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女兒習慣性用哭鬧來作為武器,該如何應對?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從出生到兩歲四個月一直主要是岳母幫忙照顧,兩個月前開始由我和老婆完全親自照顧,或許是因為岳母之前過於遷就和寵膩了,導致如今女兒遇到一點不順她意的地方就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有時候完全是無理取鬧。針對這個問題各位有何心得可以分享?


謝邀。
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改變行為,重新建立索取-應答機制。第二部分,重新建立規則

第一部分,改變行為,幫助孩子養成合理表達才能達到目「的行為方式。(做好至少重複20次的準備。)

第一步,將孩子抱離觸發區域,抱到家裡的一個角落(建議遠離電視區,吃飯區,學習區,禁止廚房衛生間和陽台,並把這個角落固定下來)
第二步,安靜耐心安撫小朋友的情緒,可以輕拍,擦淚,握手,不要緊緊摟在懷裡,要堅定有力量,表達出(不是說出):我在安撫你的情緒,但是我不贊同你的行為。這段時間不要叨叨,不要指責孩子,就是堅定的安撫,可能會持續10-15分鐘。
第三步,等待情緒稍微緩和,可以是從劇烈哭鬧轉化為小聲抽泣的階段,開始共情。語氣要堅定溫和,不要指責。舉例:爸爸知道你想要看電視,我也很喜歡喜羊羊,我也想看,但是你不需要用這種大哭大鬧的方式告訴我,我也會讓你看。提出解決方案:現在重新對爸爸說:爸爸我想看一集喜羊羊,你說了,我就讓你看一集。來,跟著爸爸說:爸爸我想看一集喜羊羊。
【如果此處孩子情緒突然爆發,說:壞脾氣又來了,我們再等一會,等它離開,重複第二步-第三步。重複5次以上(不要跳過這些重複)。】
結果:
(1)仍然沒有效果(根據小孩子的性格,有些小朋友可能第一次實施時比較反抗)。「你特別不想說就不說,那就下次說了再看。」淡化這件事情,干自己的事情去,這次改變行為無效,到此結束。
直到此時及以後,也不可以看電視。第一次整個過程可能需要持續半小時到一小時。
(2)孩子被嘮叨到沒轍,終於開口。立刻抱去看一集喜羊羊,說,「下次想看電視好好和爸爸說,爸爸也會讓你看的。」
以上做法僅用於改變行為,不要試圖在此時建立規則!激化矛盾且失信!一定要改變哭鬧索取的行為以後,建立規則才會有效。

第二部分,重新建立規則。
1.一定要在情緒穩定的時候建立規則
2每個人都要遵守規則
3可以利用學齡前兒童對時間沒有具體概念這個BUG來應對一些問題。
舉例,吃零食。
第一步:買零食的時候就要說,我們買的這個零食是吃完飯才能吃的,早飯後可以吃,午飯後可以吃,晚飯後可以吃。吃完以後要漱口/刷牙。
第二步:當天吃完飯,主動給孩子一個零食,告訴她,你看,我們吃過飯/吃光飯,就可以吃零食,還要記得漱口。
突髮狀況:還沒吃飯就要吃零食。「我們吃完飯就可以吃零食,再過一個小時就要吃午飯了,你想吃哪個?我們吃完午飯就把它吃掉,一個小時很快就到了,我們可以定時啊!(轉移注意力,並且此處可以過後做手腳),我們先去搭積木吧,媽媽,請早點幫我們準備午飯好嗎?我們吃過午飯還要吃零食呢!」
補充:孩子和你分享零食,剛好/故意你還沒有吃飯,「好想吃啊,不過我還沒有吃飯,等一會我吃完飯就去吃!」「吃完飯再吃零食,零食就更好吃啦!」

做好心理準備,形成一個習慣,至少要同等時候才能消除。建立規則很難,破壞很容易,大家要儘力維護,大人之間要提前協商,不要穿幫。

加油!


----------------------------------------------------------------
補充:
評論有問:如果孩子哭鬧的事情是即使好好說話也不想答應他的,而且他已經好好問了兩次,沒有答應才大哭大鬧的,怎麼辦。
這個暫且理解為:「孩子思想更成熟,想挑戰規則,除了轉移注意力還有什麼辦法?」

答:你可以告訴他不行,以及為什麼不行(合理解釋)。然後告訴孩子:
1.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心情不好是正常的(理解孩子感受);
2.如果能有**就好了(替孩子說出他想說的話);
3.如果你覺得哭好受就哭一會,如果你願意拉著我的手就拉著我的手,如果你想趴在我背上就趴在我背上(給出合理的面對受挫的解決辦法);
4.過一會壞情緒就會自己離開的(正向引導)。
已經明確規則的問題最好不要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溫和而有力的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就是不可以的。

----------------------------------------------------------------
補充:
評論裡面有說:「用大人的智慧程度和理論體系去對付孩子,是不公平的。」

這個問題我還真的是考慮過的,後來我是這樣說服自己的:

1.我一直發自肺腑的認為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我不低估孩子的智商和學習能力。

2.如果不是偶發或者意外,有問題就是有問題,如果能夠用相對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修正,好過他帶著問題去到學校里/社會上被人修理。

3.我希望我的孩子,通過小時候的被演練,將來也會用智慧和有體系的方式對待他的孩子,不要排斥智慧,甚至使用暴力。

4.我自己是不執著於公平的,我們家也不是社會中的強勢群體,在行為處事上面也盡量對天秤座的兒子弱化「公平」這個概念,只是希望盡量避免他長大被社會打臉。(此條是我自己三觀不正,與普遍育兒價值觀念無關)


謝邀!大部分回答是從行為改正角度來答的,考慮到題主的情況涉及到「看護人變化"以及「老人帶娃」,補充幾個要點。

1.看護人的變化,孩子需要經歷一個並不容易的適應過程。每個看護人照顧孩子的方式和流程不一樣,很可能處處挑戰孩子的秩序感,你沒按孩子習慣的方式和流程來,孩子不抗議才怪。孩子的秩序感(空間位置和時間順序)很容易被大人誤解,以為他們在無理取鬧。

2.老人帶娃一般很少給孩子設限,沒有邊界規則其實孩子是沒有安全感和自由的,哭鬧的方式正是她們在表達不滿足。沒錯,遷就和寵膩的孩子是不滿足的,而不是大人以為的「被寵壞了(即過度滿足)」孩子現在仍然用哭鬧的方式表達,不是習慣性的延續,只是她們仍然沒有得到滿足,還在表達不滿足而已。

3.孩子真的不會無理取鬧,他們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可能身體不舒服,可能情緒不順暢,可能秩序感被挑戰,可能是在尋求設限的保護,無理取鬧只是大人的錯覺。你可以用行為改成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的行為,但別錯過了挖掘背後真正的原因,孩子正在經歷些什麼,他們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他們是那麼惶恐不安,他們最依賴信任的人只有當父母的我們。


我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娃2歲6個月),娃的爺爺奶奶來帶娃一段時間(2個月),等我們接手發現孩子各種」無理取鬧「,可我們之後的發現和經歷是充滿驚喜的。下面是我的記錄:

路易天生脾氣又急又大,情緒一上來就氣得用頭撞地,以前主要靠創造環境少讓他生氣,以及轉移注意力,可這些畢竟是逃避的辦法。之前寫過的文章2014-06-01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和2014-06-01 講道理,顯魔力中講到,盡量「事前避免事後疏導」是應對小寶寶情緒的辦法,但長遠地看,還是要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今天就跟大家彙報一下初步成果,路易現在已經是一個處理情緒的高手了(說實話比路易媽媽強),我們先來看一個生活中的實例吧。

路易吃香蕉,他一手拿著香蕉爬椅子,結果不小心椅子歪了,路易差一點摔倒嚇到了。他來找媽媽說「寶寶要去哭了」,拉著媽媽到沙發上坐著,在媽媽懷裡哭(其實連假哭都沒有),可見他能識別出沮喪的情緒

哭一會,路易指著遠處的椅子說「那個椅子會歪」,顯然這是他情緒的原因,他也能識別並表達出來。媽媽安慰路易說:「路易很會爬椅子,偶爾沒爬好歪了很正常的,小心點就好了,媽媽有時候也會歪呢,下次路易小心點爬就沒問題啦。」

路易接著說「哭完了」,看來媽媽的安慰說到路易的心坎里,解決了他內心的焦慮。他拉著媽媽說「回去吃香蕉去」,這次他小心爬上椅子開心地吃起來。

這樣的橋段現在每天上演幾十回,那個一天到晚動不動就撒潑耍賴的小魔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為情緒找到合適宣洩方式的可愛小孩。


這轉變是如何實現的呢?

