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明朝家家向道張三丰重振世人信仰

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興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靈的建築。如天壇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圖為天壇祈年殿。【文史】明朝家家向道張三丰重振世人信仰作者:劉曉「神靈布滄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滿乾坤民眾信仰無疆」,這是湖北武當山位於金頂的太和宮的楹聯,而民眾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廣泛崇道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在其後的整個明代,從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這與蓋世真人張三丰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無疑,正是遊走在世間、留下諸多神跡的大道張三丰,重振了人們對神和修道的信心。明成祖相信有真仙在歷史上,能夠被幾代皇帝尋訪、封號的真人,恐怕非張三丰莫屬。在明朝兩百多年間,幾乎各代皇帝都尋訪過他。明太祖朱元璋久聞張三丰的大名,曾兩次下詔並派人遣使尋訪,但沒有找到。朱元璋的兒子湘王朱柏聽說他的名氣,也親自到武當山來尋找,但依然沒有尋到張三丰的蹤影。據《大岳太和山誌》載,朱柏非常沮喪,就寫了一首《讚張真仙詩》:「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巖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淒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彌松下眠」。而張三丰之所以不現身,這是因為他知曉,帝王自有其「道」,不能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代方士惹出禍端的最根本原因是「因遊仙入朝」。信神的燕王朱棣繼位後,為了感謝真武大帝在靖難之役中的護佑,下令以真武大帝為護國大神,下詔封其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在京師御用的監、司、廠、庫等衙門中,全都建有真武廟,廟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左右兩旁塑龜蛇二將,以彰顯真武大帝的神武。朱棣還在朱元璋頒布的《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中,增加了祭頌真武大帝的樂章,成《御製大明玄教樂章》,通行全國。此外,朱棣亦在北京興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靈的建築,如天壇、天將廟和關公廟等。天壇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上帝」的徽號是宋徽宗時所加。朱棣還在內宮建有玉皇殿,供自己和內宮中人奉祀,玉皇殿在明朝滅亡前被崇禎帝毀掉。而其在真武帝修道昇天之地武當山大修宮觀,更體現了其崇道之心。自然,朱棣對坊間流傳諸多神蹟的張三丰非常感興趣。《張三丰全集》記載,永樂四年,侍讀胡廣上奏張三丰深有道法,廣具神通。於是,朱棣派給事中胡熒同宦官朱祥四處尋訪,走遍了荒原邊境,卻沒有找到。永樂十年,朱棣一再召來張三丰的弟子,讓他們尋訪張三丰。朱棣還親自寫了封信,信中說自己「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雖「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降尊紆貴的朱棣,給了張三丰空前的禮敬,但是張三丰依然沒有前來,只是寫了一封簡訊並賦詩一首,讓其弟子孫碧雲轉交給朱棣。簡訊中希望成祖「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方士金石勿信為佳」,這樣「民富主富,民壽主壽」。而詩中曰:「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極殿中龍虎靜,武當雲外鐘鼓清。臣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苦有情。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慾是長生。」張三丰在簡訊和詩中給永樂帝開的妙方是「屏欲崇德」和「澄心寡慾」(心要乾淨,慾望要少),這樣老百姓富裕了,身為人主也就有德行了;老百姓長壽,身為人主也就長壽了,內中暗含修道之意。永樂十四年,在胡廣的再三請求下,張三丰同意與其一同去見明成祖朱棣。張三丰先自飛身而去,降臨宮殿。彼時朱棣正在上朝,忽見一位衣衫襤褸的道人披著鹿裘立於台階上,稽首帶笑。成祖詢問知是張三丰,便「慇勤命坐,即求談道」。張三丰於是唱了一曲訪道求真走天涯的歌,唱罷,從容走下台階,一時祥雲布滿整個庭院,良久才散去。張三丰亦不見了蹤影。明成祖與大臣們感歎不已,方纔真正相信,這世上果然有真仙。崇道的朱棣還不時命道士設齋醮,為他的父母祈「冥福」。有時設齋醮三日,有時則長達七晝夜。在徐皇后於永樂五年去世後,他命天師張宇初於朝天宮率眾道士設大齋醮,為徐皇后祈福。朱棣這種大設齋醮的做法開了先例,後世皇帝紛紛仿效。此外,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鑒於以前的《道藏》大多散佚,便命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纂《道藏》。這項工程一直到正統十年(1445年)才全部峻工,歷時三十九年。這部《道藏》即名為《正統道藏》,共5305卷,分裝480函。萬歷時,鑒於《正統道藏》蒐羅不全,且《正統道藏》刊印以後的近二百年間又有不少新的道書問世,於是,萬曆帝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負責修《續道藏》,稱《萬曆續道藏》,共180卷,分裝32函。經過明代這兩次大規模的編纂,道教經典書文基本蒐羅無遺,促進了道教在全國各地的傳播。而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道藏》正是明代編纂的。

