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富人的錢均給窮人,會有什麼後果?

我問題的由來是因為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暫時的貧窮而導致永久背負上了不平等。不是要讓窮人來揮霍富人的錢,而是讓錢可以流通到需要的人手中,不是放一把高利貸出去讓窮人更窮。
---------------------------------

並不是說完全的均等,那也太理想化了。光是統計一個富人有多少資產,負債就足夠麻煩了,更別說還要統計每個窮人的情況,看應該給他們每一個人發多少錢,並且確保錢發到他們手裡,而且每次發生錢的轉移都得重新進行分配。

如果中國像歐美有些國家那樣,對富人徵收高額的稅收,包括用遺產稅等基本杜絕富二代們的存在以及強有力的全球追稅制度防止富人偷稅漏稅。並且這部分稅收並不是給官老爺花,而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不直接發放給窮人,而是用於改善窮人的生活環境,比如為他們提供健康的食物和水,廉價的醫療等。
這樣做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
不是企業的財產或者持有股份,而是完全的私人賬戶財產,如果富人群體把這部分閑置的錢都均給窮人群體,會導致什麼後果?對整體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應該界定一下,我所說的富人群體和窮人群體之間有一個群體叫小康家庭)
----
我是奇怪的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折射的是我的一個願景,就是社會可不可以實現沒有貧困,可以有貧富差距,但不會有那麼多人還在因為溫飽,教育,醫療而掙扎。
----
引申一個答友的回答:

通貨膨脹


樓主的問題可以形象地理解為給每個人發100W現金會有什麼後果?

鑒於:

1、樓主說富人的閑錢分給窮人,所以富人損失的錢對富人沒影響。

2、每個人發100W,這些增加的錢對富人沒影響。

3、100W是個放大了的比喻,實際應該沒這麼多。

--------------------------------


特別喜歡 @張小震 的答案。

所以我們引申一下~~~你以為富人只是銀行卡上數字比你大么?如果只是錢,現金+存款,那均貧富很容易。

可現實顯然不是這樣。好吧,我們把資產算上,比如股票,有價證券,不動產。都量化一下,均分了,會怎樣呢?

等等,富人們只有資產嗎?不對吧,除了資產還有負債,這就是大富翁和現實最大的差別之一。你看一個富人手裡有1000萬長期債權,年化收益17%,眼饞吧,可你不知道這1000萬長期債權對應的是他1000萬的短期低利率債務,他只是賺個利息差,還要承擔長短期債務之間的違約風險。你看到他有一棟酒店,每年回報率幾百萬,可你是否了解他酒店未來幾年的收益權已經被抵押出去,變成了另一筆貸款,投資他名下另一個公司的其他項目。你看到他有某公司的大筆原始股,可你看不到他和投資機構簽署的對賭協議,如果未來幾年不能把企業運作上市,股價不能衝到一個標準,那麼這些股份是會被投資人低價收回。你看到他的公司獲得了巨額的投資,一夜之間身價暴增,可你不知道投資的條件之一就是他本人未來幾年之內必須繼續為公司工作,不能跳槽另謀他就,因為投資方本身看中的並非資產本身而是管理團隊的能力和素質……那麼問題來了,他的「資產」分給你可以,這些資產所對應的他的「債務」和「責任」分不分?怎麼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我要說的到底是什麼?

富人不是一個簡單的「錢多」概念,在很多時候,「錢多」只是一個結果。富人真正的財富規劃和分布是一個很複雜的組合,不同的產業,資本互相支持,加上個人的能力,人脈,再加上很多無形資產:比如品牌效應,長期累積下來的個人的信譽口碑,等等等等,共同構建了他的財富帝國,這其中其實是環環相扣的,拆了任何一環,都可能牽一髮動全身。

所以這些財富化整為零之後,會有什麼結果?反正肯定不是什麼好結果,單純分到任何一部分的個人,都很難維持這部分「財富」作為一個整體時候所帶來的回報率。這個社會恆古不變的商業法則其實就是馬太效應,財富——有形的或無形的——越集中,越能創造更大的財富。

一副撲克牌在一起,可以創造出許多種有趣的玩兒法,而如果52個人一人分到一張,除了當書籤我想不到還能幹啥。


都沒玩過大富翁嗎?一張均富卡用下去,爽他個兩個回合,然後你發現別人的地產酒店旅館加油站還是那些,不知不覺又窮了。


搞的好像沒這麼干過一樣。


研究的主導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歲時就因出色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50萬美元獎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國阿斯彭論壇上演示,論文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新書《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在9月3日發布,尚未出版就進了《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本商業書籍榜單。

