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把「平衡感」做到極致的建築?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Ensamble Studio 設計的 HEMEROSCOPIUM HOUSE 玩平衡遊戲的建築

7個結構梁 圍繞九宮格 螺旋上升,頂部落一個石塊

為了消解支撐結構,造成視覺上的「懸浮」和「不穩定平衡」,柱子都被刷上的深灰色。

室內具有戲劇性、平衡與緊張感


還是這個一噸重的氣球

這是石上純也在2007年在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做的一個實驗建築,或許叫裝置更合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形形色色的矩形,從建築、場地、城市、房間、傢具、書籍、顯示器、電腦到行動電話,周圍所有東西似乎都是矩形的。自從有矩形的概念以來,人們就一直被它的形狀、特徵及與之相關的東西所吸引。然而,自然界中大多數已知事物又的形狀又都是圓形或球形。與圓形和球形獨立或自我封閉的屬性不同,矩形更易於和周圍環境建立關係,它們具有向各方面延伸的內在開放性。此外,許多情況下,矩形被用於設計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氣球通常為圓形,當內部充滿氣體時,四周的薄膜保持了其內外壓力。如果填充的氣體是氦氣,氣球就會輕輕漂浮在空中。石上桑打算設計一個和建築一樣大的氣球,並讓這個巨大的氣球在寬闊的房間內遊盪。設計中用處理建築的方式處理和周圍環境的關係,讓這個漂浮在空中的大傢伙和它所在房間的牆體、地板和天花板建立聯繫。事實上,他們最終在房間和氣球之間獲得了一系列空間。如果氣球是球形的,它必然和已有建築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它的形態太過獨立。這就是為什麼會醞釀出一個矩形氣球的想法。矩形氣球及容納它的空間將因此對等存在,使建築師可以通過權衡兩者間的多種關係來設計氣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各個空間。

為了把標準的「圓形」氣球變成矩形氣球,必須採用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構。與球形氣球使用的柔軟的薄膜結構不同,矩形氣球利用金屬桁架使之成型。這個矩形氣球高14 m、長13 m、寬7 m。結構建造完成後,氣球四周包裹上鋁板。最終,氣球的總重量達到1 噸。它已經不再是一個氣球,而成為建築的一種表現形式。從標準的球形變成矩形,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氣球在諸多方面的建築化。

這個高五層的氣球所具有的結構可以讓它以肉眼察覺不到的速度在空間中輕輕移動。有時牆體和金屬物體之間的空間會被逐漸壓扁,有時也會出現金屬物體的角部觸碰到地板的情況。

因為氣球並未通過任何手段固定在空間中,因此它可以在空中到處漂蕩。氣球的移動非常輕微,完全感覺不到它的速度。物體和房間之間的空間所具有的穩定性,決定了它的位置。另一方面,空間的改變也是不可預知的,氣球在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其他位置,從這一刻到下一刻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出全新的空間。

這樣一個新的景觀浮現在我們眼前,它源於時刻變化的室內天穹,這與天空的變換或四季的交替非常相似。這種變化不易被察覺,但必然時刻都在發生。

建築空間作為氣球飄蕩的結果也以同樣的速度發生移動。它的速度慢得出奇,與汽車、火車或飛機完全不同。氣球會逐漸老化、褪色,也會發生輕微的傾斜。在人們意識到之前,它已經從當初建造的位置上升到全新的高度。這種不可見的流動特徵是建築空間內在豐富性的源泉。不同元素之間的和諧創造了我們眼前複雜的場景,這種場景具有超越建築師意圖的吸引力。因為看不到它的漂移運動,人們只能感覺到始終存在的各種元素的複雜組合,雖然它們實際的共存關係是短暫的。換句話說,建築中的「靜止」是多種元素融合的結果,但它們都在以肉眼不可見的速度發生變化。

原載於elcroquis 182:克里斯蒂安·克雷茲與石上純也專輯

在這裡也答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67242/answer/172831152


就算不是學建築的,只要刷知乎,可能對隈研吾都不陌生了,畢竟是在開屏頁出現過的男人。

這裡說兩個隈研吾的建築作品。

一個是檮原木橋博物館,一個是GC口腔科學博物館。

前者的平衡性體現在外,後者則體現在內。

位於高知縣的檮原木橋博物館。橋體連接器被道路分開的兩個公共建築。當然功能不僅僅是兩個建築設施建的通道,也用作藝術家的住宿和工作駐場地點。

在這個項目當中,建築師用小部件組成了結構體系,其靈感來源於日本和中國傳統的懸臂式結構。

平面圖

剖面圖

第二個就是位於日本愛知縣的GC口腔科學博物館(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re)。

用6000根檜木棍搭建而成。這座博物館建築的構造很明顯來自傳統的木玩「刺果(cidori,在中國被稱為魯班鎖)」,原本12 x 12mm的木棍尺寸被隈研吾放大到60 x 60mm,形成穩固而精確的組合單元。最終的結果是如此優雅,就像一座9米高的木構三維格子狀晶體。