明成祖朱棣宮廷再現神蹟明朝的崇道之風從明成祖開始,到嘉靖、萬曆皇帝時達到頂峰。可以說,明朝的皇帝基本都崇信道家,只是崇信的程度不同,明世宗嘉靖、明神宗萬曆最為崇信,而且有些還有緣見到了張三丰。◎皇帝崇道明孝宗被視為明代的中興之主,但他崇奉道教毫不遜色於其父明憲宗。他甚至命道士崔志端掌太常寺,「帶銜為禮部尚書」。孝宗的兒子武宗喜佛,但他亦不排斥道教,南巡時還曾命天師為他除妖。到了世宗嘉靖帝,其崇奉道教就很少有人可比了。嘉靖曾三次給自己加道號,第三次達到34個字,其字數之多,在世俗間無以倫比,在古代,封號字數越多越顯得尊崇;而且他還給自己的父母也加了道號,這也是非常少見的。

武當山紫霄宮明成祖時期武當山宮觀已是相當壯觀,紫霄宮達一百六十間,但嘉靖卻下詔「擴大至八百間」。嘉靖時期營建的宮觀名目繁多,耗費驚人。《明史?食貨志二》明確記載:「世宗營建最繁,十五年以前,名為汰省,而經費已六七百萬。其後增十數倍,齋宮、秘殿並時而興。工場二三十處,役匠數萬人,軍稱之,歲費二三百萬??經費不敷,乃令臣民獻助,獻助不已,復行開納。」此外,嘉靖帝將齋醮當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課,同樣耗費驚人。他還寵信一大批向他獻方藥方術的道士,給他們授予高官頭銜。顯然,嘉靖帝不顧百姓疾苦地崇道,已經違背了道家真義,與張三丰告誡明成祖之語背道而馳,同時因為極度崇道,嘉靖帝大力毀佛寺和佛像,這都為明朝走向衰敗埋下了伏筆。明穆宗隆慶帝繼位後,因朝政廢弛,採取了一些限制道教的措施,但他對真武大帝仍很崇敬。隆慶帝在位六年後,兒子萬曆帝即位,是為明神宗,亦癡迷道教。不過,萬曆並不公開排佛。他像祖父嘉靖帝那樣,整月整年地在宮中做齋醮,為此居然一連十幾年、二十幾年不上朝。他下詔重建道教宮觀,還命道士修《續道藏》。正是在萬曆年間,對關羽的崇拜被推廣到全國各地。萬曆之後三個明朝皇帝中,光宗在位僅一個月,據說是因服丹藥致死。熹宗天啟帝也推崇道教,敕令修建武當山玉虛宮。《明史》說他也是服丹藥而死。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最初也崇道並排佛,但他後因自己祈求的道教諸神不能幫助他挽救明王朝的危亡,所以在湯若望等人的引導下改奉天主教,為此還毀掉了明成祖修建的玉皇殿。但大明的氣數還是盡了。

朱筆批改過的萬斯同《明史稿》,《明史》底稿之一。(公有領域)明朝皇帝崇道除了表現在對真人封號外,還大修道觀。不僅在武當山,在京城也修建了不少廟、觀。《明史?禮誌四》載北京的「京師九廟」就是明成祖和他的後世子孫所建。這「九廟」供奉的都是道教神靈。◎張三丰顯真身據《張三丰全集》載,天順三年(1459年),張三丰再次來朝,見明英宗虔誠修道,遂顯真身,並對英宗說,希望他「修己安人,黜邪崇正」,說罷隱去。明朝的郎瑛在《七修類稿》中也記載了張三丰來見明英宗一事,說張三丰「鬚髯豎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攜笠」。

