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到底有什麼用?

類似問題: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鳥人]里有這樣一句話,「過去由神奇文化所組成的文化,現在已經被漫畫英雄和洗衣粉廣告取代了」。其實,事情遠不止此。

電影這東西在變得愚蠢,顯性的證據就是電影的文化留存期在縮短。杜琪峰說的那種看了李滄東的[綠洲],「你真的幾個禮拜都緩不過來」的情況越來越罕見了。留存期長短取決於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需要動用人體的哪部分感官,比如讀書,除了視覺,更大劑量的運動發生在頭腦中,所謂含英咀華,指的就是看到的東西在頭腦中完成加工,最終在生理上實現了反應。

電影墮落是因為電影學會了繞路,學會了直達視覺、聽覺等感官,頭腦內的運動越來越少,看電影從腦力勞動變為體力勞動,扁平化成為必然。

還記得[小武]嗎?在這部電影里,不僅僅有「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梗著脖子,穿著雞心領毛衣、大幾號的西裝」,從鄉下來到汾陽縣城的小偷。還有那些蹲在路邊一邊抽煙一邊等車的人;把舊西裝袖口挽起來,在大街上閑逛的人;電線杆上的大喇叭在宣傳嚴打,撞球桌放在塵土飛揚的小路邊;衚衕口錄像廳里傳來香港槍戰片的聲音,電視上播放著給親友點歌的歌聲……

曾經電影是這樣的東西,視覺和聽覺編織了一幅畫面,傳遞到頭腦後,再形成了另一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恆定不變,第二幅畫面在每一個頭腦中因為個人的經歷、心情而都不盡相同。那時候,電影還具有那種神秘的力量。而現在,電影成了一種仿生技術,類似於人類的義肢,通過人工合成的觸覺,去感受世界。人類原來的肢體也就此相應萎縮。[地球廢品分裝員]因此而預言說,公元2700年,人類會長成癱瘓在躺椅上的胖子。

電影這東西在變得輕薄,在不是很遙遠的曾經,電影是生活方式結構性的一環。在很多年前的電影里,還可以看到那時候生活的樣子。比如[情人],東尼第一次帶著簡回到「父親買的房子」里,「一輛黑色的老式轎車」駛過1929年的西貢,穿行在蟬鳴、風吹樹葉聲、馬達聲、鳥叫、掃地聲、侍者收拾碗盤聲、馬蹄、汽笛、水流聲、叫賣聲、集市聲里。簡後來回憶說,「那時剛過中午,午睡時間。我們去了中國城。小過道里,混雜著湯、烤肉、茉莉花、灰塵、燒煤的味道。」東尼關上門,「這扇帶著木條的百葉窗和這塊棉布的窗帘把這張床同城市分隔開來」。

大家沒有耐心去打磨戲劇性之外的細節了,創作者像吸毒者迷戀海洛因一樣迷戀特效,往電影里加大劑量的3D、CGI、綠幕、打鬥,強行提高觀眾的應激性反應。精神貴族和個人英雄主義坍塌,「一部電影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投資人」,理由是「畢竟他們是在冒險」。當讀書人還在用美、高尚作為判斷依據的時候,他們已經用資本成為真正的話事人。就像柏遼紫評價亨德爾,現在的電影也喜歡「把野豬和狗熊放進一個大桶」。

當一個行業里的人,開始討論這個行業是個什麼東西的時候,它已然不是個東西了。但大家仍然有意無意地迴避「電影的內容物在變得稀薄」這一事實。他們仍然在逃避廣闊和厚重,當做它們不存在,就像電影的留存期從來都是這麼短暫一樣。

當然,現在的人,已經不願意這麼看電影了,他們在電影里尋找意義。

被中心思想餵養長大的一代,對意義的尋求總是表現得更為迫切。參考書於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練就了我們劃重點的能力,保證我們在繽紛鮮活的世界裡,可以第一時間去抓住要害。這讓我們對事物的表象,總是不自覺地保持了質優價廉的警戒之心。我們相信像[雨果]里說的那樣,「一切事物都有使命,就連機器也是一樣。鍾要報時,火車要帶你去往目的地」,但同時也會在這些光鮮的使命中,孜孜不倦地挑揀那個細若遊絲的目的。在我們以觸覺為第一認知手段的信息系統里,目的是比使命更為本質的東西,它是可以抓在手中的安全感。我們以發現和掌握這種本質為一種本事,為此不惜簡化繁複,扁平立體。

