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趙堡太極拳經典理論 張三丰祖師《太極拳論》
張三丰祖師《太極拳論》註譯
[原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註譯]太極拳為內家拳,內家拳區別於外家拳的最主要特徵就是「尚意不尚力」。因此練拳時一定要丟掉後天之拙力、僵勁、通身要自然輕靈。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隨風飄動。尤:更。貫串:貫,古代穿麻錢的繩。貫串,指從頭至尾,始終如一。此指初練太極拳時要「一意到底」綿綿不斷。不貫串則斷意、斷力,敵必乘虛而入。
[原文]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註譯]氣:太極拳講究「精、氣、神」。「意、氣、力」。此處「氣」為「意、氣、力」之氣。指練拳時行於全身之「氣」。鼓盪:充盪全身、隨意而行。意到、氣到;氣到、力到。使其無間隔,斂:收 斂、凝聚,不散亂。神:精神。精神 ,凝聚專一,不可心猿意馬。
[原文]無使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
[註譯]凸凹:高低不平。指練拳時身形,手法、步法、運行軌跡要圓融,平滑、飽滿。不要枉生圭角。斷續:指練拳時體內意、氣、力的運行要連續,不要中斷。凡有凸凹,有斷續時,都說明拳架尚未圓滿。易於為人所制。「意氣力」有斷續時,就會給人可乘之機,都是導致失敗的根由。
[原文]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 [註譯]莊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太極拳術要腹式深呼吸,故其呼吸深長,上可至頂,下可至踵(腳根)所以太極拳一招一式轉換變化,其根在腳。由腳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腰為轉換中樞,故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是為主宰。由腰而行於手指,完整一氣。故太極拳以手發放人,而跌出者,絕非手指之力可為。其力乃發於足跟。上手、下足、中腰無處不相應,自然得機、得勢。機:機會、機遇。勢:勢能、優良的態勢。處在優先地位的姿勢。
[原文]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註譯]病:缺點、缺陷、毛病。太極拳習練者在盤架、推手、散打中,凡有不得機、得勢的狀況出現時,身姿就會變形,神態就會散亂。要克服這些毛病。就要從根本上檢查,在腰腿運動是否得宜,是否適度上探求。
[原文]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註譯]皆然:然,代詞,這個樣子如此。皆然,都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指完全正確的腰腿運動。全句意為:欲上、欲下、欲左、欲右都須要腰腿正確無誤的運作。這一切都是在「意」的指導之下完成的,而不是手舞足蹈的手腳枉動能奏效的。也就是說腰腿之動不在外形行,不在外力作用,而是在知己知彼,隨機應變的意識指導下進行的。內若無意,外行亂動,無益。
[原文]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之挫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註譯]挫:此處指反向用力,使物體受挫,因受挫而折壞。
此段講與人交手時要隨機應變,反覆無端,令人琢磨不透,窮於應付,顧此失彼,自然神散而形亂,我可趁虛而入,任意發放之。這一切的核心問題是擾亂對方的意識,製造假象迷惑他。「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兵以利動,以詐立」。都是講的這個道理。在太極拳應用於實戰時更是如此。比如說要將對手向上掀起,必須先將其向下按壓,挫斷其根,當其本能地向上反抗掙扎時我順勢將其掀起。左右亦然,打回頭勁,乘其不備,擊其惰歸,迅速將其從精神到肉體都加以摧殘,當是毫無疑問的。
[原文]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毋令絲毫間斷耳。
[註譯]練架子要分清虛實,與人交手實戰也要分清虛實。
虛實每一節,每一動都有各自不同的虛實要求,但總括起來只有一個虛實,就是要根據敵手的來意確定虛實。彼實我虛,彼虛我實,實者忽而變為虛,虛者忽而變為實,實實虛虛變幻莫測,彼不知我,我能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周身節節貫通」句中「節節」二字之意是指經過太極拳訓練後,周身由一個整體化為無數個組成部分,行話叫「虛空粉碎」。打個比方來說,一根三百斤的鐵棍,勁大的人可以扛起就走,但一個一百斤的鐵鏈,他卻不能持之而起,又假設鐵鏈分之為千百段,力氣再大的人也不能奈之何。由於我已至「虛空粉碎」境界,四肢百骸處處相牽連,故敵不可牽動我,穩如泰山。而運用之時要集零為整,「節節貫通」,聯為一個整體,首尾相顧。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俱應。練太極拳要能分、能合、分而為若干節,合而貫串為一體,這樣才能顯出輕靈。
[原文]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註譯]太極拳亦名長拳。二者同物而異名也。本句意思是說:太極拳輕柔自然,連綿順暢,如風捲雲舒,如潺潺奔流不息的江河,一環扣一環,一圈套一圈,綿綿不絕。
[原文]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金、木、水、火、土、也。
[註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為八法(詳見名詞解釋和手八法分析)進退顧盼定為五行,八卦五行合而為十三極。故稱十三勢。
王宗岳《太極拳經》注釋
[原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注釋]太極:太極本為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此處指太極拳而言。無極:宇宙天地萬物誕生前的虛空、靜寂、混沌狀態。此處指太極拳演練前準備階段時的狀態。此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念無欲無求,無持著的虛空狀,謂之無極。無極動而生陰陽,陰陽蒙發而生太極。未動之時動靜、陰陽剛柔、進步、開合已悉數寄寓其中。可為萬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是動靜的機樞所在。