路易媽媽從來不會只給結果,詳細過程是一定要記錄下來彙報給大家的。

首先,路易語言表達能力飛速提高,現在說話是一段一段的,交流更直接有效,他的脾氣爆發程度就低了很多。當他能說出「寶寶生氣了」,這句話本身就是很好的發泄,氣也就消了大半。

其次,平時給路易講繪本的時候,路易媽媽比較強調講解書中角色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中的情緒,識別情緒是處理情緒的基礎。比如有一本繪本叫《鴨子騎行記》,如果只講誰做了什麼這個層面,其實挺枯燥的,但如果細細品味每個動物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情緒狀態、心理的想法、以及情緒變化的過程,就會發現這是本非常精彩的書。

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況需要說明。前2個月爺爺奶奶來換班,這是爺爺奶奶第一次單獨白天帶路易,他們沒有邊界的縱容給我們的育兒生活帶來了巨大挑戰。他們臨走前最後一天,小路易的狀態是這樣:動不動就躺地上賴死無理取鬧,不讓做的事根本管不了他無法無天,什麼東西都讓別人撿,一點點不如意就發好大的脾氣,和平時我筆下那個獨立自主、守規則、講道理的小路易簡直判若兩人。

我們心底相信這些狀況是暫時的,路易已經兩歲多性格習慣基本成型,不怕短期的影響。在他對語言、人際關係敏感的時期給他更豐富的經歷,綜合地看可能是更好的,這是我們請來爺爺奶奶的主要原因。

比較心安的是,我們知道路易的規則還在,這從「扔枕頭」事件里能找到線索。2014-09-08 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和2014-10-05 從日常細節中窺見孩子不在身邊時的狀態兩篇文章中記錄了路易扔枕頭的事情,後來將近一個月不扔枕頭了,突然一天睡前他又扔了枕頭。

這次他自己說「跟媽媽一起去撿」,拉上媽媽的手就去了,可見他還記得媽媽的規則是什麼,沒有再嘗試讓媽媽去撿,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再去試探邊界。誰知剛撿起來他又扔了,媽媽很無語說:「不陪你撿了找你爸去。」 爸爸也趕緊表態:「爸爸也不陪你撿。」 路易左看看右看看,誰也指望不上,只好說「寶寶自己會撿枕頭」 ,乖乖自己去了,還知道很小心不碰到燙手的電暖氣。

對於什麼時候能修正他這些不良行為,說實話我們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


沒想到的是,只用了兩天時間,路易不僅迅速轉變回以前的狀態,還在處理情緒方面取得了突破。

這天阿婆剛回來,爺爺奶奶還沒走,一家人都在。路易因為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沒做好怒氣衝天,眼看又要經歷一場「大人疲憊孩子焦慮」的衝突。路易媽媽突然想到有一本繪本也許能和路易的情緒共情,這本繪本叫《生氣的亞瑟》,之前給路易看他沒感覺,現在正在氣頭上也許有共鳴呢。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小男孩生了很大很大的氣,他的氣變成了烏雲、旋風、颱風、地球的顫動,把家、街道、城市、地球全都毀滅了,最後還不解氣,再來一場宇宙大爆炸,一切化為碎片,最後他在火星的碎片上想自己為什麼生氣呢,已經不記得了。媽媽繪聲繪色地給路易講這個故事,路易被深深吸引,隨著他要求的一遍遍重複,他的怒氣也化為了碎片。說實話家長看著也很解氣,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情緒也煙消雲散了。

爺爺奶奶走了,路易繼續試探著我們的規則,發現規則依舊清晰。令我們驚訝的是,路易不再大發脾氣了,最多就是假哭假生氣,《生氣的亞瑟》也不再需要了,這是我們能引導他自己處理情緒的基礎。而之前爺爺奶奶在的時候,除了晚上睡覺關門後(扔枕頭是在這個場景下),我們的規則基本是失效的,他知道爺爺奶奶會怎樣對待他,一旦得不到預期就大發雷霆。

這說明,路易很清楚規則是什麼,也清楚不同人有不同的規則,人換了規則就變回來,當然難免要試探下確認規則。


我們發現,路易已經悄然成長了很多,他可以直面自己的情緒,能識別和表達出來,並很好地處理它們。

下面通過這一天經歷的幾個常見生活場景,介紹路易是如何轉變的。

1)一大早起床,路易就開始了無理取鬧。爸爸說倒水給路易喝,結果路易等不及爸爸倒水,馬上就要喝到水,他之前就沒關注到水杯。路易嘴裡說著:「寶寶生氣了,寶寶哭了。」 他開始躺在地上賴死假哭,一滴眼淚都沒有。接著爸爸把三輪車從樓上取下來往餐廳一放,車頭頂著欄杆了,路易也要生氣大叫「擋住了」。真是莫名其妙呀,這點破事都要焦慮(他的三輪車很久沒玩了,之前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放置位置,不是秩序感的原因)。

爸爸出主意,這是路易在試探界限呢,我們不理他試試。

「讓他去哭吧」是我們很不認同的辦法,路易兩個月時試過一次失敗了,領教過他的堅持後再沒敢嘗試。這次看他在假哭,想想試試也無妨,「病急亂投醫」嘛。於是我們跟路易說:「你生氣就生一會吧,不生氣了就自己爬起來。」 然後我們各自做自己的事不關注他,他聲音越來越小最終停下來。十幾分鐘之後,路易自己爬起來說「不生氣了」,我們趕緊給予積極地關注,抱他親他鼓勵他說:「路易真了不起,生氣就是這樣的,一會就過去了。」

這樣的引導之所以有用,關鍵在於時機。這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路易一兩分鐘就能自己爬起來,情緒已經平復,事情也翻篇過去了。


2)路易玩球時不小心胳膊碰到了柜子,其實沒碰痛只是撒嬌假哭,媽媽摸摸說「痛了就哭一會吧」,把路易輕輕摟在懷裡。過一會問他「哭完沒」,路易委屈還沒過去,表示「還沒哭完」,媽媽平靜地說「那你再哭一會吧」,繼續輕輕抱著他,沒有過多地關注。又過一會路易說「哭完了」,這次他得到了媽媽熱情地回應,媽媽開心地親他:「想哭就哭吧,哭一會就好了。」

處理情緒是孩子自己的事,主動權在他們自己手裡,什麼時候處理好由他們決定。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也一樣,對於兩歲半的小娃來說,尊重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想法,你就能看到他們的潛力。


3)媽媽和路易坐在沙發上玩汽車,有個汽車掉地上了,路易裝樣子伸伸手說「撿不到」,意思是讓媽媽撿,媽媽也學他坐那不動只伸手說「媽媽也撿不到」,路易沒辦法。媽媽提醒他:「怎麼辦呢,路易想想辦法。」 路易只好自己起身撿起來,自言自語說:「寶寶站起來就撿到了。」 媽媽誇他:「路易真會想辦法。」 再後來汽車掉了他就自己撿,還興奮地念叨:「寶寶一離開沙發,就撿到一個汽車。」

其實孩子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的,如果你幫他們做得過多越界了,他們的內心是很焦慮的,這從他們的語言中很容易觀察到。