張三丰畫像在張三丰隱去後,英宗親下敕封誥命,誥命中說張三丰「奇蹟罕見」,「芳姿穎異,雅志孤高。得仙菉之秘訣,餌金鼎之靈膏。去來倏忽,實得造化之機;隱顯微芒,吻合乾坤之妙」,因此賜其號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時期,再敕封張三丰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則封張三丰為「清虛元妙真君」。他聽說張三丰在南京,便下詔尋得張三丰所有撰寫的篇章,仔細研讀,還在其原來住的地方,建清虛觀。明熹宗天啟年間,張三丰降壇顯靈,熹宗下詔封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之所以明朝皇帝敕封的號中有「真」字,應該是因為道家是修真的。而明朝兩代皇帝在武當山的老營宮前修建了一座碑摟,內立兩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是明成祖賜張三丰書,一刻是明英宗賜張三丰詔,稱其為「真仙」。家家向道在張三丰廣為流傳的神蹟的影響和明成祖的帶動下,各地藩王也紛紛仿效,修建道觀,道教的地位大為提升。而皇帝、大臣們的崇道之風對明代社會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鼎盛時期,明朝家家向道。而且每到春天二三月間,江南許多地方都組織大規模的武當山進香旅行,這也擴大了道教的影響。不僅如此,老百姓生活的各個領域幾乎都能看到道教的存在,如老百姓廣泛供奉門神、灶神、城隍、土地神、媽祖等保護神,供奉風伯、雨師、雷公,祈求風調雨順。皇帝亦根據老百姓生產、生活所需,不時加封道教神祇。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明中期以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各行各業興起了一股行業神崇拜風。如製墨匠祭祀呂祖,文具商祭祀文昌帝君,打鐵匠祭祀太上老君,甚至連娼妓和竊賊也為了顯示自己是一個行當,亦分別奉祀管仲和時遷。這些行業保護神絕大多數屬於道教系統,有的還受到明朝皇帝的冊封。

八仙過海繪圖。船尾開始算起: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漢鍾離、李鐵拐、呂洞賓。船外:張果老。而此前唐宋元時廣泛流傳的「八仙」名諱,在明代也最終確定下來,即李鐵拐、鍾離權(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其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子)被嘉靖皇帝封為「純陽孚佑帝君」,以示尊崇。無疑,明朝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道教神的形象也不是偶然的。如長篇神怪小說《封神演義》幾乎全是道教諸神鬥法的故事。《西遊記》雖以唐僧去西天取佛經為主線,但孫悟空「大鬧天宮」卻鬧的是玉皇大帝。《水滸傳》開篇就說張天師放出妖魔108人,這就是後來的梁山108將。相對於佛教來說,道教地位的上升還與明代的宗教政策有關。朱元璋於洪武元年用詔書頒告天下,只允許佛、道二教流傳。洪武六年規定,出家為僧、道者,要在考核後,由官府發給「度牒」,始能出家,並限制了出家名額。因此,明代沒有出現因僧、道太多而影響國家賦役的嚴重問題。雖然到了清朝,因皇帝信薩滿教和佛教,道教地位有所下降,但明朝時曾經的鼎盛與繁榮卻不曾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沒,綿長的道脈在歷史的長河裡蟄伏著,等待著,等待著再一次接上與神的緣分。


推薦閱讀:

請問假如日本崇禎年間才侵入朝鮮,是否會與建奴死磕,進而大明得以延續,進而與西方一樣開始工業革命?
從督、撫、道關係淺談覺華島之失
團長說明朝(一):明朝擁有先進的火器,為何還是屢屢敗於滿清
如何評價楊嗣昌此人?
明代紫禁城的乾清宮與坤寧宮的內部是什麼樣子的?

TAG:明朝 | 信仰 | 張三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