泰倫斯·馬利克就被要求出來交代[生命之樹]到底要表達什麼。是枝裕和也曾遭遇「你的電影傳遞了什麼訊息」的正面攔截。好像屏幕取代了印刷品,我們對中心思想的依賴,並沒有因此而消減。反倒是我們的不安感,在屏幕成為另一種質地的教科書之後,也日漸茂密。這不單單是一種閱讀媒介硬化的副作用,更在於印刷品所倚靠的文字是固定了的使命。書頁和版本一經形成就不易改變的特質,令我們紅筆標註過的重點,也隨著時間而不朽。

死記硬背是我們進步的階梯,這是中心思想的闊氣。可是屏幕成為閱讀的第一載體後,中心思想也就收斂了它的慷慨。屏幕上的信息是流動的,重點不可被標註,標準答案亦不可被封存。但我們有的是方法,宣誓對意義的忠誠。比如像[超人大戰蝙蝠俠]那樣,把電影灌裝到印刷體的中心思想里,用紅筆和真空保證既定意義的輪廓不走樣。或者像[荒野獵人]那樣,把意義碾碎引流到屏幕時代的口水中間,每個人都獲得三分鐘的所有權。可憐的是意義本身,當我們習慣於在一部電影里尋找那個傳說的中的大象的時候,這頭大象已經變異為一隻招財貓。當然,這也是電影,成為這個時代另一重ATM形狀的意義。

一邊是那些被划了重點的電影,它的意義早在創作之初,就已經塑封在那個叫做服務的模具中。1974年[教父]的巨大成功,令體質敏感的製片公司第一時間感受到了電影新秩序的到來,後來的[大白鯊]及[星球大戰]再次歸納了中心思想,即為傳統類型片加入更多更新的類型元素,並為這類雞尾酒一樣的混合物定名為商業電影。以感知為第一性特徵的電影印刷時代結束,以觀看為首要任務的電影屏幕時代到來。電影的意義被雕刻、晾曬、風乾,成為插在鬢邊,永遠在盛開的乾花。

另一邊則是塗抹了太多意義的電影。在和一個龐大的帝國對峙的這四十多年裡,風化為一副鎧甲,一個意義重大的pose。我們管它叫藝術電影,一種需要觀看者自己再加工的產品。如[追風箏的人],影片被認為最具意義的一個畫面是,主人的兒子阿米爾誣陷一起長大的哈桑偷他的手錶,阿米爾的父親把他們父子叫過來查證,哈桑看了一眼阿米爾,「是的,是我做的」,沒有反駁,沒有遲疑。據說,「在什麼都沒有的地方,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才有深意」。

這是一個正被商業納粹分子和極端文藝勢力任意勾畫的電影時代,大家都不在乎電影是不是「去展現那些,如果不是你,就可能永遠無法被看見的東西」。他們將豐富的生活用紅筆划出重點,抽離空氣,一次性塑封。至於真正的意義,被價值重構,中心思想取代思想,行為藝術被當做藝術。電影下行,成為必然。早晚有一天,我們會拋棄電影,就像拋棄一件老舊不堪實用的傢具。


看電影和看書一樣,都是一種塑造三觀的過程。

也許看上去效果不會太明顯,但在潛移默化之中,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對事物的理解、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會比不看書、不看電影要完整或豐富得多。

電影常常能讓我們看到不同人的人生際遇,會看到不同地方的人文風貌,會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對待生活的方式於態度。這其中,無論是基於現實的直接勾勒,還是基於想像的大膽描繪,都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生活之外更大、更廣闊的世界。

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會在不同的電影熏陶下,不斷地被「更新」,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與書籍領悟,漸漸就會塑造成一種屬於你自己的三觀。

譬如觀看《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等電影的時候,你會更加明白「自由」的要義;

觀看《死亡詩社》、《美麗心靈》、《心靈捕手》等電影之後,你會更加懂得「人生」的價值;

觀看《羅馬假日》、《泰坦尼克號》、《怦然心動》等電影時,你會更加知曉「愛情」的意義;

觀看《當幸福來敲門》、《大魚》、《阿甘正傳》等電影之後,你會更加理解「堅持」的重要;

你看《2001太空漫遊》、《星球大戰》、《黑客帝國》、《盜夢空間》等電影時,會發現更大的世界;看《教父》、《這個殺手不太冷》、《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等電影時,會知道一個男人要做些什麼才算令人敬重;你看《V字仇殺隊》、《羅生門》、《朗讀者》等電影時,會看到思想的力量與人性的百態。

凡此種種,都是電影可以帶給我們的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教益。你的思想,你的人格,你的態度,你的素養,都會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向著積極的方向養成(當然,不排除有些觀眾看電影什麼也學不到,甚至學「壞」,畢竟,每個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樣~)。

或許,人們大多數時候看電影都只是為了娛樂或放鬆一下,但即便是輕鬆搞笑或打打殺殺的商業電影,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你,塑造你。

看電影到底有什麼用?