4)路易拖地,拖一會開始幹壞事,用拖把使勁砸空氣凈化器,媽媽不許他砸,他還更用力。媽媽一把搶走了拖把,這要是以前路易得氣死,這次路易只是倒地上說「哭了」,媽媽說「那你哭一會吧」,他開始退而求其次主動要求「媽媽抱你」,他還需要得到媽媽的接納和諒解。話說爺爺奶奶在的時候,媽媽想抱他安撫是怎麼也拉不起來他的。

媽媽接著說:「你趕緊站起來媽媽就能抱著你了。」 路易很順從地爬起來,得到了媽媽的擁抱。路易又進一步提出要求:「寶寶要去床上哭。」 媽媽抱他到卧室,他又說不是這個床,指指書房,於是媽媽又抱著他來到書房沙發床放下,路易看見一個籃球就什麼都忘了。

後來又一次他生氣倒在地上,知道媽媽會如何處理,他又給自己找台階下說:「媽媽拉你起來。」 他伸個手在那裡,媽媽順勢拉起來就好了。他現在說話都是以我們的口吻說,還分不清「你我他」的指代差別。

終於可以強行制止他了,有辦法」對付「了,這令我們喜出望外。


5)帶路易去宜家買東西,路易看上一個兒童帳篷,和家裡的爬行隧道是配套的,他鑽進去待了很久都不肯出來。看他這麼喜歡,我們就買回家來。

後來一次路易在帳篷旁邊生氣撒潑,媽媽靈機一動建議說:「你生氣就去這個洞里待會吧。」 路易竟然很接受這個建議爬進帳篷里,媽媽接著說:「等你不生氣了就自己出來。」 過一會路易爬出來說:「不生氣了。」 就這樣,路易有了一個「生氣洞」

之所以路易願意接受建議,一來這個帳篷是他自己選的他很喜歡,在這個他喜歡的地方待會也有利於他開心起來,二來他也沒那麼大的氣需要處理,他已經通過識別和表達情緒緩解了很多。

過一會,路易拿一個鴨子推車玩,鴨子不小心碰到了柜子角,路易替鴨子表達「鴨子生氣了」,於是把鴨子放進生氣洞說:「鴨子生氣了,寶寶不生氣。」 一段時間後,他把鴨子拿出來說「鴨子不生氣了」,接著推鴨子玩。一會兒鴨子又生氣了,重複剛才的場景,路易也換位體驗著鴨子情緒的變化

說到「生氣角」,有一個類似但有差別的東西叫「反思角」,西爾斯也有個「暫停法」(英文叫time-out),在之前文章2014-02-06 替代打屁股的管教方法中提到過,那時候路易媽媽表示找機會考慮引入,不過現在路易媽媽不認同它了,目前為止也沒用上。

相比之下,「反思角」仍然是一種懲罰的方式,雖然程度相對較輕,孩子是被迫暫停的;而「生氣角」是更直接的方式,且是孩子自己的主動選擇。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不良的情緒,與其去行為糾正,不如更直接面對和處理情緒。

當然,方法的使用需要靈活應變。比如「讓他去哭吧」,這個方法我們是不認同的,但不影響偶爾拿來一用,很解決問題,前提是寶寶不會誤以為被拋棄。關於生氣的繪本使用也要講究場合,平時講沒感覺,生氣時候講就效果顯著。你專門設計一個「生氣角」寶寶還未必接受,需要看時機,買帳篷時我們也沒想到可以用來當生氣角。另外,如果孩子還沒到能識別和表達情緒的階段,生氣角恐怕在孩子看來只是懲罰角了。「反思角」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說不定哪天也能巧妙地用上,前提是孩子不感覺是懲罰。

坦白講,路易媽媽積累的心理學技術以前用在成人身上挺絕望的,成人太難改變了。可自從用在育兒上,看著在孩子身上這麼好的效果,那種成就感難以形容,真是用對地方啦。


最後總結一下,很多人跟我吐槽老人帶孩子的種種問題,路易的表現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正能量的案例

這說明,孩子可以按照兩套規則來行事並自由切換,爸爸媽媽們白天上班時孩子交給老人看管,不影響下班後爸爸媽媽主導下的管教,只要爸爸媽媽在家時能主導。如果主導不了,那是爸爸媽媽和老人之間的界限問題,和孩子無關。

這說明,孩子早期管教得好是禁得住考驗的,不太會受短期環境變化的影響,孩子越大影響越小越表面。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我們基本失去了主導權,甚至連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機會都被剝奪,可事實證明路易很快就轉變回來了。

這說明,儘管表面上孩子的行為在倒退,這並不妨礙他們內在其實一直在成長,只是沒有展示出來的機會。一旦有了土壤,路易這兩個月的積累一下子展現出來,我們才驚嘆於他進步這麼大。

這說明,孩子很容易成為處理情緒的高手,他們沒有那麼多心理防禦機制,真的可以做得很漂亮,成人只能自嘆不如。他們天生的秩序感還可以固化下這個處理情緒的流程,使他們處理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這經歷反而給了路易心理彈性,他知道無論他怎樣表現都是被接納的,人生總有破例的時候,誰能做到那麼完美呢。


以上個人經歷來自我博客中的原創內容2014-11-12 給孩子處理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嘔心瀝血之作)。

我的育兒實況直播的文章,微信訂閱號「蒙台梭利家庭育兒實踐」或者「mtsljt」,博客路易一世的成長觀察),最近我還開通了知乎專欄路易寶寶的成長觀察 - 知乎專欄,準備分享對路易0-3歲階段觀察記錄的總結,包括語言發展、認知發展、情緒管理、秩序感、自我意識發展等等內容。

目前育兒書絕大多數重理念輕實踐,實踐也主要針對3歲以上孩子的觀察和互動,且案例大多是事後根據記憶整理,省略了對場景的詳細描述,過於抽象讀者難以借鑒。然而,0-3歲是孩子更重要的發展階段,家庭是孩子更重要的發展場所,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無法按時間的連續性串起來,無法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這些背景對如何處理育兒中的問題其實非常關鍵。本博客採用育兒實況直播的方式,觀察路易寶寶的適齡行為和成長,講述育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基於環境和孩子個體特點量體裁衣式的應對方式。


前1、平時就要給孩子灌輸理念:合理的要求爸媽會同意,不合理的要求就算哭鬧爸媽也不會同意的。
前2、實際要堅持這樣做(父母言行一致很重要),原則問題絕對不妥協,非原則性問題可以有條件的同意,同時告訴孩子不同意或有條件同意的原因。(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正常發育的2歲孩子完全可以理解父母的意思,很多時候只是父母沒把孩子當可溝通的對象來對待)

-------------------------------------------------------進入正題---------------------------------------------------------------

孩子提出不妥要求,但還沒開始哭鬧前,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講道理(比如:積木太硬了,帶到床上睡覺翻身壓到會痛。床上的東西都是軟軟的,枕頭是軟的,被子也是軟的,沒有人把硬硬的東西帶上床。當然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原則性問題不一定要死磕,孩子吃點小苦頭就會知道父母的正確性,但是不要在哭鬧後再妥協)。也可以試下轉移注意力,不過現在孩子都很聰明不太容易奏效。

如果進入了歇斯底里模式,再溝通就只會引起逆反延長哭鬧的時間。應該默默地陪在她身邊,可以扶著她或慢慢把她放到地上(這時她就想往地上賴),但不給予任何言語或行動上的正向(妥協、哄、抱,轉移注意力這時候也已經晚了)或負向(打、罵)反饋。這樣能夠最快平息哭鬧,同時不留下後遺症。

實踐下來這樣的應對方法比較有效,現在我女兒提出無理要求被拒絕還是會哭鬧會躺地耍賴,但是基本上2~5分鐘內就會發泄完畢冷靜下來,會提出其它比較容易被我們接受的合理要求作為給自己的心理台階,有時還會說:「哭完了、不哭了「。因為她知道哭鬧不會改變爸媽的決定,負面情緒宣洩完了自然也就結束哭鬧了。

