狀態,生下的是木火金水,陰陽力量平衡的狀態生的是土。

(請關注公共號董點國學查看前一篇陰陽五行內容。)

五行的名稱始見於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尚書》。

《 尚書 · 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甲骨文金文中,行的寫法是一個十字路口,行的本義就是路口,道路。

由道路的含義引申出走路的意思。

《 說文解字 》行:人之步趨也。

由走路引申出運動運行的含義,五行的行,就是運行的含義。五行,就是氣的五種運行方式。

作為陰陽的五個孩子,《尚書·洪範》分析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

《 尚書 · 洪範 》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四象中的少陽為木,上陽爻下陰爻,陽能主導,能量由內往外釋放生髮。

此娃能屈能伸,樂觀開朗,柔軟靈活,時機一到,就能牢牢抓住,發展自己,後勁很足。

這種特點象植物,所以取名「木」,代表生長、升發的能量。比如春天的能量向外升發,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所以春天和東方屬木。

四象中太陽為火,上下都為陽爻,陽能極盛,能量向上運動。

炎是炎熱光明,上是上升。此娃熱情如火,象太陽一樣光明、熱烈、外向,待人接物毫無保留,勇往直前,不留退路,取名為「火」。

火娃單純沒心眼,跟他一樣火熱的夏天屬火,南方也屬火,因為中國位於北半球,南方總是最熱的。

四象中少陰為金,上陰爻下陽爻,陰能主導,能量由外向內聚斂。和木相反。

從革是順應天道改革。此娃性格內斂,身體和脾氣都硬,有股殺氣,他要把陽趕走,好改天換地成陰。

此娃象金屬,金屬密度大,是能量收斂內聚的象徵,加上金屬是打戰的武器,是變革殺伐的象徵,所以用「金」命名。

金娃管秋天,秋天從陽轉陰,肅殺變革,同時果實成熟,能量往果實里內聚。西方是日落的方位,也屬金。

四象中太陰為水,上下都是陰爻,陰能極盛,能量向下運動。和火正好相反。

潤是潤澤滋潤,下是向下運動。此娃冷得很,不過他不象金娃那麼硬,殺氣那麼重,因為經過金娃的努力,這時陽已經趕走,陰能最盛,此娃不需打戰,沒啥衝突,安心隨順,象水一樣,所以取名為「水」。
最冷的冬天屬水,方位中,北方最冷,也屬水。

在陰陽能量轉換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陰陽能量平衡。這種狀態為土。

「土爰稼穡。」爰也是曰的意思,金木水火用曰,土用爰,可見土和其他四個都不一樣。

稼穡,是種植和收穫農作物。此娃包容,性格平和不偏激,跟誰都能處好關係,讓每個人都發揮長處,就象土能承載萬物,化生萬物,所以此娃用「土」命名。

土娃在一年中管的時間有兩種說法:

一是管長夏,即夏末秋初之間的18天,這時氣候悶熱潮濕,植物和動物都在孕育自己的下一代,自然界相對平衡。

二是土娃管每個季節的最後一段時間,四季的轉化全都需要土的參與。

方位里,中央為土。

用圖表示如下,此圖稱之為四象五行圖:

四象五行圖的根本是陰陽,木火為陽升,金水為陰降,土居中轉化調節,五行里土的地位最高,故有「土載四行」,「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為貴」等說法。

四象五行圖的理論出現於夏商,並可以推溯到中華文明的源頭河圖洛書。

這五個孩子長大一點後,大家就開始研究這幾個孩子之間的關係,研究他們到底怎麼打架,怎麼交朋友,戰國陰陽家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西漢大儒董仲舒又在鄒衍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五行生剋論: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間相勝也。

「比相生間相勝」就是五角星的五行生剋圖。

相生是愛護和幫助,相剋是制約和打壓:

事物就在這種互生互克中平衡和諧。

現在的環保、生態平衡等概念,都可以用下面這張圖形象表達。

如果五行生剋僅僅是生態平衡的話,就沒那麼多是非了,因為五行有名字,所以,為什麼是A生B,為什麼不是C克D,大家就開始吵,最近一百年來吵得尤其厲害。不認可五行生剋的人,說這是一派胡言,百年前國學大師梁啟超和章太炎都曾發文質疑五行,梁啟超說陰陽五行是兩千年來迷信的大本營。

五行生剋論,最流行的說法是五材的生克:

水澆樹木(水生木);

木頭點火(木生火);

火燒完成灰(火生土);

土裡埋著金屬礦(土生金);

金屬融化變成液體(金生水)。

《黃帝內經》里有一段內容說五行相剋:

《 黃帝內經 · 素問 》:木得金而伐(金克木),火得水而滅(水克火),土得木而達(木克土),金得火而缺(火克金),水得土而絕(土克水)。

用五材來說生克確實不太經得起質疑:

金屬融化是金生水,這種「水」去澆樹,能水生木嗎?