看電影可以讓你的三觀養成不再限於身邊人的影響與常規教育,從而成為更完整、更豐富的人,收穫更充實、更有價值的人生。

PS:我是木易(微博@木易movie),一個喜歡看電影並推薦大家也多看電影的影迷。祝你愉快~


所有這一類問題(讀書有什麼用,高考英語有什麼用,學數學有什麼用,文科有什麼用,旅遊有什麼用……)其實都可以用三個字回答:


沒有用。


鳥巢用掉4.2萬噸鋼筋有什麼用?

下面這棟樓的樓頂那兩條東西有什麼用?

輝騰比帕薩特貴出來的那些部分有什麼用?

去坐火車能到的地方,坐飛機有什麼用?

一個盒飯八塊錢,去米其林三星餐廳有什麼用?


我知道很多人會解釋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比如坐飛機可以省時間啊。但問的人又會問,「省時間有什麼用?」這樣問下去是永無止境的。

所以對於提出問題的人來說,這些確實是沒什麼用的。

對於窮人來說,「有用」的限定範圍是非常狹窄的。

因為他們要規劃自己僅有的資源來換取最核心最基礎的對他們來說真正「有用」的東西。

不管是經濟上的貧困,還是智力或者精力上的貧困。


樓上的答主們已經就方方面面進行了解答,我下面就藝術設計進行較為詳盡的解答: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知識面太窄,總是說找不到創作的靈感來源,一些所謂的老師也經常會說那你就多看課外書啊,多看展覽啊,多看電影啊,搪塞過去。

道理沒錯,但是那這些東西究竟應該怎麼看,我下面以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電影為例,講講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去看電影。

我們先看看這部電影所獲獎項: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364223/awards/

網路上是這麼評價這部電影的:經典的美國夢,片片金錢做瓦,愛情做樑柱,架起一座尋夢的空中樓閣。 蓋茨比的故事一直以來被認為美國夢的崛起,旺盛與衰落的標準象徵。

觀看一部影片,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了不起的蓋茨比》重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導演說他想重現那個年代紐約的質感,甚至是重新找回那種「爵士時代」的某種貪婪和玩樂主義的感覺

那個時候美國剛剛結束一戰,在經濟上快速發展,隨著女權主義的覺醒她們開始不穿緊身胸衣,剪去累贅的長髮留起了俏皮的波波頭,在爵士樂中穿著flapper dress搖曳生姿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女權從傳統的淑女觀念中掙脫出來,她們都剪了俏皮的短髮,追求男女平等,開始穿沒有腰身的連衣裙,弱化女性的身材曲線,裡面也不需要那種能將人體骨骼勒到變形的塑身衣,開始了女性解放的第一步,拿女權做主題的這點背景知識還是要關注的。

圖上可以看到俏皮的bobo頭,和畫報上的封面,展現出了1920年代紙醉金迷的社會氛圍,同時也傳達出了上流社會那個時代女性的模樣以及生活方式。現代女性以嶄新而自信的面孔出現,這一時期裝飾風藝術也達到頂峰。

這個場景可以看到戰後西方國家在藝術上引進了世界各地的元素,日本的小傘,Art Deco幾何圖形的波斯頭巾,東西合併的花卉圖樣的kimono等等。我們都可以看到那個時代東西文化的融合。

上圖可以看出那個年代所有的男士的標配是小圓禮帽。

美國士兵從歐洲戰場上凱旋而歸拉開了這一時代的序幕,隨後是爵士樂為代表的新藝術的誕生。這個十年被稱為「瘋狂的年月」,從電影的場景我們就可以看到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活力。

在電影場景里我們還看到了無數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創造,比如蓋茨比那輛經過改造的汽車,他家裡的榨汁機等等,那個時候是前所未有的工業化發展,民眾旺盛的消費需求與消費慾望,以及生活方式都與舊時代相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部電影里蒂芙尼作為官方珠寶商負責打造電影中的珠寶首飾,以及片中的瓷器、銀餐具,再現那段黃金歲月的珠光寶氣。