------------------------------------------------------------------------------------------------------------------------------------------------
引用《斯波克育兒經 》

  「幾乎每個2歲大 的孩子都會不時耍些脾氣;-些身體健康的孩子更是經常這樣。孩子一般都是從1歲左右開始發脾氣,在2--3歲時達到高峰。這種情況有許多原因:挫敗感、疲勞、飢餓、憤怒,或者恐懼。那些情
緒緊張、生性叛逆而又對變化敏感的孩子相對而言更容易發脾氣。有時候,父母能感覺到孩子激烈的情緒
,所以能通過分散孩子第一章孩子在一年年長大的注意力來緩解這種情緒,比如在適當的時候給他一塊點心,或者離開過於刺激的環境。也有些時候,孩子的脾氣會突然爆發,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這陣暴風雨自己停息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最好能陪在他的身邊,讓他不至於覺得很孤單。同時還應該注意,最好不要跟你
的孩子動怒,不要威脅著要懲罰他,或者懇求他安靜下來,更不要為了改變事態而操之過急。這些舉動只
能讓孩子更頻繁地發脾氣,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等事情平息以後,最好把注意力轉移到一個積極的活動
上,把所有的不快都拋到腦後。像「你能重新振作起來,真不錯」之類及時的表揚,能夠幫助孩子恢復自
尊,還能幫助孩子在下次發脾氣的時候學會儘快恢復常態。你也要為你自己的冷靜和理性喝彩--畢竟,在2歲的寶寶情緒爆發時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不易。」


謝邀。
這是2-3歲孩子非常典型的發脾氣行為,值得花時間仔細寫一下答案,供各位爸媽參考。

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對於孩子來說,大多數發脾氣的行為僅僅是出於一個原因,即「未能達成所願」。具體說來,又分為兩種情況。

  • 挫敗感。當孩子希望去做一件事,結果發現自己力不從心時,往往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從而用發脾氣的方式釋放出來。

  • 被阻止。當孩子希望去做一件事,但在開始之前(或者沒有完成之前),就被成人(特別是父母)阻止時,孩子難以按照自己的本意去行事,感到憤怒,但又無法用語言表達,從而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出來。

接受並尊重寶寶的「脾氣」

「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它反映了孩子對待事情的真實態度,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修的情商基礎課: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我們需要接受「寶寶發脾氣是很正常的」這一觀念,並且尊重寶寶發脾氣的行為。2歲的孩子還無法明顯地說出自己的感覺,他憑感覺做事,並在積累多次的經驗以後,才開始慢慢體會到自己不同的情緒,以及隨後不同的行為表現。當孩子逐漸領悟到自己本身的情緒時,父母就可以開始教他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1. 教給孩子什麼是「喜、怒、哀、樂」四種情緒。通過不同的表情來示範,並且在做出生氣的表情時,告訴孩子,生氣可能是由於兩種原因:想做一件事做不到,感覺受傷了;或者做一件事的時候被打斷了,感覺很難受。

  2. 告訴孩子他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當孩子哭鬧、撒潑打滾、尖叫、扔東西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要溫柔地幫孩子分析他發脾氣的原因,並且把這些原因清楚簡單地說出來。幫助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情緒,是取得孩子的認可的第一步。

  3. 認同孩子的情緒。取得孩子認可的第二步,是認可他的情緒。經常看到有的家長沖孩子吼:「不許哭!」殊不知,哭,其實是一種良性的發泄情緒的方式。與其限制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不如把孩子摟在懷裡,告訴他:「你現在不開心,所以想哭對吧?沒關係,哭吧,媽媽/爸爸陪著你。」神奇的是,孩子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情緒被認可之後,往往只會啜泣幾聲就停止了。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挫敗感的例子。

  4. 教孩子如何表達情緒。起初需要以同理心來感知、認同孩子的情緒;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就需要教會孩子如何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如果你一直哭,媽媽/爸爸會感到很疑惑,不知道你到底哪裡不舒服。不如你現在來告訴我們,你為什麼不開心了,之後,再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好嗎?」

  5. 尋找「兩全其美」的辦法。這往往是整個處理過程中最難的一環。如果認為孩子玩剪刀很危險,那可以試著給孩子一把尺子或者一個橡皮;如果孩子執意要玩剪刀,給他兒童專用的安全剪刀(或者告訴他,稍晚一些會給他買一把「寶寶專用」的特別的剪刀)。

  6. 設限。當父母確認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時,必須設立不可動搖的規則,並讓孩子明白,在此類事情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 根據寶寶的不同階段設定不同的界限。你告訴2歲的孩子「不要在街邊跑」,他還無法理解,所以你必須在街邊行走時緊緊抓住他的手;但對於3歲的孩子,也許只需要你一個眼神,他就會乖乖地靠里行走了。因此,在給寶寶設限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他們能明白和接受的範圍在哪裡,而不能以一貫的標準要求不同年齡的孩子。

    • 聰明地說「不」。你可以用以下方式來說「不」:告訴孩子,他還能做什麼;試著告訴他不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分散注意力;給出另一種替代方案;提供兩個你能接受的選擇;闡明規則;推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幽默地化解孩子的問題;認可隱藏在孩子未被滿足的請求下真實的願望。

    • 親切的態度和好玩的東西。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當孩子伸手去觸摸危險的東西(例如插座)或者你不希望拿走的東西(例如你的手機)時,只衝他吼「不許拿」,或者強硬地從孩子手中搶走,結果是無效或者引發孩子的哭鬧。你應該走到他身邊,拉著他的手,直視他的眼鏡,引起他的注意,用他能理解的語言跟他解釋清楚為什麼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語氣要堅定,同時給他替代的東西玩。西爾斯醫生說了:寶寶再頑固,也很難拒絕親切的態度和好玩的東西。

    • 指示要簡單。一次說太多,寶寶是很難理解的;同樣,用一些對寶寶來說晦澀和抽象的詞,也難以讓寶寶真正理解。

更重要的:父母需要控制自己的脾氣

什麼是「教育」?萌媽之前在如何對待偷錢的孩子一文(小孩偷拿家長的錢應如何教育? - Cecilia 的回答)中曾寫過,教育是以身作則、春風化雨的引導。今天,用更直白的話來說,我認為,教育並不是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達到期望:如果你希望孩子不發脾氣,那首先你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因為孩子總是在模仿你,甚至超越你。以下三個建議也許能幫到各位:

  • 保持冷靜。大多數幼兒會對發脾氣的場景覺得迷惑不解,即使你邊發脾氣,邊解釋為什麼,也無法讓幼兒學會不發脾氣地處理問題。只有讓我們溫和、平靜、親切地處理問題,才能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

  • 試著對孩子說「可以」。現在我們常常過度強調要如何對孩子聰明地說「不」,但是往往忽略了,其實父母應該嘗試著對孩子說「可以」。正如西爾斯醫生說:「如果你一向都管得緊緊的,那他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永遠不知道失敗的滋味。有父母的支持,他才能從失敗中學習。」當然,在安全問題方面,是絲毫不能讓步的。

  • 多和孩子溝通。想知道孩子為什麼發脾氣,需要經常和孩子多溝通。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邊做邊聊的效果遠遠好於把孩子拽到面前,生硬地說:「你說」的交流。我們總是迅速地回答、尋找解決辦法、給出建議、急於結束別人的話語、打斷別人甚至評論別人,這並不是真正的傾聽。只有克服上述這些「壞習慣」,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

------------

如何對0-6歲的孩子做到養教並重?歡迎願意學習和為孩子一起成長的爸媽們搜索我的微信公眾號:mengmaclassroom,關注萌媽小教室。


孩子哭有幾種情況,有時候是無理取鬧,要達到某種目的,這時可以採取冷處理.而且還要明確告訴他哭不能達到任何目的,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堅決不能因為怕孩子煩而順從她的意願..有時候就是因為疼痛生病,這時候就需要帶孩子去求醫了.有時候哭是一種情緒的渲泄(比如缺乏安全感).這時需要大人的安慰.也要鼓勵她大聲哭出來.這樣才能將壞情緒消滅掉.我女兒經常因為覺得自己的作業沒寫好而哭.這就是一種情緒渲瀉.不過哭完了她能把作業繼續完成就行了.其實她才四歲,作業也不過就是畫畫而已