這個研究源於穆來納森對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很快就如魚得水,哈佛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經濟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後被返聘為哈佛終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幾乎擁有一切,他覺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時間,腦袋裡總有不同的計劃,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任務」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這個問題,會去找各種時間管理「聖經」反覆研讀,但「天才」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繫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地類似。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示。以下試舉幾例——

例一:美國共和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持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鬥。

例二:時間不夠怎麼辦?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我們每天都處於信息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的方式來擺脫信息過載。事實上這不是信息過載,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匱乏的惡果。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信息的社會,一旦技術帶來部分的信息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於有效信息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信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匱乏狀態,而是建立輔助性信息篩選機制,幫助自己挑選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他關於「稀缺頭腦模式」的警示,是我們這個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時間和資源都加速減少的時代的一盞指路明燈。

———本文轉載 我只是個搬運工 :)


我想起了電影《1942》中張國立演的東家所說的:
我知道怎麼從窮人變成富人。只要能活著到陝西。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取匿認真答題的分割線================

看完所有回答後,我換個角度簡單分析,均勻出的錢去哪兒了?
不管是所謂的富人還是窮人,我相信他們對於橫天飛來的一筆資金(當然,此題情境是富人莫名失去一筆資金,下面另說),還是想著如何發揮到最高利用價值。但是,每個人對於資金的控制能力各有高低,我們姑且稱之為駕馭能力。有不會駕馭的富人,也有會駕馭的窮人。

一,窮人們:
1,雪中送炭型:比如家裡親人手術急需一大筆錢,或者被債主們追討一屁股的債。那麼,這錢落到了醫院,債主。

2,安分知足型:購置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商品,比如衣食住行。那麼,這錢落到了各個商品老闆的口袋。

3,心血來潮型:今天買這個,明天買那個,想哪是哪。關鍵這些物件都是非必須品。同樣,這錢落到了各個商家。

4,束手無策型:存到銀行吃利息。那麼,這錢到了銀行。再延伸,錢又被政府或商家用於投資,那麼,這錢落到了政府或商家。

5,力不從心型:心裡想讓錢生錢,但是門路都沒摸清,盲目投資,盲目經商,失敗後一蹶不振。那麼,這錢也是落到了政府,銀行,各種代理商。

6,時來運轉型:有資金的駕馭能力,小本經營也能融資上市,小錢亦能圈大錢。那麼,這錢自然還在自己手中,而且還在一路猛漲,步入人生巔峰,成為新富人。

以上1~6,根據各人情況,可任意排列組合。

二,富人們:
1,輾轉騰挪型:在資本的江湖,武林高手不會因為眼前的劣勢就這麼甘敗下風。深諳武學的他們,輾轉幾招(不管是我們看得懂還是看不懂),幾個回合下來,依然是贏家。方法不盡相同,看得我們眼花繚亂。那麼,莫名失去的一筆資金,自然而然就回到自己口袋,以後還會帶來更多。

2,萎靡不振型:他們成為富人,更多的是運氣。對於自身產業平時疏於管理,對於資金沒多少駕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更是無從談起,就這麼點小挫折,敗下陣來。那麼,莫名失去的一筆資金,也就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多數情況下,富人的財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的,只有創造了價值,滿足了別人的需求,他才能有相應的收穫。在合理的商業環境中,在合理的財富創造制度牽引下,人們會爭相創造價值,獲取財富,創造價值與獲取財富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社會、國家整體創造的價值越多,整體財富越多,人均享有的財富也就越多。當然財富的分配不可能平均,但大致上是與個人能力、努力、運氣匹配的(在合理的商業環境中)。

把富人的錢無緣由的均給窮人,在此一刻,並未改變一個國家財富的總量,而是改變了財富的分配,但這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在於事後,它改變了財富分配的原則,財富不再與能力、努力、運氣這些綜合指標掛鉤,不再與創造價值掛鉤,而是無緣由的平均,無緣由的平均,重新塑造了人們對財富分配的預期---不勞而獲,勞也白勞。

這樣,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大大降低,財富的創造速度不僅不增加,反而下降,最終導致物質匱乏,國家經濟衰退。