還有人說金生水是天涼時,金屬表面會凝結水珠。可是樹葉也凝結露珠呢。

若水生木是水讓植物生長,但植物生長也需要土,為什麼不是土生木?

植物吸收土壤養分叫木克土,那麼樹木生長也吸收水分,為何不說木克水?

斧頭砍木頭叫金克木,火能把木頭燒光,為什麼不是火克木?

擁護五行生剋的人,兩千年來也給出了不少解釋,比如清代大醫黃元御說應該從氣的角度看五行生剋。

清·黃元御《 四聖心源 》: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

民國時余雲岫和惲鐵樵進行了一場中醫存廢論戰,把五行生剋又拎了出來吵。

惲鐵樵從季節之氣的更替來說明五行生剋:

生很簡單,因為季節是春、夏、長夏、秋、冬的順序輪的,季節對應木火土金水,所以五行以木火土金水順序相生。

克複雜點:

民國·惲鐵樵《 群經見智錄 》:

春行秋令,勾萌乍達,肅殺之氣加之,春之功用敗矣。(金克木)
夏行冬令,嚴寒折盛熱,閉不得發,長養之功隳矣。(水克火)

秋行夏令,收束不得,發泄無餘,秀不實矣。(火克金)

冬見長夏鬱蒸之氣,寒水不冰,當收反泄,蓋藏竭矣。(土克水)

長夏為夏至陰生之候,行春令,則陽亢不和矣。(木克土)

秋天的殺氣克春天的生髮,金克木。

冬天的寒藏克夏天的炎熱,水克火。

秋天要收,遇夏的熱氣就收不了,火克金。

長夏悶熱,克冬天的寒藏,土克水。

長夏一陰始生,若遇春生髮之氣,則陰陽失和,木克土。

從四季氣的運行解釋五行生剋,是歷史上比較能自圓其說的。

但仔細研究,還是不容易讓人服氣,很多人也沒服氣,所以五行生剋始終是個是非地。

大家為五行吵了兩千年,但五行才不理這些閑事,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不管叫什麼名字,他們五個就是任性地「行」著,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行」出了五千年華夏文明。

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是陰陽五行生剋,中國人以此治病救人總有兩三千年了。所以,雖然對五行生剋原理沒出現特別好的解釋,但這並不表示它沒道理,對我們還沒有能力和水平了解的東西,不妨心存敬畏。

最後發張五行分類圖。五行理論出現後,中國人就把很多東西都分出了五行,比如五臟、五味、五穀、五音,五色等等。別問我為什麼這麼分,兩千年了都還吵個沒完的事情,自己慢慢體會最好。反正,你要是不知道陰陽五行,你就沒辦法理解中國文化。

各位,如果覺得文章還有用,麻煩關注、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多謝支持。

還沒關注的話,長按二維碼,關注「董點國學」。原創不易,期待支持。


五行實際上是講的五種不同的勢。它既不是五種物質,也不是五種能量,而是五種不同的趨勢。
例如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土。而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這就是五行的本質了。


目前已有答案除了劉小雨的答案都不甚切題,我對陰陽五行、中醫這些有偏見,盡量不夾雜私人感情地提供一個角度。以下觀點出自《中國神秘文化之五行》。

五行說起源於原始自然崇拜,土、木、火、水在先民的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先民對它們的崇拜超過其它自然神。土地是農業社會的根本,木是所有植物樹木的總稱,樹木能製作農具,果實可以填飽肚子,樹葉可以做衣服,木在先民的生活中也有重要地位,水滋潤萬物,沒有水農作物生長不了,火帶來溫暖和光明,刀耕火種和燒烤食也需要火,但水火也會帶來災難毀滅一切。金崇拜的出現稍晚,金屬的發現和使用引起人類文明的巨大變革,最初的青銅器主要用於製作箭簇和禮器,在國家大事唯祀與戎的上古,被高置祭壇之上的青銅器,其神聖意義不言而喻。

總結一下就是,先民經歷過自然界種種神奇的力量後,推己及物,認為一定有神器力量的物質和自己一樣具有感情和靈性,對它們產生了崇拜,而金木水火土在先民生活中的地位高於其它物質,所以在自然神中脫穎而出。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而不是地水火風光暗(好像是不止五行哎)大概源於此。

之後五行的發展大概就是你所見的樣子了,宗教方面與五方結合產生五方神,哲學上五行不再是具體物質,升華成抽象概括的意義,應用到政治方面有「五德始終說」,中醫。。。。。。

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是如何確定的,我傾向於劉小雨的答案「廣大勞動人民觀察生活,勞動,環境等現象,得出的體會」