對付哭鬧娃分三步。第一步,放進餐椅;第二步,晾一會;第三步,從餐椅中取出。

具體要點如下。

第一步,放進餐椅。

1.1 反著抱離哭鬧現場。一定反著抱,臉朝外,伸遠點,省得蹭臟衣服。如圖。

1.2 面帶微笑,平靜地說「寶寶想哭可以哭啊,咱們找個不影響別人的地方哭」

1.3 把餐椅放在一個安靜角落

1.4 把娃放進餐椅,系好安全帶

(圖片來源:宜家官網)

第二步,晾一會。

2.1 給選擇:「寶寶要開著燈還是關著燈啊?開著門還是關著門啊?臉朝門還是臉朝牆啊?「 順從娃的這些無關痛癢的選擇。

2.2 用一個上弦咔咔響的機械廚房計時器,按每歲一分鐘,兩歲半兩分半的劑量。讓寶寶看清刻度:「先哭兩分半啊,鬧鈴響了還不夠我再來加兩分半"。擺在娃看得見摸不著的地方,開始計時。

(圖片來源:美麗說)
2.3 轉身離開,拐到娃看不見的地方。

第三步,從餐椅中取出。

3.1 鬧鈴響了如果還哭,增加劑量。如果不哭了,可以說話。

3.2 把娃從餐椅中取出站在地上。

3.3 蹲下跟娃談話,了解為什麼哭,然後探討有什麼好方法,然後問娃:「哭管用嗎?」

3.4 等娃搖頭,鼓勵讚許,正面小熊抱,可酌情添加親吻若干。

3.5 正著抱回事發現場。

------ 9/4/2015
答@海倫灰關於餐椅坐不住問題。
餐椅的奧妙其實不是物理約束,而是通過物理約束養成「犯規暫停」(Timeout)的機制。機制養成後餐椅不用系安全帶,甚至一個台階都可以。如果孩子過了能被餐椅約束的年齡還沒來得及養成暫停流程,需要用其它方法補修此流程,如通過約定、通過管理對孩子願望的滿足條件等。


第一步:拒絕無理取鬧的要求

【背景】

孩子到商場看到一個玩具想買,但這個玩具明顯不適合他,而且家裡有好幾個類似的玩具。孩子不幹,開始哭鬧

【拒絕】

  1. 「不行」,孩子哭、不走、打滾
  2. 「不行」,
  3. 「不行」

【備註】

復讀機式的「不行」,言語簡明態度堅決

第二步:處理自己的緊張、焦躁或憤怒

【背景】:

孩子無理取鬧讓你感到緊張、焦躁或憤怒,這導致你

  1. 感到難受而想發火
  2. 或者想儘快結束難受而乾脆妥協

【處理】:

  1. 緩慢呼氣,然後深呼吸,重複幾次
  2. 提醒自己,去「看/體會」自己的「樣子」(幾秒內即可完成):自我照相----心跳加快、緊張出汗、心緊難受、厭惡、想丟下孩子不理甚至呵斥打罵他,等等

【備註】:

  1. 「是什麼」就「看什麼、體會什麼」----好比你「變出」另外一個你,站在旁邊,全然地臨在當下去看自己、體會自己。是什麼就看什麼,是什麼就體會什麼。這就是去「覺察」自己的當下狀態----而覺察即改善
  2. 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只是去看、去體會,不讓思想鬥爭佔據你的大腦。比如,盡量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我到底該不該滿足他、我到底該不該打罵他,或者被周圍人看著好難為情,等等

第三步:理解到底是什麼在「鼓勵」孩子以哭鬧作為武器

【背景】:

孩子所有行為之下,都隱藏著一個「他認為是合理的」邏輯

【理解】:

  1. 去真正理解這個邏輯----他相信如果哭得足夠大聲、足夠久,就能讓父母給他買玩具
  2. 站在孩子的角度,就能理解到他將哭鬧作為武器的無可辯駁的邏輯和合理性。因此,你需要在認知上轉個彎----從認為孩子「不聽話」轉到理解孩子,從他的角度看,「哭鬧之下所具有的無可辯駁的邏輯性」

【備註】:

  1. 每個人就能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個邏輯和合理性。比如孩子將哭鬧作為武器的行為邏輯就是:我相信哭得足夠大聲、足夠久,就能讓父母給他買玩具
  2. 父母如果能執行「第二步」,並結合「第三步」,將讓自己很快冷靜下來

第四步:共情---通過鏡映、標識。鏡映和標識,側重於非言語動作,而非對孩子說什麼,第五步才側重於說什麼

【背景】:

通過「第二步」、「第三步」讓自己平靜下來後,才能為將心比心的共情做好準備

【共情---鏡映、標識】:

  1. 面對孩子,擺出一張誇張的「臭臉/生氣臉」,再加上一點點咆哮聲,用來標識出你表現出來的感受是「假裝」的
  2. 然後發出拉長的、同情的「啊喔喔喔」,在標識的基礎上,去鏡映他憤怒背後那需求受挫的失望

【備註】:

  1. 首先,鏡映和標識,就是共情的具體做法,是能將心比心地感受孩子的感受的兩個主要的管道
  2. 其次,這一步異常重要。因為只有當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感受,他才能發現自己作為情緒而存在的事實,只有發現這個,他才能獲得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的基礎
  3. 同時,這一步做起來也較難。能不能有效地鏡映和標識進行共情,取決於父母能否成功做到「第二步」及「第三步」

第五步:共情---通過言語。通過你的語言,將孩子的感受,將心比心地說出來

【背景】:

  1. 通過「第四步」的非言語共情,已經能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感受到。感受能被父母感受----這是讓孩子被拒絕後感到安全的前提,也是他逐漸內在提高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的前提
  2. 在非言語共情的基礎上,通過言語的共情,進一步讓孩子加深父母能感受他感受的印象,同時通過言語為情緒命名,也將促進孩子的情緒調節與衝動控制能力的發展

【共情---言語】:

  1. 把「第四步」的非言語共情的默劇變成言語,告訴孩子,當然他會憤怒,因為他多想要玩具,但爸爸媽媽卻不同意給他買
  2. 言語共情重點是共情,而非講道理

【備註】:

不要將「第四步」以及「第五步」的共情,當成止哭神器。也許共情之後,孩子能更快停止哭鬧,也許孩子仍然會繼續哭。但如果因為共情之後孩子仍然繼續哭,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你的共情,是壓抑之下的共情,是帶著憤怒、煩躁之情而形似神不似的共情,所以孩子感受不到你的共情,因此會繼續哭鬧。如果你始終感到無法共情,說明你這方面的心理能力相對很弱,需要參照「第二步」不斷修鍊
  2. 孩子的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能力基礎相對很差,即便能感受到你的共情,但是也需要更多的哭泣時間,來逐步調節需求受挫的失望

第六步:最後再陪伴一會兒

【背景】:

  1. 前面五個步驟做完之後,如果孩子停止哭泣,聽從勸告,那是最好的結果
  2. 如果孩子仍然還需要哭一會兒,那就再陪伴一會兒,可以再次進行共情,但不要一直打擾他,否則將影響他的自我調節和衝動控制

【陪伴】:

富有情感的擁抱,給他轉移一下注意力等等,或者蹲下了靜靜陪伴也好

通過三五次按照以上步驟和孩子互動,習慣性用哭鬧作為武器的毛病,將根除

同時,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互動方式,將以孩子感到安全的方式,從根本上促進孩子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能力的發展

已委託相關機構維權,特此聲明!