題主還用到一個詞,富人閑置的錢,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中,這是不可想像的,資本是不停的去逐利的,富人賺的錢不可能堆在家裡,無論是放銀行,買債券,買股票,搞風投,都是在追逐增值,而融資機構拿到這些資本,進行新的生產,創造新的財富,所以富人的錢是不會閑置的,絕大部分以某種方式投入了社會生產,增加社會財富,提高了人均財富佔有量。

無息貸款不是不存在,但只是表面的存在,無息貸款一定伴隨著其他的商業條件產生,別人借錢給你,相當於幫了你,你總要以某種方式回報別人,利息是這種回報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如果拋開所有現實前提條件下,假設無息貸款是存在的(貸款方不求回報),資本流向就失去了目標,它不知道該追逐什麼。水不停向下流,是隨著勢能,人們工作(創造價值),是為了搞飽肚皮,滿足慾望。當水不再隨勢能流動,那水流動的方向和標準是什麼呢?如果人不工作就可以搞飽肚皮,滿足慾望,那人的行為方式由什麼來牽引呢,財富從何而來?資本失去了錨定的目標,就不知所措了。

當然,你可以繼續假設,資本流向的新目標是先到先得,那很有可能第一個來的人,把你手頭的錢都全部借走,因為他不用付利息,沒有任何負擔,這樣即使他把錢放在他家裡,一分不用,過過乾癮,過段時間再還給你,也是可以的。但這種情況下,資本沒有用於生產,被真正的閑置了,這段時間,創造財富的機會被剝奪了,社會財富總量是減少了。

就算把你錢借走的這個人用於生產,他也不是那個最有效率的生產者,因為他不用考慮利潤率的問題,他只要賺錢就好了,他不會努力的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多創造價值。

當然,更嚴重的問題是,很多沒有能力賺錢的人也會來借錢,因為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更多人願意嘗試,而不仔細評估自身的贏利能力,這樣借出去的錢有可能虧損,甚至一去無回,整個社會財富也受損了。

總體來說,題主的假設違反了一些基本原則,所以即使現實中有發生過,也不可能持續運行很長時間。


不要鬧了。
有錢有閑上紙糊看新聞寫評論的人,你們都屬於出錢的那批,別妄想這種制度會讓你們資產增多了。比你們窮的有的是。


然後就有人站出來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打土豪分田地之後, 擦,感覺歷史重演了。


某些北歐的國家和加拿大似乎就是這麼乾的,當然沒這麼乾脆,是通過高稅收高福利實現的。

這些國家的平均個人收入稅大概在40-60%,福利則是醫保社保奶粉錢各種補貼不一而足。

我喜歡舉栗子:
朋友A,北歐某國家人,跑到中國來了,據他說,當地經濟很蕭條,十年沒什麼變化,年輕人寧可拿救濟也不去上班,因為最低工資比救濟還低。

朋友B,加拿大人,逃到美國去了,因為他在加拿大拿2萬加元月薪要交超過50%給政府,而不工作的人光生孩子學法語一個月也能有幾千加元,最奇葩的是溫哥華有些有錢人買了好幾套房子出租,因為房租是現金不入帳,他們還可以拿失業低保。。。。。。

歐州洲某些國家對存款徵稅來著,大概跟樓主的問題思路比較接近,然後富人都跑了。

北歐和加拿大為什麼能那麼干還沒亡國呢?因為人少資源多,繼續敗家個幾百年也不會餓死。對了,忘記澳大利亞了,面積跟我們國家差不多,人口只有我們上海和北京的規模,還有各種礦藏。。。。。。。羨慕嫉妒恨啊,上次有個問題說什麼是你小時候遇到的最大謊言?「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


中國歷史上有這個事情,只是均的不是財,而是田
有一句與之有關的話印象很深:每個朝代的統治者在保證自耕農有足夠的土地之後,只能通過鼓勵農業相關的副業以及減輕賦稅來減緩土地兼并的過程,以免農民最終出賣土地,以保證穩定的賦稅收入,卻並不能阻止這一過程