那個年代盛行的藝術風格是ArtDeco。所謂Art Deco,百度上解釋是具有技術美感,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綷裝飾的線條用來表現時代美感,具有流線型線條、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等等;色彩運用方面以明亮且對比強烈的顏色來彩繪,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圖。通過了解另一個品牌卡地亞在1904年創作出一款鑲嵌鑽石和紅寶石的菱形胸針,堪稱Art Deco的最初代表。

連地板也是Art Deco的裝飾紋樣

我們可以看出在電影里出現的首飾只要有大顆的寶石大都採用方形切割,呈現出了裝飾藝術風格中利落和對稱的線條,上圖是蓋茨比右手小指上戴的黑瑪瑙戒指。

黛西·布坎南手上的大鑽石也採用了方形切割。

黛西參加舞會時候戴的鉑金鑲鑽石和小顆珍珠手鐲,一旦被展開,我們可以看出也是對稱工整的Art Deco 風格設計。

頭飾靈感來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發達的襟翼頭飾,並在那段時間內普遍使用的平坦的bandeau風格的鑽石頭飾。Art Deco通常以更加風格化的方式展現花卉元素。網路上有很多蒂芙尼為這部電影出的系列首飾的介紹這裡就不贅述了。

除了以上閃閃發光的首飾我們還可以看到普通平民的首飾。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戰後時代,除了貴族和上流社會,普通的老百姓也開始了對時尚的追求,但是鑒於沒有那麼多錢買大閃閃的寶石,開始有了塑料或者其他廉價的首飾,它是最初的fashion jewellery,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配飾,它是為了搭配衣服而生產的,多個佩戴的方式和靚麗的顏色表現了當時的浮誇與享樂主義。

女二身上也經常佩戴著裝飾藝術風格的首飾,這些首飾都展現著簡潔,對稱,幾何的元素。

電影里還出現了一個人類臼齒的裝飾品,這可是一枚有機首飾啊!

除了那些珠寶服飾,我們還可以看看電影里的場景,作為最佳藝術指導,導演大費周折的重現那個年代的場景,場景裝飾方面都是我們通過電影可以看到學習到的!

電影里還有一個畫面讓人難忘,就是蓋茨比的剪報,這不就是在對黛西做調研嘛!跟大家進行藝術創作時要進行的調研完全別無二致。調研內容要張貼細緻,收集的材料要豐富,有照片,報導,黛西給他的信,還有一朵花,可能是他想送個黛西的。這個如果是一個作品集的前期調研的收集內容一定是一個高分作品集,裡面滿懷作者的感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隨後的創作一定是有感而發的,這些東西均可借鑒至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

其實電影里還有很多好看的東西,場景,服飾,珠寶,首飾,裝飾品等等這些可見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鑒之外,那個年代的歷史也值得我們去了解,還有原著里作者想展現的人性的部分也值得我們去思考。看一部電影值得去注意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太多東西值得去反思去表達了,當學會融會貫通,這些看過的東西都可以放進你的創作。

參考文章:

http://qk.laicar.com/Home/Content/669091

https://bookriot.com/2013/05/02/daisys-diamonds-the-jewelry-of-the-great-gatsby/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2%86%E5%93%AE%E7%9A%84%E4%BA%8C%E5%8D%81%E5%B9%B4%E4%BB%A3

以上,望有幫助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借用電影《死亡詩社》的話: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把「電影」加進去,就是我的答案。


幾十塊錢買兩個小時逃離現實


《一一》裡面有段話

婷婷:如果電影跟過生活一樣,那誰還會想去看電影啊,過生活就好啦。

胖子:我覺得我小舅說得蠻有道理的,他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


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在短時間內體驗一把別人的生命吧!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我們得不到,有很多事情我們完成不了。比如,你幻想著有個像徐太宇那樣的男孩子照亮自己的少女時代,但周圍的男同學要麼五大三粗要麼弱不禁風;又比如,你幻想著能像東邪西毒那樣笑傲江湖,但現實是你連個引體向上都做不起來;

電影滿足了這種幻想,如同一種致幻劑。畢竟這個世界太危險,只有電影最安全。

當然,嚴肅的電影或者嚴肅的題材會帶給人更多的思考。這聽起來似乎挺矯情的,然而在娛樂致死至瘋致殘的年代,有歷史厚重感的人文關懷的電影絕對不是裝逼犯的標籤!