平面圖

其實上大學的時候,並不是很喜歡隈研吾,覺得他有點矯揉造作,心目中的大師應該是柯布西耶那種,大相無形,可薩伏伊別墅,可朗香教堂,心懷人類城市,但又是藝術家。

但他的建築與自然景觀和諧共處,並善用木材、磚石、竹子等自然材料,塑造出兼具現代美感和傳統溫馨風格的建築。即使他的作品造型有些奇奇怪怪,至少也是思考後的結果,表達著其理念和理想,僅此一點,就不是我等為了造型而造型的人可比。

當然,我是沒有資歷來評判大師的,只是說一些淺見罷了,貽笑大方。


介紹一個當代結構大師塞西爾.巴爾蒙德(Cecil Balmond)的作品:

舉重若輕——Maison à Bordeaux(波爾多別墅)

「如果,一個從地上被懸掛起來的重物應該是飄浮的,那麼其冒險性的答案就必然是去打破對稱。」

波爾多別墅是巴爾蒙德和庫哈斯合作的項目,業主由於一次交通事故嚴重傷殘,決意尋找新的生活,因此想要一個特殊的建築——在懸崖之巔俯瞰城市的別墅。庫哈斯對巴爾蒙德的要求就是,他想讓這棟別墅「飛翔」。

通常支撐豎向荷載的方法是以支柱從下方托起重物。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便是這樣一個現代建築的經典案例。一個充滿光線的白色盒子,漂浮於大地之上。

上圖薩伏伊別墅——柯布西耶

而巴爾蒙德追求的是非對稱的、動態的、飛翔的建築。因此,他通過草圖進行了各種方案的比選,結果沒有一個思路令人滿意。

最終,他創造出了一種令人驚訝的支承方式。整個房子的一端,放置在一榀框架上。另一端則通過一根屋頂大梁懸吊,產生令人驚恐的不穩定感。同時,框架柱和鋼拉索被放置在房屋平面之外,打破了通常房屋的平衡感。最終在人的感官上,整個別墅飛翔起來了。

兩側通長的牆體支承於兩端支點並懸挑,在整個結構中充當了梁的作用(可以看做一個深梁)。設計中巴爾蒙德標出了牆梁主要的受力線,在主要受力線之外開洞,作為別墅的窗戶。

如果鋼索被切斷,那會怎樣?巴爾蒙德給出了答案。通過對鋼索斷裂偶然工況的計算,控制混凝土在彈性範圍內,使整個結構依然保持穩定。當重新替換鋼索後,整個結構仍然會回到水平狀態。


還是直接上圖比較有說服力:

看清楚哦,就一根柱子支撐~
想了解它可以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我就不在這裡複製粘貼了。


【這篇文章已被收錄於 知乎圓桌】#建築類的問題都要先多圖預警一下#

必須要提:微雜院-標準營造

首先我覺得【平衡感】這個概念實在太廣了,可以談的太多,有結構上的平衡感,色彩上的平衡感,有和自然結合上的平衡感,很多建築的更新對於歷史的結合恰到好處,這樣的平衡感很難拿捏,既平衡了時間上厚重感與技術上的創新,也平衡了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當今的潮流趨勢。這是我今年renovation主題studio做的precedent research,設計團隊立意在「共生與更新」,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項目:

微雜院項目

地點:北京,中國 2013

事務所:ZAO/ 標準營造

(圖片來源李涵,繪造社)

微雜院這個項目獲得了2016年阿卡汗建築獎,衚衕改造的新嘗試,改造前的微雜院是一個典型的大雜院,被多戶人家佔據,並且在中間的院子里新建了附加的廚房和其他小空間,這樣的建造被作為一種記憶傳統,需要被重視和延續,在保留歷史痕迹的基礎上,設計團隊將場地改造成為提供給附近孩子閱讀和玩兒的場所--社區中心

微雜院改造前

材料的選擇也極具平衡感,水墨磚瓦(在混凝土裡面加入墨汁)和傳統的藍灰色磚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去平衡了周圍的環境,北京衚衕的灰