我想如果分配的是錢財,應該差不多


謝邀。

與我們通常認知不同的是:其實富人一直都在通過各種途徑把「錢」分給「窮人」。同時,「錢」也只是資本的一種形式。並且「富人」和「窮人」絕大多數的時候都並不對立。

富人花100萬去一個村子裡僱人造房子,村民就地取材為那個富人造了一棟房子。最後村民手裡面拿到了100萬,富人拿到了一套值100萬的房子。我們發現:村民的勞動+建房材料=新的100萬。村民通過勞動得到了錢,繼續花出去,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富人通過投資把錢分了出去,自己有了房子,村民的生活也變得更好了。這就是投資,最後大家的生活都變得更好了。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這就是資本的有效率運作,有人拿出貨幣做資本,有人拿出勞動力,還有人拿出原材料,最後大家創造出了更多的資本。而錢,很明顯只是其中的一種資本而已。

均貧富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資本的表現形式很多樣。除了錢之外,人的勞動力也是資本。20歲的年輕人和80歲的老人肯定有著不同體力去賺錢;知識也是資本的一種,一個有發明專利的教授肯定比一個高中畢業生有著更多的資本。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無法去平均的。

而人類社會能做的只是約定一個相對公平的秩序。在這個秩序下大家能夠獲得相對公平的機會,能夠相對公平的分享產出的資本。

建立一個完善的,能夠讓大多數人都接受的,有效率的秩序,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當然,人的需求幾乎一直都在無止境的增長,所以這樣的生活狀態現在依舊只存在於書本里。


這種情況不叫均富、也不叫均貧富,而叫做均貧。
正如 @青蛙 所言「搞的好像沒這麼干過一樣。
每次朝代更替,其實都是一次均貧,也就是財富「清零」。舊有的權力的財富擁有者都被消滅,新興的尚未富起來。這大家大體上是一樣的「一窮二白」。其中尤其以我大天朝的建國初期的均貧來的尤為徹底和猛烈。所有的資本家(有錢人)全都被打倒,所有的公司全都收歸國有。可是後來......
今天......你懂的。
很多人理解的貧窮與富有,都是有錢沒錢的一種狀態。其實兩者的核心本質差別在於駕馭財富的能力。貧窮是沒有錢的一種狀態。然而富有並不僅僅是有錢的一種狀態,更是具有了駕馭財富的能力和相關的各種條件和要素。
這也就是歷史上為什麼只能均貧,而不能均富的根本原因。你可以一夜之間讓所有有錢人都變成窮光蛋。但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培養大多數人具備駕馭財富的能力。
能力的增長向來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財富的擁用則是質變的表現。

題主說「等於欠缺,等於負債,而拿富人的錢來填補這份負債有什麼不好的嗎?「
題主大錯特錯。在現在這個資本主義時代,尤其是以美國債務資本模式為代表的當下。
窮不等於負債,負債越多的那都是越有錢的!
一個很有名的段子說,一個人最窮能窮到什麼程度?也就身無分文吧。史玉柱說,不,我蓋巨人大廈破產的時候,負債十幾個億。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也是很有富有的國家。可美國一樣靠著國債度日。
馬雲、比爾蓋茨夠有錢吧。一樣跟銀行貸款。
房地產不是有這樣的段子么?
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把老百姓的錢貸款給開放商蓋樓房,開放商再把樓賣給老百姓。老百姓把的銀行存款取出來買樓房。

哪怕假如有一天,把債務都清零了,(僅僅是債務清零)。富豪們怕是都要笑醒。因為繼續借錢,一樣是有錢人能夠借到更多的錢。這叫信用貸款。

我並不贊同。窮人永遠都是窮人,窮人天生就註定窮。生於貧窮,絕不死於貧窮。
但培養駕馭財富的能力,是需要時間的。條件好的能更快培養。條件差的就要慢很多。
這種條件包括內部的先天條件。也包括外部的後天條件。

所以均貧富是一個很沒有意義的事情。這個世界需要公平,但並不是平均財富。歷史已經一在證明這條路走不通。真正需要公平的是機會!像卡耐基一樣有閑錢了就建圖書館。給所有不甘於貧窮,不願死於貧窮的人提供更多的可以富起來的機會!