另外再補充一下木火土金水這些概念吧。

正如西方愛用ABCDE這些字眼來代表各種各樣的符號含義。

木火土金水本身就只是符號象徵,這是根據北方人的習慣而來的。

古代中原地區在河南地帶,木火土金水這些符號就是來自於他們的生活習慣。

南方屬火(熱),東方屬木(太陽升起的地方,主生髮,和木性相同),西方屬金(主太陽落下,可見物質湮滅),北方屬水(冷),中屬土(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

用這些符號來代替下文中關係的ABCDE,這樣就誕生了五行圖,而且讓五行有了方位的含義(參考後天八卦),當然為了表達的方便,土就不在代表中央,而是放在鏈條上的一環。

----------------------------------------------------------------------------------------

如果題主純粹問五行是怎麼誕生的,這是有可能總結出來的,因為五行表示當前可見的物質世界,這是可以用我們的五官去觀察到的。

但是完整的五行學說包括陰陽和道,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個完整的體系,那麼就必須要涉及到佛道的修行,不然是沒辦法弄懂的。

一點是五行表關係,第二是五行表時間。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物質,所有的物質本身都會與其他物質產生關係和聯繫,具體到人身上,人在社會上也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即使是一個宅男,也是需要農民伯伯辛苦種植的農作物存活下去。

這裡就是說,關係是物質的最基本的屬性。
另一個,物質與物質之間存在的兩種「力」,一種是生:幫助,有益等等的力量,一種是克,妨礙有害對立等力量。
當你研究某一個物質與世界上其他物質的關係時,假設你將此列為a,那麼加上這兩種力,一下子你可以分析出什麼呢?
對a有幫助的事物b,對a克制的事物c,a幫助的事物d,a克制的事物e。
在這個以a為基礎建立的模型中,一下子產生了四種關係,五種事物。
你再聯繫一下五行。

但是一個模型如果只表達了事物間的關係,那現代的邏輯分析也可以做到,那五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什麼?

第二個要點才是五行學說偉大的地方。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有無數物質組成的,所有的物質除了1中說的關係這個條件支配外,還有一個我們時時刻刻依賴的卻又不知道的條件————時間。
那麼該理解表達時間這個抽象概念?
當前的物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處於各種各樣的過程變化當中,一年有春夏秋冬,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事件有起因發展經過結果,然後繼續下一個新的開端。
那麼這裡的時間就有兩個基礎的特性,一個是過程,另一個是周期循環,眾所周知,事物是螺旋向上的發展嘛。
五行裡面就很簡潔有力表達了這兩個特性。
過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相生這個動作來表示一個事件的過程)。
周期:水又生木,然後新的一輪又開始。

這時,你就會發現五行這個模型很簡潔概括了萬事萬物的最基本的兩個特徵,所有事物都是處關係中的,所有事物都是處於各種各樣的過程中。

而這一點,是絕大多數人是無法發現的,所以不要輕易定義五行只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單純的關係圖,現代人的還真沒有這個能力給一個模型配上發展變化的含義,並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

完整陰陽五行學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基礎,就好比1+1在數理中的地位,中國現在把陰陽五行列為需要科普的一環,是有其道理的。

五行是命理的基礎,五行各自配上陰陽形成天干,再配上空間概念形成地支,相互配合形成60甲子,這種計時的能力是要比現代的鐘錶等計時方式還要更厲害的,因為它不僅能確定時間,還能確定某時某刻某地同時包括了空間和時間兩個要素。

厲害的命理師可以算到你小時候家裡幾間房,門口幾棵樹,這可不是街頭賣藝跳大神的迷信活動,而是自古以來中國最頂尖的一批知識分子的研究領域,要不然命理學中那麼多強大的人的格局,覺得憑街頭算命的瞎子能有本事和能量搞到手嗎?

五行基本是生和克,那麼兵法的最重要是什麼? 勝與不勝。

醫學就更不必說了,中醫那麼強大不是靠神農一顆一顆嘗出來的,生多少病吃多少葯,人家要是這麼衰,早在家裡床上嗝屁了,還有那精神出來找葯來嘗。

五行的應用是列不完的,這是個值得一生去學習的學問。


科技部要求公民知曉「陰陽五行」,你怎麼看?
從這篇文章來看,應該是瞎編出來的


很多答案都飛起來了,從兩個角度來說下一五行的總結路線吧,第一個角度從世界範圍哲學內容來看,第二個看五行發展狀況。

先說從世界哲學範圍來講,類似於五行這種說法的總結是很多的

西方哲學(古希臘時代)裡面有「元素派」(同樣元素是翻譯過來的辭彙,那些認為這不正確那不正確的人們就沒必要較真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詞術語這種問題就不爭論了),重點說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約公元前495----約公元前435):把火、土、氣、水叫做四根(rhizomata),這簡直就是翻版的印度四大,可見不同文化領域古人的心思還是比較相同的;

