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金融思維和習慣用到其他職業,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金融思維簡單地說就是將一切事物的價值量化,從數據上選取或以最高的方式去執行。他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用不好甚至會導致很大麻煩。比如當年著名的福特命價事件,就是典型的金融思維運用到其他領域。

在20世紀70年代的,著名汽車企業福特推出了一款新車型,定名「平托」(pinto)。投入銷售後有吃瓜群眾發現其設計有致命缺陷。甚至在1978年發生了一起由於車門變形,致使救援人員無法施救,眼睜睜看著三人死亡的慘案。可是福特管理層在計算了召回成本和死亡賠償等等後,決定放棄召回計劃。這次事件後來為福特公司帶來了極大損失。

看起來這是一次完全失敗的金融思維的轉化,那麼金融思維到底能不能運用在其他職業上呢?

答案是當然可以!合理的利用金融思維,不僅能夠提高效率,還能夠促進行業整體發展。

而上文中說到的福特領導層,將一切事物量化本身沒錯,他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將最無價的人命,最昂貴的道德標準,以及負面爆發後的維護成本都沒有計算在內。這並不是完整的金融思維的運用!

很多人以為金融思維就是冷酷的數字,其實並不是,完整的金融思維計算中,要包含名譽、品牌價值、信仰等隱性因素,而且隨著社會發展,這些隱性因素甚至可以導致一個品牌的繁榮或者滅亡。

生產行業:以規模效益盈利,將金融思維運用到生產管理,使得生產從定性到定量,生產計劃的制定也可以精細化。將工人的生產效率都用明確的數字來表示,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提高企業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使得企業的績效增加。賞罰分明有助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增強員工對企業的黏性和戰鬥力、凝聚力,促進生產。將金融思維運用到生產行業,也是工匠精神在生產行業的運用,使得生產的每一步都能夠提高效率。

教育行業:學校的職責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從經濟學角度講,教師也是經濟人,單純憑藉職業道德不能保證所有的教師都會盡職盡責,潛力是需要去挖掘的。私立學校對教師進行量化評比,並且要與工資掛鉤,這樣一方面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改善生活、提升工資的機會,提升教師的工作勁頭,另外一個方面可以通過量化評比發現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哪些是短板,更加有助於對症下藥,這也是很多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質量更高的原因。

服務行業: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和享受的行業叫做服務業,金融思維在服務業中的體現就是將主觀做到的服務採用客觀量化的方式實現。比如公共交通出行。乘坐計程車肯定比公交車要來的方便快捷,預約專車肯定比現場叫計程車要來的舒適穩妥。傳統打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好不容易叫了一輛還要擔心拼座、繞路、拒載等等問題。遇到惡劣天氣更是一車難求。相比之下滴滴專車可以提前預約,完全省去了叫不到的尷尬,和可能因此引起的一連串問題。蝴蝶效應造成的損失更大。別說什麼趕不上飛機火車,就是每天遲到扣的錢都夠打多少次專車了。

表層的量化價值,只是金融思維的最初階段,真正要運動到工作中,需要運用工具箱意識進行金融運作。員工、教師、司機和車輛等都是金融工具,金融運作就是要將資本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產業、企業、項目和個人中。這其中不僅是將工具箱可以實現的價值進行量化,還包括了品牌價值、信仰等隱性因素。金融思維運用到生產、教育和服務業等工作中,需要根據量化的價值,制定一套系統完整的制度,這樣才可以保證員工、教師、司機有標準可遵循。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金融思維運用到各個行業中已經是大勢所趨,運用到生產行業可以提升員工工作效率,運用到教師考評,可以提高教學水平,運用到服務行業,可以為顧客提供更加人性化和溫馨、完美的服務和個人體驗。

數字化可以使得關係更加簡單,更加明晰,節省人們大量的精力。金融思維最終追求的是多方共贏,追求的是社會進步。將金融思維運用到其他各個行業,將工作進行量化,有助於避免人浮於事的現象,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量化的工作上提升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謝邀,其實這個問題挺粗糙,不過前面有幾位答主都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我就只能抖個機靈,搏大家一笑了:

假設我有女朋友,而且是個球迷,在世界盃舉行時喜歡德國隊,晉級賽上德國隊遇到強敵,現在讓我下注賭球(數目不大),我該怎麼下?

也許有人會說:你女票喜歡德國隊,當然是賭德國贏啰!

錯了!我反而會下注賭德國隊輸,為什麼?