比如《悲情城市》,比如《鬼子來了》,比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古人說,文以載道。現如今,文學式微在所難免,但也只是托胎於另一種藝術形式而已。那麼,電影人應當扛起歷史的大旗。只有讓觀眾穿透歷史的迷霧,抵達真相的現場,才能在帶給我們震撼的同時,引發後人的思考。

從這點上說,任何扯淡的抗日神劇都是在強姦革命先烈!誤導後人,給日本右翼以把柄,這樣的人早就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喜歡看電影的人就覺得看電影有用。不喜歡看電影的人就覺得看電影沒用。

其實電影挺有用的。能知道一些不知道的事情。從學校出來,學習的機會就在慢慢變少。然後我們所學的知識,樹立的三觀都得從生活里獲取。電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展現生活的方面。電影能做的很好。電影能帶來的知識我就不一一舉例了。有些人已經拿圖舉例了。

覺得看電影沒用的人。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也會有自己的一些娛樂方式。比如旅行,比如看書。比如社交,比如運動。不愛看電影的人可能覺得做這些的收益大過於看電影。

其實都一樣。都在努力的做一些讓自己受益的事情。


好電影分兩種:洗腦的、洗心的
洗腦的:用倆小時去瘋狂刺激自己視覺和聽覺,達到人影一體的境界。目不暇接,手心出汗,亦或面紅耳赤,褲襠頂起。兩個小時之內可以暫時的體驗一下你一生都不可能達到的精彩場景。
洗心的:用兩個小時去洗滌自己的心靈,導演或借用一段歷史,或藉助一段故事,向觀眾傳達一種正確有效的人生經驗或人生感悟,看完這類電影神清氣爽,豁然開朗。
我認為,好的電影要麼洗腦,要麼洗心,兩者必有一收到洗禮,如果你看完感覺兩個都被洗了,恭喜你,你找到了適合你的好電影,不可多得。如果你看完電影感覺無動於衷,腦還是進電影院之前那個腦,心態也是原來的心態,恭喜你,你怕是又看了國產電影了…


學習某項技能或某領域內知識,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系統的學習。

可有些東西,是學不會的。或者說,是直接的知識灌輸給不了你的。「當我還是孩子時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遺忘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了我的骨和肉」。

伴隨我們一路成長的,多是各種各樣的大道理,可絕大多數時候他們也只是個聽起來很有用的道理而已。直到某天,因緣巧合,從某件事上你用心感受到了,才懂得什麼叫紙上得來終覺淺。成長從來都是積累和頓悟的過程。

而看電影,就是加速積累的重要環節。兩小時的電影,可能就展示了某個人的一生。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很多年後我才明白,轟拉想教我的,就是那個背影。我說不清它的含義,只能讓他流淌在血液里!」


看電影到底有什麼用?
或許毫無用處吧,既浪費了時間又還要被別人秀優越。
但是,我這種偽影迷除了看電影又能幹嘛呢、


附上桃姐寫的《愛樂之城》的影評吧 侵刪

裡面寫到了他愛電影的原因

http://mp.weixin.qq.com/s/GWU-FilNFNFHz9DN74BL0Q


這世上哪有那麼多有用沒用呢?

聽音樂、寫作又有什麼用呢?

看電影最初就是因為喜歡

然後慢慢變成習慣

也不知不覺被它影響了很多

那些好的電影 那些讓我有感觸的瞬間

都已經變成我記憶的一部分 我人格的一部分

總之感謝電影帶給我的一切


一個人的知識面,見識,眼界,修養,乃至審美水平,都是和你看過多少不同的世界,生活,人文息息相關的,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旅遊,因為這是一種增長見識的手段

但我們的人生太短了啊,我們的時間也太不夠了,我們不可能真的放下一切,去不斷地旅遊,我們也沒有辦法看遍很多的人生和文化

電影和書籍則提供給我們這樣一種方法,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文化,所以楊德昌說,電影讓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

而且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是裡面的故事,同時綜合了優秀的美術,音樂,攝影等各種藝術門類,我們看一部電影,增長了見識的同時,也是在被這些優秀的藝術體現所熏陶,它們會讓我們的審美得到提升,從而變成更好的自我

而且,很多電影里,還有一些非常出彩的想法,甚至是哲思,這些都是讓我們變好的養料


做什麼事帶著太強的目的性去做,大多數時候會事倍功半的,尤其這件事還是一個興趣相關的事情。

郭德綱有個話說的很對,你聽相聲別想從裡面聽出什麼教育意義,聽相聲就圖個樂,想漲知識去聽講座去。

問:看電影有什麼用?