當年不就是這麼過來的,打土豪分田地
這麼做,會得到一大部分人的贊同,一小部分人的反對,但反對的聲音很快救會被淹沒
像樓主所說的那樣,財富均分,最終結果就是大鍋飯,社會沒有競爭力。
路我們已經走過來了


加拿大北歐等國都是把富人的錢分給窮人。

本人就是以前移民加拿大找不到工作的無業靠福利生活了幾年,靠福利上學。然後找到工作低等收入--中等收入一路走過。現在每年我交的稅都足夠養幾個窮人。

如果以前加拿大不給我福利,我可能一直窮,就不可能現在上稅反饋社會。

這就是提問者想要知道的結果:

福利最終刺激了社會的發展。

另外關於福利,加拿大窮人日子反而比普通工薪階級好太多了:

以渥太華首都地區為例子:

一分錢沒有的長期無業窮人,按兩個孩子算,實際上窮人孩子都多,這裡以兩個算:

救濟兩個大人每月1400加幣,魁省安省等地如果窮人上學,還能另外給教補和兒童教育補,每月多給900加幣。合計2300加幣。教育補貼以已經扣除需要歸還的貸款部分。

兩個孩子牛奶金是1300-1500.(不同年齡不一樣,老大老二不一樣)。

服裝銀行免費服裝

食品銀行免費食品

牙醫免費(普通人醫療免費,牙醫不免費的,窮人牙醫免費)。

福利住房(福利住房是好房子,窮人找到工作後也可以繼續付租金住。)

窮人不懶惰的一般都多少打點現金工,不用上稅的。現金工在加拿大,即便一人打工,每月1000-2000加幣收入不成問題。有華人夫妻在餐館或者便利店打工一個月一共6000加幣不稀奇的。(現在餐館已經不能打現金了,以前可以)

而工薪家庭,如果一人工作,年薪6萬,扣稅附房租後還不如窮人的生活。而且遠遠不如:

ps:說窮人過得不好的。那都是富二代吧,真和我不是一個階級。


其實理論上說,富人一直在不停的把財產均給窮人。
從稅收上來說是這樣的。
一個富人每年交稅一百萬。一個窮人每年交稅兩萬。
這些稅不是給政府自己花掉分掉的,而是政府用來建設社會,用掉的。
也就是說,這些稅交上去,是分配到所有的人身上的。
稅收本身就具備了調節窮富差異的功能了。


耶魯的公開課《金融理論》里第六課「費雪利息不耐理論」討論過這個問題,裡面認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更有耐心,所以可以通過耐心的長線操作達到 「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效果。
現實中除了佔有石油、礦產等自然資源或通過技術革新實現財富增長的人,主要貧富差距還是在這個「不耐」上。妄圖一夜暴富必然有極大概率一貧如洗。


結果就是窮人錢花光,富人賺的爽。

加段我很欣賞的話:
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一個子兒也不剩,然後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只要有兩個條件:給我一點時間,並讓一支商隊從我身邊路過(沒有生命危險),那要不了多久,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百萬富翁。 ————約翰·D·洛克菲勒

富人富的不是錢包,而是大腦。


富人成為富人是有理由的,窮人成為窮人也是有理由的,所以怎麼分最後的結果都差不了多少。

曾經年少熱血的我想要成為制定這個世界規則的精英,要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窮人不再沒飯吃,底層的人民不再受苦受累。

可是慢慢的長大,懂得一些道理之後,我才發現,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環境
我鄰居一個初中沒有畢業的孩子去另一個城市的大排檔幫忙幹活,每天晚上兩三點睡覺。我覺得作為一個小孩子是不應該這樣的,於是我勸他回去讀書。

他跟我說,反正我都讀不會,你叫我回去我也只是去教室睡覺而已。
我問他,你有認真地聽過課嗎,認真寫過作業嗎,為什麼沒有努力過就否定自己不如別人呢?
他說,反正我就是不會。

我跟他的爸媽說,聽到的結果是「他自己要的,你讓他讀書他也讀不會」。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每天都在否定你,而你也一直在否定自己,這樣自己就會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這樣就會讓自己更加地失敗,因為失敗,所以周圍的一切都在否定你,這樣又會加劇自我否定,如此惡性循環。

原因二,思想
很多人都說窮人窮的是思想,富人富的也是思想。
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人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培養對於事物的認知。
如果一個人可以自我去獲得知識和提升自我,不上學也可以很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李嘉誠。李嘉誠並不是離開了學校就不再學習,相反學習的更多,對於事物的看法和認知也超乎常人。