因為德國隊贏了,女朋友開心了,說不定高興起來,願意答應我某些(...)的要求,我輸的那點錢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那萬一德國隊輸了呢?我剛好就能用贏來的錢,請女票吃一頓好吃的,安慰安慰她~

這就是金融中一個重要的思維:對沖(hedge)。各種現代金融產品和交易市場蓬勃發展,這種思維功不可沒。我的舉例是對沖在賭球上的應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別的例子哈哈~


互聯網產品狗為啥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真的是比較困惑 ,勉為其難強答一波~~

題主其實問的不是特別清楚,金融思維概念太大了,所以怎麼應用金融思維還真的是回答不上來,不過早年看過一個經濟方面的模型,比較有啟發,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回答吧,身為互聯網的產品汪對金融領域知之甚少應該不能被鄙視吧=。=

先上鏈接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建議都去看看這個視頻,深入淺出的講了很多經濟上的底層邏輯和概念,視頻作者是福布斯2012全球對沖基金經理收入第一名Ray Dalio。

視頻中的經濟周期曲線非常的有意思,在大的經濟周期內,經濟的發展取決於生產率,但在短的經濟周期內,經濟起伏最大的影響因素則是信貸,由於生產率提升是比較緩慢的,所以為了提升短期內的經濟增長,會通過擴大信貸的方式。

我們仔細分析這個模型,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在不同的經濟周期和階段,政府會採用不同的經濟手段。

我們把這個結論再抽象一層,讓這個模型的適用範圍更廣一點,即:在長期和短期不同的階段內,需要採用不同的策略。

繼續分析這個模型,短期內依靠信貸來刺激經濟是會產生泡沫的,而泡沫一定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我們把這個結論抽象一層,可以得到:短期內使用刺激策略,提升之後會有負面的作用需要消化。

現在我們得到了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這個模型來源於經濟的信貸模型,但是經過我們的改造和抽象,已經變得不大像原來的模型了:

在大的時間跨度下,堅持穩健的策略是提升系統性能的最優策略,但是在短的時間周期內也應該使用靈活、機動的策略提升系統性能,但是需要注意使用短期策略的頻率和幅度,否則會大幅度影響系統的穩定性。

現在用這個模型應用應用到其他領域,隨便舉個栗子,傻白甜的我以前一直堅持漲工資要靠自己不斷地提升工作能力,這一點本身沒有錯。但是從我們剛剛抽象出的模型來看,顯然提升工作能力是長期的策略,但是完全拋棄短期的策略死磕自己在長期內提升工作能力顯然不是最優解,而短期內怎麼樣提升薪酬呢,只要工作過一段時間的老鳥就會知道,跳槽顯然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所以把這個模型放在職場上來看,顯然短期內提升薪資,跳槽是一個有效的策略,而從長期來看,提升工作能力則是最靠譜的途徑。

現在我們得到了一個完整的、脫離金融但又源於金融的一個職場模型:

短期來說跳槽的策略對提升薪酬最有效,但是會有負面的作用,長期來看提升工作能力則是最靠譜的策略。

現在驗證一下這個模型,短期內為了薪酬跳槽頻率過高(信貸過多)的人薪酬提升是會超過平均水平,但是跳槽頻率過高很顯然會引起用人單位的謹慎,找工作困難程度上升甚至在大環境變差的情況下失業(泡沫破裂)。而另一個極端的職場選擇,拋棄短期內跳槽的策略(不使用信貸),而堅持長期在一家企業提升工作能力(依靠生產率的提高),單就薪酬的角度來說,並不是最有效的(經濟增速偏慢),這一點資深的HR應該比較有體會。

可以看到,經濟上的這個模型經過一定的抽象和改造,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其他領域的決策。

我們繼續改造這個模型,讓它適用範圍更廣,當然模型本身也就會更抽象,拋開長周期和短周期——不同的前置條件和邊界內,應該採用不同的策略,以此作為系統的最優解。

現在用這個模型出發,看我自己的工作崗位。

先貼一張產品生命周期的圖:

(圖隨便找的,丑了點湊合看)

這個產品生命周期的模型指的是互聯網產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下產品經理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以及產品使用不同的運營策略:

  1. 啟動階段需要重點解決產品模式是否能跑通的問題,運營上要特別注重種子用戶的反饋和維繫;
  2. 成長階段驗證了產品模式後需要儘快提升用戶量,產品上需要增加產品的功能和性能,運營上要注重用戶量的拉新,根據商業模式不同會使用補貼、網路宣傳等方式;
  3. 成熟階段產品會提升變現相關功能的優先順序,運營上則會更注重留存和轉化;
  4. 衰落階段產品需要更多的探索轉型和新的產品方向,運營上則會偏向用戶召回和留存;

單從產品生命周期模型和信貸的模型來看,完全是兩個次元的東西,但是從我們改造過的最後一個模型來看的話,就會發現我們的模型是包含了產品生命周期模型的。

不同的前置條件和邊界內,應該採用不同的策略,以此作為系統的最優解。而在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內,產品和運營上不同的側重點,可不就是採用不同的策略,作為最優解嘛?