動:指物體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間中移動。
靜:保持或維持物體原有的位置。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為太極的樞紐機關。太極拳行功時,於動中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靜極則動,動極則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原文]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注釋]太極拳當行功時,各個姿勢一動一靜之間前後、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所以說動之則分。其相對靜止狀態,其動作、肢體無運行軌跡可指,陰陽虛實具在其中,此謂靜之則合。以發力狀況講我動時將敵力分化,不能直達我身,敵勁落空後稍靜我勁合而渾整,即刻發放。所以能「後發先至」。
[原文]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注釋]過:逾越。及:到達。隨:順隨。就:即、去、薄近。過與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則陰陽勝衰失衡,就不能合。運勁過則生頂抗,不及則有丟、偏。要作到不即不離,就應當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固執己意。初學太極拳的人容易犯「過」的錯誤,稍懂勁後則常失之「不及」,學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注釋]人:指敵方。剛:剛猛有力。柔:柔順,不抗勁。走:化敵來力。柔以承之,變化敵力方向,不為所制,叫走。順:得機,得勢,自由便利。背:不得機勢,行動不自由便利。粘:取制敵人之力。當敵手用剛猛暴烈的力時,我只有順應其勢,如以膠著物,物我合一,應勢取勝。此之謂粘。
[原文]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注釋]這一段講的是在與敵交手時,自己動手的急緩速度應隨對手的變化而變化。敵手運動速度快而我應對緩慢,則反應遲鈍,必被敵所制。敵勁尚未運到,我過於急噪,搶先發力,往往不能有效節制敵手,敵反而有機可乘。這些都是應著力克服的弊病。在與敵交手中,雖敵方動作千變萬化,但只要我能與之急緩相隨,便可純任自然,無絲毫的凝滯,定會勝券在握。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注釋]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參天之木起於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習練太極拳,往往欲速則不達,必須循序漸進。所以習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從模仿師傅的姿勢開始。姿勢正確後再求勢與勢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套路熟練。著法熟練後再行實踐,學習各招勢的實戰用法。如能使用得當,敵不落空,才算著熟。著熟後以推手驗之,以求懂勁。研究對方動作輕重緩急,及方向、大小、作用點。久而久之便會由微懂而至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才算得上真正懂勁。懂勁後不求用勁,而勁自合,逐漸達到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御就到了神明的階段。這樣層層遞進,階階高升的過程,沒有數十年的純功是難以達到的。
[原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注釋]頂:囟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會隨呼吸顫動,道家稱上泥丸宮,藏神之府。道家上田練神。練太極拳者主張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和肉體同時得到修鍊。運動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頂為全身綱領,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動作起來全身一致,左右前後都不會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慮。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據筆者考據下丹田在臍後腎前,其正確位置處於百會與會陰的連線和神闕(肚臍)與命門(腎臟)連線的交點上。常用深呼吸使氣歸於此,自能神旺氣足。《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都講的是吐故納新。歸根復命,長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者沉氣於此則屹立不動。氣沉時應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力憋氣,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會導致腸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注釋]偏、倚:都是失去中正。藏:隱匿;現:顯露。忽隱忽現神明難測。外指身體姿勢,內指神氣運勁。神氣意力全身貫徹。無過不及,忽隱忽現,令人不可捉摸。虛頜頂勁、氣沉丹田須含活潑之意,為自然之趣,過於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呆
板,運勁不能虛靈,所以要忽隱忽現。
[原文]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注釋]杳(yao):不可捉摸。此二句承上文而言。進一步解釋忽隱忽現之意。與敵接手後覺左邊重,那麼我左邊與敵接觸之處,即變為虛,使敵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隨其意而變化,不可稍有頂抗,如此虛實易位使其處處落空,而莫之奈何。右邊亦然。虛與杳同義。