北京衚衕的灰色

在功能方面設置方面,閱讀空間和舞蹈教室,為周圍居住的孩子提供了豐富的課餘生活,也是一種傳統的延續。

孩子們的笑聲為古老而厚重的衚衕建築增添了新的活力。

最後,從概念入手,我覺得最佳能體現平衡的地方就是 「微」 這個字,是一種尺度,關乎空間而形成的感知,在北京城肆意的拓展,舊城的推倒重建中,保留一間大雜院彷彿顯得荒誕與魔幻。「大拆大建」的模式抹去了在歷史層中關於雜院的記憶,在過去二十年的以「發展」為前提的快速「舊城改造」運動中,舊城區並沒有被當作一個承載文化傳統的、具有生命力的、連續的有機體。然而微雜院的出現,建築師張珂激發了我們關注尺度這個概念,停下腳步去平衡大城市中大雜院中,一個空間的體量,一種文化和傳統的體量。

值得一提的是,大柵欄的管理部門確實很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微雜院中工作坊的開展,著眼於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去年在這邊的工作坊做助教志願者,很喜歡這裡的氣氛,確實覺得他們在實實在在的做事情。

這張圖很感人,孩子們和飽經滄桑的歷史文化記憶

還有一句題外話,王大爺一直生活在這個院子里,他的故事可以去翻翻繪造社畫的茶兒衚衕8號微雜院,建築可以徹底改變人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位海大爺,算是管理人員,人很好,很健談,也很熱情!

最後,還要講一句,在我們做presentation的過程中,有投 票環節,就是大家選出自己比較心儀的方案,真的很讓我吃驚的是,我做的微雜院的presentation居然拿到了整個studio的最高票(12人只有一個人沒有投),本以為老美更加喜歡有表現力的,誇張的改造,沒想到,原來這樣內斂和深遠的意境也能打動他們,這也讓我重新審視【平衡】這個詞在建築改造中的權重。

如需轉載,請私信,謝謝

最後再給大家安利一下我的公眾號:枕側記,主要寫遊記,寫建築,寫一些留學方面常被問到的問題

http://weixin.qq.com/r/pT8kPK7EI-Ncrepf92q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巴西議會大廈,Oscar Niemeyer
作為政府機關建築,採用非對稱布局,卻完美詮釋均衡了「形式美法則」中的「均衡與穩定」原則。(《建築空間組合論》里這個建築是直線與曲線的對比原則的例子,但我認為更偏向於是均衡與穩定)

代代木體育館,丹下健三

大跨建築懸索結構之美
長邊的錨塊—斜拉索—塔柱—主懸索類似一個懸索橋結構,是整個屋面的主體承重結構。主懸索兩側是懸吊曲面索網。

陝西省圖書館,張錦秋
這個嘛,西安人印象深刻。


發電廠雙曲線型

冷卻塔


中華藝術宮

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


不知道題主說的平衡感是不是拉茲洛·莫霍利·納吉所說的建築和雕塑的平衡感。即視覺造型的平衡感。

「構建平衡的最初嘗試,是藉助於一種錯視法。雕塑不再被置於一個巨大的底座上——使其仍然是一種高浮雕——而是立在為數不多的支撐點上。但如果將這些支撐點連起來,又會形成以前定位那種實體底座。在隨後的階段中,通過使用玻璃或幾乎看不見的金屬絲(用來懸掛雕塑),強化了這種錯覺。」——拉茲洛·莫霍利·納吉《新視覺》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應該就是前面答案里所說的類似那種海鷗加油站的建築,利用力學造成的視覺上的造型平衡感。

建築不知道有哪些,但是雕塑的話有很多,大都是出自魏馬時期包豪斯學院的學生課堂作業和一些大師的作品。


烏克蘭懸浮城堡的平衡感好嘛?


中國的建築學最噁心的地方就是,通篇的平衡感,空間感這類虛頭巴腦的概念,說白了就是玄學。


說到平衡感,這個世界上有建築能超越金字塔?


哈爾的移動城堡

雖說會跑,也算是建築吧


推薦閱讀:

建築行業急轉直下,各處都在減薪裁員,建築師該採取怎樣的措施度過這段調整期?
你作為設計師或從事其他職業,從《夢想改造家》這個節目看到了什麼?有何感想?
父母堅決反對我從大院辭職去小事務所怎麼辦?
作為一個建築系學生,怎麼欣賞、解析一座建築物,以作為自己的見識儲備?
如何評價建築師馬岩松的設計以及他的建築觀?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