原因三,教育
看一下上市公司,互聯網巨頭老總,教育背景都不會差。
更別說矽谷,華爾街那群牛逼轟轟的努力型天才。
任正非,李彥宏,丁磊,柳傳志等哪個不是大學生,而且絕大部分是名校高材生。
馬雲,他自己說他很差,你說一個差生可能留校當大學老師嗎,大學老師也不是那麼容易就當上的吧?
李嘉誠,他說他的學歷低,可是他自己讀了很多書,他的老婆還是留過洋的香港大學的高材生。
俞敏洪,他說數學沒過14分,可人家是上北大的人呀!
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連大學都沒有讀完,要從哈佛退學的前提是你能考上哈佛。

但是那些牛逼的人,有學歷,有知識,努力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他都會成功,因為靠的根本不是外部環境,而是自身的能力。
當然也有特例,可能有1萬個人中有一個不用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例子,但是只有這一個,還有9999個不努力的人還在為溫飽而奔波。

中國的領導人,查一下他們的學歷,絕大部分來自於清華、北大、人大等名校。

雖然長大後我沒有成為制定規則的人,而且也不是富人,但是我想大家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也許就都能過得更好了。

————————————————————————————————————
2014.11.19更新
-------------------------------------------------------------------------------------------------------------------
關於是否可以消除貧困的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不能的,但是保障溫飽、教育、醫療卻是有可能實現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就是把資本主義抄過來,然後把最重要的行業由國家掌握,如石油、金融、電力等,然後再經濟運行有問題的時候,國家對其進行調控。就好比是經濟機器出了問題卡住了,國家拿根小棍子捅一下,讓其可以繼續運轉。
所以中國也是有資本市場的,隨著外國資金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人民的原始資金的積累,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社會制度的健全,中國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巨型企業,貧富差距會繼續加大,中國的富人在世界富豪榜上的位置也會繼續上升。

貧困是一個相對的狀態,在不同的環境下對貧困的標準是不同的,在大城市可能貧困只是吃不飽,但是在一些相對落後的山區,貧困可能就會面臨餓死。
只要有貧富差距,貧困就會存在。

社會制度的健全,包括社會保障、醫療制度、教育制度的健全,會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在未來也許就真的可以實現人民不再為保障溫飽、教育、醫療而奔波。

但是貧困還是會繼續存在,總結一下有以下原因:
1、地域差別。這個是顯而易見的,大城市與二三線城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與一些貧困山區作對比,地域貧富差距尤為明顯。

2、能力差別。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努力就會有 更好的未來,但是卻不能夠控制自己,這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明知道需要去做好工作,但卻依然馬虎應付;明知道努力就可以活得更好,卻依然沉迷於各種社交網路,寧願刷著各種社交網站也不願意拿起書來看……但是相反的一部分人卻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提高自己,隨著能力區別的加大,最後的生活質量與方式也會大不相同。

3、思想差別。這並沒有對錯,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有人選擇平淡,不用過得太辛苦;有些人追求名利,為了可以後世流傳;有些人自我放棄,原因各不相同。這些思想差異對於每個人創造價值與財富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4、人的慾望。人的追求總是無窮無止,當你擁有一樣的東西的時候就會想有更好的。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有慾望才會努力,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源動力。

-------------------------------------------------------------------------------------------------------------------------------
2015.2.2更新
-------------------------------------------------------------------------------------------------------------------------------
一件事情讓人有興趣是因為能給予正反饋,這道題目一直都給我正反饋,謝謝大家的贊。
我想如果我能找到富人之所以為富的原因,說不定真的可以幫到更多的人。
(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有點歪樓,如果覺得不好可以請求摺疊,或者是點踩,沒有幫助,有想法的可以直接評論。我不會參加辯論,但我會仔細思考是否合理並且求證,謝謝大家的贊,更謝謝大家的評論)

在評論中,有部分是有道理的,也許我一直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社會資源。
我所理解的社會資源就是:金錢,社會地位(我不喜歡人脈這個詞,因為這只是因為社會地位不同所導致的交際圈不同而已,培養人脈不如加強自己的能力,並真誠地地待別人),自身能力(包括對事物的認知,文化水平,解決事情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父母的文化水平等等。

這個社會是不平等的, 因為每個人一出生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是不同的,擁有的社會資源不同,也決定了,你獲取的更多社會資源的能力強弱。

跨越階級,無數的人想要跨向中產階級,以及上層社會。這中間路是很多的,包括成為都市白領,律師,醫生,工程師,科學家,政治家,銀行家,企業主,甚至資本家,但是能夠成功的很少。因為擁有的社會資源不同,導致了做一件事件的成功率不同,風險不同。