孩子兩歲半用哭鬧做武器,甚至「無理取鬧」。我看到很多答者已經從規則、情緒等方面進行了解答。而我更想說說這個「無理取鬧」。

根據艾瑞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他正處在發展自我控制能力的階段。他開始想通過自己說了算來獲得成就感。因此,這個孩子的「無理取鬧」也許真的是「無理取鬧」,因為他的哭鬧有可能並不是需要哪一樣具體的東西,而是想獲得自主意識。如果此時家長不給孩子這樣的權利,他會喪失自主感和主動性,感到自己是無意義的,嚴重的挫敗感會隨之而來。這種感覺比得不到什麼東西要痛苦的多,於是變本加厲,繼續升級哭鬧。

比如,孩子要從玩具櫃的高處拿一件玩具,這時他也許並不是一定想要這個玩具,只是覺得能自己從這麼高的地方拿到玩具是一種自我能力的體現。但家長看到孩子惦著腳尖使勁拿的樣子,擔心他會摔倒,或者把玩具櫃的玩具弄到地上,就會趕緊去幫忙,並且告訴他:「你還小,不能自己拿這麼高的東西。你要什麼我來給你拿。」這時,家長想傳遞給孩子的是對孩子的愛,但在孩子看來,不能看到他的需求就不是愛。於是,家長給他拿什麼,他都會說「不要」,「不要」。如果家長此時還不能理解他,就會有情緒產生,同時給孩子貼上「無理取鬧」的標籤。孩子則可能越哭越厲害,內心無端產生很多憤怒。

這樣看來,孩子的這種「無理取鬧」是他說不出的內心真實的需求,他想通過哭鬧讓父母幫助他看到並得到滿足。但可惜的是,沒有經過學習的父母並不能夠洞察到孩子這一深層次的需求。當他們看不見孩子的真正需求時,孩子會感到更加憤怒。久而久之,如果父母始終不能看見和滿足孩子,他們真實的需求也就被壓抑了。也許他就真的把哭鬧當成威脅家長的手段了。

該怎麼辦呢?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允許他在安全的環境種自己去完成一些行為。但這時的孩子能力還是很弱小的,他們在希望獲得自主權利的同時,還希望家長能夠給到他抱持的支持。因此,此時家長萬萬不可讓孩子真的獨立去完成他想做的事,聽之任之,會對他發展自我控制能力非常不利。正確的做法是:在周圍給予保護,告訴他:「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試一試,但如果需要,我們會隨時來幫助你。」這樣的支持對孩子來說滿足了他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需求,也同時讓他感受到了被愛的幸福感。他會既放開手腳去做自己,又能夠與家長緊密的合作。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好的感受。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有能力的人,對自己充滿自信,對家長和外部環境也堅定了信任。

還需要提及的是,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學習規則,建立規則意識。因此,以上的行為如果是父親能夠給予抱持但不驕縱的支持,會讓孩子更好發展出良好的意志品質。

========================

如果你也對心理學感興趣,有相關知識想和我討論,歡迎關注我們的公號魔法師SEL,在微信公眾號搜索 MagicLionSEL

這裡有關於自我成長、人際交往、社會生存等各類文字與知識

讓我們一起學習,成為最好的自己和父母!


二十五歲的老婆習慣用哭鬧做為武器,如何應對?


看了題主的描述,還以為是我老公妹妹家裡的事情呢。。。

老公堂妹,在法國。兩個女兒(大的四歲半,小的兩歲半)全部由堂妹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自己會按時起床,洗漱,按時坐在小餐桌上等著吃飯,穿衣服,去院子玩,再按時回來吃中飯,上鋼琴課(大的那個)。。。總之就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回國之前,兩個閨女會自己整理行李,大女兒拉著行李箱,自己裝的玩具,裙子什麼的。小閨女也知道背包裡面放奶瓶和外套。十幾個小時回國路上也不哭不鬧。

回家和姥姥姥爺生活了2個月。現在衣服不會穿了,不會刷牙洗臉了,吃飯的時候必須大人追著喂,而且常常是喂一口吐一口,或者餵了就含在嘴裡玩,不嚼碎也不咽下去。。。。每天不停的大吼大叫,大哭大鬧。而且哭鬧的時候絕對不說自己為什麼哭鬧,讓大人猜測。


堂妹很生氣,她馬上就要帶孩子回法國了。她完全不知道回去之後,如何獨自帶兩個熊孩子了。


「兒子一不滿意就哭,我讓他好好說,他就是不肯,帶著哭腔嘰歪的樣子真太讓我煩躁了!」好朋友雪兩禮拜前和我抱怨,實在是受不了男孩子這樣,你說他幹嘛不好好表達非得這樣,怎麼才能讓他好好說?

是啊,似乎每個寶寶都會有這麼一陣子。「你好好說!」如果我們這樣規勸孩子,百分百無效,因為說這話的時候,你想的是快點終結哭的現狀,卻沒有明白他啊……

孩子為什麼會哭鬧?

孩子哭那真是天經地義啊。從出生開始,他們就知道餓了、困了、痛了要用哭來表達。慢慢長大,玩具找不到、東西夠不著也會哭。如果一哭,我們就緊張兮兮,孩子就會因為我們的在意和格外關注而更起勁。

而且孩子一哭鬧,我們總是習慣性的第一時間想「滅火」——讓他們停止哭聲,本能的反應就是「你別哭」,「你不可以亂髮脾氣」,「你得好好說」。但是你想要的結果,並不是孩子想要的,你完全沒關心孩子的著急,沒有幫忙解決他的問題,比如「媽媽,我打不開這個盒子怎麼辦?「,「我想拿桌上的水杯喝水,但我夠不著!」

孩子眼中,我們「一廂情願」想收拾現狀,卻又完全不顧他的需求,他幹嘛要聽你的話停止哭鬧呢?其實孩子很簡單,你找到原因,能幫他解決問題,一切OK。

平靜處理是王道,等孩子平靜是必要環節

如果孩子哭,我們一驚一乍,他只會更起勁。但不理不睬,任他哭泣,也是絕對不行的。因為3歲之前,寶寶對我們關心或是漠視的態度非常敏感,如果他哭了沒人搭理,不安情緒就會陡增。

所以如果哭鬧的時候要給予回應,但一定要保持平靜(即便內心是抓狂的)。請記得,即便你已經猜測到原因,也先等他平靜下來後,再幫他解決問題了。如果著急著想當好人,那隻會讓他以為,哭能見效,下次還這樣。

你可以蹲下來,看著他,慢慢和他說,「寶寶,不著急,媽媽在呢。「如果他不哭了,我們就可以肯定他,「恩,現在你沒有哭,很棒。」然後可以抱抱他。

一般感受被關心和安慰了,我兒子基本都能平靜。但是也偶爾會有很難纏的時候,你剛安慰好,他又開始哭。如果說2歲之前,轉移注意力能讓寶寶平靜的話。2歲以後,這個方法就完全不頂用了。這個時候,我就抱著他(讓他知道,媽媽還是關心他的,千萬不要這個時候說,你怎麼又哭了,媽媽不理你了),平和地看著他,但什麼也不說,或者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喝口水什麼的。這個時候,千萬別啰嗦什麼「寶寶,你別哭了,好好說」,原因還沒找,啰嗦就是挑戰寶寶的極限。

有一次印象特別深,兒子在吃飯,他沒夠著前面的湯碗。大概大家都管自己吃飯,沒注意到,他一著急就哭了。一見我抬頭看他,剛帶著哭腔的臉立馬正常了,以為我會知道原因。見我一下子也沒明白,刷得立馬又哭起來。每個大人都有看到過孩子神奇的「一秒變臉」吧:)


幫助表達很重要

孩子終於冷靜了,我們就可以問了,「你剛才怎麼了?」寶寶不一定會說或者也未必說得很清楚。但你腦子裡大致有了幾個答案,可以問問他是不是這樣的原因啊,幫著他表達出來。要知道,讓孩子學會表達對於他的一生都很重要,尤其是小男孩,在這方便就需要更多的引導。「你剛才是因為車門打不開是嗎?」我們要努力引導他們說一些。「是想找媽媽幫忙嗎?」他肯定會點頭或者說是的。原來到這個步驟,我總是會應著他要求幫他打開車門。