[原文]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注釋]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壓。交手時敵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捫天,使敵難攀。敵欲壓我使下,我即順勢而下降,如探深淵,敵反失其重心,因勢變遷,潛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注釋]我前進擊敵時,敵差順領我勁,我則長身以隨之,使其無可退避。敵乘勝前進時我即收縮後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盡頭。自不再得逞。太極拳以柔靜為主,但不是一味避讓,而是以退為進,以退為攻。全在因勢利導,不必拘泥。
[原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注釋]羽、蠅蟲都是份量極輕的。加:增加;著:附著。言練太極拳進入高級階段的人感覺極其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即就是輕如羽毛,如蠅蟲,稍近我體就會立即有知覺,馬上做出避害趨利的動作,而不容一羽,一蠅蟲附身我體。「守靜篤,致虛極」方能寂能不動。非經久鍛煉,肢體軟靈,感覺異常靈敏,難以達到如此境界。
[原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註譯]《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又曰「善攻者敵莫能御之,善守者敵莫能攻之」。精於太極拳術的人,因能虛靜而陰陽相合;因感覺靈敏而能剛柔相擠。敵方任何一個微小動作我都了解在胸,而我行動意圖敵方卻渾然不知。拳術家所向無敵都經由這一途徑。
[原文]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註譯]斯:代詞。此這。斯技:這種技藝,泛指各種門類的拳術。意為:就武術而言,門派種類很多。流派不同,當然姿勢也各有區別。但除太極拳外,其它拳術都特別重視力量與速度的訓練。以壯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懂勁、輕靈、以靜制動等決。
[原文]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所為也。
[註譯]力氣大的打贏體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敗反映遲鈍的,這都是天賦的能力,不是因勤奮學習而達到的。
[原文]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註譯]古稱七十為耄,八十為耋。意為年老之人力量匱乏,行動遲緩。「四兩撥千斤」太極拳推手歌決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稱千斤全賴槓桿、斜面之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與物理學槓桿、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學依據的。年老力衰之人能抗禦眾人圍攻,絕非依仗手腳速度快而已,全靠多年修鍊的太極功夫。
[原文]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註譯]平準,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靈敏。太極拳中正安靜,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暢通。秤敵來力大小精確無誤。太極拳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周身轉動如同車輪。
[原文]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註譯]偏沉:因傾斜而傾覆。太極拳講求中正平圓,不可前俯後仰,左右傾斜。不正則偏,偏則易傾。雙重;雙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極拳要雙腿靈話,分清虛實,不宜太死板。《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講兩腿叉開平均著地,不如倒換虛實,就是無法走路,所以犯雙重之病的人,行動必然遲滯,要想解除雙重之病,就要懂得分清陰陽虛實。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註譯]制敵勁為粘,化敵勁為走。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離不開化,化的同時就是制。[原文]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擠,方為懂勁。[註譯]陰陽請參閱第六部分名詞解釋。陰陽互為消長,二者如磁鐵之兩極,不可分割。得太極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剛柔虛實。陰陽虛實相輔相成,不失其機,才是真的懂勁。
[原文]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註譯]只有懂勁後,方能愈練愈精。若不懂勁,則越練越不精。懂勁後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細處揣摩就會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本]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註譯]在與敵交手時不可強行以我為中心,一意孤行,過於執著,固執已行,而要隨機應變,不拘成見,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從人就會逆勢妄動,動則得咎 [原文]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註譯]太極拳就是在矛盾對立中求得統一,在運動變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極其精微細密一不小心就會滑向謬誤.真心修鍊太極拳的人不能不審慎辨別正誤,否則會在謬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是(代詞):此為(動詞):著述。為了廣大太極拳修鍊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寫了這篇論著,是全文的結束語。
推薦閱讀:
※楊氏二十四式太極拳記憶口訣(4句28字)
※纏絲勁是太極拳勁道之魂
※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原始太極拳文本
※不妨練練太極十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