假設我是李嘉誠的兒子,那麼我想我賺錢,我第一件想到的就是,通過我家族財團,取出資金,投資企業,我不知道如何判斷一個企業的前景如何,我可以找我老爸的智囊團,幫我分析企業報表、贏利情況、是否有前景、投資風險多高,然後我就把錢投進去了,接下來就盡我所能幫助企業發展。

然而假設我是一個農民,沒有任何的背景。
我想實現階級跨越,我實在是很難想有辦法,讓我賺到足夠的錢,受足夠高的教育去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
這個時候,我能想到的辦法就只有,我努力學習,可是作為一個農民,我的學校可能沒有電子白板,沒有多媒體教學,英語老師沒有出過國,語文老師連普通話都說不準,沒有名牌大學畢業的特級教師,沒有鋼琴房,沒有舞蹈室,沒有競賽培訓,沒有一系列的高級教學資源。而我要實現階級跨越,我必須克服這一切的條件。
我克服這一系列的條件後,我獲得了高等教育,得到了一份白領工作。
我工作了,我想要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我去創業,這是其中一條大多數人能想到的道路。我需要在工作其間拚命賺錢,才能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如果我失敗了,我將一無所有,重新回到很多年前,我如果結婚了,那麼可能會降低老婆孩子的生活質量,可能會影響我的後半生。
估算一下風險,擁有社會資源不一樣的人群,這個風險是不同的。
這一切成功了,我才可能真正地完成階級跨越。但如果我想如同李嘉誠兒子一般地進行投資,那麼我應該需要再奮鬥個大半輩子。

選擇限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上限。如今大學生的工作難問題,並非沒有工作,而是沒有適合的工作,一個大學生畢業了,基本上是不會願意到工廠的流水線上進行工作的。這是因為大學生受了高等教育,擁有了比工廠流水線工人更多的選擇權利。CEO可能選擇是否退下來當高管,高管可以選擇是否退下來當普通員工,但是普通員工不能選擇是否當CEO,這是由能力決定的。

題主說是把富人閑置的資金髮放給窮人,這個時候窮人是否可以通過這部分的資金實現階級跨越呢,絕大部分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說最後絕大部分窮人還是窮人。
還有一部分是可以的,就是那一部分已經擁有部分社會資源,但是差臨門一腳的那一部分人。
而這一部分實現了跨越的人,除去極少數的運氣份子,絕大部分都是經過自己的積累社會資源的。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大部分中彩票的人,在若干年後日子過依然跟以前一樣,甚至有部分還不如從前。

因此,我思考了這麼久,結論是:假如真的是一無所有,想要實現階級跨越,最有效的方法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獲取能獲得的最好教育。我們還需要克服最大的困難:環境
如果一代人的努力不夠,那就兩代,三代。。。最後有一天,假如我們的子孫可以想得明白,一定會感謝他祖輩的付出。也許到那個時候,我們也會感謝我們自己吧。

我跟一個朋友討論這個問題,他跟我說:
經濟與幸福感不成正比,但經濟很多時候是幸福的前提

既然答非所問了,那就到底吧:
金錢是很重要,每個人都會去追求金錢,但是它並不是最重要的。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有了足夠的金錢後,你想做什麼,玩音樂?旅遊?畫畫?寫書?攝影?。。。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不要在追逐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鄙人沒有學過經濟學,以上回答僅來源於個人對於社會的認知,如果有錯誤,希望指正。


內容太長,只看標題回答。
朋友你玩過大富翁嗎?知道有個均貧卡的道具嗎?

那是現實社會的模型,打土豪分田地的事兒歷史上發生恩次了,錢最終會流到該去的地方。只是個速度的問題。城中村改造的土豪有的半年就返貧了。智商、勤奮、運氣都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窮人會很開心,然後拿著這筆錢到處揮霍,分分鐘幹完,繼續搬磚。
富人會很不爽,然後繼續創業,把之前成功的道路複製一遍。
所以不會有什麼後果,一切都不會變。窮的還是窮,富的還是富


推薦閱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嚴重嗎?
現在網路上很多人黑一些偉人,比如說周半期,黑魯迅。他們是什麼心態?
中國的大學學費貴嗎?
如何看待「酒品即人品」「牌品即人品」這種思維?
為什麼要說端午節快樂?

TAG:社會學 | 經濟學 | 人文 | 城市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