答曰:沒有卵用,打發時間而已。

電影,音樂,美術,文學,本身都是藝術,人與人的藝術鑒賞能力不同,我愛看文藝電影和你愛看快手直播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自我滿足的消遣,不存在高低之別。

所以你想通過看電影得到什麼?那你覺得看快手直播能得到什麼呢?什麼也得不到。

你可能會說,有很多電影很有教育意義啊,看完以後有很多人生感悟啊,但那是看完了以後的自我感悟,你要抱著獲得人生感悟的目的去看電影則大錯特錯了。彷彿是在看一個喜劇,你進門之前不斷地提醒自己:「這是一部喜劇,我要笑」,然後到了笑點,你趕緊告訴自己「這個地方該笑了」,,,可是如果不是你發自內心的笑,這個笑有什麼意義?


功利化的社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人們幹什麼都要事先想想「我能得到什麼」,比如現在最流行的所謂「提升自己」,要把時間留給健身讀書旅行,彷彿幹完這些就能走上人生巔峰,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健身似運動員,讀書過百卷,足跡滿中國,折騰了一大圈回來發現,,,除了花了不少錢,獲得了所謂的「提升自己」以後,並沒有什麼卵用。

就像之前特別流行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說走就走,可是你終究要回來的啊,你去西藏去麗江不顧工作不管家庭去凈化心靈以後呢?你得到了什麼?漲工資了?買了房了?

「提升自己」「凈化心靈」,這兩個現代網路的幌子把原本出於興趣的個人愛好給打上了功利的標籤,因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去做,只有告訴人們,這樣做你能得到什麼,人們才會趨之若鶩。


所以想問看電影有什麼用?我告訴你:


沒什麼用,愛看不看!


因為人的一生所經歷的事情總有上限,看電影看別人的思路想法,感悟提高自己的上線。
話說年初看乘風破浪,開頭彭于晏設定鄧超他爸,我就在想我是編劇會怎麼開展下面劇情,想到了新難兄難弟的穿越,,,結果真穿越了,,


好吧,回答有用這個事情,而且是專門屬於電影的有用。
和讀書有什麼用似乎有點不一樣哦。
電影教會我們如何去看。
我們的感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懶惰的,只會從某個習慣的角度,以某種舒服(其實很多時候不舒服)的方式,以一定的速度去看。從理論上說,拍電影的人比我們更會看,他們通過技術,向我們傳遞他們眼中的世界。不同的機位,角度、光線、速度,讓我們突然間發現,我們以前是那麼地瞎。
電影教會我們聽,或者說,會向我們打開一個聽覺的世界,各種錄音技法,讓我們突然間意識到我們以前什麼也沒有聽到。
電影教會了我們理解動態的圖像之間的關係,體會其中可能蘊含的情感,把一切抽象的行為具像化。
電影教會我們做夢,可以夢到美好,悲慘和恐懼,體驗人生極致的感覺。


夢醒之後……該做什麼還做什麼。
以上,應該說喜歡看電影的人生豐富了一些吧。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反問題主一個:什麼叫」有用「?能讓人吃飽喝足算不算?能讓人買買買算不算?那麼能讓人心情愉快或者享受痛苦算不算?讓人現在吃苦但是將來享福算不算?能讓人更加善良、或者更加邪惡又算不算?

任何一件事多多少少都會對人產生影響,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這都是廣義的」用處「,但是好像這麼回答有耍流氓之嫌。所以來說」狹義的用處「,咱幫你定義一下,首先你有個目標,」看電影「這件事讓你更接近目標就叫有用,反之則叫沒用,這可以吧?好了,你提問的時候,心裡想的目標是什麼?

說到看電影,你看了之後身心愉快,或者被驚得心跳130,或者哭得淚人一般,走出影院時大呼痛快下次還來。這種經歷你說它對改善生活、提升個人能力、追求思想進步有作用么?好像真沒有,但是純心情上的享受難道不算有用嗎?娛樂業本身就是為了讓人享受才誕生才存在的啊。


我的一生只有一次

至少也允許我花90分鐘去體驗一下另一個世界吧。


看電影,就是看別人的人生啊。我們只有一次生命,但我們可以通過看電影去經歷他人的生命旅程,去看到人生的不同意義。

這不是很有趣么?


推薦閱讀:

一個人看電影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電影 | 學習 | 生活 | 電影推薦 | 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