但後來我的死黨,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教授告訴我,因為要儘可能希望孩子多表達,所以不要直接幫他解決問題。最好再有個交流,比如「你剛才是怎麼拉車門的?」

不要忽略事後復盤

做完了這些,孩子們通常會心情轉好。通常這個時候我們也就長舒一口氣,心想終於搞定咯。但我們卻忘記了最後一個環節,那就是孩子如果按照你說的做到了,比如「不哭了」,「開始表達了」,我們就該給孩子鼓勵,比如親親他,告訴他你今天的哪些哪些表現真的很棒,媽媽為你感到自豪。

然後記得趁孩子心情好,趕緊跟他回顧一下整個過程。我們在面對孩子哭鬧之後,容易忘記去回顧,但恰恰很重要,能加深記憶哦。在經歷過同樣的情幾次之後,寶寶就能完全明白,我哭是沒有用處的,還不如好好說。

對了,如果前一陣他還好好的,突然大哭起來或者難纏,然後抱著你非要這樣那樣,明明他會的,也突然要你幫忙,各種懊惱、像發泄,那多半是他對你的不陪伴已經到忍耐極限了。這回當然是你的錯,你得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專心地陪上他一會兒。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ID:mami-ok):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成員指導。關注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等靠譜育兒知識。也可以加微信號:mamiok102,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上廁所。讓孩子看不到聽不到你。


這有何難。
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一旦知道哭鬧可以成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馬上熟練使用起來,對他們來說,這中學習是本能。
孩子也在認識到哭鬧可以解決問題不久後,會進而認識到哭鬧需要有效傳達給目標受眾才有效,這種本能強大的令人吃驚。
比如我打了我閨女(或者僅僅是威脅要打),她不會沖我哭,而是先忍住,然後跑到媽媽那裡去哭,還會告狀。這個時候,夫妻雙方要達成一致,必須堅決杜絕孩子的這種傾向,要形成善惡是非的評判標準,而不是形成家庭中無關對錯只看權威的錯誤邏輯。
在2歲半之後,我相信我閨女已經可以聽明白我的話,我這樣對她說:「如果我沒有打你,你去跟媽媽說我打了你,我就會過去真的打你!」如此說幾遍,保證記牢之後,撒謊告狀的情況就沒有再發生過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孩子要哭給大人聽,他們會自己判斷是否有大人聽到了,如果房間里一個人都沒有,或者大人太遠根本聽不到,他們很快會意識到哭鬧是無用的(如果一直不停的哭,說明這個孩子的智商還沒有發育到以上程度),停止哭鬧或者跑到大人的視聽範圍內哭鬧。所以想要制止這種壞毛病,只需要跑離孩子的哭鬧範圍即可,他們自己會調整對策。

Ps.這裡對於狠不下心的家長還有一點建議,內心的不安會隨著五感無法直接接觸而減小,所以保證自己可以執行以上策略的方法可以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聽範圍,自己也接觸不到孩子,也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刺激,單純靠想像的痛苦和親眼見到親耳聽到得到的痛苦是不在一個數量級的。
以上方法有本人臨床證明,但不具備理論依據。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孩子,看看她為什麼會有這種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父母的溺愛
孩子的壞毛病大都是家長溺愛的結果。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很普遍,而父母大都沒時間陪孩子,所以父母會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因為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上氣不接下氣而心軟。孩子只要有這樣一兩次得逞的經歷,就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正如您的岳母,在女兒小時太過寵溺,讓孩子習慣了一有需求就要得到滿足。
2.孩子自制力發展不完全
由於受到發展階段的限制,孩子的自制力發展不完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容易被外界的誘惑吸引。除此之外,父母的溺愛會影響孩子自制力的發展,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幸福」家庭里,因為家長的少拒絕、少延遲,導致孩子驕縱、任性、缺乏自制力。
3.父母的陪伴缺失
現在的父母,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大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由於親子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遇到矛盾和爭執時,通常不能很好地解決,反而會更加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

那麼,父母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
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去哭鬧,父母要注意在公共場合當眾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好事,不僅會公開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也會引起周圍人的側目、圍觀,造成尷尬。但是,為了避免這類衝突而一味的向孩子妥協,會強化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錯失教育良機。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建議家長做到以下幾點:
1.統一口徑
家長首先要改變以往縱容孩子的做法並統一口徑。家裡所有的人,包括您的 岳母、你們夫妻二人和家中其他教育孩子的人,在面對這種問題時要統一口徑、保持一致。你必須要求大家和你的態度一致。如果岳母或其他人不願意或做不到這點,你可以讓他們和孩子分開一段時間,這樣孩子會清楚意識到父母的原則。
2.制定計劃
我們拿帶孩子逛商場買東西為例。在逛商場之前,首先和孩子共同制定一個購物計劃,羅列要買的東西,可以在清單中加入一兩種孩子喜歡的東西,和孩子講清楚只能買購物單上的東西。在進商場之前,再向孩子重申一遍你的要求,只買購物單上的東西,否則下次逛商場就不帶他們了,或再也不買他們想要的東西了。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制定計劃、遵守計劃的習慣。
3.建立規則
隨時告訴孩子你的決定,讓他知道他能要什麼,不能要什麼。還是在商場買東西的例子,如果孩子在逛商場時要買計劃外的東西,就簡單明了的告訴他:「今天只能買計劃表上的東西,如果你想買其他東西,可以下次再將它列入計劃表。」口氣溫和但不容分辯,一定不要讓步,一旦你告訴孩子你的決定,就要堅持住。即使他又哭又鬧也不要可憐他。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你一定不能動搖,否則,一旦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哭鬧便會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一件可以使他們如願以償的法寶。
4.多陪孩子一些時間
如果父母總是用送孩子禮物的方式作為他們不能陪伴孩子的補償,或習慣用這種方式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歉意或喜愛,那麼,孩子很快就會養成向父母要東西或提條件的習慣。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孩子,多騰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此外,還應定出專門陪孩子的固定時間,如睡前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或者是聊天。最好能有固定的時間陪孩子出遊,在大自然中增強親子間的感情,讓孩子意識到你非常愛他。
5.遠離現場,溫柔而堅定
一旦孩子的脾氣爆發,就很難跟他講道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快帶孩子離開,等他們哭完了再和他們講道理。在這時候,父母的嚴厲呵斥或懲罰是不能讓孩子平靜下來的,反而只會讓家長更憤怒、更尷尬。家長要盡量保持冷靜,先暫時帶孩子離開哭鬧的現場,然後用溫和的態度和語言對待他,弄清楚他們的目的。和他們重申制定計劃時候做出的承諾。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安慰孩子,向他們解釋不能滿足他的原因。切忌批評責備、消極忽視或妥協讓步。在這種時候,溫柔的堅持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既要體現愛與關懷,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愛哈博親子園」已在各應用商店上線,歡迎大家體驗。


最高贊已經說的很好了,收藏了以備以後使用

孩子哭鬧以求得想達成的目標,這肯定是他這樣做成功過,且不止一次,才會形成習慣吧

我覺得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哭鬧錶達的是正常合理的要求,比如餓了、不舒服了、想睡覺之類,那麼在這個階段是要給予及時足夠的關注和安撫,讓他有安全感和滿足感,我一直相信只有這兩樣比較充分的孩子,性格才會更開朗,而不是膽怯、焦躁、不講理

孩子稍大一些,因為表達方式還不夠完善(還不能流利說話的階段),要求無法被大人很好的理解,所以會著急哭鬧,這時候我覺得大人要時刻注意觀察他的身體語言,及時滿足他的要求,比如想要拿什麼,他的目光會集中在那件東西上,身體前傾,做出要去夠的樣子,那麼及時拿給他並告訴他這個是什麼,對於孩子語言和認知發展是很有好處的,並且避免了孩子著急到使用哭鬧來催促大人的方式,因為這樣他以後可能會省略前面的身體語言,直接開始哭鬧(反正我做出那些動作你也理解不了,不如直接開始哭吧)

再大一些,他會開始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了,比如吃飯時看電視,去超市時硬要買玩具等,如果上一階段哭鬧比較頻繁,這一階段他可能自然就延續了這種方式,如何處理前面高贊回答就說的不錯,主要是大人們的態度要統一,絕不能做媽媽的好好的講道理安撫,做奶奶的看不下去給買了玩具,那就完全是反作用了

ps 這裡還是挺擔心第2階段,如果是長輩帶孩子,因為身體原因反應確實沒有年輕人那麼及時,又因為疼愛孫輩,心軟受不得哭鬧,很容易造成孩子比較急躁、驕縱的性格形成,那麼第3階段會怎麼樣,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跟她對著哭試試?


