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中所提到的「常事不書」是基於什麼理論提出的?
這個題目很有趣,我撰了一文於專欄分享如下:
作者:雁默
鏈接:「公羊」的「常事不書」..經瑣 - 史海無涯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春秋三傳「公羊」「榖梁」「左傳」,皆為解釋孔子「春秋」的著作。「左傳」偏重記史,其餘兩傳偏重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
由於「春秋」的文字極為精練,因而講白了,「公羊」「榖梁」就是拿顯微鏡研究每個字,甚或是「春秋」應寫而沒寫的字,發掘文字下的真實含義。換言之,「公羊」「榖梁」就是把「春秋」當成密碼書,破譯之。類似有人指證歷歷「聖經」中的文字是一組一組的密碼,破譯以後就能預言未來。不過「公羊」「榖梁」不是揭露預言,而是闡明聖人故意不言的真理。
「常事不書」就是說「春秋」不紀錄平常之事,書裡的每一段看似平常的文字都有其特殊含義。「公羊」用此方法解讀春秋,以下舉ㄧ例:
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烝。(春秋)
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甞,冬曰烝。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亟也。亟則黷,黷則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黷。疏則怠,怠則忘。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公羊)
所謂烝,就是冬祭,既然常事不書,「春秋」為何要紀錄這麼平常的事呢?因為要譏刺冬祭這件事,為何要譏刺冬祭呢?簡言之,因爲「亟」則不敬,不敬則怠惰,怠惰則忘,因而譏之。簡言之,「公羊」認為孔子用非常的眼光紀錄這件平常事,極簡的文字中帶著一種明確的批判,認為此事不合「禮」,或不合「法」。
雖然沒有一個批判的文字,但純粹將此事記錄下來,就是一種批判了。
「公羊」全書裡有三十幾處「.......不書,此何以書」,說穿了就是ㄧ種破譯「春秋」的方法,說明「春秋」沒有明講的真實含義。
清代的方苞就批判「公羊」常事不書的解經方法,認為莫名其妙。以下是方苞的說法:
「春秋通論序」
......若夫常事不書之說,實起於公羊,而唐宋諸解經者靡不奉為龜鑒。夫以為常事不書,則春秋所書者必非常之事也。非常之事必以非禮也、非法也,非禮非法必皆譏皆貶也,於是明明得禮者必以為非禮,明明合法者必以為非法,深文羅織,罔顧是非,每條必砌成罪案,使孔子為法家峻刻之尤,而春秋且為刑書,為謗帖。.........
方苞以宋儒理學為宗,對於漢儒的經學方法採取批判的角度,他認為這種方法使得「春秋」變成羅織罪名的一種「謗書」,「春秋」明明沒寫,「公羊」卻無中生有,過度引伸,曲解聖人之意,如此一來,明明合禮的成了非禮,明明合法的成了非法,罔顧是非。
我認為方苞的批判是很有道理的,現代人應該也都會覺得很荒謬,但是唐宋以來的解經者,都將此方法奉為圭臬,實不足取。
然而換一個角度觀之,「公羊」的解經法,可一窺漢代知識份子的思維方式,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就是用這種邏輯變出來的。
此篇談經之瑣事 1。
雁默
2016.9.14
我們寫日記通常會遵循「常事不書」的原則,比如我早晨幾點吃飯,幾點去單位上班,然後中午幾點吃飯,晚上幾點下班,晚上幾點休息一般不做記錄。只有例外和重要的事情才會記錄,比如同事請客喝了很多酒等等自己感覺特別的事情。幾個例子如下: (1)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遠也。以其地遠。禮,諸侯田狩不過郊。 (2)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亟也。亟,數也。屬十二月巳烝,今復烝也。不異烝祭名而言烝者,取冬祭所薦眾多,可以包四時之物。 (3)乙亥,嘗。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嘗也。譏新有御廩災而嘗之。曰:「猶嘗乎?難曰四時之祭不可廢,則無猶嘗乎? 因此也就是說,正常符合禮制的祭祀、田獵,夫子修的春秋並不記錄,只有有問題的祭祀和田獵才進行記錄,這就是「常事不書」。
推薦閱讀:
※柏楊的歷史學功底如何?
※請詳細介紹一下 五音姓利?
※怎麼評價李德,博古,這兩個人?
※袁騰飛、紀連海、易中天、錢文忠,這幾個人中誰學術水平較高,誰又是在瞎說?