這不就是經濟和金融的思維方式應用在薪酬和產品不同領域內的現實應用嗎?

————————————————————————————————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完了,真的是難為我這個產品狗了~

最後發一波雞湯,為什麼我們常說聽了那麼多道理,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道理是別人總結出來的,是要和你自己的前置條件和邊界相結合的呀!

拋開前置條件和邊界談道理,都是耍流氓!


抱歉,不才!我很想知道你所謂的金融思維是指什麼?這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如果簡單來說,金融思維就是考慮投入和產出,其實任何行業都是要考慮這個點。題外想說我理解的商業思維:1、不要再創造「輪子」這種東西。2、對於拍腦門可以想通的事情,不要再花時間驗證了。3、對於自己無法了解的行業,放棄即可!

感謝邀答!


其實我不是很清楚金融思維和習慣是什麼,因為畢竟距離金融業還是比較遠的。但是我認為無論是哪個行業如果你能能夠做到行業前端的話,你再次跨行業你以前的經驗會對你幫助很大。畢竟當去到一定的層次之後,思維模式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就已經開始共通。

道理是共通的,關鍵是看你如何應用。


謝謝邀請。

不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思維方式是核心。題主說的把「金融思維和習慣」用到其他職業上,我個人理解就是利用經濟學的思維,統計學的方法運用到咱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這裡先解釋一下經濟學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一切向錢看「,一切事物的決策都由背後的經濟效益來決定。羅伯特弗蘭克教授的《牛奶可樂經濟學》中無數個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現象是由經濟學原理決定的。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里可樂卻裝在圓盒子里?為什麼我們的工資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是隨著工作效率增長?...很多問題運用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原則和成本效益概念就能輕鬆解釋清楚。

再說一下統計學方法。光有經濟學的思想是不夠的,需要有足夠多的數學工具幫你把經濟學的賬算清楚,這就是統計學方法。一句話,就是「幫你把錢算清」。銀行的分期付款號稱0.6%的手續費率利率真的只有7.2%?超市的促銷優惠活動真的是白送你錢?運用統計學的方法計算這些數據,可以清楚的幫您算清楚,這筆消費或者投資真實的成本是多少,預期效益是多少,幫助您決策。

所以,採用這種思維和方法是非常合理的,且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做什麼事情都只考慮了經濟學和統計學,忽略其他,那也是會出大麻煩的。舉例:純粹用經濟思維考慮科研問題,那麼絕大多數長周期的研發項目會得不到資金支持而流產;純用經濟學思維去考慮戀愛問題,那你的女朋友一定會嫌你太摳或者不夠浪漫;純用經濟學思維考慮商界人際問題,那麼您的企業會因為只考慮經濟利益相關體的合作,業務轉型困難而陷入僵局。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如果把金融思維和習慣用到其他職業,會是什麼樣的結果??看完前面的論述,結論已經出來了:

1,純粹用金融思維和習慣,不考慮行業本身的問題,省錢的同時可能卻失去了其他東西會得不償失。

2,完全不使用金融思維和習慣,純粹從事情本身出發考慮問題,就會浪費錢,土豪無所謂了,呵呵。

3,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金融思維和其他思維結合起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兼顧一下經濟學成本和其他成本,那麼結果永遠是最好的。


瀉藥,但是我真的沒這方面的經驗,畢竟我也是準備去學金融的。

單就從我從事的行業來說,如果有了本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加上金融方面的理解思維和技術,可以做到公司的CFO,乃至跨國公司的financia head是沒問題的。


合規風控先行
除了考慮技術和商業可,金融合規和風控是第一考量。如果偏移,指引國內一行三會加外管分分鐘喊停你的業務。走出海外,遇上各路金管和鷹醬的OCC和FATF,看你養肥,出個罰單打回解放前。所以別看在國內各大金融機構合規形同虛設,遇上海外監管則是個個嚴把死控。
待續


推薦閱讀:

無法忍受別人吃東西咂嘴的聲音怎麼辦?
如何改掉對人過度熱情的毛病?
單身女孩子怎麼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為什麼很多人都在噴新版紅樓夢?

TAG:習慣 | 消費 | 生活習慣 | 個人發展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