我兒子兩歲,也有相同的問題,為了達到目的的哭鬧是絕對不能妥協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別的有趣的東西吸引過去。斯波克育兒經里也有關於紀律的一段,如果你想給他某樣東西,一定要在他哭鬧以前給,切不可在他哭鬧後才滿足,這樣你就給了他一個錯覺,認為哭鬧就可以得到滿足,下一次也不過是哭鬧的時間更久一點。

孩子需要規則,父母需要從始至終的堅持一個原則,這樣他在遵守規則時會有被認同的安全感,人人都不喜歡小霸王,包括孩子自己。

但是你的問題,可能更多在於感情的缺失,從出生到三歲是孩子情感依賴建立的時期,在這段時間你女兒是把外婆當成「母親」的角色,突然之間母親換了人,肯定是很難接受的。而兩歲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叛逆的時期,凡是都說「不」正是這一時期的特點,比如我問寶寶,我們洗手好不好啊,他肯定會說不好,如果我說,我們一起去洗手吧,而且是很興奮的樣子說,可以搓泡泡哦,他就會肯樂意去洗手。凡事應以引導的方式激發他的興趣,盡量不要起正面衝突,轉移注意力,但一定要堅持底線,多花點時間陪孩子玩,哪怕是無聊的東西,慢慢的當她當你是自己人,很多事就會很配合了。


先問題主,你介意她哭嗎?或者說,怕她哭嗎?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一件事,哭並不可怕,它和笑一樣,只是情緒的表達。有時候是必要的表達。
所以呢,孩子笑的時候你可以冷靜地陪伴她對嗎?那麼她哭的時候,也冷靜的陪伴她好了。
告訴她,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不高興,很想哭一下,爸爸/媽媽會陪著你的,想哭就哭一下沒有關係的。然後溫柔地抱著她,用溫柔,理解,和愛本身來安撫她。
至於她要求的你們無法接受的事,也許是她情緒不好的原因,也許並不是。所以重點關注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只需要溫柔堅定地告訴她你們的立場和決定就可以了。剩下的工作,就是溫柔地陪著她任由她宣洩情緒,向她表達愛。
然而,有些事是不是那麼無法接受一定要拒絕呢?題主可以三思一下。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什麼異常,家長的引導是關鍵。

第1步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聯結
動作要領

不管你們目前的關係如何,尋找更多機會,和孩子更頻繁、更深層地聯結。

給孩子一段「你說了算」的時間

一段「孩子完全說了算」的時光,是建立親密聯結的理想方式。嘗試每天給孩子這樣的5分鐘或者10分鐘,可以固定在每天早晨,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他完全可以把你折騰得團團轉,他也有權利打破任何規則……

這段時間裡,你原本要做早飯,或者收拾自己,但正因為這段特殊時光的約定,你對他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再關注,你只是用溫暖而有愛的眼神關注他,聽他擺布。

此時此刻,他就是No.1!對於已經出現行為問題(比如愛攻擊)的孩子來說,「孩子說了算」的時光有著神奇療效。孩子的安全感在這裡得到最快速地充電。


第2步截住孩子的情緒源頭動作要領

孩子情緒的暴風雨來時,最需要的是你和他緊緊靠在一起,讓他知道你一直在他身邊。

傾聽,而不是急於解決問題。

孩子太容易情緒激動,一聲「我餅乾碎了,」或者「媽媽不許走」這樣的抱怨都會迅速上升為尖叫,因為他真的有點害怕、有點擔心。這時,單純的傾聽就好,不需要急著解決任何問題。

事後,你可以重新給他一塊餅乾,但是現在,僅僅讓他感受到,他可以放心地向你「展示」他的恐懼有多大!情緒的宣洩,會伴隨著巨大的能量和力度。表面上看,一件可怕的事情正在發生,實際上,孩子緊繃的大腦和心情正在一點點疏解。

如果你有一雙透視眼,就可以看到,一股股情緒的暗流正是驅使孩子做出衝動攻擊行為的導火索。當這不安的情緒慢慢遠離孩子時,一場最好的治療也正悄然發生。

孩子此時對你的需要只是,你溫柔的懷抱,眼神的交流,以及一兩句簡單的話告訴他:「你和媽媽在一起,很安全。」當暴風雨過去,孩子真正感覺到100%的安全,此時的他,絕不會有攻擊任何人的念頭。


第3步限制孩子的攻擊行為動作要領

如果說親密的聯結、溫柔的傾聽並不是治癒孩子攻擊行為的速效葯,而是對孩子「體質」緩慢而徹底的調理,那麼在短時間內,孩子一定會再次發起攻擊行為。這時候,媽媽最重要的工作是:嚴密監控+制止行為。限制孩子的攻擊行為。

及時發現情緒信號!

用心觀察的話,你一定可以發現孩子情緒的「惡化」:他的聲音變得有點著急,面部表情有點僵硬,他避免自然的眼神交流,他企圖控制局面,強求「一切聽他的」……

當你發現這些信號後,離他近點兒,但不是警告,因為不安的情緒已經在孩子心裡升起時,他無法自控,任何建議、忠告都不能讓他的壞情緒消失。你需要做的只是,防止他的攻擊行為傷到別人。

用肢體語言帶給他平靜。

看到孩子攻擊的先兆後,你可以試著把手臂環繞在孩子肚子周圍,溫柔地限制他,確保他和其他小朋友保持一點距離。這並不是說,你現在就不讓他和別人玩了,而是保證大家都安全,你可以說:「你可以繼續玩,但是我會跟著你。」

你這時候的態度特別關鍵,安靜而溫柔的話語和肢體接觸,會讓孩子感覺到善意的提醒。不過,不管你怎麼溫柔,孩子都可能煩躁起來,並推開你的手。這時就要堅持住你的原則!讓孩子的肢體動作在你的可控範圍內,你的溫柔態度會讓他痛痛快快地大發一頓脾氣,之後也許是一場大哭。

相反,當你不加干預,或者干預力度太弱,那麼受傷害的不僅僅是另外一個無辜的孩子,你的孩子也會因為被負面情緒控制,做出衝動行為後,感覺羞恥、惱怒。

只要情緒的暴風雨來時,孩子感覺自己可以安全地發泄,媽媽會陪在身邊,媽媽會告訴他 「你不是壞孩子、壞夥伴,你只是這會兒心情不好」,那麼暴風雨很快會過去,而不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為此悶悶不樂,積累下一輪的負面情緒。

———————————————————————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主頁:黃穎 或 關注我的微信賬號:fumu_com


高票回答已經給出了全面細緻的分析與製作方式,我這裡只補充強調一點:

在你使用那些教育或互動的方法的時候,千萬不要有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場!


如果不幸他們在場,那就請你為了你的孩子,自我犧牲一下做個不孝子,禁止他們說話,禁止他們抱孩子。


推薦閱讀:

男孩怎麼快速變成熟?
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品味的人?
男生需要的基本款的秋裝有哪些?
怎麼約女孩子一起看電影?

TAG:育兒 | 成長 | 家庭教育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