而在恩培多克勒之前西方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而泰勒斯的徒孫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萬物本源,同時代的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本源。後來人對這些說法並不滿意,於是產生了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但是同時代還有其他的說法,比如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輪」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所以後來爭論比較多,所以沒有發展成系統的理論。

古印度則有著和中國五行類似的說法,叫做「四大」:地、水、火、風(這簡直就是古希臘恩培多克勒四根說的祖師),佛教認可了這種分類總結的方法,但是並不是說這個是佛教說法,而是古印度之前公認的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姑且叫做元素吧,雖然很多人不同意)。

摘錄些原著:

佛說佛醫經》: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風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熱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風有寒。

在這部經裡面,佛陀講明了財為五家共有:(多說一聲,別嫌啰嗦)

合聚財物,未死憂五家分,或水、火、盜賊、縣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當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圓覺經》中,釋迦佛所講解的四大:

地大,以堅硬為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水大,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火大,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風大,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

明朝天台山傳燈大在《彌陀略解圓中鈔》中講:

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如身體苦重,堅結疼痛,枯痹痿瘠,屬地大之病相。 全身膨腫,膚肉浮滿,屬水大之病相。 全身烘熱,骨節酸楚,呼吸乏力,屬火大之病相。 心神恍惚,懊悶忘失,屬風大之病相。此謂四大病相。

佛教辭彙裡面有「四大不調」一說,就是疾病的統稱。

看了上面的經文引用,大家應該明白,四大在古印度的地位如同中國的五行一樣。佛教對於這些世間法所說的並不詳盡,相信印度本土的一些宗教把四大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應該是可想而知的。

最後說中國的「五行」:

最早的五行記載是《尚書·甘誓》:

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尚書·洪範》開篇: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甘誓》是夏書,列舉有扈氏的罪行裡面有「威侮五行」一詞。《洪範》是周書,而「五行」的說法是出資殷商舊臣,紂王叔父,朝鮮半島的開闢者——箕子。但是箕子表示在大禹治水時代,「五行」作為「洪範九疇」內容之一,由天賜的。

而後五行在中國文化裡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以至於星象醫卜當中五行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人物應該是漢朝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了,他著有「五行」九篇:《五行對》、《五行之義》、《五行相生》、 《五行相勝》、《五行順逆》、《治水五行》、《治亂五行》、《五行變救》、《五行五事》。

綜上,其實四根、四大、五行都相差無幾,真正能否發揚光大,關鍵看後人有沒有用這套理論來創造出新的內容,在中國有《靈樞》《素問》、董仲舒、邵康節這些後來人的發展,使得五行理論越來越壯大。古印度四大同樣是被古印度各個宗教派別所認可的理論內容,所以後來才得以發展壯大。古希臘時代的四根則是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面。感覺很像論文被引用數量作為其質量的評判依據之一一樣O(∩_∩)O哈!


五行源自陰陽消長變化,在陰陽流轉的圓圖上你可以看出來(我不會上圖)

在這個圓上,實質上是無限可分的,所以之前有人問到為什麼不能是七行九行?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我們古人的陰陽五行學說,就是一種認識世界的「理論工具」,所以理論上的創新必須是和現實生活聯繫是緊密的。
個人推測,主要是因為,
我們古代中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我們的四方也因為氣候以及地理的原因而各有特點。

所以我們在這個圓圖上大致劃分出四個區域來對應日常的事物。這四個區域,我們用其對應的陰陽狀態來描述


此時
陰陽理論之上「四象」的概念就出現了。
不過想想,地理方位上的東西南北,是不是沒有考慮觀察者的位置「中」?於是可能代表「中」的「陰陽平衡」這個狀態也就提出來了,加上之前四象的四種「陰陽狀態」,就是「五行」了。


五行之間的關係。。。


多說些,在這個圓圖上,我們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可以看到,陰極陽生的狀態,他會慢慢走向陽長陰消的狀態(期間有一個陰陽平衡狀態,但由於陽生較快,狀態持續時間過短而不為人重視),陽長陰消同樣會慢慢走向陽極陰生的狀態,之後就是較長時間的陰陽平衡狀態(這裡的時間不是四季時間,而是本著陰緩陽速的性質做的推論),再就是陰佔了上風,到了陰長陽消的狀態,最後又回到了陰極。


上面說的這就是五行的相生關係。


相剋。。。
會難理解一些,因為克並不單純,因為偶爾還會出現「反侮」(反克)的情況,但具體還是不離陰陽,我先MARK


推薦閱讀:

易經八卦如何配天干地支五行?

TAG:五行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